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银杏飘
真的可以哦~
根据埃里克森教练的学术研究,如果从脑部结构来讲,我们可以把人的大脑分成3个部分~
由脊椎向上连接的一小坨坨大脑,也就是脑干和小脑那块,
我们一般把它总称为安全脑。
安全脑负责照顾我们的安全。
当我们遭遇危险的时候,我们本能的会进入“战斗”、“逃跑”、“僵住”的反应,就是拜安全脑所赐。
安全脑往上走,是我们的情绪脑,或者说,是我们大脑内部的部分。
我们的情绪都是从这里发生的。情绪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关,它决定了我们启动的是安全脑还是视觉脑。当我们情绪好的时候,就会向上打开视觉脑。
视觉脑,也就是大脑的皮层部分,他负责为我们构建画面。当我们的视觉脑启动的时候,我们才有能力开始做计划和畅想未来。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视听感嗅味,但你知道我们还有视觉型思考、听觉型思考,感觉型思考么?
比如,你昨晚吃了什么?
当你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什么呢?
是昨晚食物的画面,还是吃东西时听到的声音,还是吃下食物的感觉呢?
每个人首先浮现的都不一样,这就是我们的思考模式不同。
视觉型思考,顾名思义是由视觉脑掌管的。
而感觉型的思考,由安全脑掌管。
那么听觉型的思考,是由谁掌管的呢?
当然是情绪脑啦!
所以,音乐,这种作用于听觉的事物,当然是能影响情绪的啦!
最后,再附赠一个冷知识~
你知道,为什么阅读,也能调节情绪嘛?
因为阅读,也使用的是听觉型思考!
你以为阅读是看,但你可以试试看,你是没有办法在不发出声音的情况下阅读的。
你以为在安静的读,但你会发现,你的大脑里有个声音在阅读。
当你让他保持安静的时候,你就只能看,但是读不进去了~
老王弃治疗
记得金庸的小说《笑傲江湖》有这一样一个场景:当主人公受伤以后,一曲音乐调节了他的心脏,理顺了他的内心。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音乐对改善抑郁情绪、辅助治疗抑郁症也有不错的效果。
音乐可以通过音调影响人的情绪。《乐记》中说:“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乐至则无怨。乐行则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这里谈到了音乐对生理和心理的作用。早在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为精神病人演奏音乐;17世纪,罗伯特.伯顿在他的经典作品《忧郁的解剖学》中,认为音乐和舞蹈是必不可少的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尤其是对于忧郁症的治疗。
音乐对于抑郁情绪或抑郁症的治疗作用,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起作用:
1. 轻松欢快的音乐可以安定情绪,集中注意力、开发记忆力。对于有抑郁情绪或抑郁症的病人来说,倾听音乐可以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有利于缓解他们低落的情绪。
2. 轻松愉快的音乐可以缓解抑郁紧张、安定情绪。对于有抑郁情绪或患有抑郁症的人来说,精神容易紧张,如果听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可以安定他们的情绪,提升精神。
3. 临床研究发现,音乐可以使人的肌肉放松,从而使内分泌发生了变化,脑垂体会分泌出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同时也让人有欣快的感觉。
音乐确实可以改善人的情绪,但是不同的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是不一样的。有研究表明:“节奏缓慢、悲哀的音乐,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活动减少,对话中常常充满怨气和敌意。相反,节奏鲜明、流畅快乐的乐曲,使人们之间友好交谈。”
我们将音乐分为三种,一种为轻音乐,一种为娱乐性音乐,一种为噪音。轻音乐对于辅助治疗抑郁症,缓解抑郁情绪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健康人的智力开发与学习成长;娱乐性音乐可以改变气氛,调节心情,比如重金属音乐可以让人发泄不良情绪,流行歌曲可以改善人的心境甚至是疗伤;所谓噪音,就是在不适当的情况下的音乐,这些不当的音乐会让人情绪暴躁、甚至是精神错乱。
总的来说,只要利用好音乐、选对音乐,就可以对抑郁症和抑郁情绪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
编辑:赵翠
(作者:孙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
哆啦瞄瞄
“调查表明,一个普通人在谈话的时候,平均每10分钟要说3个谎话。”这就是美剧《别对我说谎》的经典台词,这部剧所讲的故事是如此不可思议:看着你的眼睛,观察你的小动作,听你的声音,和你握手……Lightman博士就会知道你是否在说谎,以及为什么说谎。怎么样,是不是很厉害!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解释的。
测谎仪可信不可信?
