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hockson
从你写的这篇文章来看,你的文笔很好啊!而且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的很清晰,说明你的思路很清晰啊!我只是觉得,你也许是到了一个人生的岔路口,你自己的问题你都清楚,只是自己没有去找解决方案!你应该看了很多小说吧,里面的主人公不是也会有一阵失意的日子么?不过后来他们不是也挺过来了吗?也许我说的过于简单,但是,我觉得可能是一直在想自己的问题,却没有很好的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你想了,但可能一直没有想清楚! 只做一个思考者还不够,还要做问题的解决者!要相信自己,你能做到的!

孙先生孙太太
第一,别太把以前的事放在心上。小时候父母不让出去玩是关心,是担心。长大的过程当中在学校里不找人玩,是自己封闭,是沉沦。是因太在意过去而选择也有可能。第二,别把太多曾经发生的事情当作理由,换个角度就变成借口。比如令堂与令尊千辛万苦把阁下送进学院,而造成的压力。那只是提醒自己无能的表现,不管外在的压力如何,只要开始有思考能力的人都必须对自己的一切选择负责,而非给予生命的父母。第三,在工作上可以不奉承,可以不攀关系。但不能不配合指导者。不管是团队工作也好,个人服务也罢,在公司工作都是群体的。别用“我”“他”之类的字眼,只能用“我们”。一个不配合工作的下属任谁都不喜欢,一个配合工作却不会奉承的下属比只会奉承的下属让人宽心多了。无关阁下是否会说话,是否随波逐流,只要工作好,上司必会喜欢,久了变成依赖。总结上面所说的,个性是孤僻,是否工作也不怎么出力呢?喜欢抱怨?单从阁下写的童年父母管严就知道,怨到最后只能怨自己,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在学校学的未必派上用场,重要的还是如何在社会与现实生活学习。比如交际、如何面对工作、如何完成任务、如何协调、如何识人等,这些较为实际的东西却是阁下一直不愿去吸收学习的。建议:--放下对过去的抱怨,那些都无法构成理由,是借口。--晨跑或运动,身心健康,多走出去,未必找人聊天,久而久之便自动走入人群。--别去理他人说什么,努力在工作上的配合度。或许被炒鱿鱼,换新工作也好,还是这个工作也罢,工作上稳定的表现,比亮眼的表现更为好。--面对客户的刁难与谩骂,要学会去调解。要明白那是在工作,不要把个人情绪放进去。27岁的人生,需要分清楚公与私。那些与阁下没有关系的人所说的话别放在心上,那是完全没必要的。 阁下以为面对的压力很大吗?坦白说吧,阁下的上司未必好过,所需要面对的压力更多,上司、下属与客户。协调是管理层最需要的能力,而学不会面对压力与协调的人是当不好领导的。最后令尊令堂说的那句话是阁下最该在意,最该放在心上的。客户的刁难是必须的,上司的压力是正常的,只是那么多压力当中他们依然支持与相信。他们与阁下才是有关系的人。个人经验上,冒昧的建议。在协调上多读些书,争取双赢的结果。祝福顺利,也祝福全家安康。
加密算法
怎么要自卑呢?从你写的这篇文章来看,你的文笔很好啊!而且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的很清晰,说明你的思路很清晰啊!我只是觉得,你也许是到了一个人生的岔路口,你自己的问题你都清楚,只是自己没有去找解决方案!你应该看了很多小说吧,里面的主人公不是也会有一阵失意的日子么?不过后来他们不是也挺过来了吗?也许我说的过于简单,但是,我觉得可能是一直在想自己的问题,却没有很好的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你想了,但可能一直没有想清楚! 只做一个思考者还不够,还要做问题的解决者!要相信自己,你能做到的!勇敢一点,不要逃避,尝试一下,微笑的面对每一个人,如果觉得很尴尬,可以试着考虑换一个环境,从新开始!现在,快过年了,可以考虑休息一个月,好好的把事情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心里明晰,就想航船有了指南针!我相信这些你都明白,关键的还是你自己的想法思路没有理清楚,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还是觉得很迷茫! 还有一点,不要自卑!要让自己看起来尽量的精神一点!想想,如果你在路上看见一个很有朝气的男士,你会用什么眼光看他?你的第一感觉会觉得这个人很差劲吗?如果你知道,其实她并不是很优秀,你有会用怎样的眼光去看他?中国有14亿人口,你认识的人加上你认识的人,一共也没有1亿吧,何必那么的折磨自己?至于领导给你穿小鞋,你自己知道是你的不对吧!如果你的员工看见你不给你打招呼,你会怎么想?我觉得你还是一个有朝气的人!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你原来的精神动力需要改变一下了!也许,我觉得你需要谈一次恋爱,恋爱有苦有甜,但是一般谈恋爱的人都会精力旺盛,看起来很有精神!如果谈恋爱有点困难,可以尝试着运动,促进新陈代谢,人也会精神很多!这不是心理问题,这只是对人生和自己的思考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严格说,你这是算哲学问题了哦!这样的问题,世界上95%的人都会经历的,所以完全属于正常情况!还有哦,提醒一点,往往这样的问题出现就是你人生的转折点到了,以后的路怎么走,你不妨停下来好好想想!看小说的人一般都是聪明人,我相信你明白的!加油!小妹在这胡言乱语,只是希望对大哥有点帮助,希望大哥好好想想,如果觉得小妹满口胡言,可以只当耳边风,呵呵!
