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88

猴子kami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蓝天姐心理咨询师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淘的萌

已采纳

1孩子懒惰厌学怎么办孩子成绩差、厌学、对上学失去信心,现在是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个让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查找根源。与孩子好好沟通一下,共同查找一下厌学的根源,是学不会,还是根本没有动力,不想学,还是有什么心理问题,故意不学。对症下药。找到孩子厌学的根源,对症下药。学不会,可以及时与老师沟通,想办法赶上去,没有动力的话,就进行一些理想主义的教育,一些现实压力的分析,心理问题的话,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只要足够耐心细致的话,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的。劳动改造。针对没有具体原因,就是懒惰,不想学习的情况,可以进行一定的劳动教育和改造。利用合适的时机让他参加体会一下各种劳动的辛苦,从而使他懂得珍惜目前大好的学习机会。鼓励引导。可以领他到一些比较好的大学去参观,也可以让他接触一些通过上学走向成功的人士,让他切身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从而真正产生学习的迫切感和强大动力。孩子懒惰厌学怎么办亲情感化。讲一讲父母劳动的艰辛和不易,学习机会的珍贵价值。出于孝道亲情,他一定会有一定的感化的。如果效果不明显,那就对机会反复进行,直到有明显的效果为止。2孩子厌学怎么办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自己因学习成绩不好而产生的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把自己对学习的厌恶感、恐惧感转变为愉悦感、舒适感。学会发现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并适当地给自己一些肯定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告别厌学的心理。强制自己端正学习态度,激起自己内心深处发奋进取的欲望。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要一味钻难题,而应该把学习重点转移到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来。须请老师、家长或好朋友监督自己,让自己远离网络游戏。和老师之间建立一个平等、融洽的关系,多与老师沟通,多向老师请教。同学们确立学习目标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3孩子厌学的原因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或不明确。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生动机不足或不明确的原因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的影响、学校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本身的影响。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缺乏兴趣.、造成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的原因包括: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兴趣下降;教师教法陈旧、师生情感不良,等等。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艰难便打退堂鼓,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孩子厌学的原因孩子拒绝学习.问题并不在学习本身,一般也不在于智力,而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导致的。虽然兴趣对学习很重要,但学习不能光靠兴趣。学习是一种受控制的脑力活动。没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也就失去了心理基础,这是很多孩子拒绝学习的主要原因。

蓝天姐心理咨询师

109 评论(15)

紫竹幽阁Nina

方法/步骤1: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时候,是最容易产生空虚,寂寞,无聊,烦躁的情绪,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再让自己一个人无聊的呆下去了,可以走出房间找家人聊聊天,或者找朋友吃吃饭,唱唱歌,让自己有事可做,这样就可以迅速摆脱空虚无聊的阴影了。方法/步骤2:在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也是很容易产生空虚寂寞无聊烦躁的情绪的,碰到这种情况不妨先放下手头的工作,让自己做一些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让自己找到生活的乐趣以及前进的方向。方法/步骤3:空虚,寂寞,无聊,烦躁都属于负面情绪,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比较悲观,是很容易产生这种负面情绪的,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会让这些负面情绪影响到身边的朋友,所以对于负能量的朋友来讲,一定要让自己养成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传递正能量。方法/步骤4:平时要养成做好日常规划的好习惯,并分阶段设定个人的目标,目标就是前进的方向,只有确定了前进的方向,才不会让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产生迷茫,而总是感觉空虚寂寞无聊的朋友,往往都是那些对生活没有明确目标的人。方法/步骤5:一个人的时候,也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你驱散内心的空虚,寂寞,无聊,烦躁的负面情绪,比如听听音乐,看看电影,或者说通过QQ,微信等找个网友聊聊天,让自己有事可做。方法/步骤6:运动也是一种驱散内心空虚,无聊,寂寞,烦躁等情绪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运动不仅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也能提高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大汗淋漓之后,心情也会变得舒畅很多。

252 评论(12)

萌萌小妹纸

首先说我不是专业人士,对于这样的情况简单谈下自己的看法。

身处复杂社会环境之中的我们,在面对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难免会有感觉疲惫的时候。这种情况并不罕见,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调节。

