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6

卡布奇诺有点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杨杰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nanami小明

已采纳

孩子接触最多的成长方式,就是模仿自己的父母。 父母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需要先成长和完善好自己。经常听到身边不少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就那么难管呢? 上到十几岁的青春期少年,下到只有3岁的小人儿,家长管的越多,孩子越反抗;家长管得越紧,孩子越叛逆。不禁让人困惑,到底是哪出了问题呢?樊登老师说: “在管教孩子过程中,如果你使劲特别大,感觉特别累,孩子也特别痛苦,那么一定是方法错了。” “要管好孩子,首先要先管好自己。”看过这样一张图:地铁上,妈妈看书,孩子在一旁也拿起一本书看,另一个妈妈在玩手机,孩子也凑过去盯着手机看。在教育的路上,父母若不能做好榜样,孩子很难不走歪路。有研究发现,孩子是个全然的“感知器官”,孩子的眼睛像录音机,耳朵就像收音机。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照单全收。然后从他们的视角,将真相粗暴地展现在父母面前。所以,一个家庭最该被教育的,是父母。父母管不好自己,所有的教育都是无用功。一、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问题的折射 心理学家杨杰曾分享过一个案例。有一个上小学的男孩,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和同学打架,不写作业,性格孤僻......老师三天两头就找家长,有一次老师更是反映:“孩子上课瞪着老师,眼神很可怕。”妈妈崩溃了,她觉得孩子简直无药可救。可杨杰在了解情况后发现:孩子的问题其实在妈妈身上。妈妈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不是吼就是揍。日复一日,孩子也变得暴躁。妈妈抽他一下,他还妈妈两下。母子俩常常斗争一晚上,孩子故意不写作业,困了就躺地上睡,而妈妈也跟孩子怄气,孩子一合眼就扎一下!杨杰建议妈妈停止打孩子,妈妈感到很委屈:“我能用的方法都用了,是因为没招数了才打孩子。”多少父母,自己病了,却逼着孩子吃药,父母自己不反思,却逼着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只是果,因在父母身上。就像李玫瑾教授说的:“当你发现孩子很难教育时,其实问题很早就有了。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的太多》一书中也指出:孩子的表现与父母的问题密切关联。 可悲的是,父母的眼睛只盯在了孩子身上,对自己的错误却毫无察觉。 劲都往孩子身上使,只顾大刀阔斧地砍掉孩子的毛病,只管孩子,不管自己。这样的“双标”教育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越管越头痛,孩子越来越叛逆。二、好的教育都是往自己身上使劲 杨澜曾说:“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父母,父母做好了,孩子自然也不会差。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在这4个方面管理好自己,父母内心充实而丰盈了,才能反过来给孩子带去更好的人格影响。1. 管好自己的言行,培养孩子的修养 曾看到这样一幕,一个男孩随口说了一句粗话,身后的爸爸,上前就是一巴掌:“我靠,谁教你讲脏话的?”如此不文明的方式,怎么可能教会孩子讲文明?“忠孝礼仪,我怎么要求郭麒麟的,我就怎么对待我父亲和他人。”郭德纲说。他在跟父亲打电话时,从来不敢坐着,对父亲永远恭恭敬敬;对长辈,也一直彬彬有礼。因为他先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出了典范,再反过来规范孩子的言行举止时,一切就都水到渠成了。在娱乐圈,郭麒麟一直以礼貌待人著称。 郭麒麟和父亲坐在一起时,永远挺直腰杆,毕恭毕敬。父亲说话时,永远站在身后,认真聆听,回话时都是“您”开头。对外,也是谦卑有礼,见到长辈,赶紧弯腰打招呼,嘘寒问暖身体如何?别人帮忙时,“谢谢,麻烦您了”常挂嘴边。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标杆”。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要先行。2. 管好自己的情绪,培养孩子的好性格 看过这样一个视频,二胎家庭里,姐姐无聊时会用手戳弟弟眼睛。生气时会拿玩具狠狠地砸弟弟头。姐弟起争执时,会对弟弟直接拳打脚踢。 姐姐还会没缘由的上手就打、推、抓,扇弟弟。每每这时,妈妈都会很生气的拿出针来扎姐姐,用衣架打嘴巴。从早到晚,家里到处充斥着妈妈的吼叫,姐姐的大哭大叫,弟弟的哭喊。后来,育儿师问妈妈:“你小时候,妈妈也这样对你吗?”妈妈几度哽咽,不愿再回忆,虽然不记得犯了什么错,但父母愤怒的表情和那一句句“你怎么不去死”,一直刻在了她脑海里。很多时候,她也知道发脾气不好,可就是忍不住对孩子发怒。 暴力情绪就这样在亲子间代代相传。父母管不好自己的情绪,孩子遇事也控制不住自己,只会复制父母发怒的样子。胡适曾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父母遇事时只有先控制好自己的脾气,才能看见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引导孩子感知,管理自己的情绪。 如此,孩子才能在父母的理解和接纳中学会共情。3. 管好自己的欲望,培养孩子的自律 前两天在朋友家,刚好碰见她母女俩互怼: “看了多久的电视了,还不去写作业?” “爸爸玩了一上午游戏了,你怎么不说他?”说完,女儿一脸不情愿地拿出了作业本,眼睛却一直盯着电视。“像什么话?哪有边写作业,边看电视的?”“呵,就刚刚,是谁一边做饭,一边手机不离手的?”朋友生气了,吼道:“我是你妈,小孩能和大人比吗?”“你自己都管不好,凭什么管我?”女儿把笔一丢,站起来就进了房间,把门狠狠一甩。白岩松说:“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我认为在中国的教育里面,最值得吐槽的是家长。” 一个放纵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管好孩子? 浙江宁波,一位爸爸为了培养孩子对文言文的兴趣,每天连电视都不看了,下班就坐在书桌前,将父女俩最爱看的动画片《千与千寻》改写成文言文。从小到大,只要孩子在学习,爸爸就会放下手头上的事,安静的坐在边上看书。 如今,女儿每天放学后就自觉完成作业,学习上的事从不需要父母督促。而且在爸爸的感染下,女儿也爱上了文言文,六年级的她,甚至也学着父亲用文言文写日记。父母“管好自己”,比管孩子100次都有效。父母只有先管好自己想玩游戏的冲动,管好自己想玩手机的欲望,孩子才能在父母严于律己的熏陶下习得自律。4. 管好自己的习惯,培养孩子的坚持 知乎有个问题:父母有哪些习惯影响了你一生?一位网友回答:“十几年来,我的爸爸坚持每天6点半起床,看书充电。 而我的妈妈,只要有空闲,也会拿起书本认真阅读。每天晚饭后,父母总是相约在楼下空地打打球,或是跑跑步,回家后总是乐此不疲地交流运动的好处。多年以后,我才惊觉这些是父母“刻意为之”的教育。曾经的我,早上起不来,一看书就发困,一运动就犯懒,可当我看到父母都还在坚持,就突然觉得早起也没有那么痛苦了,读书好像也没有那么难,运动也成了每天的习惯。”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者,培养孩子坚持力很难,但父母自身不放弃,孩子便会在跟随父母的脚步中成长。教诲是条漫长的路,唯有榜样是条捷径。三、父母不放弃自我成长孩子不断努力成长 上海光华剑桥校长雷冬冬就说:“与其每天都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试图掌控孩子成长的每一秒钟,做父母的不如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她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工作和责任,她是一位妈妈,更是一位教育者。她一直致力于自我成长,女儿也学着母亲不断努力成长。女儿初三毕业后,就独自前往英国求学,最后考上了牛津大学。女儿感谢道:“我成长的过程中,妈妈给我的时间不多,却做足了榜样。”很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就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很多,孩子却不买账。这是因为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很难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孩子也因此缺乏向上的动力。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孩子最有可能的成长方式,就是复制现在的父母。教育,就是先自教,而后教人。先自管,而后管子。只有我们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引导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