吃喝玩乐nnn
最近看了一本有关发展心理学的书——《了不起的我》,书名和封面设计都有点中二,看完后却收获了很多启发和感动,想与大家分享一二。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 这本书脱胎于陈海贤老师的付费音频课程《自我发展心理学》,他在书中介绍了一系列实用的心理学工具,旨在帮助读者直面人生的种种问题,从而完成自我的转变,包括如何养成一个新习惯、如何让心智更为成熟、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如何走出人生的艰难时刻等等。说实话,在阅读之前,我对于这本书的预期类似《精进》(没有说《精进》不好的意思),是一本具有理性、效率、条理等特质的书。事实上,这本书中确实提供了很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咨询案例和作者本人的切身体会,这些普通人的困惑、迷茫、痛苦,以及自我发展中的坚韧、执着和淡然,才是这本书里最打动我的地方。 01 开启改变: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 开启改变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心怀期待、但迟迟无法付诸行动的人最常说的话是,“我渴望改变,但我没得选择。” 但陈海贤老师认为,我们其实一直都有选择。当我们觉得自己没有选择时,更多时候是没有我们想要的选择,或者不愿意承担对自己的责任。 如果一味地去寻找改变会面临的困难,改变就真的不可能发生了,我们也就从灵活机动的人,变成了无能为力的环境的牺牲品。改变,无疑是需要巨大勇气的,哪怕是对于像陈海贤老师这样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而言,也容易当局者迷。 唯有怀揣勇气,反躬自省,我们才能够开启改变之路。 改变的本质,其实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我们希望减少玩游戏的时间,就需要创造新的休闲娱乐方式来代替玩游戏。作者提醒我们,人是由理性和感性共同驱动的,要想推动自己改变,光靠理性的利弊分析并不足够。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要在情感上有所触动,才能听得进道理,进而采取行动。 很多人会希望通过内疚、自责等消极情绪来鞭策自己改变,脑中一直有一个上进又正义的自我在审判堕落又卑劣的自我。但这容易引发恶性循环,在严厉的自我批评中,我们会越发没有士气,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虚度光阴,容易破罐子破摔,更加放纵下去。 比起焦虑、恐惧、内疚等消极情感触动,爱、怜悯、同情、忠诚这类积极情感触动更能有效激发改变。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提高要求,而在于高要求的背后,究竟是你对自己的厌恶,还是爱和期待。” 02 思维进化:控制的两分法 要实现自我发展,除了要开启行为的改变之外,还要推动思维的进化,培育成长型心智模式,勇于探索和尝试,促进自我不断进化。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防御型心智模式,表现出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有僵固型思维的人往往把自己看得很重,容易把批评当作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不是帮助自己改进的反馈。 应该思维就是无法容忍现实和愿望不一样,这个愿望可能来自于社会主流、他人的期待或者自我的理想。父母认为孩子应该乖巧听话,我们认为自己应该好好努力,恋人认为对方应该温柔体贴,当现实和愿望之间存在落差时,就容易被消极情绪所笼罩,无法接纳自己或者他人。 绝对化思维跟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关。一方面,它帮助我们在漫长的进化中总结经验,保全和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它会把伤害和挫折绝对化,会让人陷入悲观主义,从一段恋爱失败,扩大到对爱情的失望。那么,如何避免防御型心智模式,培育成长型心智模式呢? 书中介绍了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控制的两分法」。 “控制的两分法: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第一步,区别哪些是我们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对于我们控制不了的部分,再怎么焦虑、恐惧都没有用,只会白白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内耗上。 第二步,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作好计划,认真实践。 