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4

佳佳13817062298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自责豆瓣心理咨询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凡人帽子11

已采纳

心灵捕手,相信这是一部学心理咨询的人都会看的影片!作为心理咨询师,电影中有太多值得我们体会和深挖的内容了。我们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解读一下,作为来访者的Will和咨询师的Sean,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的咨询实践,有什么启发!我们先看影片中Will的特点:有才真正的高智商,智商达到到连一生都在研究数学问题的教授无法企及的高度。攻击性很强从他平时的做事,经常打架斗殴的事情上看,Will的肢体上的暴力倾向是非常明显的,加之高智商,语言的暴力也非常明显,只是更多的是用智商去碾压周围的人,包括哈佛大学的学生,心理咨询师等。有仇必报,电影开始时,Will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殴打了幼儿园时期,欺负过Will的人。同伴关系很好Will的三个小伙伴是他真正的朋友,真正接纳Will的人。正是因为有这些朋友,才使得Will有一种家庭的感受,即使自己的才华在这样的环境中格格不入。Will身上有很重的分离焦虑,而使得Will在没有其他变故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不会离开朋友们远去。无需多言,你关心我,我能感受到,这就是最亲近的人。为数不多的亲密关系,Will是不愿破坏的。大家看到Will的感受是:真厉害!有趣的灵魂!可是自己却浪费着那天赐的才华!如果我有,那该多好!Will应该去做数学大师!应该去为国效力!不应该窝在一个地方做谁都可以做的工人!你应该……可是你却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太可惜了!我得每天见到你,看你是不是变化了。当我觉察到,我们有了太多应该,太多可惜,太多对他欲罢不能,太多不得不关心他的感受时!我发现这是我们的反移情。电影中,貌似每个人都对Will欲罢不能,所有人都欣赏他的才华,所有人都将过多的关注投注于他,这样看来,Will给别人的感受:快来看看我,我很厉害,可是我就是不愿意使用我的才华,我就浪费他!可惜吧!懊恼吧!我就是拥有你想拥有而拥有不了的东西!打我呀!?对,就是这种让别人抓狂的感受,Will要让他身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后悔抓不住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恰恰是小时候的Will感受到的,想要得到却得不到的感受。这个是典型的,克莱因所谓的“嫉羡”。嫉羡的本质是,我想要破坏一个人,因为这个人占有了某种我渴求的东西!嫉羡与嫉妒不同,嫉妒是三个人的关系,女人因为一个男人爱了其他女人,不爱自己而嫉妒;而嫉羡是两个人的,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太有魅力又单身,就是不爱这个女人!这就是嫉羡。嫉羡最早说的是婴儿羡慕自己的母亲有乳房可以给自己吃奶,婴儿渴求想吃就吃!而自己又无法控制母亲的乳房!没办法控制怎么办呢?就像破坏它!现实中孩子也会撕咬母亲的乳房,就是这个原因!这种复杂的情感,就是嫉羡。对于will来说,这个渴求的东西就是爱和亲密关系。我们会发现,当他面对一段即将到来的亲密关系时,比如心理咨询关系、恋爱关系,他都会本能的去破坏这段关系!因为他早年的时候经历了太多次虐待、搬家,他想要的那种亲密和爱,都得不到,这让他懊悔不已,他无法用语言描述那种悲伤的,那种无法得到的感觉,只有用让别人感到同样感觉的方式,来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幽怨、孤独和渴望。人们都有一种将错误归结于自己身上的错误,比如看自己父母吵架的孩子,都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才导致了父母的争吵。这是一种原始的自恋受损。虽然Will会让别人有这种抓不住、管不住的感觉,他只不过像是一个受了惊吓的孩子,他需要拥抱,但是又不敢拥抱!