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86

晓晓小同学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父亲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品嵊红木

已采纳

大家好!我是武志红,今天我带来的主题是《原生家庭的伤害》。为了这个话题,我准备了四个关键词,和四个故事。 我先讲一个插曲。 去年12月,我去湖畔大学讲课,湖畔大学课程方的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想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 我的回答是:认知上的改变。 早在2007年,我出版了《为何家会伤人》一书,这本书一炮走红,一直畅销到今天,总销量应该超百万册了吧。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本书,应该是国内心理学界第一本直面中国原生家庭伤害的书。 因为我的这本书,“原生家庭伤害”这个概念开始流传开来。 其实在我们的文化之内,有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词儿,有些我们甚至觉得很好,但其中都大有问题。 例如此前像真理一样的说法“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怎么做都是为了你好”,现在公众舆论也越来越不接受。 关于我们社会的原生家庭伤害这个话题,我想可以概括为四个关键词,为这四个关键词,我分别准备了四个故事。 第一个关键词,是听话。 众所周知,听话,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头号关键词,中国父母夸孩子时,听话是最容易被使用的赞语。 只要你是孩子,不管你多大,哪怕四五十了,还要听父母的话。 关于听话,我想讲的故事是这个。 当时我刚来广州日报没多久,收到了一个女孩的邮件,她讲了她的故事。 大概是,她和男友谈了三年恋爱,很恩爱,但父母,主要是妈妈,死活都不同意,最后真是以死相逼,她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很少见给我写信的读者,但这封信触动了我,我就约了她们一家人,在一家安静的西餐厅聊天。 我问女孩的妈妈:你为什么反对女儿的爱情呢? 这位妈妈最初给出的理由是:我女儿长得很好看,她男朋友配不上。 说实话,这个称不上多好看,最多只能说长得端正,我非常直接地给出了这个回应。 (必须说一下,我绝对是个奇葩,低情商的家伙,所以才能干这种事 ) 我的这个说法,立即驳倒了这位妈妈的理由,她倒也没太坚持,接着给出了新的理由:我女儿学历高,他学历低。 事实是,女孩是本科学历,男孩是大专学历,相差并不大,并且,男孩的收入是女孩三倍。 于是,这位妈妈的第二个理由又被驳倒了。 最后,突然间,女孩妈妈陷入了一种歇斯底里状态,大喊说: “她之前跟我说过,什么事都会告诉我,结果她偷偷恋爱半年才被我发现!她以前对我百依百顺的,是我的贴心小棉袄!” 她大概还喊出了“她骗我!她背叛了我!”这样的话语。 这一刻,我瞬间意识到:其实这是听话不听话的事儿,根本与女孩的幸福无关。 女孩只犯了一个错,就是没有听她妈妈的话。 后来这个女孩就问我该怎么办,因为我当时还没有做咨询师,我就跟她说:“看来你妈是认真的,你觉得怎么办?” 后来这个女孩的选择是跟她心爱对男朋友分手。但是她接着远走高飞,离开了她的妈妈。(我每次讲到这个故事都会非常难过) 最终,她以这种方式获得了独立,但是这种独立很惨。 我要讲的第二个关键词,是伤害。 这是听话逻辑的一个必然结果。 当父母认为,孩子听自己话是天经地义,那么,父母就容易对孩子干一些残酷的事而不自知,甚至孩子也认识不到。 当时看到一个新闻,是一个女孩子找猫。 说五年前这个女孩孩养了一只猫,那只猫很亲她,每当她下班的时候,猫就会到门口来迎接她,猫也是她的朋友,她会把她的心事向猫倾诉。 然而有一天她回家,却发现妈妈把这只猫卖了。 这条新闻让我觉得非常残酷,就立刻转了微博,但并没有带上任何很严重的词汇。 然后这条微博下,引出了两类严重对立的回复: 一类回复是,猫重要还是妈妈重要? 这是观点之争,我经常说观点不重要,我们来看事实。 另一类回复是,讲和这位女子类似的故事。 都是自己的宠物或心爱之物,被父母随意处置。在这条微博下,我发现竟然有太多这种可怕的故事: 一个网友说,他小时候养了一只小鸡,有一天,父亲把他和小鸡赶到阳台上,然后给了他一把刀,他必须把小鸡杀死才能进屋。 还有一位女士,她小时候养过几条狗,都是被她父亲给杀了吃了。 不仅如此,当父母们干这些事时,还理直气壮。而网友回复中,很多人应该是孩子,却也为父母辩护。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干了这么残酷可怕的事,还觉得父母是对的? 因为听话逻辑,作为中国家庭的头号规则,它是严重失衡的。 家庭作为父母与孩子的共同空间,需要确立一些规则。 好的规则,是平衡的,是父母与孩子都要遵守的。 坏的规则,是严重失衡,只偏向一方的。 当父母彻底相信听话逻辑时,他们就真的会认为,自己怎么做都是对的,都是为了孩子好。 然后,他们在残酷伤害孩子时,就没有了觉知力。 同样的,当孩子也彻底相信听话逻辑时,你也会被虐待而不自知。 