这种思考方式,是让我们把目光从对最终结果的担忧上,转移到此时此地的行动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03 关系中的自我: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之前一川理所当然地认为,「自我」纯粹与「我」相关,是独立于外人而存在的。陈海贤老师提供了新的思维,实际上,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亲人、朋友、恋人、同事、陌生人,这些关系塑造着我们,影响着自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 每段关系中的「自我」不尽相同。 前几年过年时,网上曾经流行过回老家前后的对比照,好多人在工作的大城市里是光鲜亮丽的Ashley、Sarah、Eric,回了老家就变成憨厚淳朴的阿芳、小丽和阿伟。这背后不单是环境的变化,更有关系的转变,在外与同事、朋友相处时的「自我」,和在家与父母、亲戚相处时的「自我」是不一样的。 每一种关系中都有一个「自我」,它们都是真实的「自我」。我们所处的关系,对于我们的行为有着决定性作用。 “既然自我是关系的产物,那么自我发展的核心问题,就从一个孤立的个体如何创造新经验,转变成一个身处关系中的人如何构建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新关系。”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关系,有的令人如沐春风,有的压抑沉闷。越是亲密关系,对自我的塑造和影响就越大。这些年里,被大家不断热议的原生家庭、校园霸凌、PUA(心理控制、精神控制)等等,其本质都是不健康的关系,不健康的关系继续发展下去足以摧毁一个人。 怎样才能建立健康的关系呢? 作者提供了一种方法,叫做「课题分离」。 简单来说,就是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们各自把自己的课题做好。 比如表达我们的需要、拒绝别人、勇于争取和尝试,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需要处理的课题,而他人会接受还是拒绝,会做出什么样的评价,那是他们的课题,不应该成为我们解题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 课题分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控制的两分法」。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别人的评价和行动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把别人的事留给别人操心。 04 走出瓶颈:赋予生活意义 在生活中,有些转变是我们主动促成的,有些转变则是因外界变化而被动产生的。 人生无常,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无论我们愿意与否,人总是处在发展和变化中。在变化的进程中,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转折和挫败在所难免。 作者告诫我们,转折期是自我发展的重要部分。在转折期中,我们必须学会把自我打碎重构,方能走入人生新的阶段。 在「旧我」和「新我」的更迭之中,我们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难题,包括如何面对结束,如何处理迷茫,如何重建,如何选择,如何应对创伤等。 转变从结束开始,但结束并不意味着完结。 “结束只是一段生活的终结,而不是生活本身的终结。” 结束也不意味着找到了答案,在新旧交替的阶段,感到迷茫是无可避免的。 就像四季更迭有其节奏,转变也没有办法一蹴而就,必须熬过漫漫寒冬,才能迎来新春。 转折后的自我重建,常常充满了偶尔和意外,是我们往日不经意播下的种子,在今日破土而出。书中提到褚时健出狱后变身橙子大王,采铜从IT公司离职后创作了《精进》。他们都是因为偶然的契机,才开启了自我重构。 “但这种偶然又和他们之前生命中的重要经历和资源相联系,包含了某种必然。” 他们没有在原来的道路上继续死磕,而是选择另起炉灶,重新开始。很多时候,放弃并不比坚持更容易,它同样需要勇气。身处转折期的我们,总会面临许多令人纠结的选择。 该读书还是该工作?该坚守还是该离职?该创业还是该打工?每一种选择背后都有一个「可能的自我」,但是要如何选择呢?作者在书中提供了选择的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 经济选择是考虑风险、收益、机会、成本等各项利弊得失,但我们很难掌握完备的信息来权衡,经济选择实质上是让渡了我们的自主性,它是信息的计算和加工。 心理选择是回归到「自我」本身,思考每一个选择背后「可能的自我」是什么?我们想要成为哪一个「可能的自我」?这种选择方式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第二个原则,环境可能性还是自我创造。自我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已经铺陈的道路。