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duzhu1986
在这样的当下,或许我们更需要知道一件事,就是:如果你经历过原生家庭的伤害,不和解也是可以的。你不必用一己之力,去解决一个家庭的问题。
“和解”的陷阱
影视剧中与父母的“和解”,是有陷阱的。(因此我将这种和解打上引号)
一种陷阱,叫作「原谅的陷阱」。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她的书中写过一个来访者的例子,这位来访者曾经遭受过母亲几任男朋友的猥亵。成年之后,她有了新的家庭和信仰,在信仰的影响下,她原谅了恶毒的继父们和她冷漠无情的母亲。但事实上,她并没有在这种原谅中得到内心的平静。直到有一次咨询,她终于唤起了自己的愤怒,责骂父母毁了自己的童年,发泄之后的她,难得的感受到了身心的放松,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认为上帝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想让我原谅。”
没有经历过愤怒和憎恨,“原谅”则无所依托。
我们都曾经看到过、或者亲身经历过很多“顿悟式”的原谅,还有“感动式”的原谅,因为父母的某一个遭遇,或者某一个感人的故事,就选择了原谅。
这些“原谅”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回避。
更甚者,它是将责任归于了本不该负责的人,让那些经历过伤害的孩子,不仅承担了“伤害”的压力,还承担着“必须原谅伤害”的第二重压力。
除了原谅的陷阱,与原生家庭的“大和解”,还有一种反向的「责怪的陷阱」。
这种陷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你是否也对父母有过类似的表达:只要你改变了,我才能解脱要不是因为你当年,我现在怎么会我绝对不要活成你这个样子……
也许有点难理解,但事实上,以上这些感受、想法和观念,都是在“必须和解”的压力下所产生的“责备怪罪”。
《热锅上的家庭》一书中,家庭治疗师奥古斯都·纳皮尔详细解释了这个词。
怪罪是一个具有强大威力的过程,家人不但互相谩骂指责,而且轮流推卸自己的责任。母亲确信,只要女儿肯改变,家里就会太平;而女儿对母亲也有同样的想法。
责备怪罪是家庭缓解系统压力时,一种常见的应对模式。“只要你改正了,我们就和解了,家庭就幸福了。”——虽然表面上我们在指责、在反抗、在控诉,甚至和父母形同陌路,但实质上,父母仍然紧紧控制着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越想要得到和解,就越要与他们斗争;越与他们斗争,就越得不到自己的想要的和解。
正如心理咨询师李松蔚所说的:“和解是一种压力。问题不是问题,我们对问题的不接纳、对抗,或者执著于解决问题,才构成了真正的问题。”
放弃原谅和斗争,才能拥有“不和解”的自由
国产剧,尤其是国产家庭剧,编剧们总是更偏向于“家庭和解才是大团圆”。
这与我们一直崇尚的“父慈子孝”的家庭文化息息相关。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我们自然会因为与父母的疏离而产生羞耻感,也自然对“和解”抱有了如此高的期待。
我们与父母的纠缠,实际上成为了一种“爱”的文化表现。(请注意,不接纳的原谅和持续的斗争都是一种纠缠)
那么,所谓的“不和解”,又是什么?
我认为我们讨论的“不和解”,并不是拒绝与父母探索更健康的关系模式,更不是否认原生家庭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影响。
这种“不和解”,实质上是在大团圆的桎梏下,撕开了一种允许:允许自己承认伤害的存在,同时也允许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
只有先有了这种“不和解”的允许,我们才能够放弃那些为了和解,而强迫自己去执行的原谅、与斗争。也才能够找到一些,真正挣脱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美国电影《战争游戏》中,有一台计算机被编写了一套程序,这套程序将会启动全球核战争,并且,这套程序一旦被植入,任何努力都无法改变。最后怎么办呢?计算机自己停了下来,说:“获胜的唯一办法就是退出游戏”。这种退出,就是一种“不和解”。
放到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中来看,这种退出,被医学博士Murray Bowen称作“自我分化”。
Murray Bowen的自我分化理论包含两个部分:1)分离感觉和思想的能力,拥有并识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2)将自己的情感与他人(父母)的情感区分开来,即自己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定义自己的过程。
简单来说,自我分化,就是始终站在“我”的立场去思考关系。再直白一点,它可以用这样的三个词语去理解:
shaaaronzy
是的近日,经过通明大成公司的不断努力(以下简称“通明心理”)通明心理荣获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师课程培训授权。通明心理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人才培养计划方面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依托双方平台的资源优势,,通过非学历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共同培养心理服务人才。这标志着通明心理的教学、教研能力得到了权威机构的认可。通明心理隶属于北京通明大成在线科技有限公司,聚集了众多热爱心理咨询事业的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和培训师,对外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和企业心理培训课程。通明心理致力于心理健康及幸福理念的推广和普及,关注心理咨询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全力为心理咨询师的成长赋能。其创始团队深耕职业培训领域,曾通过在线直播及遍布全国的营销与服务网络,为众多学员提供职业资格培训服务。伴随着心理健康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大众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服务需求也在不断上涨。近几年,国家政府更是多次出台促进社会心理发展、关注大众心理健康的政策法规,将心理健康问题、精神卫生问题提升至国家层面。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让大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得到重视,在防疫过程中,心理健康多次被各地政府、企业、医院、机构等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随着心理咨询行业的普及和发展,心理咨询师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过去的一纸证书已经不能成为衡量心理咨询师水平的标准,从业能力才是入行的金钥匙。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前身为创建于1929年的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心理研究所的战略定位是:探索人类心智本质,揭示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环境影响机制,为促进国民心理健康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知识基础和科技支撑,成为引领我国心理科学发展并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著名研究机构、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发展的心理学科技智库。2015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四类机构分类改革的特色研究所系列。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建设了一流的科研支撑平台。实验平台包括由“多模态认知神经影像平台”、“生理心理学实验系统”、“认知与行为实验系统”和“动物实验中心”四大体系构成的公用实验平台,以及多个特色实验室,如人类嗅觉实验室、行为药理学实验室、视觉认知神经电生理实验室等,实验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此次,双方进行心理培训项目合作,旨在借助双方平台上的资源优势,互相汲取经验,共同打造整合型项目,为心理咨询师项目学员的考证和实战赋能,同时,也为学员提供线下实战实习提供机会,让学员“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