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贝卡sl小姐
1.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1】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又仲尼闻《韶》
【2】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
【3】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今子独以为声无哀乐,其理何居?若有嘉训,请闻其说。” 2.主人应之曰:“斯义久滞,莫肯拯救。故令历世滥
【1】今蒙启导,将言其一隅焉。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
【2】音声之作,其犹臭
【3】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
3.秦客难曰:“八方异俗,歌哭万殊,然其哀乐之情不得不见也。夫心动于中,而声出于心,虽托之于他音,寄之于馀声,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使得过也。昔伯牙理琴,而钟子知其所志
【1】隶人击磬,而子期识其心哀
【2】鲁人晨哭,而颜渊察其生离
4.主人答曰:“难云:虽歌哭万殊,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假智于常音,不借验于曲度。钟子之徒云云是也。此为心哀者虽谈笑鼓舞,情欢者虽拊膺咨嗟,犹不能御外形以自匿,诳察者于疑似也。以为就令声音之无常,犹谓当有哀乐耳。又曰:季子听声,以知众国之风;师襄奏操,而仲尼睹文王之容。案如所云,此为文王之功德,与风俗之盛衰,皆可象之于声音。声之轻重,可移于后世,襄涓之巧又能得 之于将来。若然者,三皇五帝可不绝于今日,何独数事哉?若此果然也,则《文王》之操有常度,《韶》《武》之音有定数,不可杂以他变,操以馀声也。则向所谓声音之无常,钟子之触类,于是乎踬
【1】若音声之无常,钟子之触类,其果然耶?则仲尼之识微,季札之善听,固亦诬矣。此皆俗儒妄记,欲神其事而追为耳。欲令天下惑声音之道,不言理自。尽此而推,使神妙难知,恨不遇奇听于当时,慕古人而叹息。斯所以大罔。
【2】夫推类辨物,当先求之自然之道。理已足,然后借古义以明之耳。今未得之于心,而多恃前言以为谈证,自此以往,恐巧历不能纪
【3】又难云:哀乐之作,犹爱憎之由贤愚,此为声使我哀,而音使我乐。苟哀乐由声,更为有实矣。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至于爱与不爱,喜与不喜,人情之变,统物之理,唯止于此,然皆无豫于内,待物而成耳。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故前论以明其无常,今复假此谈以正名号耳。不谓哀乐发于声音,如爱憎之生于贤愚也。然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发人情也。酒以甘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其见欢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犹不可见喜怒为酒使而谓酒有喜怒之理也
1.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2.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嵇康认为人的情感上的哀乐是因为人心中先有哀乐,音乐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来的。嵇康大胆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甚至要它起占卜作用等方面,是有着进步意义的。并且他所看到的音乐形式美、音乐实际内容与欣赏者理解之间的矛盾也是前人所未论及的。《声无哀乐论》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笨笨猫Shirley
有秦客向东野主人发问道:听说前人有这样的说法:“太平时代的音乐安宁而快乐,亡国之际
的音乐哀伤而怀思。”太平和混乱是政治上的事,却在音乐上得到应和,所以哀伤怀思的感情
就体现在金石上,安定快乐的形象就表现在管弦中。另外孔子聆听韶乐,了解了大舜的德行;