一、不要想太多,先让自己从内心放松下来

就算目前自己对身边所有事物无法产生兴趣,也不要因此心生懊恼,并就此产生严重的负面思想。反之,最好是漠视它,尽量让自己放松下来,越少花费精力在这件事上越好。

二、尝试找到与自己相处时最舒服的状态

不要对自己太苛刻,独处时怎么舒服怎么来,最大限度的给自己营造一个温馨又舒适的私有空间,逐渐让自己身心放松下来。

三、每天坚持去做一件自己还算喜欢的事情

也许现在你无法说出自己具体喜欢做什么,感觉整个人都很麻木,充满了无力感。那么最起码找到一件自己还不算讨厌的事情,把它安排到自己每天的业余时间里,每天坚持完成一点点。

四、关注正能量的事物

人类自来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只不过不同人群感受能力存在着各种差异而已。所以为了避免让自己的情绪受到不好的干扰,尽量多接触一些正向的事物,逐步达到正面鼓励的效果。

五、别忘奖励一下变好的自己

为自己树立一个小目标,并定期验收自己的完成效果。但是制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目标的可行性,难易程度适中最合适。定期对所作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复盘,如果有进步一定要记得给自己一些奖励,一点点培养自己的自信心,让自己慢慢可以做得越来越好。

以上几点虽然简单,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一定会改变自己对自身以及周围事物的认知,逐步摆脱现在低迷的状态。希望这样的回答可以对你有所启发,祝你好运!

112 评论(12)

竹林轻舞

第一、态度上就是父母在平时与孩子的沟通,不要以势压人、太强势,而要循序渐进,以理服人的态度和他交朋友,并且保持良好的情绪,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第二、方法上就是不爱学习属于孩子的问题,可以把问题归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想想合理的解决办法,父母从中要找出原因,不是父母强迫、强烈的去要求什么。

有几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1、要观察孩子是否已经有很长时间不和父母进行语言沟通了,学校或者生活发生的事情以及他的情绪有没有和父母沟通过,如果是沟通的问题,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纠结的地方,比如这道题不通或学校里情绪不好,和同学们有点矛盾,父母要和他去沟通,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引起的,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2、孩子不爱学习,试着和孩子沟通以后,看看孩子自己能不能够解决,如果他愿意自己解决问题要多鼓励,父母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交朋友,一起商讨解决的办法,这样以后问题就逐渐解决了。

3、孩子有一点成绩一定要多鼓励、多表扬,尤其上学期间的孩子属于青春期发育或者是情绪变化比较敏锐的期间,外界周围的环境以及生活所接触的事情对他都是新鲜的、陌生的或者是难题。

277 评论(8)

老娜再修行

我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就是看到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对什么东西或者活动都没有兴趣,每天感觉脑子里就像有一块砖一样,什么也不想干。曾经一度我以为自己就要这么度过一生了,后来才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最近太累,身体累,心也累;二是最近太乱,生活乱,工作也乱。

所以,想要调节自己尽快度过这乏味的时期,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一、先调整自己的作息,要休息到位。有没有发现当你累的时候,别说是让你对其他事物产生兴趣了,就算是把你最感兴趣的东西拿过来,你也不一定会多看一眼,因为实在是太累了啊,只想坐着发呆或者赶紧回家睡觉。所以,你现在必须尽快的多休息,让自己的身体缓过劲,并且也让自己的心歇一歇,很多时候当你睡得特别好起床之后,看到什么都是满心欢喜的。

二、整理自己最近的事情,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因为如果你最近很忙,事情很多,然而你只顾着埋头去做,从不对这些事务做一个梳理,那你只能越忙越烦,越忙越乱,那这个时候你还能有心情去欣赏身边的事情并产生兴趣?恐怕脑子里都是:“好烦啊,什么时候能完事啊……”。

我一般就是先将最近的状态和要做的事情都整理下来,列一个清单,心中先有一个大概,然后洗洗澡早点睡觉,基本上第二天起来以后就又是元气满满了,看啥喜欢啥,哈哈~

151 评论(8)