他害怕那种关系再次结束,因此就主动断掉,可是断掉又会自责,那种自责是埋藏的很深的。原始的自恋受损,让他一直认为是自己的错,那些蹲监狱的日子,那些打架斗殴,这些关系的失败,都是自己的错!他怨恨别人,怨恨的是,你为什么不紧紧抱着我?为什么我一推你就走掉了!可他更怨恨自己。但是当Sean和Will建立了非常深的关系之后,重复的“那不是你的错”,和紧紧的拥抱!就是一种最大的拯救。我们再看咨询师Sean的特点:Sean很有包容性。但是又有自己的雷区,总之是很真实的善良。他打破了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师的理解,比如咨询师不能对来访者有肢体接触,咨询师说脏话,咨询师不把来访者带出咨询室,咨询师不跟人吵架等等。可是我们会发现,再激烈的争吵,都是有温度的,都是对来访者不离不弃的,没有潜在的攻击,没有冷漠和剥削,他尊重来访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真实,厚重,又不拿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Will。真是个称职的心理咨询师,这种咨询师不在于知识的丰富,技术的高超,恰恰在于一个真实的人的呈现,这是作为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特征。Sean脱离智力的角逐,脱离控制与反控制的怪圈,他允许Will自然呈现。他从不用成熟的道德观去评价Will或建议Will。Sean作为一面镜子,让Will在安全的环境下,发现自己的全貌,而不至于感到羞耻!Sean是无我的。他并不自恋,即使是自己未被处理的情节,也是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他不担忧自己的成就或者自恋是否得到了满足,他怀念的是他者。他选择做心理咨询师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他愿意承受住别人对自己的攻击和诋毁,但是他依旧尊重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敢于突破Sean是敢于突破咨询设置的,咨询设置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规则,看似是不能打破的。就像来访者的很多行为和心理模式,也像是一种“设置”,不能打破,比如对于will来说,就是因为自己从小被虐待,因此,Will认为不可能有真的爱自己的人,不可能有真实的亲密关系。而咨询师的突破,恰恰是告诉了Will,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事情不一定如此的。因此,Sean的行为,就告诉了Will,模式是可变的。这就为Will那强迫式重复的不安全型依恋关系,松动了一下!有了松动,就可以被证明并不正确。Will的非合理信念,也会有所松动了。也就有了治愈的可能。不用“成熟”的价值观,强加于来访者电影中出现的第一个咨询师和第二个咨询师,除了承受不了Will的攻击之外,还有就是他们总想通过单方面的传授和影响,迫使Will进行改变,但激起的却是Will更强的阻抗!很多时候咨询师会用他们所谓的成熟的价值观,去评判和教育来访者!这不是心理咨询,这是心理教育!他们的关系也不再是咨访关系,而是师生关系或者医患关系。科胡特发现分析师常常不经思考地使用“成熟道德”,而这对治疗师与病人的关系是具有破坏性的。如果治疗师假设病人会自动地理解并接受治疗师本人的“成熟道德”,并且一旦病人的行为没有与治疗师的期待相符合,就要求病人给予解释,那么病人往往会感到完全不被理解、不被关心。这样的态度也会迫使病人永远离开治疗室,致使治疗师深信这个病人是“无法治疗的”,因为治疗师确实没有做任何事情来促使病人离开。这点就说明,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高超的技术、成熟的道德观、位高权重,对于像will这样的来访者,都不是所必需的。而起心动念的一刻,是控制、自恋、贬损,还是尊重、关爱、接纳,才是决定性的,技术和知识,只是包裹于外的杂质。Sean不是一个完美的心理咨询师,但他是一个完整真实的人,他敢于愤怒,有自己的缺陷,又拥有温度,不讨好,不自恋。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并非向外走的越远越合格,恰恰相反,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才是永恒的心法。