我要讲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溺爱。 在座的各位是不是经常听到父母这样说:“你变成这样都是让我给惯坏的!” 我正好在湖畔大学的时候采访过一个经营企业家,她叫孙博。 结果采访的时候我就注意到,我们那个房间很安静,但走廊上有几个女孩在吵。 她就直接去找服务员谈话,让她关好这个门,打开那个门。 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她完全没有和我商量,就直接去找了服务员,而且也没有生气,只是让服务员解决问题。 我过去见过不少为所欲为的人,他们身上都带着点反社会的味道,但孙博身上完全没有这个感觉,她是一个温柔的美女。 我当时就问她是怎么长大的,她说她爸妈都是地质学家,经常出差,她小时候她跟奶奶长大,奶奶对她各种宠爱,她记忆中,从来没有否定过她,更不用说打骂。 在她读幼儿园时,因为她是个精力旺盛的孩子,她拒绝午休,老师们管不了她,最后无奈对她奶奶说,您想想办法吧。 为了解决这件事,她奶奶从医院辞职,去了孙女的幼儿园里做了一名校医,这样孙女中午就可以在她的办公室里待着,不用非得午休了。 她还有一件事,在小升初的时候,她其实能上北京最好的中学,但她就要报另外一所,因为那所中学的校服好看,而她的爸爸也同意了。 这我想在中国,绝大多数父母做不到,而这样的事,在她的人生中非常多。 我觉得这才叫溺爱,那些总把“溺爱”、“宠爱”孩子挂在嘴边的父母,你们真做到了这种水准吗? 甚至,你们的爱中,有这样的味道吗? 必须要强调的是,我也觉得孙博奶奶做得太过了,所以我并不是倡导这种做法,我只是想举这个例子,来说说什么叫溺爱。 并且,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孙博成了朋友们眼中人性程度最高的人,她根本没有因为溺爱,因为想为所欲为,而变成一个坏人。 溺爱会把孩子变坏,这个我们社会老说的逻辑,没有在她身上发生。 实际上,我见过很多类似的故事,也没见到,孩子因为溺爱而变得糟糕,相反,孩子都是因为爱,而变得富有人性化。 那么,溺爱这个关键词,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的理解是,这是听话逻辑的一个延伸,是整套言辞中为父母辩护的一个环节。 持有听话逻辑的父母,残酷地对待孩子,而孩子因此出了问题后,父母却说: “你看这个孩子,我们对他这么好,他怎么变这么坏! 哎呀,我们错了,我们不该这样溺爱他,就应该更强有力管束他……” 所以说,溺爱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中国式父母,为了保护自己的自恋,而在孩子出问题时发明的一个自欺欺人的说法而已。 我们需要知道的一个逻辑是,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这多数时候,是父母的养育出了问题,而且几乎总是爱不够,父母不会爱孩子,伤害了孩子。 而溺爱这个说法,却说成是父母爱给得太多了,太惯着孩子了,这给了父母进一步加强听话逻辑的理由。 我要讲的第四个关键词,是活力。 前面讲了中国式养育中的听话逻辑的糟糕之处,那么该怎样养育孩子呢? 我喜欢的一个说法是,父母要做孩子的一个好的容器。 所谓好的容器,就是: 当孩子把事情做好的时候,认可他鼓励他; 孩子挫败需要支持的时候,陪伴他支持他。 同时,当原生家庭像是一个结实稳固的好容器时,孩子的活力就会在其中流动,而会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孩子。 其实生命力只有一种,当生命力被看见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好的,比如热情、创造力、爱; 如果没被看见,就变成黑色的,比如恨、愤怒、攻击,就是破坏的。 其实她们都是一样的,仅仅是被看见和没有被看见的区别。 如果孩子本来的生命力没有被看见,无论你认为你做了多少,就不叫爱。 最后讲讲我自己的故事。 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们流行的方式是,每个人有一个用来留言的本子,请同学们写点东西。 女生们给我的留言几乎有一半提到,我在语文课上精彩的发言。 这有点震惊到我,于是问和我一起吃了三年饭的哥们,我是这样的吗? 那哥们非常吃惊的说,当然是啊,我还以为你特别喜欢被关注,所以语文课上总发言,而且经常说得很夸张。 我其实根本没有想过博得任何人注意,无论同学还是老师,我只是突然有了想法后,遏制不住想分享而已。 但除了文字和思想,我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的人,甚至活力都和没有什么关系。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爷爷奶奶用听话逻辑去压制我的父母,导致他们有了严重的抑郁症,甚至都不想活下去了,这也影响到我。 过去常有人各种贬损90后,认为一代不如一代,但现在这种说法有了很大改观,对90后的赞誉越来越多。 其中我最认同的一个说法,是俞敏洪的洪泰基金的合伙人盛希泰说:90后是第一代正常的中国人。 因为,90后终于可以活在没有严重的集体创伤之下,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都远胜前辈。 从2007年出版《为何家会伤人》到现在,已经有十年时间,我很欣喜地看到,社会整体认知的确有了巨大改变。 