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5

馋嘴鱼了乐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如何走出移情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毛毛豆豆

已采纳

孩子出现焦虑家长应该怎么做?

1、找个合适的时间,倾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找个孩子放松的时间,和孩子聊聊近期这段时间的状态,从聊天当中去感受孩子感觉到的压力,同时,从侧面去告诉孩子,这些情绪的存在是很正常的,只是不能让他们长时间的困扰我们,帮助孩子正确看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同时,当孩子感觉到无助的时候,可以找父母倾诉,父母可以做他们最为忠实的观众帮助他们。

让孩子放下自己对父母的戒备心,告诉父母,作为父母尊重并且理解他们的处境,对他们的心里进行开导的时候可以适当地代入自己童年的遭遇,让孩子找到和自己想通的点,和孩子建立共通的地方。

2、带孩子去户外,做他们喜欢的事

带孩子出去外面走走,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因为长期的在家待着,有限的空间也会增加人的焦虑感,心里存在一定的焦虑,可以多去户外运动,走走,促进亲子关系,同时让孩子感受到除了焦虑之外的很多开心的事情,打开他们的心里,释放他们的压力,让孩子可以适当地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3、带孩子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如果家长用了很多方式依然没办法帮助孩子的情况下,建议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孩子,打开孩子内心的顾虑,帮助孩子正确地缓解自己的焦虑,同时也能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家长怎么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怎么走出目前的困境,因此家长不要过度的担心找咨询师会严重化自己的孩子的情况,找专业的咨询师会更针对性的找出孩子目前所遇到的问题。

4、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永远是孩子的天然课堂,而作为父母,则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孩子整体素质的基础,是从小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熏陶形成的。因此,要想把孩子培养成自信、豁达、活泼、开朗的人,就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孩子焦虑的原因:

一、学习压力大

有很多父母会把自己年轻时没有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对孩子要求很高。总是让自己的孩子得第一,以学习为主,没有玩耍的时间,完全没有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常见的就是给孩子各种补习班报起来,并不会询问孩子是不是喜欢,是不是感兴趣,孩子学习压力大,完不成父母的期望,就会容易紧张、烦躁、心里不安、害怕父母,时间久了就很容易焦虑。

二、父母吵架影响孩子

父母感情不好,经常得当着孩子的面就大吵大闹,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是充满爱的,但是在父母吵架的后天影响下,会导致孩子焦虑、暴躁、出现沟通问题,久而久之就会使儿童患有焦虑情绪。

三、环境因素

儿童遇到父母离异,没有固定成长环境,父亲根据时间协商照顾孩子,谁有时间就接孩子,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因此容易担心、孤僻、出现焦虑。

四、留守儿童

现在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很多父母为了赚钱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对孩子成长极其不利,长时间孩子容易心思重,有一些话又不能告诉爷爷奶奶,自己憋在心里,烦闷、生气、也会产生一定的焦虑。

如何走出移情心理咨询师

219 评论(14)

felicity03

家长要适当安慰孩子,可以带着孩子多做家务,分散注意力。同时鼓励孩子,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尽力了就好,父母不会怪他。

115 评论(14)

枫中落叶

【导读】群聊里真假难辨的转发信息、实时更新的疫情数据、社交平台上的疫情求助帖……当这些消息大量涌进视野,焦虑、憋闷、同情、恐慌,压得人一下子喘不过气来,逐渐积累的负面情绪,把很多人困在了疫情下的“心理牢笼”里,今天心理咨询师就给返岗工作人员一些梳理心理调适建议,帮你走出心理困境。1、工作场所办公遵守工作场所的防护要求。2、居家办公通过有仪式感的方式划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3、远程办公尽快适应线上工作方式,加强与同事的沟通磨合。4、积极磨合,降低工作方式改变带来的紧张和焦虑。5、工作过程中,注意:尽量避免接触容易导致分神的内容;执行关键任务时,彻底杜绝无关信息。若出现过度疲劳或家里有确诊患者、疑似患者等,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以上就是返岗工作人员一些梳理心理调适建议,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处于不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要尝试不同的调适方案,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克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加油。

101 评论(13)

洋葱吵大肠

与自然灾害不同,新冠疫情已经持续近两年,对人的心理带来一次又一次冲击。疫情下,如何找到释放压力的更好方式?【远离焦虑,找到更好的自己⑤】不逃避不恐慌,找到支撑自己的平衡点阅读提示近日全国多地散发的新一轮疫情让每个人又紧张起来。疫情终将离去,但在这期间,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远离恐慌和无措,特别是如何应对因疫情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值得关注。对于个人来说,积极应对,做好自身防护,保持警惕,不必过于担心忧虑。疫情常态化下,保持平常心,困难总会过去,生活依旧可以美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全国多地散发的新一轮疫情让每个人又紧张起来。与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不同,那些灾难在瞬间发生,是短时的。源于去年初的这次新冠疫情,却以漫长的方式,一次次给人的心理和精神带来冲击。据统计,2020年,因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新增5320万抑郁障碍患者和7620万焦虑障碍患者。而在疫情期间,我国青少年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疫情前的水平。如何远离恐慌和无措,特别是如何应对因疫情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值得关注。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或将持续多年“现在我一听见有新发病例,就非常紧张,晚上睡不着,白天也坐立不安,生怕自己和家人被感染上。我该怎么办?”自从去年疫情暴发,刘娟就成了心理热线的常客,夜里睡不着觉,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起电话,听到专业人士的声音才会感觉踏实。据心理咨询师王珏介绍,现阶段,人们对疫情会有两种心理反应,一种是无反应,就是反应淡漠、不在乎的心理。因为疫情持续时间长,长期与疫情斗争会出现心理耗竭、倦怠、疲劳,就没有强烈的反应了。另一种是出现过激的反应,对疫情的反复特别紧张、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的情绪反应。特别是被隔离的人员会出现忐忑不安、心神不宁,导致饭吃不香、觉睡不好,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发脾气,怨天尤人。调查显示,三成受访者在疫情期间出现过强烈压力和抑郁症状,38%的人表示对沟通需求增加,26%的受访者对情感支持的需求增加。去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评估,新冠疫情对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将会持续多年。由于此次疫情带来的恐慌是广泛性的、长期的,如果恐慌不消除,其带来的危害不亚于疫情直接带来的伤害。专家建议民众尽量关注政府及官方媒体发布的相关政策和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减少因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必要的恐慌。

172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