自责豆瓣心理咨询师

185 评论(8)

我有个性

抑郁的情况下,容易过度自责。而且要注意的是,过度自责往往一些时候这个人喜欢自言自语——自言自语的麻烦在,人不自觉自言自语的时候,往往是一种自我催眠状态,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说一些责备自己的话,自己不好的话,会对自己产生较大影响。我不是心理咨询师,但是个人感觉,一个是尽量停止任何自言自语的自责。其次,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不知道你问这个问题,是不是自己遇到了麻烦?如果是的话,给你推荐个网络文章《心理咨询师的遗憾》,感觉普通人看看,能增加相关了解。有助于避免走弯路。

157 评论(15)

陈英杰哥哥

最近在网上有两个热点,分开看没什么,但合起来看,就特别有意思了。

一个是黄晓明,他因为在综艺《中餐厅》中的种种 “霸道”行为,被网友们骂上热搜。

大家反感他的,除了不顾别人感受,还有就是特别爱道歉,总把“都是我的错”挂在嘴边,但从来不改。

大家只是在指出问题,他动不动就说“都是我的错”,弄得他似乎特别委曲求全,真的看着都让人生气。

连他的妻子杨颖也忍不住在综艺吐槽他:“最讨厌黄晓明在吵架的时候说,你都是对的,都是我错。”

另一个是《上海堡垒》的导演滕华涛,耗资亿打造的《上海堡垒》,号称对标《流浪地球》,现在豆瓣评分,票房只有区区亿,还被网友们称为“史诗级烂片”。

面对这一惨状,滕华涛站出来道歉,这听起来是在承担责任,但细细看他的道歉声明,反复强调自己多伤心,本心多善良,工作人员多辛苦,错就错在用错了鹿晗。

其实,这两件事情都引起了轩然大波,背后所折射的,是社会中有不少人根本没把“道歉”这件事认真对待。

像黄晓明,动不动就是 “都是我的错”,看起来是在道歉,其实只是为了平息对方的怒火,拒绝沟通;

像滕华涛,看上去是在道歉,实际上是推卸责任,毕竟这部电影除了选错演员,编剧、特效、节奏都是一塌糊涂,怎么光让鹿晗背锅?

这样的道歉,完全没有任何诚意可言,真的还不如不道歉。

很多人总把“对不起”挂在嘴边,但在他们眼里,这三个字只是一种工具,觉得一说出这三个字,就能平息对方的怒火。

但毫无诚意可言的道歉,其实是不尊重对方的感受,无视关系中本来就存在的问题,最后只会把对方越推越远。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从来不会把“对不起”三个字当成工具。一个人有多成熟,就看他如何道歉。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曾在书中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晚他出去吃宵夜,在饭馆看到有一对情侣在吵架,男生不断在赔礼道歉,女方拒不让步。

男生不断地说:“我都说了对不起了,我都说了对不起了,你还要我怎么样?”

女生只是在流泪,一句话也不说,然后男生又说:“我都说了以后再也不会了,你还要我怎么样?”

女生终于说话了:“对啊,我还能要你怎么样呢。”

随后男生又开始重复:“我都说了对不起了,我都已经…”

两个人这样争执了许久,最后双双离开,后来只有那男生一个人回来饭馆,生气地喝闷酒,老板和这男生很熟,就劝这男生:“多哄哄人家吧,谁让你惹人家生气了呢?”

李松蔚后来回忆,当时他在旁边听到老板的这句话,有一种石破天惊的感觉,就像为自己打开了一束光亮。

后来他把自己的感受归纳成一句话:

“对不起这东西,不能只当成一句方便省事的工具啊!”

道歉本来是一个本真的态度,就是做错了事、伤害了别人,内心自然涌现的歉疚,由于惊慌、自责,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能化为“对不起”三个字,希望能给对方一点补偿。

这种情绪,本来是从内到外的一种反应,并不是“为了什么才特意存在的”。

但很多人的道歉,只是把“对不起”当成一种工具,带有一种非常直接的目的性。

你生气了?那我说句“对不起”,你不要再生气了;

我搞砸了这件事?那我说句“对不起”,你就原谅我吧。

越是想用“对不起”三个字弥补关系,对方也只会越发生气——因为你根本没有任何诚意去弥补对对方的伤害,只希望用这简单的三个字挽回一切。

这里面包含的,是你对自己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浑然不知,也不愿意把对方当成一个需要被尊重的个体,只想用最快最省事的办法让对方安静下来。

正如李松蔚遇到的那对情侣,男生一次次和女生表达着“我都说了对不起了,你还要我怎么样?”,心里其实并没有半点歉意可言。

他想的其实是,怎么这个女人这么不可理喻,不是说了“对不起”她就应该原谅我了吗,怎么还不原谅我?真的太不讲理了!

