一纯佛雨
曾经看到过一个评论提到莱昂纳多获得奥斯卡的影片不应该是《荒野猎人》而是《猫鼠游戏》,这也代表了本人的心声。《猫鼠游戏》真的是小李子演技与颜值都处于巅峰的时刻,可惜那时候,小李子的运气还是欠缺了些,人们更多的关注到他的天颜值而与演技。
2002年《猫鼠游戏》上映时小李子已经28岁,与片中青春期的少年在年龄上相差很大。因为影片里弗兰克是个演技高手,他擅长假装成年人而且是有专业经验的成年人以假乱真,这种设定对小李子当时的年龄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饰演一个装成年人装的很像的少年人就是很大的挑战,片中他在课堂上一秒钟由学生向老师的切换,让人拍岸叫绝。
在开始伪装之路后,他如一个成年人一样得心应手,观众似乎都快要遗忘这个角色真正的年龄。但平安夜与对手乔的通话,释放出的那种孩子般想要得到关注的孤独以及最后被捕时他站在窗前与妹妹对话时的神态,让观众迅速回神:原来他还是个孩子啊?演一个演技好的角色,那种切换状态时的细微表示是很难的,小李子做的非常漂亮,一如他当时的颜值——巅峰。
蓉儿…点滴缘
说一下自己对这部电影中的莱昂纳多看法吧。《猫鼠游戏》是一部发行于2002的犯罪题材的电影
整片都一直围绕着家庭和亲情来叙述,年轻的弗兰克不堪本来幸福富裕的家庭顷刻之间支离破碎,于是用自己的诈骗天赋诈取了一笔惊天财富。莱昂纳多作为这部电影的主角可以说是表演的十分出色了。
那时候的莱昂纳多可以说是颜值的巅峰!再加其出色的演技可以说让这部电影在当时的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电影的是以主角为主要视角作为拍摄的(据我所知,这部电影的编剧自身的经历与这部电影中的主角十分相似)这部电影的另一个经典之处在于FBI与主角之间关系的不断地转换。从刚开始的想抓主角,到中间的敬佩主角,到最后的和主角成为朋友,这都是这部电影不断描述的线索!
莱昂纳多在出演这部电影之前与编剧进行了很长时间的交谈,所以才让莱昂纳多有一种本色出演的感觉,让大家都觉得,哇这个讲述的就是莱昂纳多自己的故事!演技真的赞!也很用功!
一部不错的电影!
妮妮乖乖58
首发:石墨社(smshe189) 16岁离家出走,5年时间内通过伪造支票,从银行骗取数百万美元。 辍学之后伪造身份,从街头小混混摇身一变当过飞行员、医生、律师、大学老师等。 21岁被全世界通缉,成为当时美国最年轻的通缉犯。 在法国被捕后,有12个国家要求将其引渡回国受审。 在美国提前出狱后,又被FBI特聘为专家,联手破获金融诈骗,设计防伪支票。 人生如戏,但这个故事并不是什么戏剧台本。 故事里的主人公叫小弗兰克·阿巴格诺,他写了一本自传《有本事来抓我吧——一个诈骗犯令人惊异的真实故事》。 书中的故事要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加离奇和荒诞。 2002年,由斯皮尔伯格根据这本自传改编,莱昂纳多、汤姆·汉克斯联合主演的犯罪电影 《猫鼠游戏》 在全球上映。 豆瓣分,好评如潮。 但是,除了片中令人咋舌的诈骗手段,以及小李子饰演的辍学少年一系列犯罪行为外,《猫鼠游戏》其实用了一个浓缩的影视文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深挖。 我们常说,原生家庭所构建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性格与三观塑造起决定性作用。 弗兰克就是家庭成长环境缺失下的悲剧缩影。 我们会对他16岁开始便行骗天下的行为震惊不已,却无法忽视,16岁那年父母离异,他要被迫选择跟随父亲还是母亲。 如同自传里说的一样,电影中的弗兰克逃离了这一选择。但是在《猫鼠游戏》中,导演对这一角色的情感逻辑进行了深挖。 与自传中,弗兰克描述关于父亲酗酒成性,经常打骂母亲和自己的悲惨童年不一样的是,电影中的弗兰克从小以父亲为豪。 无论是在外面获得市长的嘉奖,还是在家中与母亲恩爱有加,某种意义上来讲,父亲成为弗兰克心中最完美的学习榜样。 弗兰克后来所有的搭讪技巧,对人心的洞察和利用,都来自于童年时期父亲对自己的耳濡目染。 只是好景不长,这个在弗兰克眼中完美的家,因为父亲店铺经营不善导致家庭财务奔溃。 囧境之下,弗兰克也目睹了这个家不为人知的一面。原来父亲光鲜亮丽的背后,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 最终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昔日的好友,更让弗兰克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还未公开离婚的时候,就已经在与别的男人有联系了。 