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19818888
这是一个哲学人类学的问题。先来谈第一个问题,“读哲学后你变得更快乐了吗?”这个问题要更加具体和分析地来看,可以区分出两个不同的问题:读哲学、连带着思考哲学本身,这回事带来快乐了吗?将所知所学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实践的结果带来快乐了吗?那么,可以很直接地回答:对于1,读思哲学后我很快乐。对于2,哲学实践后我很痛苦。但凡是哲学,总要提供某一论断的理由。我将尽可能简单地陈述理由。首先,快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纯粹的阅读和思考的乐趣;以及与人交流沟通、分享和共同学习带来的乐趣。这些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接下来主要陈述另一面的理由。基本上,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哲学只能解释问题,哲学不能解决问题,哲学还制造着问题。说这句话虽然有三个分句,却是一个统一的句子,互相单独理解的话就不能够深刻的掌握其含义。面对现实的客观世界,相比较自然科学来说,哲学对世界的解释往往不仅仅有一套,而是有很多套理论,而且这众多的有着不同前提和基础的理论的“合理性”往往都处于一个很相近的水平面上(我们考虑最优秀的思想)。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面对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些根本问题,却有着众多的哲学思想,它们在人类根本问题上的解释能力上都达到人类认识的极限,但它们本身却是互相矛盾的。这直接导致了,哲学不能解决问题——这句话也需要澄清。哲学的问题不同于科学和技术问题,它不局限于世界之内的具体事情,它要处理的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事宜,或根本上,哲学就是哲学人类学。知道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哲学不能解决问题;这是因为,倘若一个人真正通晓了众多的哲学思想,并且细致入微地摸索过这些思想深层的前提和逻辑,并加之深入的思考,那么它就不得不猛然意识到:没有哪一个哲学思想可以“真正”解释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事宜;即哲学不能解决问题。继而,我们甚至可以说,哲学还制造着问题。这个的理由也很直白:一个未受过哲学训练的人,它的三观通常是继承于家庭、同伴和社会规范,即是一种直接而未经过反思的习惯。在这种习惯中,此人自动地将其认作是“真实”的三观并心悦诚服地接受起来,于是,在一种较劣的意义上,这种习惯性习得的三观,反而解决了哲学不能解决的问题;相反,此人随后的哲学意识,倒破坏了这种舒适的平衡,竟让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凸显了出来,那自然就可以说:哲学是在制造着问题。上面说得略抽象,所以我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舍勒在哲学人类学上是针锋相对的。简单来说,如果我们相信存在着一种先天的价值级次的话,那么佛洛依德会把生命价值、本能的意志放在绝对价值的位置,而把求真理的价值或求神圣的价值放在较低的位置,因为后者只是前者的衍生产物、只是压抑等心理过程的结果,而前者却是普遍而又有力的;而舍勒则相反,他会把生命价值放在较低,而把求真理和神圣价值摆在高位。于是,当二人解释一个人的快乐和痛苦,爱与恨,应该和不应该时,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思想。举个大家都能理解的例子。从佛洛依德那出发,根据众所周知的“名言”:一切就都是性、爱不过是性的一种特殊衍生物。反之,从舍勒那里出发,就会是:一切就都是爱,性不过是爱的一种特殊衍生物。在问题来了之前,要说明一点:这两种思想都是从形而上学的高度来谈的,所以一切生理学上的知识,严格来说都不能反驳它们。它们两者之间无法做出妥协,但谁也打倒不了谁。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即使一个人知晓这两套理论,他也不能单凭哲学上的思量,来决定哪个才是符合ta的,甚至说,正因为他知晓了两套理论,所以他才永远不能“至真至诚”地信服一套而拒绝另一套。这种动摇,直接来源于哲学的本性:怀疑一切,对真的渴望,对盲信的拒斥。这与宗教信仰刚好相反。可正是这类似的动荡,再配合着人类孱弱的本性,哲学便让人觉得痛苦。它不能提供答案,它不能解决问题,它却又制造着问题。现在来谈谈第二个问题:“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不用说,肯定是领略了人类对世界和自身进行的最深刻的思考,领略了孱弱的人类面对这个世界时表现得最大的不屈服。
傻喵喵123
最大得收获应该是明白了人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吧。
现在有一种风气,不知道是怎么流行起来的,锤骨大家看很多晦涩的高级书,什么哲学、人文乱七八糟的,一开始我也陆续读了一些,后来不读了,为什么?因为我发现,这种东西读的越多,人反而变得越脆弱。
一个人最痛苦的是什么呢?就是觉得自己知道了很多东西,既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还看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既懂得民主又懂法治,懂这个懂那个,觉得自己很有品位,很优雅,是有思想的人。但是呢,在世俗的市场经济体系里,大众并不认可这些,可能人家只关心钱多不多,有几套房,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是社会现状。当你读了很多大道理之后,却发现自己无法参与到社会分赃中,根本没有能力参与社会的财富分配,你的内心会很痛苦,有时候活的可能还不如那些农民工开心快乐。
举个例子,ISIS基地组织的创始人,都是知识分子,因为在社会上无法得到认可,说白了其实就是得不到利益,于是揭竿而起。只读圣贤书的人,内心的敏感和自尊心,要比常人强很多,因为读了很多书,懂得了很多道理,觉得自己应该需要一定的优待,与之相对的,是读书多的人超越普通人的优越感。不要变成那种特别爱看书,但所有想法都来自书本的人,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要看到形而上的东西,但也要考虑的形而下。只有这样读书,才不会使得人脱离实际。
珍珍zero
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含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是指做人的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是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的关系属于医患关系。家对心理咨询师从业有哪些规范内容是要具备相应的资质,没有资质,不得从事相关的营业活动,也就是说没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不不得从事营业性的心理咨询工作。
小喵酱一小只