测谎是一门科学,测谎仪是一种科学的心理测试仪器,即多参量心理测试仪,是综合心理学、生理学和现代电子学以及其它应用科学技术而成的。其工作原理在于:人在说谎时,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呼吸、脑电波、声音、瞳孔、皮肤电等),而这些生理变化是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测谎仪可以通过记录这些细微的生理反应来判断人是否说谎。
从1921年John Larson发明并使用了世界上第一个测谎仪开始,人们对于测谎仪的研究从未停止,当今的测谎仪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仍然主要集中对血流量压力、呼吸和汗液分泌三大基本生理功能的监测,只不过在技术上更先进一些。
近几年,美国用热成像方法,监测眼部的血流量在压力下的变化来进行测谎;还有就是利用功能磁共振现象(fMRI),研究人员利用fMRI影像观察说真话与谎言时大脑区域活动情况的不同,从而判断人是否在说谎。
那么,这些测谎技术真的可以识破谎言,让人无所遁形吗?
尽管测谎技术在实践应用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关于测谎技术的准确性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过,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我认为,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测谎技术只能有限度的识破谎言,理由如下:
尽管测谎仪在收集数据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测谎仪的运用还受到操作员的经验、科学测试的程序、被测人员的个性因素以及测谎时周围的环境的影响。
从操作人员来说,测验的数据、测验程序的掌控、测验问题的设计等都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和专业性(目前世界上有资质的操作人员并不多),测谎结果的可靠性和操作员息息相关。操作人员的经验越丰富,准确率就越高。另外,测谎仪是客观的,但是对于结果的评价却是主观的,既然是主观的就一定有可能犯错的。
从被测人员来说,如果个性比较容易紧张,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无辜的人也很容易被误判为说谎者。就像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专门致力于研究测试对象撒谎时的行为信号的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所言:“最难以对付的是找出那些惊慌失措的怀疑对象,而他们恰恰又是没有说谎的人”。
从测试环境来说,温度、湿度、噪音、紧张的气氛等,都会影响被测人员的状态,测谎技术只有在被测人员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准确率才比较高。
总之,测谎仪不是万能的,我们要正确运用测谎技术,发挥其积极的效应,当时不能盲目信服和依赖。
说谎时的小秘密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普通人如何借助一些小技巧来戳穿谎言呢?其实,不同的撒谎者总会暴露出相似的破绽。身体语言约占我们日常沟通信息量的55%,而且身体更多的受无意识控制,因此,我们可以从谈话者的一些身体语言中发现人在说谎时的小秘密,作为辨别谎言的参考。
1.僵硬或乱动的上身
人在说谎的时候,总是试图掩盖自己的谎言,因此,很容易矫枉过正。为了防止身体由于谎言而显得坐立不安,他们会努力压抑身体的冲动,反而显得非常的僵硬、局促。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没有压制住,小动作会不断,比如说人们会揉眼睛、摸脖子,并且眼睛会看向两侧,手总是一种无处安放的感觉。
2.遮挡嘴的手
说谎者,通常会不自觉的用手指或者是拳头来遮挡嘴巴,有的人也会假装咳嗽来演示自己遮嘴的动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用手捂嘴,是身体下意识的在抑制自己所说的谎话,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比如说有人一边说非常喜欢你今天的发型,一边捂着嘴,很有可能他内心是不太喜欢你今天的这个发型的,碍于面子,所以说了一句善意的谎言。
