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宝宝28
很重要,如果没有安全感,你整天就活在担惊受怕中,你觉得你会开心吗?你心里会踏实吗?我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我特别需要别人给我的感觉很踏实,那样心里就会很舒服!
Cupnightsky
1、正视自己,你不用对生活负全责
没有安全感的人总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或必须要处在一种焦虑状态中,才能应对未知的变化。所以首先要学会承认一个事实:人生本来就不安全,不因为你多一分担心就会少一些变数。你没有那么大的责任和能耐去改变世界的运行规律。不要神话你的“主观能动性”,你的焦虑应急状态不会因它而改变。
2、正视失去,你本来就不拥有什么
缺乏安全感其实是种放大心理,把自己的负担放大,把后果的痛苦放大,所以没有安全感的人对“失去”看得格外沉重。赶快从牛角尖里出来吧,没有什么是固定属于谁的,财富、地位、权势和情感无一例外。唯一属于我们的是自己的感知和经验,或许可以说“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对人生不安全感的充分体验”。
3、生活在别处,安稳在心中
我们的不安全感恰恰来自从小到大对安全的认知。长辈总告诫我们什么样的工作安全,什么样的男性安全,什么样的处事方式安全,于是我们便朝着这些方向去导觅,结果发现事与愿违。其实一开始我们就错了,错把目光放在了“外部”而不是“内部”,放在了现象而不是觉悟。安全感别人给不了,必须自备若干。
真正的安全感只可能来自于一个地方,那就是你的内心。有安全感的人不一定占据着社会上最稳固的资源,但一定占据了这样的天赋——“不在乎有的,不惦记没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强扭的。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万一什么都不是了也无所谓。对得到适可而止,对失去心无畏惧。”
扩展资料:
相关延伸:社会安全感影响因素:
(一)流动人口
在问到“影响我区社会治安的原因”时,的人选择了“流动人口太多”,居第一位;“贫富差距过大” 和“对犯罪打击力度不够”也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所占比重分别为和。
(二)盗窃抢劫和宠物伤害
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遭遇盗窃抢劫”所占比重为,居首位;“宠物伤害”次之,占。
(三)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网络安全”也成为对大众心理构成影响的因素。
(四)公民的社会安全感还来自于政府对于公民各项福利待遇的重视程度。例如老有所养,当一位公民时刻害怕到老年无法生存时,那么他就对这个社会没有安全感;
病有所医,大病无钱治疗,社会不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时,那么此时的社会安全感也无从谈起,等等。所以说,政府对于整个社会的福利重视程度也从一定方面决定了公民的社会安全感。
(五)政府赋予公民权利的多少也会影响公民的社会安全感,当公民得不到应有的权利时,公民会感觉被社会抛弃,不相信、不赞成、不支持政府的所作所为,那时的安全感更是天方夜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全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安全感
MyronKiven
一个人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时候,是看不到别人好的一面。她把所有精力,都用来对抗不安全感,没有精力去看见美好的事物,停止了学习,生活毫无生趣,唯一的寄托就是从他人、外在(比如在乎的人,金钱)那儿获得价值感……但,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真正的安全感是勇敢的面对不安全感,而不是抗拒不安全感,受苦=痛苦+抗拒、找错了方向不仅自己受苦,周围的亲人也会跟着被连累。 我有个女同事,她的童年不幸福,很小就没有妈妈,继母和她父亲的关系很糟糕,天天吵架、打架。她继母呢还喜欢出门搬是非,讲她爸爸的坏话,有时还带着她出门,当着她的面毫不避讳的讲她爸爸的不是。 我观察到,女同事有很深的不安全感,表面上,她对自己很好,舍得给自己花钱买衣服,出门旅游,对待家人却是不能接受一点点他们的不好,比如,别人夸她女儿的时候,她就要否定说,她呀在哪方面又是怎样的差劲;她记恨她老公很多年前无意中说过的话,耿耿于怀;对外面的人,也是一副冷漠脸,即便别人帮过她,找她帮忙时,她先思量自己会不会被牵连,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情面,连出门坐车都会忙着先人一步,找个她觉得安全的位置………她的精力就用在了对抗不安全感上了,其实她内心很多的声音都是对自己的攻击,口头禅是“你看别人怎么样?”而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用自以为的优越感来掩饰自己的自卑,比如,借着老公的官职,(其实心底里又在厌弃她老公)对他人的傲慢。这个女同事很多的行为举止都是内心的不安全感向外的投射。 只有看书学习才能走出这种认知桎梏,但是,她又没有学习的能力,朝着一个思维模式走下去,她的未来是可以预见的。 受伤的人更容易伤害他人。因为她不知道用什么方式保护自己,而是一遇到风吹草动,像刺猬或者像蛇一样做起防御攻击。 我们自己很难好好的关爱自己、关怀自己、理解自己、原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处不好,就需要找找原因,看看自己的内在的症结所在,在自己犯错的时候,沮丧失落的时候要温柔以待,用自我关怀的方式和内心对话,重建自己的心灵。有个网友说,心理咨询师像算命先生,其实,这都是有迹可循的,只要愿意向内探寻,人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我看的一本书《终身成长》讲到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思维模式的人觉得一切都以成定局,不愿意去找出路,怪外在,会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想办法,努力去改善自己的不足。 荣格说: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
