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叶草2011
让小孩听话,必须得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不要让他任性!同时,家长要有耐心,要心细,能吃苦,善良,有爱心!孩子做错了,不要吼和打骂,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你努力学习和工作,祝你们幸福快乐!

水之语城
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
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孩子的发展问题,是亲人们所关心的,面对不易解决的问题,孩子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要教会孩子克服这些困难,要学会挖掘孩子的兴趣所在,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一、要为沟通做热身。
有一对母子在我面前示范了他们平常的沟通状态。
18岁的儿子放学刚进家门,妈妈立马就问:“为什么昨天没告诉我你去网吧了?”
结果孩子拎着书包,掉头就走。
妈妈的确很有诚意跟孩子沟通,然而这个方法却很难见效。见面就质问孩子,他的自我防御机制就会立即启动,接下来无论父母再说什么,听到孩子耳中,就全成了恶意的批评。
因此,家长们和孩子说话,其原理如同和陌生人见面认识一样,先要寒暄,得有谈话预热的动作,要等到彼此建立了值得信赖的谈话氛围之后,再开始主题沟通。
一起来看看,沟通热身的步骤有哪几步:
用愉快的语调和孩子打招呼;察言观色,确定孩子有心情及时间说话;问孩子现在是否能和他聊聊,征求他的同意;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爸妈一开口,通常说的都是:“在学校有没有听老师的话啊?”,“学习得好不好啊?”,“能不能减少上网打游戏的时间啊?”说来说去,这些话题有共同特性——都是爸妈感兴趣的事。
孩子懒得开口回应的原因是,他根本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既然不感兴趣,那他干嘛要接话呢?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妈妈,在多次和孩子面对面沟通无效之后,从开始的多加责骂,转变为后来的自怨自艾,感觉十分挫败。终于,她想通了,决定改变战略。她开始积极接近孩子的内心,学习上网,并收集了很多孩子喜欢的明星之最新活动消息,然后用msn发给孩子。不难想象孩子收到的时候有多惊讶!而这个友善的举动,也让孩子理解,父母亲真的很关心他。
所以,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和内容去跟孩子交流,就能为亲密的亲子沟通做好成功的暖身。
二、真诚地倾听孩子心声。
对青春期内心动荡不安的孩子来说,父母亲不带价值判断的倾听,是让他们建立沟通意愿及信任的重要基础。
例如,如果孩子告诉你,“我不想上学了”。你会如何回应?
“你怎么可以这么懒!”,“你怎么可以不负责任!”,这些都是带价值判断的反应。孩子受到批评,对与父母沟通的意愿就大打折扣。
不带评价的倾听做法,则会营造安全的谈话氛围,让孩子愿意敞开心胸。
“你的意思是说,你最近对上学不太感兴趣了,是吗?”
然后再问他:“为什么呢?你能告诉我原因吗?”
让孩子继续把他心里面的话告诉你。
如果父母能这么说,孩子就会知道,如果他有心理困扰,爸妈在任何时候都会抱着支持的态度听他说话。当孩子知道父母是抱持着这样的态度,他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分享心事了。
三、谢谢孩子愿意分享。
跟父母亲分享,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不见得是个自在的习惯,如果他善意地回应了父母的沟通邀约,老爸老妈应该谢谢他的努力。不妨这么说:
“宝贝,谢谢你告诉我今天学校发生的事情。”
对孩子的沟通努力表达谢意,一方面表达出了对他的尊重(他当然有权决定心事要和谁说),同时也会鼓励他下次再度与父母交流。
学会了以上的方式来跟孩子互动,就能比较有效地打破亲子沟通的僵局,让孩子能够轻松地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
家暴孩子的家长总觉得孩子爱顶嘴、不受管教,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父母自己因为生活的压力感到烦燥和压抑,而孩子的“作对”便成了一根导火线,打骂孩子成了大人发泄情绪的突破口。
心理咨询师李雪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她的一个朋友非常漂亮、优秀,但总是对爱情和婚姻没什么信心,总是担心自己会被抛弃。
原来从她两三岁起,爸爸就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揍她,而反思她挨揍的大部分原因,其实并不是她本身。
她的妈妈体弱多病,心脏脆弱,所以家里人都处处让着她,但偏偏妈妈又想控制孩子的一切,包括衣食住行、工作、恋爱,只要她反抗,父亲就认为她是“害”妈妈生病的“帮凶”。“我们家本来很好,出问题都是因为你”这是她爸爸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我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总之爸爸那样说了,我就觉得是自己做错了。”
明明不是孩子的过错,却要为父母的各种负面情绪来买单。
前些天,我无意间问起我妈,为什么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她老打我的事。妈妈皱紧眉头直言不讳:“你都不知道,那个时候你每天早上总能整出一些芝麻大的事情给闹一通,我心里当然很烦,然后去厂里上班总是一天的不顺利,你每闹一天我就不顺利一天,你说你该不该打?”说完不自主地笑了起来,我却只是抿着嘴在一旁沉默。
她不知道的是,因为她所谓的“工作不顺利”,我成了她眼中最大的“祸害”,而连着被打的那段记忆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即使现在已身为人母,但每每想起,我都会不自主的打个颤栗。
父母的压力,孩子一时还无法理解,正如孩子被打,对他心理上造成的伤害,父母也未必会真正懂得。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把小时候经常挨打的经历,总结为“一生的阴影,一生的痛”。
她说,小时候自有记忆起,只要犯错就会挨骂,错误积攒得多了就会挨打。打完骂完后妈妈会说:“你为什么就不能乖乖地听话呢?你听话不就不用挨打了吗?”
