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Shaoer
书名:《母爱的羁绊》
译者:于玲娜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书作者卡瑞尔·麦克布莱德博士,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咨询师,美国注册婚姻和家庭治疗学家,有近三十年的心理咨询经验,是治疗家庭问题方面的专家。本书是基于作者自身的治疗需求而成的,因为她发现自己总是过于敏感、优柔寡断,和异性关系总是不顺利,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却仍然特别不自信。
在她所接待的女性患者中,很多人跟她有同样的症状。经过多年的研究,她终于发现,这一切,来源于她们的母亲,当她想要摆脱母亲的影响,在市面上找相关的书时,却发现没有一本适合她的。于是她决定根据自己和接待的个案经历写一本关于母亲给女儿的负面影响的书——就是这本《母爱的羁绊》。
所以,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女性看的,特别是因为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对自己心理造成了影响的女性。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女性获得觉察,摆脱母亲所给的“母爱”,成为自己,并在成为母亲后,不再重蹈上一代的覆辙。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为你讲解这本书:首先,解释清楚,为什么母爱会有“羁绊”?其次,这些“羁绊”对女儿有哪些负面影响?最后,我们一起来探讨,女儿应该如何做,才能摆脱母爱的这些“羁绊”。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你的母亲“自恋”。自恋,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爱恋。自恋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些自恋的特质。但这些特质得有个度:如果只是很少的自恋,是正常的;如果自恋特质特别多,那就是病态的了。
本书讨论的正是母亲的病态自恋带给女儿的影响。 因为少量的自恋是正常的,所以后面本文将不再区分正常或病态,而直接将病态的自恋称为“自恋”。
因为母亲自恋,所以她只关心自己,从来不关注女儿的感受。她更在意事情,却对女儿没有一点同理心。
比如一位自恋的母亲,在面对女儿离婚时,她不关心女儿的情绪,只是关心“房子归谁?监护权归谁?请了哪位律师?”,当女儿试图向她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她却把话题又转到女儿打算要多少赡养费,律师接下来要采取什么措施上。女儿的感受对她来说一点儿也不重要,女儿在她面前无足轻重。
还有的母亲自恋的表现为总是爱挑毛病和指责别人。她们只会看见女儿身上的缺点,并不断加以指责。哪怕女儿犯再小的错误,她都要指出并批评。女儿不知道这是母亲自恋,她们会认为母亲总挑她们的毛病,就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她们对这些批评照单全收,长大后,这种觉得自己不好的感觉已经内化,于是她们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
还有的母亲的自恋表现为把女儿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她认为女儿优秀,就是她自己优秀。所以,她以自己的喜好来操纵女儿的一切,从不在意女儿真实的需要和欲求。女儿要穿什么衣服,头发要染成什么颜色,要上什么样的学校,交什么样的朋友,嫁给什么人等等,全是她的安排。如果大家都赞美她,都说女儿优秀是她的功劳,她就高兴。她关心女儿,努力让女儿变得更优秀,只是为了让她自己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甚至有些母亲控制女儿做到了事必躬亲的地步。她们试图影响、控制女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女儿几乎没有自我成长的空间。而她们的母亲看上去好像很伟大,她们非常关心女儿,事无巨细地为她们考虑,为她们安排。然而,这些行为却大大地削弱了女儿的自我,她们的天性,她们的梦想,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统统被母亲压制了。
说到这里,可能你会问:那家里的其他成员呢?父亲呢?是呀,一个家庭不止有母亲,还有父亲。那母亲伤害女儿时,父亲在干什么呢?