这样的心态,不过只是想用“对不起”三个字操控别人,对别人毫无尊重可言,又怎么可能奏效?

有个朋友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她底下有个实习生,在工作中出了差错,差点让公司的一个项目泡汤,作为领导的她也受到牵连,被狠狠骂了一顿。

这已经不是那实习生第一次出错了,我这朋友很生气,把实习生叫进办公室准备好好说教一下,但那实习生一进门就开始掉眼泪,拼命地说对不起。

她本来想痛骂这实习生一顿,看到这种情景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说:“好吧,没事了,年轻人难免会犯错,下次注意就是。”

但她把实习生打发走之后,越想越觉得不舒服:

有句话说得好:“自责是对焦虑和恐惧的缓解,是一种情绪宣泄,是一种对他人的强迫,是一种攻击。”

因为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如果他不停地道歉,表达自己很自责,其实并不是真的在向对方表达歉意,而是为了缓解焦虑,缓解自己对被惩罚的恐惧。

否则,他大可以通过承担责任,做点什么来弥补对方,以表达自己的歉意。

说白了,每一个“对不起”后面,都有一个“没关系啊”的期待。

不断地道歉,其实也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孱弱的位置上,强迫对方以一个强者、审判者的姿态面对自己。

这时候,对方只能有两个选择:要不就是安慰他,要不就是惩罚他。

很多人总爱说“对不起”,并不是在为对方考虑,而是完完全全是在等待对方的原谅,等待对方来安慰自己。

就像文友丛非从所说的:

“ 陶醉在自责里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不值得被歌颂。 ”

当我们受到伤害的时候,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发自内心的愧疚,才能真正安抚我们的内心。

总的来说,一个好的道歉,至少要有三点:

1、 明确动机

很多人并不知道,道歉不是为了赢回别人的信任,而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

所以他们做错了事,总会抱有这样的态度:我都道歉了,怎么你还不原谅我?

作为受害者,我们并不需要你的道歉,你之所以要道歉,本质上是为了你自己。

做错了事情,就需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道歉就意味着你接受自己的过错,愿意为此负责任,这是一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一环,而不是为了别人所做的付出。

明确了这一点,道歉才有意义可言。

2、 自我反思

一个好的道歉,道歉者就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态度有问题就解决态度问题,能力有问题就解决能力问题。

如果没有自我反思,所谓的道歉只是一次不走心的表演,只是为了道歉而道歉。

3、采取行动

最后,就要向受害者说明自己的错误,也说明自己未来打算如何改变,但谨记一点,是否原谅你的决定权,永远在对方手中。

除此之外,你还要行动起来,去改正、去找方法弥补…

道歉是有担当有责任感的表现,但这只是第一步,而且是最小的一步,只有付诸于行动,才是最实际的行为。

复旦陈果老师曾说:

“当我们在忏悔时,不要期待对方能够包容你,能够原谅你,你抱有这样的初衷在忏悔时,你其实没有任何抱歉,你只不过希望可以早日摆脱对方的职责。”

反复地说“对不起”,也止步于说“对不起”,其实就是没办法安抚自己做错事后的焦虑情绪,也没办法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知道用行动去弥补对方,这是心智不够成熟的表现。

道歉,不是为了维持关系的委曲求全,更不是随口而出、给自己开脱的万能药。

说“对不起”,没有什么了不起,真正看到别人的需求才了不起;

自责和内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敢于用行动去弥补对方才了不起。

真正的道歉,是经过深刻的自我反思之后,对对方的一份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一份成全!