每当这个时候,她就很痛苦,并开始在心里反复问自己:我真的那么差劲吗?我和你们在一起很开心,可是你们却打了我!我不是故意犯错的!我很害怕,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你们!
她从来不曾和别人提起,只能抱着这些疑问,一遍又一遍地伤害自己。一直到她成年,半夜起来想到了这些她还会哭。
虽然时过境迁,可是伤害已经根生蒂固,她到了适婚年龄,即不想结婚,也不想有孩子。
教育专家表示,孩子在被家暴的过程中所受的冲击和刺激,会延续数年,严重者会性格扭曲,还会影响他今后对家庭的观念。
有网友说:“小时候恨他(打孩子的爸爸),不喊他爸爸了,等长大了,不恨了,就是想喊他爸爸也喊不出来了。”
很多父母,当孩子长大后提起被他们打的事情时,他们会惊讶地说“你还真打算记这芝麻大的事儿一辈子?”
但我想说,爸爸妈妈,这真的不是一件小事,是关乎到我曾经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所抛弃的'大事。
每每被狠狠地打在身上,而最爱的爸爸或妈妈也只是在边上袖手旁观,那一刻,真的令小小的我感到绝望。
挨打之后,父母也许会很快忘记,但是我却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说服自己,爸妈还是爱我的。
我们有了孩子以后,都想做个英明的父母,想让孩子不走歪路,想让孩子不受自己的火爆脾气影响。
如果你是因为外在的压力导致心情不佳,不妨直接和孩子坦白,告诉他们你心情不好的原因,你会发现,孩子远远比你想像中的要懂事,最重要的是,他们仍会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
表姐曾有一次谈起自己处理对儿子的情绪,令我对她刮目相看。她是公司里的骨干,薪资不少,但随之压力也不断,回到家跟易燃的干柴一样,一点火星子就可以发起火来。
有一次下班回到家,看到儿子在家只看电视不做作业,她只觉得血一下子就往脑袋上冲,刚上前去说了句“你怎么回事?”儿子已本能反应挺直了背。
那一刻她似乎看到了儿子的惊恐与不安,她忽然深呼吸几口,坐在儿子面前,对他说:“对不起,妈妈今天在公司里工作不太顺利,压力有点大,心情不太好。你电视看完记得做作业。”然后转身进了房间。
没过一会儿,她儿子端了杯水进来:“妈妈,我去做作业了,你喝口水吧。”
那一刻,她多么庆幸自己的理智。
其实,孩子要的不多,只要仍然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就足够让他明辩对错。
父母打、骂孩子,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从而怀疑自己、惧怕生活,然后他们会用更加恶劣的举动,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对此父母不理解,又是一顿打骂对待。这样的恶性循环,摧毁着父子母女的亲情。
我常常听到周遭有人对孩子说“我拼了命把你生出来,你就这样吗?”
可是,父母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孩子自己做出的选择。他们无法选择出生,父母可以选择如何对待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泄愤的出口。
孩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明明父母虐他们千百遍,他们出于求生的本能和对父母的感情,依然会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可孩子也是脆弱的,一顿刻骨铭心的打骂,一次撕心裂肺的哭泣,即使到了他而立之年,回想起来,伤口仍旧血迹斑斑,不是因为他们心眼小,只是当时受伤太深,因为对方是父母,所以伤口才觉得格外生疼。
长大至今,我们或许已经忘了父母给我们喂饭、穿衣的温暖举动,却对父母的暴力打骂记忆犹新,不可能忘记。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无忧无虑,拥有一个没有伤害的童年。
Xiaonini71
也正是因为自己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忙碌起来,所以更希望有一个听话的孩子,在自己忙的时候能识趣地走开,在自己不忙的时候再过来陪自己。然而孩子毕竟不是遥控机器人,不能设定程序,导致自己越来越生气,甚至会因此打骂孩子。孩子害怕、哭泣,家长也跟着又气又心疼。那么对于学心理学的宝妈而言,她们是如何让孩子乖乖听话的呢?胡丽心理学本科,考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与此同时她还有另外一个特殊职业,就是“宝妈”。胡丽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女儿已经五岁了,儿子刚好三岁,可以说这带孩子的五年中积攒了大量宝贵的育儿经验,再加上心理学的背景,妥妥的一个育儿专家。在今年过年的时候,亲戚一家人围在一起过年,因为亲戚多,小孩也多,而且过年之后大家都忙着打麻将、做饭等等,反而忽略了孩子。有些亲戚的孩子事儿非常多,大人闲的时候自己就各种浪,一到大人忙着包饺子做饭的时候就哭哭啼啼找爸爸找妈妈,弄得大人手忙脚乱,本应和和气气的年夜饭,骂声、呵斥声却不绝于耳。在吃饭的时候,大人们为了哄孩子,只得把孩子抱在自己腿上,自己吃不好不说,姿势还很难受。但是他们一看胡丽的两个孩子,五岁的女儿应该懂事也就算了,两岁多正在闹腾年龄的儿子却也规规矩矩地坐在椅子上用勺子吃饭,令许多亲戚羡慕不已。