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alan26
优秀的心理服务从业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自从自己成为了微笑主义整合心理学三月班学员后,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戴上耳机把当天的课听完。每天课后有作业,但是我并没有及时完成。第一章作业完成后我曾写过,第二章的作业一定要当天完成。但我这周依旧没有做到。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我想主观原因还是第一位的。对此,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为什么同样是听课,我在咨询师之家的作业总是当天听完当天完成,并且每次完成字数都是1500字之多。而微笑主义整合心理学班的作业,我总是会拖?我想,可能是因为在咨询师之家,每次上交作业后,虽然没有老师点评,也不会有其他人看到,但我每次都会获得学时证明,这个学时证明给我带来很大的肯定和成就感。而在微笑心理班,每天中午都会在群里有作业点评,每次看到优秀学员的作业,我心里会很钦佩。但是也会隐隐的有一种微妙的感觉,好像是害怕,害怕自己非常认真完成作业后,不被看见而产生失落。记得第一章作业完成后,邓大告诉我,他的作业打分了,然后我觉得好奇,就跑去看我的作业,结果我的作业空空如也,尽管后来助教给我补了分,但我当时就有失落的感觉。所以后来,我的潜意识居然找出了各种无法及时完成作业的理由,一拖再拖。哈哈,觉察到这一点是个很有意思的事。看来,在这点上,我自己的问题不止一点点重。为什么人到中年,还那么渴望被肯定、被看见?是时候改变自己了。我昨天 对我爱人说,我需要找心理治疗师,但此刻,我突然想到,也许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心理师。好吧,闲话少说,开始完成第二章的第一个作业:一个优秀的心理服务从业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自知力。我以前做讲座时,经常会讲到这点,有人曾问泰勒斯,什么事情最难做到?泰勒斯说:认识你自己。此刻,我居然又毫不犹豫把自知力排在首位。看来我对这点是非常看重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很有意思,这几天在看亚隆的《给治疗师的礼物》,特别感动,也很释然。亚隆曾说到:“自我探索是持续一生的过程,我建议治疗师自己的个体治疗可以做到纵深而长期,而且治疗师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可以接受治疗。”亚隆本人曾接受过许许多多短期的、长期的、各种流派的心理治疗。他认为作为病人进入治疗是学习心理治疗的最佳途径。无独有偶,我在学习张沛超的知己心理学,也听到他说自己接受了长达十年的精神分析。这些都给我很大触动!所以我也尝试着对自己进行分析。我希望自己发展出足够的自我省察和内在力量,移除自己多年来阻碍自己生命幸福成长的内在障碍,成为一个真正能笑对一切的内心强大的自己。二、同理心。也就是共情能力。一个优秀的心理服务从业者,如果没有具备起码的同理心,就没法设身处地替对方考虑,没法真正的换位思考,也很难做到将心比心。我们常常会说,站着说话不腰痛。其实也是有一个“同理心”在里面的。没有经历,就不能懂得。所以,我一直觉得同理心是伪装不出来的,有时还真要有那么一点灵气,这点灵气会让人感觉你能走心、能理解到他、能给他安慰和力量。所以,有时你技术再好,但你若没有同理到别人,技术也只是没有温度的技术。三、平常心。前几天有人说到心理咨询师“从神到人”的话题。我觉得这个说法也很有意思。我自己从来没把自己拿了个证就觉得自己懂个什么,相反,觉得自己始终是一个小白。但可能有些人会情不自禁把自己视为专家。心理咨询师能不能把自己当专家?这是值得思考的。焦点解决里面有一个精髓的思想就是:来访者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所以,我觉得对应这一点,心理服务从业者,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要认识到自己的有限,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要敢于承认错误,做到这些,是很了不起的事。