周某某先生
(1)不要独自躲在暗处。
就像墙角的花,孤芳自赏,把自己禁闭起来,只会默默凋零。多跟人打交道,跟别人互动互信。其实,一切伤害都是自伤。放心,别人不会伤害你,伤害你的只有自己。事物本身并不伤人,往往是你的想法,却能伤害自己。所以,凡是要多往好处想,心向阳光。
(2)不要总是一个人待着,多出去与外界接触。
在家里闷得太久,很少与外界接触,时间长了,就会对外面的世界产生陌生而害怕的感觉。多去接触一些人,多熟悉环境,可减少与外界的隔膜,会消除你的不安全感。
(3)安全感来源于给予。
一个人若总想从别人那里要什么,想得到什么,就会忐忑不安,缺乏安全感。当你去付出的时候,为这个世界给予一些什么时,就会感到踏实和心安。你一定要记住: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而不是跟别人要来的!
(4)接纳真实的自我,你会有安全感。
当一个人接纳了真实的自我,才会心中坦然,才能够接纳别人,才能接纳世界上的一切。这样自己内心的恐惧就会渐渐淡化,慢慢地消失。
(5)学会独立而不依赖。
对别人的依赖程度越高,自己越是缺乏安全感。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只能靠自己,只能信任自己。这样反而有利于获得安全感。
(6)多做那些使自己拥有安全感的事情。
你害怕孤独,所以宁愿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参加一些自己不喜欢的活动,浪费掉了自己的时间,但是如果你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例如插花,画画,看书等等,这都会让你内心变得充足,从而获得安全感!
以上就是关于安全感及其相关问题,如果您仍然有相关疑问,请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选择一位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保障,请谨慎选择。
天晟哥哥
安全感从来都不是乞求来的,男人是很精明的生物,只有当他无法从你身上获取足够的安全感的时候,他才会想着给你安全感,并且以此来换取,你给他们的安全感。所以,如果你总是没有安全感,那么你要好好的反省一下,你是不是给了男人,太多的安全感,才让他长了
Yuan圆圆圆
作为内在体验的安全感,它是主体对自身安全状态的体验及经验性判断。最直接的安全感来自对外在客观生存环境的认识、体验,如天灾人祸、疾病、战争、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本文仅探讨个体在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安全感及其在心理咨询中的意义。 安全感的表现 1.外在表现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安全感常常表现为一种团体归属感,一种对稳定依附关系的期望。个体总感到隶属于某一个团体,或有稳定的支持之后才觉得安全。而失去了团体归属感或没有确定依附,个体会感到孤独无助,游离于社会,有被社会抛弃的危机感。同时作为人而存在的需求、期望得不到可靠的满足和实现,缺乏保障,就会有不安全感。团体归属感和稳定的依附关系对获得安全感的作用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个体只有在归属于社会团体之后,依赖社会力量,其控制力才会增强。这种控制包括对客观环境的控制和对自身情绪、状态的控制。其二,与社会发生广泛作用可以很好地证明、支撑自己的存在。因为,社会性、社会关系是人的质的规定性,只有通过团体、人际依附这样的社会关系才能很好地获得人的这种确定性、完整性。下面就此具体论述。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生存要与大自然保持一致。但人类的历史却始于对与大自然同一性的否认,因为面对大自然人从完全被动地适应变为主动地适应。为了支配大自然,人发明了工具,不再与大自然保持一致。当人从大自然中异化出来以后,又日益意识到自身的必然命运,人不能改变大自然的规律,需要面对太多无法克服的困难,感到无助、孤独,感到自身存在缺乏支持性,有一种不安全感。为了寻求安全,从原始人开始,人类创造了神话与宗教,用部落归属感把自己从孤独中拯救出来。而在追求个性独立、崇尚自由的现代社会,人们又陷入了新的安全危机。 同样,从个人成长的过程来看也极其相似。婴儿出生之后,必须与母亲保持一种原始关联,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母婴关系制约着婴儿对安全感的体验,影响其性格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安全的依附是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身体和精神上日益强大,个性特征越来越明显,母亲的照料也越来越少,他要自己去解决问题,与各种人打交道。儿童日益感到失去了母亲的保护,感到自己与他人的冲突与分离,感到世界常常与自己作对,愿望得不到实现,感到不安全。这种不安全感会促使孩子去寻求新的归属和依附,他会有意地发展友谊,参与团体活动,遵守社会规则等等。 