季札听音乐,知道了各国的风气。这是已经发生的事,前辈贤人从未怀疑过。现在您却以为声
音没有哀乐,这是什么道理?如有好的见解,请说出来让我听听。主人回答说,这个道理沉埋
已久,没人愿意发掘阐发,所以使得历代的人都搞乱了名实,(归按,名实是要相配的)现在
承蒙您的启发,我就来粗略地说一说它的道理。
天地共同运作,万物借以生长,寒来暑往,五行因此形成,表现为五色,发出为五声。声音的
产生好比是气味散布在天地之间。声音的好和不好,虽然会遭遇到浑浊混乱,但是它的本体却
是自己原来的样子,不会有什么变化,怎么会因为别人的爱憎、哀乐而改变性质呢(归按,这
显然是物理的或自然的声音)。等到各种音调会合在一起,声音和谐,这是人心最高的愿望,
情欲集中的所在。古人知道情感不能放纵,欲望不可穷极,所以就借着他所享用的音乐,常常
加以节制,使得人们哀怨而不至于伤心,快乐又不至于过分(归按,这很明显是指音乐)。人
们根据事物的性质给予相应的名称,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称号,例如哭泣就称为悲哀,歌唱就
称为快乐,这是一个大体的情况。然而孔子说“音乐啊,音乐啊,难道只是指钟鼓之类的乐器
吗?”同样道理,悲哀呀,悲哀呀,难道指的只是哭泣吗?由此说来,玉帛之类的礼品不是诚
敬之心的实体,歌唱哭泣也不是哀乐的主宰呀。怎样才能说明这一点呢?各地的风俗不同,歌
哭所表示的意思也不同,假如打乱了来使用,有的人就会听到哭泣感到高兴,有的人则会听到
歌唱觉得悲哀,(不管感情的表现怎样的千差万别),然而他们心中有哀乐之情却是一样的。
现在用同样的哀乐之情却发出了千差万别的声音,这不是说明了声音和感情的关系是不固定的
吗?(归按,1、“音声之无常”指的是音声与意义或感情的关系没有固定的搭配。“音声无
常”的意思是,一定的声音并不一定表示哀或者乐,由此推出哀乐不是声音自身的质性。2、这
里用“殊方异俗,歌哭不同”来说明声音无常,论据不充分。在现实中是否真有闻哭而欢,听
歌而戚的情况是值得怀疑的。因悲而哭,因欢而歌是符合自然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哭笑之于
哀乐就不是无常,而是有常的。这是用一个未经证明的说法作前提,有效性是有问题的。3、把
这个说法置换成音乐的意思,就是有没有同一支曲子既可表示哀伤又可表示快乐,不能排除这
种情况,但不会发生在同一作曲家身上,可能发生在听众的这方面,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
误读或曲子感情特征不明显。)然而声音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是最能感动人的,辛劳的人歌唱
自己的遭遇,快乐的人用舞蹈来表达他们的快乐。心中有悲痛之情,就会说出哀伤激切的话,
把话组织起来就成了诗,把声音组织起来就成了音乐。(归按,如此说来应该是声有哀乐,而
不是相反)人们一起歌咏,围聚在一起倾听,内心被和声打动,感情受到悲苦的语言的感染,
叹息还没有止息,就已经泪流满面了。(归按,到这里都似乎是讲声有哀乐,听众受到哀乐之
声的感染。然而下文突然一转,就把声说成是“无象”的,逻辑上有断裂。)悲哀之心藏在心
中,遇到和声便发泄出来,和声没有形象,但是悲哀的内心却是有主宰的。以有主宰的内心,
借着没有形象的和声然后发泄出来,他所感觉到的,也只有哀伤而已。他哪里知道“大风吹着
万千孔穴,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孔穴自己发出的,却不关大风”的道理呢?风
俗的流播于是成了政事的反映,所以史官要弄清政治教化的成功和失败,考察一国风气的兴盛
和衰退,抒发感情,讽刺统治者,所以说“亡国之音哀伤而怀思”啊。(归按,这一段论声无
哀乐,但存在着逻辑上的断裂。声有哀乐是一个常识,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声无哀乐是一个
费解的命题,是需要论证的。嵇康在论证的时候是混淆了物理的声音和音乐之间的差别,物理
的声音当然是没有哀乐的,但音乐是作曲家创作出来的,怎么会没有哀乐呢。一个是人创作的
产物,一个不是人的创作,这是很大的区别。但嵇康最擅长分析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去不做分辨
了,他用物理的声音的特点来代替了音乐的特点,使人感觉他言之凿凿,很有道理。这是一
点。其次,是否一定就是“音声无常”,仍然是应该问一个为什么的,不应该贸然接受这个前
提。因为这是应该区别来看的。从音乐创作的无限自由的空间而言,音声当然是无常的。若从