3.假笑
研究表明,当人们撒谎时,会用假笑来演示自己内心的慌张。据说,真是的微笑是不能伪装的,人必须要感受到快乐的情绪,才能做出真正的微笑。真正的微笑,人的眼睛周围会出现鱼尾纹,眼睛附近的皮肤会聚在一起,整个面部看起来非常的协调。
4.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人们在说谎时,研究会有很多细微的动作。比如说,人在说谎时,眼睛会先向上,然后向右看;人们在说谎时,眨眼的速度会非常快;人们在说谎时,还会遮住眼睛,当你让老公做饭时,他在回答是的同时,却揉了揉眼睛,很有可能这是个善意的谎言。当然说谎时,为了让你更加相信他所说的,会有比平时更多的眼神接触。
当然了,以上的这些微表情,也是需要放到一定的现实情境中,才能奏效的,如果有些人是天然呆,很有可能经常表现出上述的各种情形。想要戳穿对方的谎言,就要在平时观察他的常规反应,再对应上述的一些微表情,才能辨别真伪。
最后,我想说,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很难找到一个从来没有说过谎话的人,说谎似乎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事情。比如面对不好看的女生,你也会说“你长得真美”;即使对方送的礼物自己不是很满意,你也会说“我非常喜欢,谢谢你”……诸如此类的善意的谎言无可厚非,我们没有必要事事较真,一定要问个究竟。
而且,我再次重申,上述的技巧不能单独应用,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综合运用,才有可能帮助人们识别谎言。
(作者:孙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号“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
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公众号ID及作者
mon也是部长
“一入网购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声势浩大的“双十一”网上购物狂欢,让中国电子商务的交易额再创新高,也让无数网友的钱包再创“新低”,痛定思痛,无数人喊出“再买剁手”的誓言。然而,“双十二”“圣诞狂欢”……接踵而至,你打算“剁哪只手”?
网络购物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管是大学生,还是正在奋斗的白领,亦或是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甚至是年过半百的大爷大妈无不是网购大军的重要一员。面对这个已经开启的“电商时代”,我们能做的不是“剁手”(真的没有那么多手可以剁),而是警惕网购成瘾,学会理性消费。
网购成瘾是怎么回事?
虽然很多人自称自己为“网购成瘾”,但是关于“网购成瘾”还存在很多的争议,我们可以参照精神医学上诊断成瘾的标准来理解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患上了“网购成瘾”。
要判断一件事情或一种物质达到成瘾的程度主要有三点:对某件事情或事物有不可控制的渴求心理;该行为给当事人带来痛苦;该行为让当事人的社会功能受到影响。
具体来说,如果你有以下状态,有可能就是“网购成瘾”:
1.你对网购有一种不可控制的渴求心理,每天必须上打开购物网站,每天不买点东西心里就难受,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挤出时间网购;
2.网购时非常快乐,看到自己买到的无用的东西或是瘪瘪的钱包时又非常痛苦,看到就想买,买了又后悔,但是还是控制不住的买,痛并快乐着;
3.社会功能受到影响。网购影响了你的工作,比如你无法安心工作,只要打开电脑就想购物,无论手头有多么重要的工作也无法阻挡你购物的欲望,从而导致工作延误并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不能工作;网购影响了你的人际关系,比如说由于沉迷于网购,不愿意与人接触,不愿意走进现实生活,性格越来越孤僻;还有的是由于购物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出现离婚等问题;或者是因为网购四处跟亲戚、朋友借钱,导致“众叛亲离”。
当然了,如果你只是忙里偷闲才在网上购物,大多是网购行为属于合理范围内,更没有影响自己的工作、家庭关系等,就不是“网购成瘾”,也要不要随随便便就给自己扣大帽子。
网购为什么会上瘾呢?