近来的学习中,看到贺岭峰老师几次谈到一些事对自己的扰动,这让我感觉贺老师的真诚,不虚伪,反倒更让人钦佩。我听曾奇峰老师讲自己与疫情的故事时,哽咽流泪说不下去,那一瞬间我也觉得和这位心理大咖的距离就近了,原来这些心理大师也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是人,就做一个平常人的样子。千万不要端着,装着。四、阅历。心理服务从业者的阅历太重要了。专业技术、理论水平、人生经历,大概都可以归到阅历这里。贺岭峰老师的阅历是相当丰富的,我想这就是贺老师令人傲娇的资本。想想自己有多少阅历呢?其实说起来,我也算是有故事的人。从前可能会没觉得有什么,现在回过头去看,自己的每一段经历,无论欢喜与忧愁,成功与失败,其实都会成为自己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未来,如何提高自己的阅历呢?我想,我还是会从多读书入手。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五、应变能力。心理服务从业者其实也和警察职业一样,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如果遇到相当棘手的局面时,是从容淡定处理还是会自乱阵脚?我觉得这一点取决于一个人的应变能力。疫情期间,我做了几次网络团体辅导,都与自己预设的情况不同,这个时候,我觉得最考验的就是自己的应变能力。应变能力从何而来,又是得多积累,自己储备库里必须有武器,有武林秘笈,才能见招出招,化险为夷。六、表达能力。心理服务从业工作者做的是与人沟通的工作。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但这个语言表达能力又不仅仅是会说话那么简单。有些人表达能力看起来很好,口若悬河,道理一套一套的,但是说不到点子上。所以要说什么,怎么说,才能句句打在对方心上,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认为,语言表达能力除了口头语言,其实还有书面语言。你看,那么多心理学大师,同时也是文学大师。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历练。功到自然成。
菲歐娜小盆友
在心理行业呆久了, 看的书和听的故事越多, 我就越发现—— 很多内心问题的原罪, 都是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苛的自我要求: 要优秀、做好人、不能犯错……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 有的人偏执,有的人抑郁,有的人分裂。 于是我经常在文章里鼓励大家放松一些: 不优秀/不如人意/犯点错,也没关系。 但很多朋友看完,很困惑: 明明就有关系呀。 我不优秀,怎么在社会竞争中混口饭吃? 我不优秀,父母和老师怎么会肯定我? 我不优秀,就上不了好的学校、公司? 我不优秀,怎么可能吸引另一半呢? 这些困惑很合理。 纵使,过于追求优秀,让人心理不健康。 但确实只有更优秀, 才能更适应生存, 得到更多的爱和认同。 自我逼迫的优秀vs健康的自我接纳, 似乎形成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来做澄清。 追求优秀不一定会带来内心问题, 我们真正的内心冲突, 是源自一种从小根植内心的功利式审美: 一个人能得到多少爱、欣赏和认同, 取决于ta有多优秀。 你优秀,我亲近你,否则,我就冷落你; 你优秀,我就认可你,否则,我就贬低你。 优秀的程度,定义了我们的价值, 也决定了我们互相对待的方式。 1 不可否认, 这个批判标准在社会中真实可见。 在社会竞争中,优秀的确很重要。 不优秀的弊端,随处可见: 不优秀,就无法获得更高的工资; 分数低,就无法进入学霸密集的名校; 拖后腿,就只能被同事批评…… 如果我不优秀,我就会担心: 别人会不会不喜欢我; 别人会不会不被我吸引; 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没用…… 只有我优秀了,一切才会好起来了。 