哀乐之情在乐曲中的风貌而言,又有着大致的规范。例如快乐之曲往往比较轻快,灵动,悲哀
之却曲往往旋律沉重,节奏缓慢。犹如悲哀了要哭,快乐了要笑一样,这是有着心理依据的,
也可以说是有常的。其三,按照嵇康的推论,既然自然的声音不出于人的创造,那么声音与人
的关系就局限在声音和接受者间的关系。但音乐与人的关系就要复杂了,它包括了作曲家和音
乐,音乐和接受者这两层关系。因此倘要论证声无哀乐论必须回答作曲家与音乐作品是怎样一
种关系,但嵇康在这里却回避了这个关键问题。他没有回答这样的问题,作曲家所面对的音乐
不是“其体自若而无变”的形态,音乐作品是按照作曲家的意愿创造出来的,他使用了特定的
音符、旋律、节奏对自然的声音做了改造,对于这种“自为”的声音,怎么还能说是“其体自
若而无变”呢?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回避了在这一环节上的论证。)
喜、怒、哀、乐、爱、憎、惭、惧,这八种情感是老百姓用来接触外物传达感情,区别物类的
名称,是不可乱用的。味道用甘苦来称呼,如果现在有一个人因为甲品德好而喜欢他,因为乙
愚蠢而讨厌他,那么喜欢或者讨厌就应该是属于我的感情,贤和愚就应该是属于对方的品性,
难道可以因为我喜欢那个人就称他为喜欢的人,我讨厌那个人就称他讨厌的人吗?我喜欢这种
味道就称之为喜味,我怒恨这种味道就称之为怒味吗?据此说来,客体和主体有不同的功能,
他和我就应该用不同的名称。声音本来就是以好和不好作为主体,跟哀乐没有关系;(归
按,“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判断。问题在于“声音”到
底是指什么,在古文中它可以指音乐,也可以指物理的声音。倘若指后者,意思就是“声音的
实质要么是噪音,要么是乐音”,这个判断一点都没有错。倘若是指前者,说音乐中不包含哀
乐就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声音只是音乐的要素之一,并不等同于音乐。嵇康的基本策略就是采
用分析法,层层分析至对象的基本要素,然后以要素的属性代替作为整体的对象的属性。又
按,在“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中的“声音”也可以指音乐,如果是这样,那么“善恶”就是
指好听或不好听。如果这样,那就是形式主义的美学观。)哀乐本来就是感情受到激发以后发
露的结果,与声音无关。误配的名实全都分离,问题就可以看清楚了。况且季札在鲁国采集诗
歌,考察礼制,以此来辨别风雅,哪里只是根据声音来判断优劣呢?又孔子聆听韶乐,感叹音
乐与德行一致,所以赞叹,哪里就一定是仅凭声音才知道虞舜的德行,然后赞叹呢?现在我粗
略地说明一个方面,也可以了解一个大概了。
您又说,季札采集诗歌,考察礼仪,以此来辨别风雅;孔子感叹《韶》乐与德行一致,所以赞
叹不已,这是什么话啊?况且师襄演奏乐曲,孔子得以目睹周文王的容貌;师涓奏乐,师旷从
中听出了亡国之音,哪里是讲明诗意后才下判断,演习礼仪后才作评论的呢?这都是直觉领
悟,用不着等到积累了平日的见闻就已经能判断好坏了,所以前代史书当作佳话记载下来。现
在您凭借着浅陋的见闻,用您的见识为标准来作判断,这不是抹杀了前人精细的见识,辜负了
夫子神妙的体察吗?(归按,秦客坚持音乐是有内容的,善听乐者是能够通过音乐理解音乐中
的内容。音乐有内容,因而有感情都是不错的。问题是音乐的语言是含蓄的,模糊的,具有不
确定性。因此听众要通过想象才能把握音乐的内容,因而听众的理解和作曲家的原意之间是会
有一定距离的。对于这一点秦客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这给下文嵇康的反驳造成了空隙。尽管
如此,还是改变不了声有哀乐的特点。)
主人回答说:您诘难说,虽然歌唱、哭泣所表示的意思千差万别,但善于听声的人总能够听
懂,不用借助于固定的声音,也无须用曲调来验证,钟子期一类人就是如此。这是因为虽然内
心悲哀的人表面上说说笑笑击鼓跳舞,内心喜悦的人表面上捶胸哀叹,却仍然不能控制外表,
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用假象来欺骗旁人啊,您却认为这已经说明声音是不固定的,仍说是声
音中有哀乐啊。(归按,秦客说钟子期之类的人是从音乐里听懂了音乐里的感情。嵇康说,不
是听懂的,而是从音乐家的行为中看出来的。反驳的方法是不否认现象,而是对原因作新解
释。对现象作新解释是嵇康惯用的手法,这个新解释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有道理的,但只是