书里给的答案是:父亲正在围着母亲转,像一颗行星围绕太阳转一样。也许你很难理解,但稍微想一想,也就明白了。自恋的人结婚对象一定是一个允许她处在一切行为中心的人。一定是能接受她自恋的人。即使刚开始不接受,但为了维持婚姻,也必须如此。
因为父亲把注意力集中在母亲身上,也就无暇顾及到女儿了。甚至女儿与母亲发生矛盾时,不管谁对谁错,父亲永远站在母亲那边,考虑母亲的感受,不顾女儿的感受。
即使有些父亲不是主动不管女儿,也会被自恋的母亲“逼”得不管女儿。因为如果父亲与女儿关系好,自恋的母亲就会嫉妒女儿。
书中讲了一个例子:劳拉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她一直与父亲关系亲密。母亲因此经常表达对她的不满,说她爱父亲胜过爱自己。但实际上,她的真正意思应该是对丈夫不满,认为丈夫对女儿的爱超过了对她的。有一次,劳拉和父亲在院子里种花,母亲竟然朝他们扔石头!
那,如果家里还有其他成员呢?比如兄弟?作者说,男孩与母亲又是另一种关系。自恋的母亲一般不会对儿子产生过多的伤害。因为,在和自己丈夫的关系上,女儿或者其他女人会对自己造成威胁,而儿子不会。如果一个有自恋母亲的家庭又有女儿,又有儿子,那母亲一定会对儿子更好,完全忽视女儿。而儿子,因为母亲对他好,他也乐意回报母亲,于是与父亲一样,围着自恋的母亲转。这样,女儿就被完全忽视了。
以上就是我们第一部分的内容。小结一下: 母爱的“羁绊”,指的是自恋的母亲对女儿造成的影响。因为自恋,她们只关心自己,完全不关注女儿的感受;因为自恋,她们希望女儿活成她们喜欢的样子就好了,所以控制女儿的一切,让女儿没有自我。因为自恋,家庭的其他成员不得不围绕母亲转,而完全忽视了女儿,导致女儿感受不到家庭的爱。
03 自恋型母亲对女儿的影响
自恋型的母亲对女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在生活中严重缺乏自信,一个是在感情上容易受挫,还有一个是自己也可能变成自恋型的母亲,在教养小孩时重蹈母亲的覆辙,或者由于过于担心自己会重复母亲的方式,而陷入焦虑,矫枉过正。 让我们具体来看一看。
前面我们讲过,自恋的母亲总是批评女儿,不管女儿做得多好,都只有批评。这样就导致了女儿长大后在生活中严重缺乏自信,要么不认可自己,无论做到多高的成就,总是觉得不够好,要么完全放弃自己,觉得反正做不好,不如干脆不做。
不认可自己的女孩总是认为,只有更高的成就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然而即使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目标,内心总有个声音说:这还不够好。好像有一股力量推着她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但达到这些目标后获得的良好感觉却稍纵即逝——因为她又会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其实她一直都没有获得真正的快乐,她只是在不停地追寻,像农村里的驴子,面前有个胡萝卜,一直吸引着向前,可却永远也吃不到。
而且当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不敢承认那是自己的成绩,她认为她取得成绩只是因为运气或者巧合,甚至她根本没取得多么好的成绩,是别人谬赞了她,她接受这样的谬赞,她是个骗子。
这些很容易造成她焦虑、自卑、抑郁和沮丧,因为她永远觉得自己没有达到期望的目标,却又不断地找机会证明自己的价值。整个人陷入一种“追求”与“否认”的扭曲中。
那么,除了不断追求更好更完美的女孩。那些完全放弃自己的女孩呢,这类女孩会总是认为自己反正什么都做不好,做了也是失败,干脆就什么都不尝试了。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都是有自我成就的需求的。所以这些孩子,内心深处是渴望自己能做好的,可总有个声音告诉她:你做不好。于是,她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久而久之,长期压抑自己,她就会痛苦,当这些痛苦无法排遣时,她可能就会去找一些防御机制,比如抽烟、喝酒、吸毒等等来麻痹自己。
她们也知道麻痹是在逃避,也想要改变,可是她不相信自己能改变。于是就在想要改变与不相信能改变之间不停徘徊,蹉跎岁月。
以上是自恋母亲对女儿的第一个影响:缺乏自信。那第二个影响呢?是会导致女儿在情感中很容易受挫。因为人总是容易被熟悉的事物吸引,自恋型母亲的女儿习惯了与母亲的相处模式,无意识中,会照着与母亲相似的相处模式来与伴侣相处,久而久之,问题就出现了。
