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晋善晋美
《心灵捕手》分析式影评剧情介绍: 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在他系上的公布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结果一个年轻的清洁工却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的解开这个难题。数学教授在找不到真正的解题之后,又下了另一道更难的题目,要找出这个数学天才。 原来这个可能是下一世纪的爱因斯坦的年轻人叫威尔杭特,他聪明绝顶却叛逆不羁,甚至到处打架滋事,并被少年法庭宣判送进少年观护所。最后经过数学教授的保释并向法官求情,才让他免受牢狱之灾。虽然教授希望威尔能够重拾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用尽方法希望他打开心结,但是许多被心理咨询教授请来为威尔做心理转导的心理学家,却都被这个毛头小伙子洞悉心理反被威尔羞辱,纷纷宣告威尔已“无药可救”。 数学教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学同学及好友——一位心理咨询师,希望他来开导这个前途汲汲可危的年轻人。到底最后他能不能打开心胸拥抱生命?会不会把他之前所遭遇的困境抛诸脑后? 分析式评论: 看完心灵捕手给一个心理学朋友电话,没有通。估计带可爱宝贝去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这些大儿童就自己待家里了。 电影中有被咨询者大约属于有品行障碍的少年。但他有天赋,属于那种高敏感度的来访者。 至于出现的三个咨询师,第一个看说话的样子象是采取人本主义观点的咨询师,但他忘记人本的咨询原则之一——真诚。他同时采取劝说的方式,他试图急速完成干预。因此他失去了机会。 第二个是个催眠技术的。但他遭遇了不配合,他有点自负。 第三个就是那个最好的心理咨询教授。他的方法属于心理动力疗法,是精神分析学派发展后产生的一种基础于精神分析学观点的理论和技术。 他上来产生了一个少有的应激,这代表他一些不完美的方面被暴露。这在一些不成熟的咨询师真的会对那个来访者永远的恼羞成怒的。但他真实的表露了,然后他坦然去面对了自己的不完美。这样的真诚获得了一个来访者的认同。 在心理咨询技术中,适度的暴露少些咨询师的经历是有利的。但这一行为绝对不能成为习惯或者演变成以自己的经历去咨询别人。那就走向反面。在经过这一互动后,两人获得一种咨询的认同,就是得以建议一种良好的咨询同盟。这是所有咨询中都必须的关系,这一关系的良好建立对于咨询进展是有利的。 然后咨询师指出一个完美主义者的缺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在作为具有症状的来访者身上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并没有发现这些缺陷,或者即使发现而不愿意接受,那就容易导致问题。个性中没有得到承认的部分就是没有发育成熟的部分。虽然我们可以接受自己永远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我们需要让自己的不成熟至少去来干扰我们一般的生活。但当这一不成熟构成对于一般社会生活的干扰,那我们就可能需要某种咨询或治疗。这时候咨询师尝试性的指出了一些问题,但没有“大举进攻”。对于一些训练不成熟的咨询师,往往在这一机会就“大举进攻”,好象在一次里就能解决问题似的。但这绝对是有害的和轻率的。来访者和咨询师度过了好多次沉默的咨询。沉默是许多咨询师所害怕的局面,他们觉得如果大家都不说话。那岂非什么都不能做。他们或许一定要作点什么或对于来访者教育点什么才成。但正是想要急于的做些什么,可能正干扰了来访者感情的一种发育。沉默时,一些有效的方法是数自己呼吸,同时不松不紧张的注意着来访者。 即使有的时候交谈时,来访者说话停止了一会儿。据我经验咨询师能够自己数自己呼吸十到二十下有可能会发生来访者继续说下去。不过这也不是死的。有时候,一些沉默也会干扰咨询。这真的要看经验。 我至少觉得在那个情节里咨询师的沉默起到一个静静关怀的作用。这很类似于客体学派的“安全基地”的理论之一,也就是每个人的成长需要有安全基地。这是从我们小时候就开始的一个养成习惯。如果一个小孩离开父母太久,他会有心理焦虑产生…… 而一个好的安全基地就是一种关怀,这很类似罗杰斯的关怀技术。 然后电影中,这一沉默中的关怀终于有了成果。那就是沉默的效果成熟了某些东西。 自认完美被再次举出,同时他被指出他害怕被抛弃。所以他需要保护自己不被忽视或首先被抛弃。来访者的内心是具有真正的隐藏着的深深自卑。但他无法承认。