一种情况,一种可能性,不能使用全称判断。所以也就构不成否定秦客的理由。)
您又说,季札听音乐借此了解各国的风俗,师襄奏曲子,孔子得以目睹周文王的容貌。照您这
样说起来,那就是文王的功勋品德和风俗的盛衰都可以体现在声音里;声音的强弱也可以传递
到后世;师襄、师涓的灵巧又能在将来得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三皇五帝的事迹就不会在
今天断绝,哪里只会残留寥寥几件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表现文王的曲子就会有固定
的曲调,《韶》、《武》的音乐也有一定的旋律,不会搀杂着其他的变化,奏出别的调子。如
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先前您所说的声音与感情没有固定的搭配,钟子期听音乐触类旁通的说
法,就说不通了。如果声音和感情的关系是不固定的,钟子期触类旁通的事真的是有的,那么
说孔子识别精微,季札善于听乐,就是虚妄不实的。这都是俗儒随意乱记,想要让天下人迷惑
声音的道理,不说音乐的道理不过如此,只是让人觉得音乐神秘难懂,恨不得当下就遇到善听
的人,羡慕古人而自叹不如,这就是他们用来欺骗后人的方法啊。依类推理辨别事物应该先求
得自然的道理,道理确定以后,再借古义来证明它。现在您还没有在心中求得这样的道理,却
只是依凭前代的记载作为言谈的根据,照此推论下去,恐怕就是最精于算计的人也是无法掌握
的啊。(归按,这一节是否定季札听音之类的传说,意思是这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但这个驳
论是武断的,问题在他的前提,如果音乐中有内容,就一定意味着声音与内容之间有明确的对
应关系,即所谓有常。这是把音乐的语言等同于文字的语言。所以嵇康的这一段驳论对于论敌
来说并不是有效的。而且即使后人不能像季札观风那样辨别各国的风俗,但还是不能否认乐中
有感情。具体的内容难以表现,但感情却是存在的。)
您又诘难说,哀乐的产生如同爱憎是由贤德和愚笨引起的,这就是说,音乐使我悲哀,音乐使
我快乐;如果哀乐真由声音而起,那就说明声音中是有哀乐的。色彩有好看的和难看的,声音
有好听的和难听的,这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至于爱还是不爱,喜欢还是不喜欢,人们感情的变
化,心理对事物的反应只限于这一点,但都与内心的感情没有关系,只是接触到外物之后形成
的。
秦客诘难说:通过观察气色来考知内心,这是天下通用的方法。人心变化于内,神色相应地
表现于外,这是明显可以看得到的,所以您不怀疑。声音是精气激发的结果,内心受到感触而
发生波动,声音便随着内心变化而发出。内心情感有强有弱,声音也就有高有低。神色的变化
和声音的变化都表现在人的身上,为什么对声音反映内心这一点却偏偏要怀疑呢?既然喜怒哀
乐会表现在脸色上,那么哀乐也应该体现在声音中。声音本来就是有哀乐的,只是不懂的人听
不懂罢了。至于钟子期一类人,虽然遇到不固定的声音,却依然能聪颖地独自领会。盲人即使
站在墙壁前也仍然一无所见,而离娄站在百尺之外却能把细毛看得清清楚楚,据此说来,人们
视力的强弱的确不一样。不能以盲人的视力为标准,怀疑离娄明锐的视力。用一般人的听力,
去猜疑钟子期的听力,把古人的记载统统说成是虚妄不实的。
主人回答说,您诘难说,内心受到感触而发生波动,声音便随着内心变化而发出,内心情感有
强有弱,乐曲也就有高有低。哀乐之情一定体现在声音里,钟子期之类的人虽然听到了不固定
的声音,却能听懂其中的意思。如果一定要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浊氏和质氏的致富,伯夷、叔
齐隐居首阳山时的饥饿、卞和的冤屈、伯奇的悲哀、蔺相如的满怀愤怒、陈不占的恐惧,这些
形形色色的情态,假如让他们每个人各唱一首歌,一起来弹几声琴音,那么钟子期这样的人一
定会听出各自的情感了。您的意思是说,听声音的人不会因为乐曲的多少改变思路,考察感
情的人也不会因为声音的大小觉得有什么不同,只要是同一个人发出的声音,就能识别其中的
意思。如果声音是从地下发出的,那么师旷这样的人也应该会吹动律管来考核它的声音,判断
南风是否强劲,区别雅声和郑声的淫荡和雅正吗?
吃辛辣的食物而流泪与大笑而流泪,烟熏眼睛而流泪与悲伤难过而流泪,同样都是流泪,如果
让易牙来品尝,一定不会说高兴的眼泪是甜的,哀伤的眼泪是苦的,这是可想而知的。为什么
呢?这是因为肌肉汗液一受到挤压便流了出来,与高兴和哀伤没有什么关系,好像是过滤酒的
布袋筛子,虽然榨酒的工具不同,但酒味却是不变的。声音也是从身体中发出的,为什么偏偏
就包含着哀乐的道理呢?
