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想妄想不想
岗一中周素云 2022年4月23日,滑县初中(康磊)班主任工作室分享带班经验的专题讲座,如期举行。晚上7:00—8:30康磊老师为我们做了《优秀班主任的思想修炼》的讲座。听后,顿觉“听君一讲座,胜读十年书”。作为已有24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我,曾自诩会管班,管班行为的背后理念的支持很少,并支离破碎,实在不敢说自己会“教育”学生;虽常常反思自己的日常管理,但很少记录。康磊老师的四项修炼自成体系!想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的前提是要不断地主动、积极的学习管理理念。因为我们的管理对象——学生,是灵动的,不断变化发展的。也就是康老师所说的“多进行专业阅读”。回想自己读过的班级管理书籍少之又少,只读过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郑学志老师的《创建优秀班级的60个法则》,我还写了一本的笔记。再有《窗边的小豆豆》等。一直以来,对于康老师,这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又是一线的教育专家,我是深怀崇敬的。我会把他推荐的书目认真阅读。记得他推荐的有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陈宇老师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问题学生诊断手册》,罗斯克拉斯的《优秀是教出来的》,雷夫的《第56号教室》。这样,要通过不断的专业阅读,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要善于常常反思,实践,善于总结积累,这就需要记录班级管理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这样不断的实践——反思——积累——再实践中,使班级管理更趋专业,游刃有余,厚积薄发,进而形成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班级管理课程。 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班主任要学会运用的几件武器:一颗爱心,爱所有的孩子;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关注学生行为的细节。允许孩子在纠错中成长,不抛弃、不抱怨、不反感。甚至应该感激那些调皮的孩子。就正是这些“带子刺的小花”,促使我们成长。 “班级能搞活动的就别单纯说教”我极为认同,因为活动是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会让孩子们记忆深刻,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在班级管理的道路上,我已艰苦跋涉了二十四年,一路上,跌跌撞撞,几多欢笑,几多泪水。我相信,有了河南省宋光彩名班主任工作室和初中(康磊)工作室的的专业引领,前路将是一片光明的坦途。
幸福家居
张高杰 男 河南人 生于 1992年 现就读于北京市重点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近年来在上学的同时也一直从事研究:新型的教学模式 、潜能最大化开发、成功学、心理学、天才成功方法、快速记忆法、伟人成功定理等一系列内容!张高杰在研究了卡耐基、拿破仑•希尔 安东尼•罗宾 陈安之 等潜能开发、成功学大师之后结合自身和一些成功人士的实际经验总结出《超速成功法则》立志在极短的时间内帮助暂时没有成功的人走向成功!在北京他找到了数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几所高校的大学生研究他们的成功经验,研究他们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成绩!他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初中三年他曾经一度堕落,整日以打架代替学习,成绩沦为倒数第一,初中毕业,猛然觉醒,发奋读书,用一年时间学完了初中三年的课程,不仅成绩变得名列前茅,考上了滑县六中重点班,做人做事,也与以前形成鲜明对比,一度受到光大师生认可,也从此成为了万古一中毕业生的成功典范!认识他的人没人预料到他可以做到真正的改变命运,并且真的的改变自己人生轨迹!从此,他立志要帮助一代人走向成功,立志为改变中国农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他创办的中国梦人才培训学校,中国梦家教中心,帮助很多孩子激发潜能,励志成才,快速提高成绩,掌握成功方法!他改变了命运,他也希望他能帮助无数孩子创造奇迹,改变命运,他会对每一个咨询他如何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的家长详细的解答,长期的关注,直到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他相信每个人都是天才,每个人都能创造奇迹,每个人都能改变命运!!!他的人生格言是:* 做最好的自己就会成为世人眼中的天才!* 既然选择了太阳,即使跪着也要迎来天亮!* 只要你敢于攀登,整个世界都会被你踩在脚下!* 如果不去飞翔,理想的翅膀也会成为一种累赘!* 活着就是在自杀,就看你用什么方式去面对死亡!* 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他的勇气和胆识,走被人不敢走的路就是成功的捷径!
33人见人爱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万根。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 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十六、呜呼!黄河! 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植被 一经破坏,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 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 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 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 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十九、一场暴雨地形巨变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 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 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黄色。它随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 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头等大事。 二十二、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 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 黄河供水。 二十三、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 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 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 有25毫米。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