这是一个和童年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来访者的经历使其个性过分的去发展了他的一个方面,而使他在另一个方面没有能很好的发展。这就如社会品行的培养上。但这一情况的面对会是痛苦的。 然后是咨询的暂时中断。这一中断是来访者自己思考生活的部分,他痛苦,甚至和这么爱他的女友分手——他有所自卑。 不过人的情感是可以发展的,他终于开始寻找自己的生活了。他的感情发展到他开始面对自己过去的缺陷和不幸。这一面对使他过去生活中的里比多被成功释放了。 他开始成为一个有缺陷的人,但他能够足够快乐的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阴影控制着来进行自己那种需要完善而不承认自己任何缺陷的生活。 来访者又到了咨询师那里,他们做了结尾的咨询会谈。 最后那个画面是有意味的,车开往加尼福尼亚去接一位好姑娘去了。我们没有看见结局,但我们看见路在延伸,这代表一种充满希望的人生的开始,因为在路的那头是一个灵魂的象征。《记忆碎片》——完美的倒置《记忆碎片》单从故事性来说并不是一个最好的故事,但因为他独特的表现手法让它成了一个即使不是最好,也算很不错的一个故事。电影刚开始就是时间上一个相当华丽的倒置—-照片从清晰渐变模糊,地上的血流回死人身上,掉落的弹壳回到了枪膛—-空间失去了它的坐标,时间齿轮反向的磨合发出诡异的声音—-一部杰作就此诞生。《记忆碎片》之所以为碎片,我想应该有两个理由:1.导演的叙述手法 彩色部分倒序,黑白部分顺序,由于以往的看片经验,我们很习惯地认为彩色镜头为现在,黑白镜头为回忆,从一定程度上说,导演利用了我们的惯性思维。它让彩色部分从结局说起,黑白部分从故事起点开始,然后导演将两部分都剪成了碎片,有技巧地把黑白部分配合着剪进彩色部分的空隙。2. 电影主角阿连的记忆状态 因为短期失忆,他无法记起几分钟前的事,有时注意一分散,他又忘了身在何方。他靠口袋里的做了标记的照片认人,他总是记不起别人,昨晚还在同床共枕,早上起来看见你却满脸茫然,相当要命啊。当然,每个人都有存在的理由,阿连靠着把短时记忆记录在纸条上,甚至纹在身上来获得他的“记忆”,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侦探,靠着他自己制造的“记忆碎片”活着。听很多人说过,如果《记忆碎片》没有了倒序,它只不过是捶手可得的一部再普通不过的犯罪惊悚片而已。从表面上看好像如他们所说,没有倒序,那从故事起点开始到阿连错杀安迪,的确是一个普通的复仇故事。然而,《记忆碎片》之所以为倒序,就在于它是《记忆碎片》,而导演之所以要拍它,并不在于它是一犯罪惊悚,而在于它独特的一面—-阿连的短时记忆。导演时间上的倒置完美地切合了阿连的记忆状态—-我刚才做了什么?我现在该做什么?我为什么会在这儿?—-阿连不知道,我们因为电影的倒置也不知道,我们获得了阿连的那种感受,我们不知道上一刻是什么,我们跟阿连感同身受。常常听见有人评价电影:这是什么烂片,讲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他们对电影还是过多地停留在表面了,电影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更多时候是在表达一种感觉。那些只求看过而已,只求多份聊侃资本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点误解电影了,其实有时候你以为你没看懂,但你也许已经感受到了。而电影作为一种多元的传播媒介,它如果表达了春他媒介没有表达或无法表达的东西,那么它便成功了。毫无疑问,《记忆碎片》便成功了,导演成功地捕捉到电影素材里独特的一面并启用了一种前无古人的倒序方式来切合那种情境。这种倒序并不是小说情境下我们见惯的那种倒序,小说的倒序与《碎片》比起来只能算是小儿科,导演的口号是:要倒就倒个彻底。这是玩笑话了,不过导演倒置确实彻底,第一部分的开头是第二部分的结尾,第二部分的开头又是第三部分的结尾……导演让我们经历了一场诡异而精彩的探索之旅,我们如阿连般扮成侦探,在电影里寻找着所谓的真实。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电影用普通的顺来讲这个故事,那么我们失去更多的将是那份感同身受,而不是失去见识一种新的叙述方式。所以在我看来,《记忆碎片》的成功不仅仅是其开启了一种新的叙述手法而已。经历了这场电影之旅,当我们努力地将记忆的碎片拼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真实并不像起初料想的那般简单—-我们该相信阿连那些似乎有点自欺欺人的记忆碎片呢?还是该相信安迪掀出的颠覆性的“真相”呢?我们又陷入了一个记忆迷局。