况且《咸池》、《六茎》、《大章》、《韶》、《夏》,这些都是先王最好的音乐,是用来感
动天地鬼神的。如果现在一定要说声音没有不体现主体,传达他的感情的话,那么最好的音乐
就一定不能托付给盲人乐师,一定要圣人亲手演奏,这样才能使雅正之音得以保全。
“舜命令夔敲击石头,各种声音和谐鸣响,天神和凡人其乐融融。”据此说来,最美好的音乐
虽然由圣人创作,却不一定圣人亲自演奏。为什么呢?因为声音有自然的和谐,却无关人的感
情。和谐的声音是成功于金石一类的乐器,最美的乐声也是从管弦乐器中得到的。
纤细的毫毛本身还是有形体可以被观察的,所以离娄和盲人的目力高下可以据此判断,假如用水来增加水的话,谁还能来加以区别呢?
时光穿梭地鱼
引导语:人们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烦恼,其实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它们是不分高低贵贱的。
【篇一:生命存在的价值】
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呢?是知识、财富、权力?不,都不是。我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贡献。陈俊武曾说过:“一生中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无光。”
有人一定会说:“说就容易,做就难了。”不,乐于贡献的生命就在我们身边。一位平凡的歌手在平凡的职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事业。他过着清贫的生活,无法给父母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帮助了三百多位孩子圆了上学梦,在死后仍让眼病患者重见光明。这位充满爱心的天使,充分展示了生命的价值的伟大的人就是——丛飞。当我看到他的事迹时,被感动的一塌糊涂,泪流满面,心理说着:丛飞,一路走好!
等我长大了,我就成了你!一位汉族女人,本可以有很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但她放弃了。因为她心理装的是村民的健康,想的是村民的医药问题,她给村民治病从不是先给钱后治病的,如果家里贫困的她是分文不收,每月还倒贴钱去买药给村民;就连自己的嫁妆之一——耳环也买了。每天清茶淡饭,却从不收村民送来的食物。这位普通的乡间医生的身上充分体现了生命的价值,他就是——李春燕。
德兰特修女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在她出生那个年代当护士是一个很不起眼的职位,然而她却冲破重重阻挠学习了护理。她料理的病人很特别,都是些社会最底层的贫苦人民,他们大多都付不起医疗费的,然而德兰特修女依旧给予他们无私的关怀,免费为病人治疗。一个由富家子女成为一名普通的护士,一个由别人服侍的大小姐成为服侍别人的百姓,这需要多高尚的思想,多坚强的意志。
德兰特修女为生命的价值的内容又进一步的解析。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财产,青春更是宝贵的财产,因此,每一个人要珍惜生命,珍惜青春,努力拼搏,创造不朽业绩,实现生命的价值。
【篇二:为价值而存在】
无论从那一个视角去看,人都站有一个位置;但不选定一个心态去审视,未必人人、时时都有价值。无论你的价值是否存在,人的位置肯定存在,我的话不是绕口令。
说起位置,人们最先想到的,大多世俗与官场。那里有许多的令人羡慕,常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誓言,其价值那时也令人称道,然而,稍后的财政赤字、修复工程,让人们不敢再对“形象的”、“实事的”承诺感兴趣,也对于价值不愿再谈。比如刚刚报告了GDP的增长,却又经不起绿色GDP的刷新。时代的发展属实太快了,而人们的学习与跟进也真的很慢。在其位成其人成其事者,我们讴歌其有位有为;误其人误其事者,难以迎合其价值的所在。所以,一个人,要与时俱进地学习,你的“位置”才能做出科学决断,也才能在行动中挥洒出对社会有用的人生价值。
人生于世,立身社会,能幸运赶上“以人为本”的时代,应该珍惜和自爱。然而,“以人为本”的理念频繁地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时候,我们会常常困惑那些“没了人“的尴尬。“有困难找警察”,多么好的承诺啊,警察的位置实现着为民安居、世事和谐的行业价值,但是,偏偏有人没困难时也干扰其正常的履职,以至于让他们难以发挥其“位置”的真正价值,听说一些地方的警察,也无奈地取消了这么人性化的承诺。
一个人的处世位置,应该抱以爱心与亲和,才能体现其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以期价值的最大化。古训有: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不误人子弟;童叟无欺等等,为之如此,才有价值。但我们常常闻听官僚的腐败,教师的体罚,市场的失信等等,结果位其左,给人不快乐,位其右时,自己也必然承受那不快乐。
人在社会总有自己的位置,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我所追求的,在社群中,能够给朋友以快乐,给社会以友谊,是最起码的价值。
为价值而存在,为增值而学习。