2.内在表现 安全感的内在体验是自我归属感,表现为对自我完整性的体验。自我完整性亦即个体感受经验、意识表征和行为表达的一致性、协调性。只有保证自我有完整的确定性,个体才会感到安全。事实上,很多时候个体由于意识、环境等因素,自我完整性遭到破坏,表现出不安全感。具体情况有:①异化的行为导致人性的迷失,个体不知道自身行为的价值,即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②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缺乏方向感;③缺乏对行为结果的适当评价,常常对自己感到不满,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这些情况的共同特点就是,偏离自我,缺乏自我控制力,缺乏安全感。这种深层的不安全感也正是个体进行自我探索、寻求自我存在尊严的动力。 现代人的心理困境与安全感的缺失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在寻求个性的独立。只要不违反社会规则,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这种行为的自由却是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因为,他无任何归属,经常是孤独与不安全的。他无牵无挂,但他并非安然地存在,自由地发展,自由地享受生活。他的幸福总处于危机当中,总是要依赖别人对他的认可。个人始终无法也不能从心理上摆脱对团体对社会的依赖,始终都在担心会不会被社会抛弃。很难想象,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狂热者还算不算一个“人” ,一个完整的人。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商品经济社会物欲横流,竞争激烈,道德滑坡,表层的社会意识掩盖了人的真实自我,人们忙于追求金钱、权力、地位,他们用尽智慧,自以为在追求幸福,而一旦得到这些东西又感到茫然和空虚,他们很少思索自己行为的价值。一旦丧失对存在意义的探讨,人便面临着新的困境,在灵魂深处有一种不确定感和不安稳感。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如果有一天,技术和经济开发征服了地球上的最后一个角落;如果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任何一件事在任何时间内都会迅疾为世人所知……那么,在所有这些喧嚣之上,问题依旧会像鬼魅一般如影随形地纠缠着我们:为了什么?走向哪里?还要干什么? 安全感在心理咨询中的意义 现代人普遍的不安全感并由此而导致的种种心理困惑是心理咨询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安全感也是进行咨询诊断的重要线索。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有一个共同点,即心理萎顿,它起源于人的主观无能感,对自身存在可能性的不安全感,或者是一种自我危机感,对自己丧失信心,失去了对外在环境和自身情感的控制能力。有关控制感、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各个研究表明,个体是否感到自己能够有效地控制支配周围环境及自己,与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在心理咨询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它将很好地指导咨询师对来访者进行原因分析,并进一步帮助采取必要的治疗策略。 安全感在心理咨询中被广泛提到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有很多来访者是由于缺乏可靠的依附关系,缺乏团体归属感而导致的心理困惑。现代生活中,女性对安全感尤为看重,她们在爱情、婚姻、家庭、人际交往中因为缺少安全感而倍感不安,压力不断,身心交瘁,从而诱发心理疾患。同时,大量的孤独症、社交恐怖症、反社会人格、迫害妄想等诸多病症都与安全感有关。安全感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儿童早期的依恋类型影响其成年之后的性格这个事实来作某些解释。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成人后会表现出自信、乐观,对生活充满热情;而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则表现出冷漠、孤僻,甚至铁石心肠;矛盾型的儿童则表现出优柔寡断,遇事没有主见,缺乏安全感,常常感到无助。显然,后两者的依恋模型正是缺乏安全感的依恋。 咨询者可以为来访者提供安全感。首先,来访者是以信任和真诚的态度前来求助的。他对咨询师的期望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安全感有了寄托。咨询师可以依据安全感的心理作用机制为来访者服务,增强其安全感。此外,最重要的是咨询师可以通过同感、积极关注、尊重和温暖的咨访关系,以真诚的态度,可信的职业道德,让来访者感到安全,为来访者提供可信赖的依附对象,为来访者提供安全的暂避所。同时,咨询者在某种程度上充当来访者“外延的自我”,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寻求自我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增强来访者的主宰感,回复安全的健康状态。让个体处于一种安定、平和的状态,充满自信,充满积聚的能量,从而能够积极有效地利用心理资源,增强适应能力和探索的勇气,在自我实现趋向上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