7爷爱美食

无聊从表面看来是因为“无事可做”,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源于心理的“空虚感”。找一些事情来做,有时可以暂时使人无暇顾及这种空虚感,但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有的人即使从事着繁忙的工作仍会感受到强烈的空虚感,而无法将注意力集中于眼前的事物。填补空虚感一个直接有效的方式是“信仰”。然而在当代中国,旧有的宗教体系力量已远不足以驱使普通群众产生执着的宗教信仰,而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在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后也“元气大伤”,在当今的经济主导情况下,拜金主义满足了一部分人的信仰。然而,信仰的精神特质与金钱的物质特质,具有先天性的矛盾,注定无法真正满足大多数人的精神信仰需要。所以造成了时代性的信仰真空现象,这是近些年旧的神怪信仰逐渐抬头死灰复燃的原因,同时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经常感到“无聊”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排除无聊的办法有以下几种:一,通过艺术来获得精神的满足感,音乐,美术,电影,文学等都属此类,具体选择什么要以本人兴趣为主,并无绝对。二,以运动来疲劳身体,转移心理的注意力,并通过竞技性运动获得一定的精神满足感。三,通过人类的感情交流获得精神满足感,对其他人进行关心与帮助,人类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具有很好的精神满足性。四,以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信仰这个活动的过程本身来获得精神的满足感。五,通过对某项事业的追求,来获得精神的满足感。六、旅游、观光、竞技活动也是排除无聊的好办法。生活其实不无聊的,从不同的角度,你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哪怕是一点点小小的事情。就比如我吧!有时候我是会觉得工作每天都是一样的在做,学习也是一样,学了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但是我会选择自己去逛逛街,看看外面有什么新的事物。偶尔和好朋友一起去吃吃饭,去了解一下大家的生活,这样我就不会无聊了。就比如吃饭吧,你每天吃的都是米饭,偶尔换成面条,你会觉得,面条的味道也不错啊!为何天天要吃米饭呢!呵呵!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不是生活带给你无聊,是你自己不愿走出这个无聊的圈子。给自己多一点的理由,让自己改变一下现在的生活习惯,不是蛮好吗?

246 评论(12)