不停追求高成就的女儿,她会在无意识中找需要她照顾的男人。因为从小到大她就是一直在满足母亲的需要,所以长大后她的潜意识也会找一个像母亲一样需要她不停提供满足的人。当她能够照顾伴侣,能满足他的需要时,她会有熟悉感,这样她才会觉得安全。
然而人都是这样,当他得到越多,他就需求越多。所以女人付出越多,这个男人反而要求越多,甚至吹毛求疵。她最终可能会不堪重负,身心俱疲。如果她一直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个问题,后面找的伴侣依然会延续这种情形,以至于我们俗话说的,总是“遇人不淑”。
这是一种情形,是这种情形的反面:她会倾向于找一个能让自己完全依赖的人。这种情形对应的女儿就是上面提到的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干脆就什么都不做的女儿,我们把她们称做“依赖型的女儿”。
刚开始谈恋爱时,一般都是男生为女生付出,依赖型的女儿会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男人,能弥补她小时候没得到的爱,她以为自己“梦想成真”了。男人付出越多,她的要求就越多,她无止境地要求,当他做不到时,她就生气,像小时候妈妈生自己的气一样。她重现了小时候母亲与自己的相处模式,只不过现在她成了“母亲”,伴侣成了儿时的“她”。久而久之,伴侣会不堪重负,情感破裂。
同样的,如果她意识不到这是自己的问题,下一段感情,她依然会用两样的方式与伴侣相处,可想而知的结果,同样是破裂。
这样循环几次之后,不管是高成就的女儿,还是依赖型的女儿,可能最后就是落得孑然一身。她们会觉得自己无可救药,不值得被爱,因此而决定永远不爱,独处一生。而且她开始非常害怕与别人建立关系,有意识地回避约会,感觉孤独却仍选择孤独。
当然,不是所有的自恋型母亲带出来的女儿都会孤独终生,有些也能很幸运地结婚,生孩子。可是,生了孩子后,问题又来了。没有意识到自己受了自恋型母亲影响的女儿,在有了孩子后,可能会重复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对女儿。
而已经意识到自己受了自恋型母亲影响的女儿,在有了孩子之后,可能会害怕自己重蹈母亲的覆辙,一切按照与母亲完全相反的方向来,却没想过: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比如她有个自恋型的母亲,曾经对她的一切都漠不关心,为了摆脱母亲那种方式,她对自己女儿过于操心,操心她的每一件事,去的每一个地方,弄得女儿很压抑;或者觉得自己从来没得到过母亲的赞扬,要让女儿得到肯定。于是过分地夸奖女儿,使得女儿认为那不是自己,是妈妈理想中的女儿,自己达不到妈妈说的那种状态,从面产生自卑感。
这些都是因为害怕自己重复母亲的方式,而做出的过分改变,她们以为自己在避免重蹈覆辙,实际上是掉入了另一个陷阱。
其实,面对这些伤害,没有别的办法,就是首先,就是要接受。接受自恋的母亲的伤害,这一点可能会让很多人觉得很不情愿,或者觉得难以接受。
但就是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自己接受,接受你的母亲不像其它的大部分母亲一样对孩子有爱心,关心孩子,而是一位自恋型的母亲。因为你没办法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放弃期待母亲会改变,让你解脱出来,才能开始后面的治疗。毕竟你还有属于自己的一生,不应该被上一辈所羁绊。
当你接受你有一个自恋型的母亲,接下来,你要让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你可以写日记,在日记里尽情地宣泄。然后你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独处,关上窗帘,抱着枕头,让自己尽情地哭泣、大叫,以及任何能释放情绪的举动。
你还可以找回儿时的那个小孩,去拥抱她,给她安慰。比如躺在摇椅里,轻轻摇晃,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孩子,紧紧地拥抱她,与她交谈,然后把每次与她的互动写在日记里,观察自己的进步。
你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母亲,去商店买一个你喜欢的洋娃娃,把她带回家,跟她说话。把她放在床上、化妆台上或者沙发上,一切显眼的地方,让她时时提醒你她需要你。然后你可以问问她,她做错了什么,她需要你为她做什么。同样把你心里的想法记下来,随时回顾,明确自己还需要释放哪些情绪,以及怎样满足儿时未被满足的需要。