在一定程度上, 这些竞争的规则有效地激励了努力的人, 维护了每个人付出与收获的公平。 而真正造成问题的是, 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 我们把优秀当做最重要的护身符, 习惯性地用它来定义人的价值。 并把这种社会的功利审美,带回到家里去。 却不知,一旦把社会竞争的规则, 放入我们的个人生活和情感, 会带来多大的代价。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更适应社会, 也为了让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父母, 在别人更有面子有地位, 用尽各种方式去让孩子优秀。 于是,在最能获得爱和安全感的家庭里, 却用了最残忍的 适者生存法则 : 偏爱成绩好的孩子,给他更多的关心; 考好了全家开心,奖励孩子; 考不好,这个家庭氛围都沮丧等等。 这会让我们从小就感到一种绝望: 我,不会无缘无故被爱,除非变得优秀。 这种经历会在日后的学校、社会中得到验证和强化。 优秀,变成了一个人行走江湖的武器和防御。 但也给人的内心落下了很大的缺口: 真实的我不配爱, 只有优秀才配爱, 所以要不断逼着自己优秀, 才可以不那么战战兢兢。 这成了现代人内心冲突的一个重要来源。 2 著名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老师, 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一名女性来访者在咨询中问他: “如果给我打分,100分是满分,你会打多少分?” 曾老师那一刻觉得很突然。 因为这似乎意味着, 要抹去这个人立体的各个方面, 而把她放在一个扁平的优秀刻度表上, 功利地评价她的好坏。 咨询师们一般不愿意这样做。 但这种打分方式, 在这名女性来访者看来,再正常不过。 原来,她一直生活在一个苛刻的家庭里, 有一对很功利的父母亲。 他们给她灌输了这样一个观念: 你如果是90分,我就爱你90%。 你如果只有20分,我只能给你20%的爱。 如果你因为一些原因, 例如考低分、发生车祸, 变成一个不如人意的人, 那么我可能就会少爱你一些。 所以,她在曾老师面前提出这个需求,本质上是: 她需要这个分数,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确认自己可以被爱的程度。 这样的评判方式,在职场上无可厚非。 但放在家庭、爱情、友情中,就太恐怖了, 尤其是发生在一个人的早年生长环境中。 加州大学的大卫·伯恩斯博士, 曾对完美主义的父母做过研究。 他发现, 这些父母很难纯粹地奖励孩子的行为。 并且,一旦孩子做错或做得不够好, 他们就会很不满, 甚至收回对孩子的关爱。 这样的方式, 也发生在追求优秀的父母身上。 孩子不优秀,就收回爱。 即使孩子表现优秀, 他们也会在赞扬之后, 加上一个魔鬼般的“ 但是 ”: 这次很好,但你可以做得更好。 潜台词就是: 你还不够好。 于是从小我们学会了, 要获得足够的爱和关注, 必须不断追逐优秀。 但无论我们怎么追, 都很难够到父母的优秀标准, 所以只能疲于奔命。 一旦这个模式根植内心, 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3 这种用优秀换取爱的驯养方式, 有什么后果呢? 首先,优秀变成了一种自我强迫。 从精神分析学派上看, 我们早年和父母的互动方式, 会内化到我们日后的人格中。 那个总是提醒我们优秀的父母, 会内化成我们的内在声音。 在很多场景中冒出来, 提醒、鞭策、审判我们。 一位读者给我们留言: 有一次她在家里不小心搞砸了一件小事。 老公和孩子都没有怪她, 但她自己那一刻特别自责: 我怎么这种低级的错误还会犯; 我怎么那么没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我怎么老是这样…… 当她冷静下来,才意识到: 原来这个不时出现的责怪声, 就是小时候妈妈的声音。 一样的语气,一样的凶狠。 在每次搞砸、放松、快乐的那一瞬间, 这个声音就会出现。 批评她,让她觉得自己很糟糕; 催促她,让她不敢放松…… 优秀,不是一种自发的追求。 