183 评论(14)

辣椒与泡菜~

《女心理师》开播首周就收到全网热搜226个,在热度逐渐上升的情况下,很多观众认为剧情很浮夸,因为男主会飞檐走壁,女主有顺风耳,正因如此,这部剧刚开播,就遭到恶意打一星、二星的情况。

“女心理师开分”话题登上热搜,官方立即作出回复:“对剧组来说,高分、低分并不重要,相信每个真正看过剧的观众心中都有一杆秤,我们的初心不变,做一部大家都喜欢看的剧,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此之前,杨紫也表示过《女心理师》是治愈剧。

在《女心理师》中,杨紫饰演心理咨询师贺顿,虽然她是心理咨询师,但她也有自己难以愈合的创伤,而这个创伤来源于她的弟弟贺俊。随着剧情更新,贺顿通过心理咨询,解析多位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成因,通过不断的治疗,帮助他们走出过往的心理阴霾,重新获得面对生活的勇气。

而是现代治愈剧,聚焦国民心理社会热点,不仅让人看到剧作者的思考和用心,更让屏幕前的观众不断反思。杨紫表示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这部剧关注心理问题,认识到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从立意的角度上看,《女心理师》确实是一部良心剧。

杨紫是一位热度非常高的演员,但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虽然她拍摄多部电视剧,却都没能如约上映,这直接导致她近两年内没有代表作上映,距离《亲爱的,热爱的》播出,已过去两年,对于一名演员来说,没有作品与观众见面,不仅会影响自己的热搜,还会导致粉丝流失,正因如此,《女心理师》官宣定档后,官方就开始卖力宣传。

心理咨询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行业,要在这个大胆的题材上进行深耕,可能会吃到红利,也可能会遭遇风险,《女心理师》在播出后就承担了不少的口碑风险,热度也不如想象中那么高。

《女心理师》的题材比较特殊,刚拍摄完成后,网上还传出不能正常播出的消息,但制片人却说,剧本在开拍三个月已经定稿,并获得主管部门的扶持,也就是说,《女心理师》是获得上级认可,并确定会进行推广的电视剧。

《女心理师》的拍摄手法与其他相同类型的剧完全不同,正因如此,这部剧也变得更有看点,质量更高。在拍摄过程中,导演根据自己的拍摄创意加入新的内容,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更加充实的剧情。

324 评论(14)

注册个名那么难

《女心理师》这个电视剧被北大教授指责,因为这个作品当中存在着一些错误用词的现象。有网友将这个作品看了一遍以后表示这个作品当中存在着很多非常明显的错误,但是工作人员却并没有发现。这个作品有着走向国际化的野心,所以说还在一些平台上面发了宣发和推广,而且在宣传稿当中出现了这种明显的错误,这种现象被大家指了出来,于是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

美女在受到职场侵害,情绪十分低落的时候,心理师应该针对她的想法,不断澄清她的想法,阻止她对自己产生愤怒、自责的情绪,不要进行诱导式的提问,这可能会加深受害者内心的自责感和道德焦虑感,但是在剧中杨紫对美女进行了深入式的诱导,问她为什么没有反抗,是不是心里面真的想要顺从对方。

心理咨询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行业,要在这个大胆的题材上进行深耕,可能会吃到红利,也可能会遭遇风险,《女心理师》在播出后就承担了不少的口碑风险,热度也不如想象中那么高。这部剧的讨论度很多不是正向,几次大的舆论争议都是在于剧中心理咨询方法是否专业、豆瓣评分以及播放量异常暴增等事件。

一位北大心理学的教授对于这个作品也给出了相应的批评,认为这种错误用词的行为是非常不妥当的,并且也觉得这个作品并不是特别的专业。其实这个作品当中的女主角通过这种词汇可以看得出来是一位咨询者而并不是所谓的专家,而这两者的区别其实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在电视剧最开始的时候作品一直都在刻意的模糊着这样的角色问题。

总的来讲作品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有很多网友都表示对于这种现象不想接受,而大多数的网友在看了这样的指责以后都表示其实像这种作品当中出现类似的问题是很常见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工作人员的问题。如果说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能够尽可能的细心一些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纰漏了,希望大家能够尽可能的用心做自己的工作。

总之,《女心理师》作为我国第一部关注心理咨询主题的电视剧,能够让观众注意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经很有意义了。这部剧不仅能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晦涩难懂的心理知识传递给大众,还能引发观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学会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早日走出阴霾,面向阳光,这部剧值得一看!

315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