当你完全接受了自恋型的母亲,并完成了所有的情绪释放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摆脱母亲的控制,做真正的自己。
进行这一步前,首先需要清楚认识小时候不是自己不够好,而是母亲将她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了你身上。解释一下,投射,是指一个人把她自己的情绪看作是从其他人那里来的,认为是对方让自己产生了这样的情绪。而女儿,往往是自恋型母亲的投射对象。
所以,要摆脱自恋母亲的影响,首先要从她给你的思想上独立出来。小时候母亲指责你,要求你,不是你不够好,仅仅只是因为母亲把她的情绪,投射在了你身上。即使你做得再好,母亲自己心理有问题,她还是会投射在你身上,对你吹毛求疵。
了解了这一点,接下来,你需要消除自恋母亲让你觉得,你始终做得不好,你永远也做不好的消极观念。如果你心里那些内化的观念是来自于一个不爱你、不同情你,无法跟你建立亲密情感的人,你还要像小时候那样相信这些观念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那么,接下来,就开始行动吧。每当心里那个消极的声音说你不够好时,就用笔记下来,反驳它:这是谁说的?这是真的吗?每一次只要消极观念出来时就记下来反驳。久而久之,消极观念就会出来得少了。而你,也就渐渐地从自恋母亲的思想控制中独立出来了。
摆脱了母亲的思想控制后,你就可以找回真实的自己。你可以写一张“我怎样”的清单,尽量用积极词汇客观地表达,比如“我聪明、仁慈、乐于助人、有同情心、勤奋、努力、诚实、正直、负责任”等等。
然后,安静地想一想小时候喜欢什么,都玩些什么。也许小时候因为母亲的原因,直到现在也没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从现在开始重新把它找回来。找到那些能让你产生愉悦的事情,就着手去做。
不要担心年龄,年龄永远不是问题,六七十岁开始练瑜伽的人比比皆是,而且练得很好。你不是为了要成为某方面的明星,而只是为了找回自己的快乐。你只有找回自己真正的爱好,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而不是妈妈要求你做的事,你才算是找回了自己,摆脱了母亲的影响。
当你完全摆脱了母亲曾经给你的影响,并在以后都不再受她的影响时,你就真正地疗愈了。不过,疗愈了自己还没完,前面已经讲过,自恋的行为是会遗传的。母亲的自恋,其实是因为曾经过度的情感匮乏。因为她们情感匮乏,所以给不了女儿想要的情感。而女儿得不到想要的情感,很有可能又从自己的后代来索取。这种扭曲的爱,像一种痛苦的遗产,代代相传。
那,如何终结这种遗传呢?书中告诉了我们几个方法,一起来看看。
首先,我们在摆脱母亲的影响时,实际上已经了解了很多自恋的品质,那我们自己在面对孩子时,就要尽量避免自己表现出这些品质。比如,我们知道,自恋母亲没法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她们总是把它投射到女儿身上。那我们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就要学会 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
自恋母亲从来不鼓励孩子表达真实的自己,我们要学会真诚地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即使我们不同意她的看法,即使孩子的表达会让我们不高兴。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投射在孩子身上。
我们在疗愈自己的过程中,也了解到自恋母亲不关注孩子的感受,只关心自己。那我们在面对孩子时,就要时刻保持这样的觉知,要学会去感知孩子的感受,并表达出来,同时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感受。比如,对孩子说:“我发现你很生气”;“你挺伤心,是吗?”“我觉得你很沮丧”不管孩子多大,表达我们关注他们的感受,让他觉得他是一个真实的、重要的个体。