而是变成了一种对批评的防御, 以及,习惯性的自我逼迫。第二,我们认为真实的自己是有缺陷, 并纠着自己的过失不放。 说回到曾奇峰老师的来访者。 她认为真实的自己是90分。 在父母的长期“不够好”的引导下, 即使做到很好,她也只能给自己90分。 但曾老师说,他不愿意给她90分。 如果这样,他就变成了和她父母一样的人。 那么以后,她会继续带着对自己10%的缺点的厌恶活着,影响她享受自己的本该有欢愉: 我成绩不错,但我情商不高; 我很细心,但我没有大局观; 我这次做得很好, 但我不是每次都能那么好…… 这10分的“但是”, 总会紧紧地跟在自我满足后面。 使得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对自己满意。 第三,会用功利心来审判别人, 甚至是自己最亲的人。 根据优秀程度来评价一个人, 在职场中很正常。 但在日常交际和各种感情里, 却是关系的杀手。 因为每个活生生的人, 不仅仅只有优秀一个维度。 当我们用优秀自我要求时, 也会用功利性去评价别人, 习惯性地过滤非优秀的特质。 挑剔爱人的无能, 谴责孩子的错漏, 私下嘲讽朋友的缺点。 看不见他们的其他闪光点, 看不见他们的爱和付出。 在这个功利的审美下, 我们很难对周围人满意。 因为只要是熟悉的人, 都会暴露出不优秀的地方。 这种暴露,原是他们信任我们的表现, 却成了我们挑剔和冷落他们的源头。 最后,是一种绝望的自我放弃,以及,对无能的恐惧。 当我们做不到一直优秀,会怎么办? 这时,抑郁、颓废会诞生。 因为无论怎么做, 都无法获得稳定的爱和温暖。 这时,讨好、卑微会产生。 因为别人很优秀,所以要去恭维。 这时,情感控制会发生。 因为除此之外, 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留住爱。 这在年老的父母身上更常发生。 他们需要操纵舆论、要求孩子孝顺, 一旦孩子不如人意就骂其不孝。 他们怕自己老了,无能了, 就会被抛弃,被冷漠对待。 就像他们曾经对待考不好的孩子一样。 这些折腾,本质上是一种被抛弃的深深的恐惧。 4 也许有人问: 我已经习惯这样去看待自己和别人怎么办。 或者,不逼着自己/孩子优秀, 松懈了颓废了怎么办。 一个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案是, 用一种更丰富的审美, 来激励我们更健康地生活。 曾奇峰老师后来说到了他对来访者的“打分”。 他说,100分,也就是满分。 来访者那一瞬间开心了一下, 然后很快收住,说: 如果90分的话我会更开心, 因为那才是真实。 曾老师不同意, 说了段非常疗愈的话: 我给你打100分,也是真实的。 因为我是把你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 我没有把你分成好的一方面和坏的一方面, 而是把你看成上天制造的一个完美无缺的产品。 即使你是一个残疾人, 我也不会因为你残疾而给你减分。 因为那也是你完整的人的一部分, 只不过那个部分从功利的角度来讲, 被削弱了而已。 听完这段话后,我内心一阵暖流: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圆润的部分具有和谐的美, 残缺的沟壑也有力量和悲伤的美, 值得被当做一个特别的艺术品来看待和欣赏。 只有这样的审美, 我们才能避免把自己和别人绑在“优秀”刻度尺上,变成一个点。 而是,可以保持对完整个体的尊重, 用欣赏代替挑剔: 易抑郁的人,有敏感细腻的魅力; 理性克制的人,有逻辑的性感; 内向少话的人,有沉静和沉思的稳定感…… 并且,在这样的审美中, 我们会更懂得欣赏和爱自己, 自发地往更优秀、更好的方向去走。 因为,优秀不是被爱的原因, 是被爱的结果。 真正的优秀动力,只有一个: 在被爱和被欣赏中, 感受到自己的特别和珍贵, 并发自内心地努力。 就像超治愈的高分综艺《粉雄救兵》中的一段话: “我想早起,不是因为我整晚睡不着。 而是我真心愿意,我想好好过好每一天。” 因为真实的我, 配得上被爱和很好的东西: 我勇于追求和享受一切好的事物, 因为我值得; 我想让自己变得优秀、变得更好, 因为我值得; 我不会太颓废和自我放弃, 因为我舍不得让那么好的自己如此沉溺。 这些,才是一个人变优秀的真正健康的动力。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