【篇三: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作文】
每一样事物都有它的价值,就像金子与泥土,当放在市场上,泥土不如金子有价值,但当播下种子,孕育生命,金子又比不上泥土。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所展现出来的都不同,所以每一个人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也不同。
有的人歌声美妙动听,那他的价值则体现在声音上,有的人舞姿优雅,那他的价值则体现在舞蹈上,有的人精通各种知识,为国效力,那他的价值则体现在知识上。
而还有一些普通人呢?他们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
他们当然不是绿叶,他们不是一朵朵香味淡淡低调的花朵。
像那些卖茶,端盘的人,他们的价值在为人服务上面,像那些传授知识的教师,他们的价值在于培养品德兼优的人才上,像那些医院的医科人员,他们的价值则在于救死扶伤上……
即使你是一个一无事处的人,甚至是瘫痪在床,还要家人去照顾的病人,而这些人仍有价值——他们的存在就是家人精神上的支柱。
而现在,网上有很多人说现在的90后是白痴,傻瓜,说现在的学生喜爱攀比,动不动就拿父母的血汗钱去糟塌,把身上堆满名牌名鞋,在生日上大开宴会,自私自利,不懂为他人着想……
如此种咱,将人贬得一无是处,似乎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浪费粮食。
我觉得这样真是不必。
的确,在现在大多是独身子女,这些现象可能会有一些,而像那些网上的90后而是很有责任心的,在照顾家人,支撑家里上体现了他们的价值,在路遇病人,叫救护车上体现了他们的'价值……
价值,有的是在耀眼的阳光下接受着人们的赞美,有的在角落里,还没有人去注意。
所以,在没有发现这些价值之前,请不要妄自评论,其实只要转个弯,换个眼光,你就会责备自己的粗心大意。
所以,在最后,我想大喊一声:“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
【篇四:用行动来证明我们存在的价值】
人的生命是一个灿烂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世上的一个匆匆过客,要做怎样的过客,那是每个人的选择。
她是北京一名普通的女孩,像许多同龄人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梦。只不过,她的生命之花还未开放却过早的凋谢,留下的,是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她用平凡的生命谱写出了不平凡的人生。她的名字是,张穆然。
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有不同程度的灾难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而在面对灾难时,有些人选择消极的投币,令一些人则选择坚强的面对。
穆然就是后者,她没有像烈士那般可歌可泣,也并非为社会而流血牺牲,她只是一名女孩,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孩。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如此普通的女孩,在面对死亡时还是能那样乐观的绽放出美丽的微笑。想必我是没有勇气去面对的,设想一下,假如我是她,那么我现在应该在做什么?是一个人躲在墙角偷偷哭泣?还是呆呆想着生命的最后该与谁道别?
总之,我没有穆然的坚强,没有她的乐观,也没有勇气去把生命最后的灰白色的日子涂染上炫丽的色彩。只是,我觉得我应该去把握手中拥有的年华啊,去做一些对家庭,对社会,对祖国都有所贡献的事。或许我现在海啸,只能用有一的成绩来回报在我的成长中曾经帮助我的那些人。
穆然在生命的倒计时中曾写过一本书,书名叫《闯关》。
她说,人生就是一道道的关卡,等着我去闯。就如同这次生病,就是一道难关,我一定要闯过去。
电影放到这儿的时候,我本以为真的如她所说她的病一定会奇迹般的好起来,然后有一个如童话那样完美的结局以此谢幕。
可事实却总是没有想像中那样没有,这道关穆然最终还是没能闯过去,她还是走了,我不知道她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离开的,不知道她会不会怨恨,怨恨老天让这种事发生在她身上。
有些事仅凭我们的力量根本无力挽回,就比如生与死的交错。那么,既然我们改变不了结果,就让我们来改变过程,让结果画上一个句号,代表着完美,但它不是结束,而是永恒。
一部影片到了最后总是会又一个结局,无论是悲是喜,都让我们会产生多多稍稍的遐想。那个故事像落了山的太阳,虽然已不能光芒四射,但它却早已深深刻进了我们的心里。
穆然是一直闯关的荆棘鸟,而我们也是一只正在闯关的鸟儿,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就是一道道难关,而知识是没有尽头的,我们不会闯到知识的最后一关,却可以到达我们人生的终点。
花儿凋谢时是默默无语的,风儿吹过时是静静无声的,可是人活着总要留下只言片语,在人生的终点处才不会留有遗憾,用行动来证明我们曾经存在过,来证明我们存在的价值。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