弗兰克后来在电视节目中表示,自己那时候其实挺缺钱的。 区别于对物欲的追求,弗兰克需要钱的理由,其实并不复杂。 在弗兰克眼中,这个家的破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钱。 因为缺钱,父亲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烂漫,为了攒钱,经常在外奔波。也是因为缺钱,母亲最终放弃这个家庭并改嫁。 所以,弗兰克后续所有的行为,都是基于对一个家的渴望。 导演斯皮尔伯格曾在采访中表示,承接《猫鼠游戏》的任务,是因为“我对法兰克在父母离异后,决定离家展开冒险生活充满兴趣。“ 法兰克从青少年开始行骗到被捕的这段“转大人”过程的心理变化,让同样是在青少年时期受到父母离异的深刻影响的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感同身受,他觉得和法兰克一样,整个青少年时期都被同样的家庭阴影剥夺了应有的欢乐。 弗兰克因为家的失去,所以强迫自己成长为大人。他在后来给父亲的信件中,总是强调自己最近过的有多好,事业不断成功,却略去了自己行骗的手段。 让自己过得很好,而不用受制于金钱压力,这是弗兰克想要营造的假象,减少他认为的父亲对于当年因为破产而导致家庭破碎的内疚。 同时,弗兰克在赚取大量金钱也成功混入航空公司的时候,买了一辆豪车给父亲。他的想法是,让父亲开上豪车去接母亲,然后一家人去旅游。 弗兰克的想法很单纯,也很让人心疼。 他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让父母重新和好,让这个家重归圆满。然而父亲一再沉沦,他虽然懂得弗兰克的心思,却已经丧失了人生的希望。 这个曾经在自己心中无比伟岸的形象,在弗兰克行骗的生涯中,逐渐崩塌,而他也意识到,自己再也找不回那个家了。 就像在被引渡回美国时,FBI探员卡尔告知他,父亲早已去世。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这意味着自己所期待的那个家,如今只剩下一半的希望。 而当他赶到母亲改嫁的新家,看到母亲和现任丈夫以及女儿一家相处的温暖场景时,他终于意识到那个家确实永远回不去了。 弗兰克兜兜转转这么多年,他获得了极大的财富,也拥有了荣誉地位。通过伪造身份,他当过飞行员,免费搭乘飞机周游世界,也做过医生、律师,为人敬仰。 他用一个成人的面孔去面对世界,却在心中始终保留着一个孩子的童真。 在护理女友布伦达的家中,看到她的父母一同收拾厨房,两人动作一致的身体舞动,让他想起了,父母离异前也曾在客厅里优雅跳舞。正是那个场景,让他感受到自己拥有一个家的所有美好想象。 只是曾经的家一去不返。弗兰克在布伦达家中,感受到一家人收看电视时的温馨,让他有一阵恍惚,这就是自己一直想要的那种家的感觉。 而布伦达的父亲,认可他为自己的女婿,让弗兰克一瞬间,感受到了久违的父爱。 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布伦达父亲站在弗兰克面前对他说:不要害怕,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我。 导演用了一个仰视镜头,完美诠释此时弗兰克对于眼前这个与父亲形象无限接近的人,在自己心中的样子。此刻的自己,如此弱小,如此需要呵护。 弗兰克的父亲在那场颁奖典礼上说过一个故事: 两只小老鼠,掉进一桶奶油中,第一只很快就放弃,然后被淹死了。第二只没有放弃,他努力的挣扎着,最终将奶油搅混成黄油,然后爬了出来。 父亲将自己比作第二只老鼠。 这个故事除了有一个积极的表象,其实也是本片的一个隐喻,预示着各大角色的命运。 弗兰克的父亲撒了谎,他并不是第二只老鼠,而是第一只。 在事业失败的时候,如同进入了奶油,但是父亲始终没有找寻到出路,他或许如同第二只老鼠一样,有过挣扎,但他最终选择放弃。 弗兰克与父亲有过多次碰面,从父亲的店铺被封,到最终变成一个国家基层公务人员。可笑的是,一直到现在,他还在用嘴皮子咒骂国家。 不仅事业,父亲作为第一只老鼠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他从一开始就放弃了重整这个家的念头。 无论弗兰克怎么暗示和鼓励,父亲始终坚持,一切停不下来了。 这个停不下来,与弗兰克真正意义上的奔跑不一样,父亲是在自我沉沦的道路上停不下来,而弗兰克却是在追逐家庭圆满的路上停不下来。 弗兰克才是那第二只始终坚持挣扎的老鼠。 5年时间的行骗,他太孤独,太渴望有一个家让自己停下来,享受一个孩子该有的温暖与关爱。 