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去了解孩子,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鼓励他们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告诉他们,你任何时候都爱他们。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比取得什么成就更重要。
当然,不管是自恋的母亲,还是正常的母亲,在育儿的道路上,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书中只是给我们讲了几个方面,更多的方面我们可以从其它优秀的育儿书籍去获取。
好了,现在来总结一下,如果你要摆脱自恋母亲的影响,首先你要接受自己有一个自恋的母亲,然后运用各种方法使自己从母亲的影响里独立出来,做真实的自己;最后,疗愈自己之后,时刻保持觉知,不要让母亲自恋的品质遗传给你,而你又在孩子身上实施,给孩子带来伤害。
很多女孩在生活中极度不自信,要么靠不停追求高成就来证明自己,要么自暴自弃,靠抽烟酗酒吸毒这些极端行为麻痹自己,感情上三番五次受挫,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真心人。其中有个重要的可能原因是,她们受了母亲给她们的负面影响。她们的母亲,很可能是一位自恋型的母亲。
那如何摆脱这些负面影响呢?我们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讲解了如何摆脱这些负面影响:
首先,你要了解什么是“自恋”,“自恋型”的母亲都有哪些特点以及她们是如何伤害女儿的。总的来说,自恋的母亲会在这些方面伤害女儿:她们从来不关注女儿的感受;她们控制女儿的一切,让女儿没有自我;她们让全家人围着她们自己转,忽略女儿。
自恋的母亲对女儿的伤害造成了哪些影响呢?书中讲了三个方面:一个是生活中极度不自信,需要不停地靠高成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或者干脆连尝试都不尝试就承认自己不行。而不管哪种方式,带来的都不会是身心的快乐;另一个是感情频繁受挫,三番五次地受挫后干脆选择独身;最后一个是在后代的教育上,要么延续妈妈的教育方式继续对自己的孩子造成伤害,要么因为过于担心自己会重蹈妈妈的覆辙而竭力向相反的方向努力,结果过犹不及,同样对孩子造成伤害。
知道了自恋型母亲对女儿的影响,那如何摆脱这些影响呢?首先,要接受自己有一个自恋型的妈妈,因为你改变不了他人,你只能改变自己的态度,接受是你唯一的救赎之道。接受之后,可以尝试释放情绪,把曾经在母亲那儿获得的所有不快乐的情绪全部释放出来,然后摆脱母亲的影响,做真实的自己。最后,在自己的育儿问题上,时刻保持觉知,不要重蹈母亲的覆辙,终结自恋品质的遗传。
妳是在誇我咩
看 点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催生出不少焦虑的职业女性,她们很容易在无形中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在资深心理咨询师曹洁看来,孩子的情绪问题或行为偏差很多时候都能追溯到家庭中与其有亲密关系的抚养者。如果希望孩子在关键发育阶段,发展出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孩子的照顾者就必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文 | 曹洁 编辑 | 闻琛 每周,我都有3个半天的时间,去幼儿园做进班的教学观察。 我经常能看到,有些孩子情绪焦虑,行为相对退缩,或者时刻想引起老师关注,或者总是追求完美。我很好奇,这样的孩子是被如何养育的,他们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在对这些孩子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我也会约谈这些孩子的家长。 我发现,那些有情绪问题或者行为偏差的孩子背后,多有一位与孩子外在行为表现相似的妈妈。 这些妈妈都非常努力地学做妈妈,对孩子也都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为了孩子可以忍受很多。 她们还有一个共性,就是 对自己不太在意,尤其是对自己的情绪不是回避就是压抑 ,要不就是深陷其中,自己内心痛苦挣扎。 跟大家分享一个妈妈的故事。 她有着姣好的容貌,知书达理,事业有成,让人羡慕。她有个什么样的女儿呢? 在学校很安静,老师很少听见这个孩子主动说话,即便偶尔要表达也要思考良久才发言。虽然参与集体活动,但过程中没有太多表情。