爱步loveayu

毕淑敏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阿里当兵。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祖籍山东。曾在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服役十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07年4月出版)。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附1:《毕淑敏作品精选》序----王蒙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兰豆,也许我早就读过她的作品了。 然而她的名字是毕淑敏,这名字普通得如——对不起——任何一个街道妇女。 而且她说她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生,她的数学与语文是同样地好(总算找到了一个喜欢也学得好数学的同行了,王蒙大悦焉!),她的开始写作源于她父亲的建议,而她的戒骄戒躁是由于儿时的母亲的教导,为了写作她在完成了医学学业以后又去上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学系并以“优”的成绩毕业,继而读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有几个作家老老实实地这样学过文学?),再说,她同时是或者更加是一个医术精良的内科医生,她对此充满自信与自豪…… 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我本来以为新涌现出来的作家都可能是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刺头反骨、不敬父母(而且还要审父)、不服师长、不屑学业、嘲笑文凭。突破颠覆、艰深费解、与世难谐、大话爆破、呻吟颤抖、充满了智慧的痛苦天才的孤独哲人的憔悴冲锋队员的血性暴烈或者安定医院住院病人的忧郁兼躁狂的伟人枣怪物。 毕淑敏则不是这样。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所以就更显得毕淑敏的正常、善意、祥和、冷静乃至循规蹈矩的难能可贵。即使她写了像《昆仑殇》这样严峻的、撼人心魄的事件,她仍然保持着对于每一个当事人与责任者的善意与公平。善意与冷静,像孪生姐妹一样地时刻踉随着毕淑敏的笔端。惟其冷静才能公正,惟其公正才能好心,惟其好心世界才有希望,自己才有希望,而不至于使自己使读者使国家使社会陷于万劫不复的恶性循环里,也许她缺少了应有的批评与憎恨,但至少无愧于、其实是远远优于那些缺少应有的爱心与好意的志士。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如《紫色人形》《预约死亡》,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 她是要她的读者更好地活下去、爱下去、工作下去。她宁愿意忏悔“我”的多疑与戒备大过,歌颂普通人性(《翻浆》,而与泛恶论的诅咒与煽动迎迥异其趣。至于她的散文就更加明澈见底了。 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医生的身分与心术,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觉,使她成为文学圈内的一个新起的、别有特色的、新谐与健康的因子。 而另外的多得多的天才作家的另一面,实在是文学界的病友。我尊敬与同情我的病友,我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有病,他们太痛苦了,他们因痛苦而益发伟大了。但同时我也赞美与感谢大夫,为了全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我祝愿在大夫与病友的比例上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失调。有病人也有医生,这才是世界,这才有各种写不完的故事。 不知道这是我的幸还是不幸,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被误解与被攻击的原因之一,我既觉得病人之可哀可叹,又觉得医生之可亲可信,特别是当我给一个比我年轻的作家作序写评的时候,我承认每一片树叶的价值。当然,我宁愿多称赞一点祥和与理性,我也许又发放了太多的苦口的良药,真对不起。 附2:文学的白衣天使---柴福善“文学的白衣天使”,是王蒙专门说给毕淑敏的。毕淑敏一方面文学,一方面大夫,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这几个字便太贴切不过地概括了。 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轰轰烈烈,不满17岁的毕淑敏,却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戍边了。这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前不久,我陪她考察京东丫髻山森林公园,毕竟是春天,天格外地蓝,阳光格外地暖,空气格外地清新,她深吸一口,仿佛要把这蓝天这阳光这空气,全吸进去,而后慨叹一声:藏北哪有啊,空气稀薄,缺氧使人简直难以生存。她不明白,那么高的山上,阳光照着,觉不出暖和。当时与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那个部队从来没有女兵,破天荒了。及至今天,军区首长告诉她:现在也没有,她们是唯一的,后无来者了。三年后,她去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原本要去军医大的,因受林彪事件影响,重灾区的军医大迟迟未招生,又不能再等,只有先走为上。在校成绩优异,院方要她留校,想把她培养成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如果真的留校了,一心于救死扶伤的事业,或许真的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一名教授专家,那么是否还会有今天一位几乎家喻户晓的出色的女作家,一位国家一级作家?她真心地感谢母校对她的厚爱与挽留,她对我说:部队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她不回去,以后所在的部队就没有名额了。她毅然回到阿里那个地方,谁料女兵们都调了,报道时干部科长翻出过去的名单,查出有个毕淑敏,性别中写的却是男性,因为这几年里部队已无女兵了。一干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做医务所长、主治医师,1991年成为专业作家,前后行医22年,对医生职业,她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尤其有几条生命就是在死亡边缘,她一把手拉回的。看到一个个生命的复活与重新焕发青春,那份情感非常人所能体味。 她父亲也是一位军人,官至师级,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好的天赋,只是由于那一代人所处的环境,老人家一生戎马,始终未能从事文学。一天,父亲突然对她说:我看你是可以写一点东西的。她也确实想把藏北的军旅生活表现出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悄然动笔了,一周内就完成处女作《昆仑殇》。这是1986年,她34岁时。对于一个从未写过东西的人来说,起手就中篇,难免没有底数与把握。可往往也有例外,这部中篇第二年在《昆仑》杂志发表,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她从此步入中国文坛。