因此,他在父亲对自己说“我是你的父亲”时,第一次对他发火:那就让我收手吧,别让我继续下去了。而父亲的回答是:你无法收手。 奔跑挣扎,是老鼠的特性。谁也不知道这样下去,迎接自己的是活下去并收获黄油,还是最终筋疲力尽的死去。 弗兰克只能做那个不断挣扎奔跑的人,因为父亲已经作为第一只老鼠断绝所有的希望,自己就绝不能束手就擒。只是,这么多年的奔跑,他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的意义,就连渴望的家,也越来越遥远。 曾经有过几次机会,他想要放弃挣扎了。但是因为有猫的存在,弗兰克只能继续奔跑。 FBI探员卡尔就是那只猫。猫捉老鼠和老鼠逃跑一样,都是天性。 卡尔和弗兰克其实是一种人,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所以比起结果,更注重过程。而这种双方博弈的结果,就看谁先坚持不下去。 弗兰克输了,是因为他还是个孩子,当与心中那个家渐行渐远,他逐渐放弃了挣扎的机会。 除此之外,《猫鼠游戏》还用了一个概念,揭示人性。 弗兰克的父亲曾经问他,为何纽约洋基队总能赢?弗兰克的答案是,因为洋基队有米凯·曼特尔。不过父亲的答案却是:因为别的队,不能停止注视洋基队的条纹制服。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也奠定了弗兰克后来所有的行骗心理学。 事实证明,骗局并非难以识破,而是受骗者往往更容易被行骗者提供的假象所迷惑,从而忽视真相。 比如弗兰克换了一身飞行员的制服,因为这身制服代表着社会地位,让他在任何地方都变成焦点,也赢得所有人的尊重。这里面就包括曾经因为自己不像上层人士而拒绝为他办理酒店入住的前台,还有拒绝兑付支票的银行工作人员。 最后卡尔动用大量警力包围机场抓捕弗兰克时,没想到弗兰克招揽了一批漂亮空姐,自己被包围其中,在众目睽睽之下顺利过关搭乘飞机逃离美国。原因很简单,当所有人都在关注空姐时,没有人会注意这其中有一个罪犯装扮而成的飞行员。 制服就像是洋基队的米凯·曼特尔,是弗兰克屡试不爽的行骗幌子。 只是这种心理学的应用,容易让人陷入孤独的信任迷宫,再也无法相信身边的任何人任何话。 弗兰克如此,卡尔亦是如此。 当弗兰克在圣诞节晚上给卡尔打电话时,交代了自己真正的住处,但是卡尔觉得这种故意暴露的行为,一定是误导。 而在卡尔奔赴法国找到弗兰克的时候,弗兰克的表现也是如此,他认为卡尔在骗自己,以便于让自己归案。 这是一种人性的讽刺,也是一种社会疏离的体现。 其实,现代人即使不使用弗兰克的行骗技巧,也依然会对陌生人产生无比警觉,这也是天性。 斯皮尔伯格是个很会利用影像符号的导演,在他的镜头中,总有一些小惊喜。而《猫鼠游戏》最让人无法忽视的,就是无处不在的光。 比如弗兰克第一次撞见母亲和父亲好友在家中的场景后,尽管母亲试图轻描淡写掩盖秘密,但在镜头中,母亲居于后景中的厨房窗前,窗户外面射入一簇蓝光照射在母亲身上,将母亲的不安展露无遗。 这意味着,在弗兰克心中,其实已经知道了母亲的秘密。 而后来父母在家协议离婚时,同样的场景,弗兰克回家到家中,后景厨房从顶部投下强烈的光。这一布光效果,将弗兰克最终要面对的家庭破碎,内部矛盾完全呈现的结果给予了暗示。 光元素,对于影片中表达人的情绪或者遭遇作用非常广泛。 在弗兰克最开始的行骗经历中,屡遭挫败,因此那个时候的他内心迷茫不安,情绪也灰暗到极点。 直到他遇见了一个飞行员,目睹了他所获得的尊重,点亮了自己行骗的思路。 此时,就有一束光洒在他的脸上。 诸如此类的镜头还有很多,最后弗兰克在法国被卡尔找到时,弗兰克原本计划再度逃离,而卡尔坚持劝说他外面有危险,而自己想要保护他。 此时的弗兰克作为前景,后景中出现了门边的警示红灯,这也暗示了弗兰克此时的不安情绪已经到达了顶点,他撑不下去了。 巧妙的场景构造,配合角色塑造立体丰满的形象,也让观众可以感受到角色的情绪起伏,这是一部优秀作品的特点。 所以,《猫鼠游戏》呈现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个精彩的犯罪故事,其中的很多细节隐喻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END-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你的转发和关注,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更多影评:石墨社(smshe189)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