很多“网购达人”表示,自己是不知不觉走上网购不归路的,那么,网上购物为什么容易让人上瘾呢,我们从两大方面来谈一下:
客观原因
网购本身的特点,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让网络购物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潮流,这是我们所不能改变的客观原因。
1.方便快捷
与传统的购物方式相比较,网购节省了路上的时间、约闺蜜的时间、比价的时间,只需要动动手指,按按鼠标就可以实现轻松购物,让购物欲望可以“及时满足”,让购物行为变得“唾手可得”。
2.绝对中心
网购具有非常强的私密性和一对一性,在网购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让人产生“我就是世界的中心”的感觉,让人特别的有“主角”的感觉,在这个网购的虚拟环境里,让人感觉一切都是为“我”服务的,让人更容易专注于自己,沉迷于网购。
3.“打折促销”促发购物行为
打折促销会降低人们因消费而感到的愧疚心理,有助于网购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降低了内疚心理,增强了愉悦感和节省感,从而促发了购买行为。
4.“帅哥美女”让人产生代入感
购物网站上帅气、漂亮的真人模特,3D模拟试衣间等,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心理代入感,幻想衣服穿在自己身上的样子,在这种自我遐想中不知不觉就下了单。
主观原因
当然,除了上述那些不可改变的客观环境之外,还有很多心理上的主观原因。
1.从众心理
很多人网购有盲目跟风的嫌疑,看着办公室的人、朋友经常收到快递就会感觉不甘心或是觉得自己不合群,因此,产生从众购买行为。
2.贪图便宜的心理
网购确实比商场要便宜一些,另外网上经常有各种团购、划算、满百等促销活动,很多人为了贪图小便宜,从而产生盲目消费或是过度消费。
3.内心空虚
快节奏的生活,让不少大城市的人的生活变得单调、无聊,生活中好像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尤其是那些本身自我价值比较低、意义感比较差的人,很容易出现“内心空洞”,网购就成为了他们的“避风港”,在网购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用网购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寂寞,正所谓,“姐买的不是东西,而是快乐”。
4.发泄心理
事实上,网上购物背后是有一种心理需求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较大,许多白领网上购物是为了发泄不满、缓解压力。购买行为会促进大脑分泌让人产生愉悦感的“多巴胺”,同时网络购物又会让人有“全世界都服务于我”的感觉,确实有利于人们缓解压力,舒缓情绪。
怎样控制自己的行为,理性消费
毋容置疑,过度的网上购物或是网购成瘾患者确实给当事人比必要的浪费和不良的影响,但是电子商务是时代的产物,我们任何人都无法阻挡,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学会理性网购,预防网购成瘾。
1.调整心态,正确疏导
当自己有过度的网购行为时,自省一下“我从何时开始迷恋网购,那时发生了什么,我最近过的如何,为何要网购?”这四个问题,可以帮助你进行自我探索,如果是由于工作压力大导致了过度的网购行为,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运动(散步、跑步、 瑜伽)、朋友聚会(聊天、寻求同伴帮助)、听音乐等方式来疏导自己的压力;如果是情感问题,可以找闺蜜(哥儿们)或是家人倾诉一下,或者找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帮助你梳理、调整、厘清对自己的认知,找出原因,接纳或是改变自己。
2.理性消费,正确引导
要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分清楚哪些是必要的消费,哪些是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哪些是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对于不需要的东西坚决不买,对于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不予购买,购买商品以实用为主。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有过几次教训之后,自然而然地提高警惕。
3.先记后买,解绑卡片
看到心动的商品,先用笔记到本子上或存在购物车中,一个星期后再看一下,如果确实需要,再付钱,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你“延迟满足”,从而避免冲动消费。买完目标商品后,立刻关闭网页,减少无谓的消费机会。
如果你已经绑定了信用卡,现在就解除信用卡与该网站的绑定,如果需要购买可以让他人代买,直接付给他人现金,让自己感受到真实的钱变少的感觉,从而控制购物欲望。
总之,网上购物是一种便捷的生活方式,适当的利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你就是网购的主人。如果过分依赖网上购物,甚至沉迷于网上购物,你就会成为网购的奴隶,是想做奴隶,还是想做主人,我相信聪明的你一定已经有了答案。
(作者:孙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自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