阿连每天每天寻找线索,靠着“上一个自己”来辨别是非,他不相信任何人,只相信“上一个自己”留下的“记忆”,他将记忆纸条和纹身奉作真理,然而我们看到了它们的不可靠,这些“真实”并不像他起初料想的那般坚不可摧,它们如此脆弱—-安迪略施小计,他成了安迪的工具;在妮坦莉循循利诱下,他又成了另一个杀人工具。安迪对他说:你已经杀了凶手,我认为你会记得,但你却忘了。安迪这话相当有启示性,阿连也许真杀了仇人,但也许没留下记录—-他所谓的记忆,他以为他没杀。也许留下了记录,但后来发现没了人生目标又销毁了记录,于是他又有了新一轮的追求。他的记忆始终停在妻子遇害那晚,每次惊醒,他只有一个念头—-复仇。这追求的无止境让我想到了人生,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阿连般,一轮的追求到了终点,我们又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活下去。像妮坦莉说的:其实我们很像,我们知道自己该如何活着。
虾虾霸霸kat
《桃乐茜》 剧情简介:心理医生莫顿由于失去了自己儿子大卫,想远离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一段时间,所以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少女桃乐茜虐待婴儿的案子。 桃乐茜住在爱尔兰的一座小岛上,这是一个风光秀丽生活美满的幸福小岛。 莫顿在小岛的一间旅馆里安顿下来。她首先拜访了受害婴儿的家属,然后就去采访桃乐茜去了。当她与桃乐茜接触一段时间后,莫顿发现桃乐茜似乎有着多重性格的人。她一会儿是玛丽,一会又是咪咪,柯特和邓肯。后来,莫顿发现想要加害凯斯利家婴儿的并非是桃乐茜的本意,而是桃乐茜的一重人格邓肯。所以,桃乐茜应该是无罪的。后来,莫顿又和桃乐茜的姨妈接触了,莫顿了解到桃乐茜的母亲原来在殡仪馆工作的情况。 就在莫顿准备带桃乐茜离开这座小岛的时候,治安官柯林离奇自杀了。原来,这还是与桃乐茜的一重人格邓肯有关。其实,玛丽、邓肯和柯特都是这座岛的居民,不过他们在10年前就已经死了。桃乐茜可以作为灵界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并且通过自身的身躯反应出来。桃乐茜的人格邓肯将村民们带到了事发地点,借助桃乐茜的口说出了当年他们出事的过程。原来,在当年的一次聚会上,柯林和一些人强暴了玛丽,事后邓肯、柯特和玛丽开车逃跑。但是,柯林怕事情败露就开车穷最不舍,结果造成邓肯他们车毁人亡。 正当其他群民怕事情传出去,准备杀桃乐茜灭口的时候,莫顿及时阻止,但是她却意外地头部撞到了石头上死了。最后,桃乐茜被带回了医院,莫顿借桃乐茜的口说出了整个事情的真相。之后,莫顿离开了桃乐茜的身体,桃乐茜成为了自由的人了。
开心3点0
基本信息张怡筠 ,活跃于媒体的心理学专家,大学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爱上情商网”网站主持人,资深企业培训师(国内外著名企业逾五百家,如微软、德州仪器、花旗银行、宝洁、诺基亚、中国银行、中国电信、宝钢等)。工作重点为情商的全方位研究及推广,专业的学理训练,丰富的演说经验,使得张博士能整合各派心理学理论,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发展出实用的生活技巧。曾在2007年接受《人物新周刊》的邀请做了一期节目,非常精彩。经纪公司签约经纪公司:星泽国际影视文化有限公司[1]2人物档案自认最大的成就: 越来越有功力「不以貌取人,而以心取人」 最得意的事: 完全没有方向感,却独自旅行过四十多个国家,横越五大洲(数目仍在累进中)最痛苦的事: 被误认为是「星座专家」(天啊!求求各位高抬贵口,心理学可是专业的科学,跟星座、命相等玄学是完全两回事!)最开心的事: 遇到超高EQ的快乐生活家最害怕的事: 新认识的朋友一知道我是念心理学的,就吓得不愿再说话,以免被我〝看穿〞(其实我们心理学家不会那么无聊的,更何况,我们也没那么厉害!)最担心的事: 大家误把星座及所谓「趣味心理测验」当作是了解他人的重要依据(别被媒体的愚昧误导了自己的方向,只要想想看,如果星座很有依据,可以自成一门真正的学问的话,那为什么没有一所学校有正式的星座学系呢?所以这下你该懂了,在媒体上有效果的东西,对你我的自我了解不见得有效果。要了解自我及他人,别超捷径,多用份心念念真正的心理学吧!)[2]目前最想去的地方: 南北极(等身体练好就出发)最常造访的地方: 希腊小岛最想再去的地方: 非洲肯尼亚最常做的运动: 跑步、拳击有氧、骑马最爱喝的饮料: 咖啡;最常喝的是:水(咖啡已戒啦,为的是让EQ更优)最爱吃的食物: 青菜、豆腐(身体轻松,心情就轻松)最想祝福大家的话: 掌握情绪,品味人生!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