选择只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后面的很多步需要我们先迈出第一步之后才会知道。 在转折期遇到的挫折超过一定程度,会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你完全没办法欺骗自己按照曾经的方式继续生活下去。 创伤的修复需要时间,需要相信会有新的未来重新长起来,需要重新赋予生活意义。我们究竟如何理解自己面对的困境?是坚信一切终将过去,还是怀疑自己不配拥有幸福与快乐。只有对生活抱有坚定的信念,才足以支撑我们度过至暗时刻。 05 人生地图:一条不断延伸的路 自我的发展离不开所处的人生阶段。同样是关系的丧失,青春期失恋、中年离婚和老年丧偶,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是不同的。 每个人生阶段,我们都面临着特定的人生课题。陈海贤老师在书中将人生划分为青春期、成年早期、中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来分别介绍特定阶段的人生课题。 现代人的青春期普遍长一些,一般在15~25岁之间。 青春期最重要的课题是确定身份认同 ,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只有学会对自己负责以及容纳矛盾,我们才算真正确立了身份认同。 成年早期通常指25~35岁之间, 这个阶段的人生课题是建立亲密关系与职业认同。 亲密感的建立意味着我们的「自我」扩大了,不再只是以「我」为中心,爱人也是我们「自我」的延伸。 建立职业认同是成年早期的另一重要课题。职业不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它还意味着事业和使命。建立职业认同意味着我们能接受职业背后的人际关系,能把“自己从事的工作镶嵌进自己整个的人生故事里,让它变成整个人生故事中的一部分。”中年期是一个惊涛骇浪的动荡期,一般是35~60岁, 最重要的任务是应对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除了害怕衰老以外,最大的挑战来源于「可能性的丧失」,一眼就能看到未来。 要想战胜中年危机,重要的是摆脱「小我」,从他人的成长中,获得新的可能性。这个「他人」可以是家庭的下一代,可以是下属、后辈、学生,也可以是社会中被影响、被帮助的其他人。 在老年期,人生最后的课题是整合自己的人生。 所谓整合,第一种含义是回顾自己的人生,并找出人生的意义,这个意义并不需要很宏大。第二种含义是将自己纳入更大的人类群体中,把自己看作某种演化进程的一部分。 “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破除我执,从「小我」走向「大我」”,最后达到「无我」的过程。 自我发展是一条不断延伸的路,在开始之前并没有既定路线,我们选择一种可能性出发,在路途中经历顺境逆境,在过程中让一切发生。这个发展的过程本身,就叫「自我」。 后记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本书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一川仅从个人的角度,与大家分享这本书中有启发的部分。推荐大家自己去阅读全书,每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从这本书中的收获就有很大不同。 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予你帮助与陪伴。
高@设计师
你的现状有这几方面原因造成,了解后可以有意识地自我纠正: 1、父母的心理影响。看来你父母也有强烈的自卑心理,因为贫穷,也因为他们自身人格不成熟的原因,所以他们卑微地活着,甚至可以没有自我,并且全部心思在你的身上,将所有的希望也寄托在你身上,来改变家庭的命运;对外懦弱虚荣,对内严格管教。家里的这种能量是不平衡的,最终焦点都汇聚在你的身上,会给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扭曲的生长环境。 2、这样的风格,带给孩子也是与生俱来的自卑心理。并且由于家庭里一直将你的地位高供在上,明显超出家庭的实际水平,让你活在不真实的环境中,又不经意间养成了虚荣、清高和脆弱的性格。所以在很多关键时候,比如高中和大学,你无法面临压力时,就选择了逃避来延缓内心的压力,却慢慢地又多了更大的愧疚和惩罚。 3、跟同事和上下级的矛盾,依然是你内心世界能量不平衡有关的。你人性本质是好的,但是你不愿面对强大的人(你不知道怎么和他们相处),不愿放下自我的清高(这样你就可以避免平凡和平庸,维护你内心里脆弱的自我),封闭了你与大家同甘共苦的情怀,限制了你的沟通能力,使得你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面临更多的压力和紧张。 4、当前要做的是,如何开放自己,将封闭的城堡打开一扇门,和外界息息相通,学习交往的知识和技能;长远要做的是,如何让自己心理成长,放弃不真实的自我,成熟长大,担当责任。希望这些苦口婆心的话,能引起你的思考,并能帮助到你。若自我成长能力受限,则需要求助专业机构。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