社会心理服务师应该秉持什么样的理念工作,这是原则性的一个问题。 理念,就是指导思想,是一个原则。 社会心理服务师的全称是“青岛市社会心理服务师”。我们将要培养的社会心理服务师是青岛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部分,我们这些培训师将服务于青岛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是一个总的理念。 这个理念的提出,其时代背景是我们应该非常很熟悉的。 宏观方面就是总书记提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现在全国都在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和我们省里面的相关文件安排,我们青岛市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称为20号文。 这是一个时代背景。 在此总理念之下,我们有一个总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我们在这个20号文当中提出来的:我们要深刻认识我们国家当前的这种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然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这样一种社会治理的格局。然后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还有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公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 青岛市要求在2021年底,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机制。如此,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体系就会逐渐的完善起来。我们全市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争取走在全国的行列,现在我们已经走在全国的行列了。 只有明确了目标任务,我们的内心就会敞亮。只有我们站的有高度、看的有境界,认真琢磨一下这些宏观的东西,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不能只顾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走路方向错了,走的越远,错的越厉害。大海上航行,没有目标,往哪走都不会是顺风。只有做的符合政府要求,才能对社会锦上添花,而不是添乱。 我们这次师资的培训,借鉴的是心理咨询师的服务理念,这已经是一个比较成型的,在我们国家已经实行了多年的一个体系。 我们是借鉴不是复制,也不是移植,有一些嫁接。 心理咨询师应该秉持的理念之一:我们帮助的是活生生的人。这句话是相对于医学专业来讲的。 社会心理服务也好,心理咨询也好,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人,我们的服务是科学,艺术,人文三位一体。那么科学艺术人文使得我们作为一个社会心理服务师,作为一个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求真、求美、求善。并要求每一个社会心理服务师理智,不但理智,还要有激情。,对我们所从事的这份职业虔诚。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求我们得有感性反应、理性反应、悟性反应三位一体,不能够偏颇,不能够缺席,要把它整合起来理解。人文,要求我们眼中一定要有人的概念。社会心理服务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心理咨询师的服务对象是求助者。 二者的服务模式不一样,对于心理咨询来说,咨询师是被动模式,有求才有帮。服务对象是少数心里不健康甚至心理不正常的人;对社会心理服务师来说,是咨询师主动模式,服务对象是心里正常甚至心理健康的普罗大众。 无论哪一种服务模式,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人意味着什么呢? 一,是作为人的求助者呢还是作为求助者的人? 一个人出现在我们年前的时候,是首先看到人还是看到病?医学模式是病的人,社会心理服务及咨询是人得意的病。并与人不是孤立的。 举例一:作为妈妈的老师还是作为老师的妈妈? 例二:医院看病于门诊心理咨询的区别。 病的人和人的病。 例三:咨询门诊露阴癖病人的例子。 孩子的问题——父母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关系的问题)——成长的问题(社会化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说,孩子心理问题都是养出来的,而不是生出来的。那谁养出来的呢,当然是孩子爸爸妈妈,就是说孩子问题,是家长的问题,至少和家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动不动大家提到的所谓的原生家庭。 这样说理论上没有错,但是实践上不好操作。比如说一个孩子有了问题,你和他说是你的原生家庭问题,你和他说是你的爸爸妈妈的问题则往往会激化矛盾,往往会使得这个爸爸妈妈这些个原生家庭的人,处于极度的困境当中,当人在愧疚当中的时候是没有力量的。理论上都懂,他们心里都像明镜一样,什么都明白,他不是不知道他是做不到,他为什么做不到呢?方法有方式他为什么做不到呢?是因为他们没有力量,为什么会没有力量呢?是亲情,亲情使得我们很多的人做事情的时候,投鼠忌器。 二,理念不同,效果就不同,转归就不同。 把一个人当人看的时候,就是看一个人的人性,涉及人性观,价值观,世界观,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观。 那我们谈到世界观的时候,就不得不说,我们的哲学观,可以说哲学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哲学观包括三个方面:一元论、二元论、结合论。这就是在讲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或者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或者再讲精神和躯体的关系。 灵魂和肉体是两回事,是说什么呢? 肉体死了的时候,灵魂就跑了,因为灵魂肉体是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二元论,基督教是非常典型的二元论。 那么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灵魂与肉体是一回事,没有离开灵魂的肉体,也没有离开肉体的灵魂,这是一元论。 但是它俩谁也离不开谁,可是有一个谁为主的关系,到底是谁来决定谁呢?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肉体决定灵魂,或者说是物质决定的,称为唯物论、唯物主义。 那反过来说,有人说灵魂和肉体是一回事,但是灵魂决定肉体或者说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论、唯心主义。 那么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说灵魂和肉体是两回事,但是呢,这两个东西能够结合起来,在哪儿结合呢?在我们头大脑当中有一个地方叫松果体,能够在这结合。 结合起来,那我们暂且把它叫做结合论。提出这个说法的是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个数学家,叫迪卡尔:我思故我在。 这就是世界观。这种的对自己的反思是为了引导服务对象做这样的理性思考。 人性观:人之初是善还是恶、既善又恶? 对人性的看法直接决定一个人的认知。 人生观:一个人青春期人生观就基本形成了。你认为人生在世是享福的还是遭罪呢? 当你明天早上醒来的时候,这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这样呢?就在你睡觉的这8个小时的时间之内,有很多的人正在经受的痛苦,也有很多的人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 说你每天睡觉的时候,你可能从来没有想过,用那些鸡汤话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当你能够那么安全的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我们这个国家在为你做了什么,付出了什么,这些都在反映着我们的人生观。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