这期间,她边做医生边写作,后来,发觉写作与医生是不可以同时做的。她十分敬重医生的职业,尽管她做基层医生,危在旦夕的病不多,但也要全心全意地做好,不能分心,这是一个务实的世界,不能随意夸张修改延误,更不能有丝毫失误,毕竟人命关天,责任感事业心要她必须这样想这样做。所以,她所在厂的一名下岗职工,恰到她朋友家做保姆,谈起她来,连连称赞好大夫,眉飞色舞地谈了半天,结果连该干的活都没干。她深知写作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虚拟的世界,可以夸张,不满意还可以修改,甚至推倒重来,即使写完了,发表了好,不发表也无所谓,毕竟是自己的事,与人无碍。她成天在这两个世界跳来跳去,总觉处一种两难境地。这时,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慧眼识才,调她去做专业作家,悬壶济世22年,要她从此脱下白大褂,离开医生岗位,内心很痛苦,实在难下决心,况且她已近不惑之年,对以后的创作没有把握。她手里足足攥了两个月的调令,一番痛苦的徘徊思考,最后还是脱下白大褂,放下手术刀,有所取有所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很难样样兼顾,鱼与熊掌全得。她自此一心一意写作了,写作,又深感底气不足,便想方设法弥补,先是自学广播电大中文系课程,而后又拿下文学硕士,现在正攻读心理学博士。王蒙说她“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她就是以这样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到文坛的今天。 迄今为止,她已发表近四百万字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其内容归拢来,一是反映藏北军旅生活,二是反映医生方面的生活,作品中始终关注关怀着人的生存状态,除去西藏生活与做医生的特殊经历,还有就是她做女人做母亲的天性使然。故此,几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总会造成文坛轰动,引起社会反响,虽没有大红大紫于一时,作品却可持久地一版再版,如散文集《素面朝天》,多次重印;厚厚地八卷本《毕淑敏文集》,2002年1月发行,2月即告脱销再版,在当今纯文学低迷的境况下,“毕淑敏现象”实在值得研究。她的小说,因是医生,笔下便从没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将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作一种集道德、文学与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及行为方式。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根本是希望人们更好地活下去,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我们的世界更美好。可以说,她的小说携带着高原的严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实以及对死亡的冷静,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的灵魂,而冷静理智的叙述,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罕见的磅礴大气。确实,创作不仅需要作家对所写内容的熟悉,更需要作家真正刻骨铭心的体验,应当是她成功的基础。长篇《红处方》、《血玲珑》也好,中篇《昆仑殇》、《生生不已》、《预约死亡》也好,短篇《紫色人形》、《一 厘米》、《女人之约》也好,勿庸置疑,她的小说已风格独具,自成一家。至于她的散文,坦率地说,我更喜欢,倒不是因为我写散文就喜欢散文,她的散文实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对那些矫情造做虚假一类的文章,我向来是不屑一顾的,我读过她的《婚姻鞋》、《素面朝天》、《大雁落脚的地方》等多本散文集,她认为,散文是蕴涵切肤之痛的标本。心的运行是透明的,它的脚印被语言固定下来,就成了散文。小说常常依心情而写,并无章法可言。散文看起来很随意,其实有着戒律,它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感情的追述。于是散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有了史的品格。在小说里,她躲在人物背后窃窃私语。在散文里,她站在浮动的文学面前自言自语。正因为如此,读她的小说,读出的是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形象的演绎。读她的散文,才真正读出一个活脱脱的毕淑敏来,我知道了她17岁生日,是在藏北高原过的,战友们把水果罐头汁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里,彼此碰得山响,向她祝贺,对于每月只有一筒半罐头的她们来说,这是一场盛大的庆典。知道了她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行军帐篷,徒步跋涉在无人区,攀越六千多米高山时,心脏仿佛随着急遽的呼吸而迸出胸膛,仰望头上顶峰云雾缭绕,俯视脚下渊薮深不可测,年轻的她第一次想到了死。知道了她给20岁的班长换血染的尸衣,知道了她28岁转业回京,结婚、生子,操持家条,一个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该干能干的事情,她都很认真地做了,贤妻良母,好大夫,优秀作家,这是人们众口一致的评价。 就创作而言,她是当今文坛最具实力和个性的女作家之一,获海内外文学奖30余次。而她依然很谦虚,无论何时何地,从不张扬自己。这种品格,应该说是来源于母亲。她出生新疆巴岩岱,半岁时母亲抱着她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地来到北京。当年王蒙下放落户新疆,也是巴岩岱,一次她母亲与王蒙相见,大谈巴岩岱,谈得她好感动,以至后来竟陪着母亲,专程赴巴岩岱寻根。这次来京东丫髻山,她母亲虽已72岁高龄,也来了,每遇坡坎,她总上前搀扶,有些地方,母亲去不了,她宁可不去也要陪伴母亲。有时我们光顾说什么了,她以为母亲落在了后边,忙喊着回身去找,不想母亲趁说话之机,先慢慢地到前边石头那儿等着了。看得出,她不但相夫教子,而且极孝顺母亲。贤惠善良,以这种品格与心境立身于世,并进而去创作,作品能不感人能不深受读者喜爱能不经受住时间的检验么?人品与文品毕竟是统一的。

227 评论(13)

wuyan841106

方法一:鼓励为先如果孩子已经为学习成绩不好感到沮丧,那么过度的批评只会导致孩子更沮丧,男孩更需要来自家长的鼓励。可以有意识地强调男孩子身上的优点,让孩子将这种成功感扩展到其他领域,感受成功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方法二:规范习惯研究证明,很多男孩存在学习障碍并不是由于学习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一些男孩过度沉溺于网络、游戏或看电视,这些活动会对男孩的大脑造成一定的影响。摄入过多糖类食物也会造成“低成绩抑郁症”。因此,父母应注意改变孩子的饮食结构和其他不良习惯。方法三:陪伴学习家庭作业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父母在陪伴孩子学习时,可以和他一起学习整理纸张和文件夹,给他演示如何使用学习用具,测试孩子的拼读能力等,父母的帮助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能起到重要作用。尽可能每天花一个小时陪伴孩子做作业,并规定好做作业的时间。

335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