这个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很强,可能正是大家眼里乖女孩。 在一次活动中,她趁人不注意,把其他同学的作业撕掉了。老师问她,她低下头一言不发地和老师僵持了一小时。不久后,老师们在大扫除的时候莫名其妙地从柜子后面、暖气后面,找到很多孩子们曾经丢失的优秀作品。 之后,我对这个孩子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心理访谈。 我发现这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女孩。 她很注重结果,平时遇到不会的问题,自己使劲想,基本不主动问老师。如果老师发现了,想帮帮她,她会表面很排斥地接受,就好像老师在请求教她一样。 老师对她说话时,要加倍小心,所以跟她交流让老师们有些打怵,觉得有压力。 小朋友邀请她一起参与活动,她要是不愿意,就把头一扭,时间长了,同学们也不愿意找她。 我最先做的是慢慢地和她建立关系。我邀请她在校园里散步,一起画画。她渐渐地愿意和我说些心里话。 她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对了就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可高兴。因为我努力了我就能做到最好。和同学玩没意思,宁可自己待着。 后来,我问她妈妈,平时都是怎样和孩子聊学习话题的。妈妈说,就是要让她努力,在学校没事多看看书,不会的不要总去问老师,要问自己为什么不会。要靠自己琢磨,以后的日子都得靠自己,求人不如求己。 这是一位有着深刻人生体会的妈妈, 她把自己的人生信念一股脑地灌输给了孩子 。 我问这位妈妈,孩子有情绪时怎么办?她说就是忍着,她告诉我,人都有情绪,整天在情绪里就无法工作了,情绪忍忍就过去了。 她还说,她在工作中非常理性。在家里,和孩子的爸爸有事就说几句,没事大家就各忙各的。他们平时也很少在家吃饭,每年带孩子出国旅行2次,计划孩子再大些直接送出国上学了。 和这位妈妈第一次交谈的过程中,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她像是领导在跟员工做工作安排,极其理智。 这样的妈妈在中国大中城市的中产阶级里很普遍,在生活和工作快节奏的当下,什么都是讲速度、讲效率、讲产出,教育孩子也是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我问她,怎么看孩子把同学的作业撕了的事?这位妈妈也很费解,但是她表示回家要好好问问孩子,告诉孩子不能这样。 之后一段时间,孩子变得更加沉默,我好不容易跟她建立的关系又疏远了。一个多学期以后,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开始大幅下滑,而且在脸上脖子上开始出现白瘢,有时候会失控地大哭,人很消瘦。 这次是孩子的妈妈主动联系了我,我发现她憔悴了不少。她最近工作很不顺利,压力很大,已经失眠有半年了,在看精神科医生,她的诊断中有一条是病态性自恋人格,属于人格障碍的一种。 我和她一起探索了她的童年。从小,她的父亲就对她非常严格,告诉她做女人要自立,不要向她母亲那样,天天围着锅台转没出息,不能有事没事就哭,要想办法不让自己哭,要懂事。 她从小就活得很压抑。她的内心,一方面很需要妈妈的抚慰,一方面又很瞧不起妈妈。爸爸就像家里的皇帝,孩子必须在他面前努力表现,不能有什么情绪。 作为一个女孩,她从小就告诉自己不能哭,因为哭没有用,凡事只能靠自己,谁都指望不上。所以她一路努力勤奋,在事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她心里也逐渐容不下别人,她拒绝脆弱,拒绝受伤,认为自己是全能型的人,只要努力,一切都在自己手里。 有时候看见同行有更好的业绩,她一方面饶不过自己,一方面非常嫉妒愤恨对方。总觉得老板偏袒他人,又担心自己没有位置,气得牙根痒痒,还是要假装面带微笑地去迎接挑战。她变本加厉地逼自己更加早起晚睡,逼自己团队的成员一定要完成业绩。最后大家都远离她,她心里更加抓狂。 我邀请这位妈妈从情绪认知开始,不过这对超理智的她来说非常困难,因为她已经长时间强迫自己隔离了情感。 但是我们还是在嫉妒和愤怒这两个情绪里进行了探索:了解情绪背后是什么,外在发生了什么事件,如何改变应对,她自己愿意做些什么等。 半年后她的情绪有了改变,对孩子也柔软了很多,孩子在学校也变得开朗,笑容多了,和同学们也有了一些交流,也开始接受老师的帮助。我去孩子所在班级上课时,她主动过来帮助我拿教具。渐渐地,我终于看到了应该存在于这个孩子身上的那个天真的女孩。 