杨杰心理咨询师

161 评论(13)

ysatispaco

1972年3月生,黑龙江人,1992年5月入党,1987年参加工作。1990年——1995年,服役于黑龙江省武警总队。在1992年,一次缉毒任务中荣获三等功。1995年转业,供职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政府部门。2004年加入津桥集团,在集团下属子公司——北京宝桑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任副总经理。现任津桥国际教育(集团)副总经理,大中华区行政总监,分管全国40余家分公司和办事处。君子不以利为利 以义为利“仗义”,这是记者电话采访杨杰的同事、朋友和合作伙伴时大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这是否就是杨总带领津桥集团招商部的团队将津桥集团的分支机构开遍全国,并将各地的分支机构都运营得红红火火的原因吧?”带着寻找答案的心理,记者来到津桥采访杨总。按照预约的时间,记者来到位于人民大学文化大厦1808的杨总办公室。在前台的带领下,我走进杨总的办公室。“呵呵,你来了,欢迎欢迎。你稍等,我这边有个电话。小刘,麻烦你给记者沏杯茶,谢谢。”一边笑呵呵地说着话,一边连贯地做着放下电话、跟我握手、示意我坐下,走回办公桌前拿起电话等一系列动作。我手里接过前台递过来的水,静静地观察这个对基层员工都如此客气的集团公司经理。“没有关系,你就按着你的真实想法写一份运营计划,发给我就好了。我这边还有事情,我看完你的计划书,再找你谈。”杨总很快就挂断电话,将椅子转动,面向我:“其实我没啥可采访的,也不知道跟你说什么。你问,我回答吧。我这人嘴笨,你看着写,只怕得连累你出不来好的稿子。”“开门见山,一句客套话都没有,今天肯定能写出一份不错的稿子。”我心里盘算着。“那就从你加入津桥集团谈起吧,是什么原因让你放弃公务员的身份来到一家私营企业?”不到半小时,采访就结束了。杨总似乎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的回答总是非常简短,大多数时候仅是几个词语或是短语;不过杨总却是一个很善于表达的人,他总能很准确地理解我的提问,不浪费一句话,就让我得到想要的答案。5年多来,杨总一直保持最初加入津桥时那一颗赤子之心,他享受着与有同一目标的伙伴共同将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他坚信“上天不会辜负努力的人”,所以他只负责努力。至于名利,他说:“老天会帮我收割”。在处理总公司和分支机构的利益关系的时候,杨总也总是尽量维护分支机构的利益,在他看来“他赢”比“我赢”比“共赢”都更重要。2007年,津桥山西分公司因为财务人员变动,账目交接出错,多交给总公司近2万元前期学生款,2008年,津桥总公司进行账面核算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错误,报告杨总后,他当天即把多出来的钱款退到山西分公司的账上。“人家都是为了赚钱才找人合作的,跟我合作是对我的信任,所以我必须得让人赚到钱,赚到尽可能多的钱,才对得起这份信任。”这是杨总在采访过程说的少数几个完整句子之一。“君子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整理采访稿的时候我脑子里不停地冒出这句话,它就是我这次采访要寻找的答案,就是杨总和津桥集团生财的“大道”。

295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