例如,当出现愚孝的新闻时,十年前多数人会赞誉他,现在多数人会反对他; 当出现严重虐待孩子的新闻时,新闻工作者们常使用“教育不当”这个词,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使用“虐待”。 这些认知上的改变,我觉得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此我感到欣慰、骄傲和自豪。 除了认知上的改变,我还有更深的愿望: 希望中国家庭充满爱与尊重,希望每个人都充满活力。 我觉得,听话逻辑是可以被放弃的,因为它是活力的敌人。 这个世界的改变,常常是由奇葩们推动的,我绝对是一个奇葩,低情商的奇葩。 2001年,刚进广州日报工作没几天,轮到我们部门的新员工去参与报社最关键的编前会了,就是决定每天版面安排的会议。 我们都是在最边缘处坐着,看领导和前辈们是如何讨论的。等讨论快结束时,主持当天会议的副总问:你们新员工有什么意见啊? 我有话要说,听到副总这样讲,我立即举手,然后我看到,所有人像怪物一样看着我。 这一刻我立即明白,副总只是客气一下,大家情商高都懂这个,就我情商低不懂。 马东老师问我,那一刻你心虚吗? 这,我倒挺好,我不心虚。当领导让我站起来发言时,我很自在地把我要说的话说了。 我愿意做一个能说自己话的奇葩。 最后我想说: 我很适合这个节目,因为我是一个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低情商奇葩,还想这个世界都像我一样想说啥说啥。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父亲

258 评论(8)

小遥CITY

家,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角落,一个本应是心灵港湾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家,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幸福。家是我们爱之最深地方,也可能我们被伤得最深的根源。 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让我了解了家的阴暗面,看到了自己性格缺陷产生的根源,一本直击心灵的书籍。发现问题。不是回避它,而是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有所改善。 这本书写得实在是太好了,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这几年做高中班主任的经历,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好好看看这本书。因为在这本书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直面内心的脓包,戳破它,虽然会很疼,但是你可能有所成长。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父母关系亲密而和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但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家庭中,亲子关系经常处于中心,而夫妻关系则被放在边缘。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一系类的问题。 当父母关系不和谐,妈妈得不到来自爸爸的爱与关注,她在家庭中的存在感不强,她就很容易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儿子身上,把儿子当成一个情感的替身,过度地关注儿子,干涉孩子的方方面面,儿子的精神负荷会比较严重,他很想,但是很难去脱离母亲的掌控,这样的男人,以后即使是成家,母亲与老婆也比较容易产生婆媳大战。 如果父母关系不和谐,并且父母有重男轻女的观念,一个女孩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中,那么这个女孩子要么经常被父母忽略,要么受到父母的虐待,她的安全感就很匮乏。变成一个比较自卑的人,成家以后,容易把她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带到新的家庭中。在不幸中,轮回。 如果她生的是女儿,那么她与女儿的关系一般不太好,她会把“内心那个不被接受的小女孩”投射在女儿身上,对她处处挑剔、处处不满意,实际上,只是她内心的小女孩得不到爱,她不懂得该怎么去爱别人。因为父母不喜欢自己的女儿身,使她本能的厌恶自己,最终做了一些伤害孩子事情。 中国传统的观点认为孩子三岁之前,什么都是不懂的,你要怎样对他都可以。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一个人的安全感恰恰是在三岁之前就建立起来的。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0~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最重要的时期,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平时多抱抱孩子,亲亲他是非常重要的。 