这位有人格障碍的妈妈的心理治疗过程是漫长的,她有很多非理性的信念已经植入心田,她外在的各种关系在这种非理性的信念下处理得十分混乱。 现实生活带给她的痛苦,让她鼓足勇气做出改变的尝试。 在尝试的过程中,她逐渐告别原来那个被她父亲期待的女儿,看到了她妈妈朴实的母爱,找回曾经丢失的自己,越来越多地在当下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和真实的自己在一起。 我非常欣赏这位妈妈改变的勇气,当那些被隐藏在内心的,不被自己接受的脆弱有朝一日被自己允许,并且好好对待时,她的人生已经开始重写,这次是为她自己。 也许你也不难发现,有那么多女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渐失去了柔软的一面,她们用坚硬的理性包裹自己,看起来像一个女强人。但她们紧绷的神经,以及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的各种问题,却暴露了她们不被允许出现的脆弱。 如果希望孩子在关键发育阶段,发展出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孩子的照顾者就必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尤其是妈妈,因为通常情况下,照顾和哺育孩子的就是妈妈,妈妈和自己孩子有比其他人更好的先天联结。 如果妈妈自身情绪有很大问题,不能回应或者不会回应孩子的情绪时,会发生什么? 孩子将习惯不舒服时没有人会来安抚他,恐惧的感觉会蔓延,他会感到世界非常可怕。 在自我形成之初,这对孩子影响非常大,没人教他如何管理情绪,如果他不能“像妈妈一样”管理情绪,他会觉得痛苦,这是发展性创伤的根源。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妈妈们多接纳和允许自己脆弱的部分,及时感知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善用柔软的力量。 家庭需要女人温柔以待,提供温暖的力量源泉。丈夫需要女人收敛强势,给予他更多的家庭位置与话语权。孩子需要妈妈减少干预和控制,多一些尊重与理解,在父母阴阳力量的平衡中,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在这里我还想说说,作为心理专业老师的界限。 当我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家庭造成的,或者是更像她的某位家长,通常学校会找家长来聊聊。在和家长访谈过程中,我就孩子的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方式的问题,做开放的询问和了解。 但即便我看到了家长的问题,也不能直接指出,这就是咨询的界限,也是对家长的尊重和现状的接纳。 只有家长自己认为需要心理辅导了,主动联系心理专业老师,我才能和他一起工作。因为她来找老师是她的需要,老师找家长是老师的需要。 在过程中,作为心理老师,我对孩子在学校的行为有抱持和疏导,但是对家长我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我和孩子就是师生关系,无法超越母子关系。 有些孩子会因为干预行为有所改善,但如果家长没有很明确的认识,大部分孩子的偏差行为会随着年龄而演变成症状。 注:本文来自曹洁心理(ID:caojiexinli)。作者曹洁为资深心理咨询师,创办有多家儿童教育机构。在心理咨询一线工作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各种形式的亲子课堂、工作坊、心理公益讲座,内容涉及特殊儿童观察与干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艺术疗愈等。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 2000+ 篇优质文章 —————— 探校录 | 少年书房 | 家长课 | 数学思想 学英语 | 大考场 | 美高党| 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 | 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 酷老师 | 写作课 | 牛娃录 | 排行榜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