一边夸胡丽两个孩子懂事的同时,也想向胡丽请教到底怎么把两个孩子带的这么乖巧。在大部分家长印象中,想让孩子听话就应该让他乖。与孩子在一起时,对说话的技巧向来停留在表面意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懂得应用技巧。而家长这种严厉又干巴巴的命令,只会滋生孩子逆反心理,尤其两三岁的孩子还是叛逆期,家长越让孩子听话,孩子反而越不听话,又怎么能让孩子安静下来呢?胡丽正是了解孩子的成长曲线和心理活动,知道这时候不能强制孩子听话,否则不仅对孩子心理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效果也不大,自己和孩子都累。既然说没办法让孩子听话,那干脆让孩子不听话,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是在能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孩子想要做事的欲望。比如之前许多宝妈抵制孩子学猪叫、学佩奇跳水坑。但胡丽不,你想学你就学,你想跳你就跳,你学猪叫朋友笑话的是你,你跳水坑弄脏鞋子你自己洗,反正玩开心的是你,玩儿完要忙的也是你。孩子在做这些事之后,胡丽并不会因此而生气,该表扬孩子还是表扬他,该做什么依旧做什么,一切照常,把学猪叫、跳水坑当成很平常的一件事看待。孩子学了几次之后逐渐觉得没意思,因为他自己知道了这样做的后果,根本不需要胡丽苦口婆心的劝导。再比如大女儿曾经想学芭蕾,于是胡丽给女儿报了芭蕾班,但孩子没去两天便表现的兴趣索然,开始抱怨脚趾疼不想去。但是报名费已经交了,换做其他的家长估计已经怒火冲天:说要去的是你,说不要去的也是你,你去就去,不去也要去!但是胡丽不一样,她深知孩子并不是先天就知道自己喜欢和擅长什么,这只是探索的过程,但她也并没有立即实现大女儿的愿望,避免孩子养成奢靡的习惯。于是胡丽告诉大女儿,因为是她自己表示想去学芭蕾所以才报名,并不是大人胁迫她去学习,所以现在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坚持学下去,第二种是不学,不过要在家做家务“抵债”,每天做家务会得多少钱,一直做到抵消所花费的报名费为止。最后孩子在家里做了三天家务之后,又开始去学芭蕾,到现在已经学习了有一个年头了,长进也是有目共睹的。当孩子在自己忙碌时闹腾的话,胡丽会首先了解孩子现在是否立即需要帮助,如果不是,就告诉孩子自己在忙。孩子在刚开始的时候根本不听话,胡丽想了一个办法,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她在孩子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忽然打断孩子,让孩子帮自己做一件事。孩子玩得正开心,怎么可能情愿听其他的安排呢?可是胡丽非要孩子帮自己,不帮自己就一直打扰孩子,气得孩子哇哇大哭。事后胡丽问孩子,你觉得刚才的心情怎么样?然后告诉孩子,我在忙的时候你来哭闹,我和你当时的心情是一样的,所以你以后再找妈妈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体谅一下妈妈呢?果然从此以后,孩子再也没有在胡丽忙工作的时候打扰过她。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变通,在许多问题上也是采用以退为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当她们面对孩子的时候,却又往往变得迂腐、专政。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反而觉得孩子就必须听自己的,所以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强制性命令孩子。所以当家长觉得孩子不听话、管不住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让孩子“不要听话”,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和成长。孩子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就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了,也省的大人苦口婆心,说了孩子还不一定能做到
最爱的mango
孩子胆小不爱说话,应该:1.多带孩子出去转转,让孩子都接触一些人,多让孩子和一些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让她知道和别人一起玩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2.小孩子见到不认识的人时,难免会胆小笨拙。要是孩子很不情愿和别人问好,作为孩子的父母也不要执着于让孩子去做。也不要跟其他的小孩做什么比较。3.好好的耐心的陪孩子,多说说话,让他慢慢的适应陌生的环境。不要打骂孩子,也不要太着急的催促孩子,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4.经常赞美孩子,但是也要不要太过了,这样孩子会觉得有压力。5.做为父母为人处事要礼貌周到,这样孩子才会有样学样。6.多多和孩子相处,也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7.教育孩子要耐心,不要想着一下子变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