幼年时期,父母必须用无条件的爱来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岛。心中有了安全岛,孩子才有信心去面对外面的世界,和人交往。因为他深信,当他受伤了,他可以回到这个安全岛来疗伤,然后才有勇气重新出发。 这几年做班主任,根据我和学生的交流发现,很多孩子都与父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他们心中的兴趣爱好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得到更多是讽刺与打击。孩子们是善良的,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与认同,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又为受到的伤害而痛苦。 我们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社会,我们中国人不习惯于表达爱,父母总是人为一表现对孩子的爱,孩子就会变坏。并且我们的父母基本上都没学过心理学,他们只能把从父母那里学到的那一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他们很少去反思自己教育方式到底有没有问题,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就简单归结为孩子不听话。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经常是不平等的,我们对待孩子没有看成“我与他”,而经常看成“我与它”,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感觉要怎样对待孩子都是可以的。 却很容易让孩子在无形中就受到了伤害。 小A从小就是父母眼中的乖宝宝,很可爱,也很贴心,父母和老师都很喜欢他。但是进入青春期之后,小A与父亲的关系变得非常恶略。小A不想和父母说话,经常回到家里就把房门关上,沉浸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了。进入高中,成绩一落千丈,对于父亲的管教,他用沉默与倔强对抗着。他爸爸被气得无可奈何,甚至有时,会说:“恨不得掐死他”。 实际上小A的问题并不是一两天形成的,他性格的形成与父亲的教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小A的父亲是一个比较强势的人,所以小时候,孩子不太敢在父亲面前表达真实的想法,表现得比较顺从乖巧。但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的自我意识已经比较强烈了,他希望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主,但是父亲则否认了他的选择。 他想留在以前的学校读书,可他父亲觉得他以前的学校高中不是很好,所以帮他转入了另一所教学成绩更好的学校。但原来的学校有小A最好的朋友,父亲不顾他的意愿,硬要帮他转学。小A在心中对父亲的不满积蓄到了顶点,他用自暴自弃的方式来对抗父亲。小A的内心想,“你可以决定我对哪所学校,但是你无法决定我怎么学。我偏不好好学。” 实际上小A是一个很善良、很单纯的孩子,只是父亲简单粗暴的对待方式令他难以接受,所以他通过自己的方式向父亲抗争,并且不停地封闭自己,不和身边的新同学有更多的交流。 后来,我无数次,找他谈心,让他有一个排解心理委屈的出口,并且开导他应该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而不是用破罐破摔的方式来报复父母。他有所触动,有所改变,但是他与父亲之间的节,还是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解开。 武志红说:“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版,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版。”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应该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尊重。要去用心感受,并且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要以爱之名绑架他们的自由与精神。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曾奇峰说,“但是,如果父母什么都要替孩子做主,那么无异于在杀死孩子的生命。”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是:自由与爱。尊重孩子的选择,默默地祝福他们,你只要给他们加油打气就好了。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作为文章的结束:“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109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