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轮小丸子
责编 | 芥末酱
最近,童年阴影榜上出现了新选手,他就是《隐秘的角落》里的张东升(秦昊饰)。
他的职业是少年宫里的数学老师,平日里穿着干净整洁衬衫眼镜西装裤,时刻保护体面的微笑,谈吐平静且温和。
但在衣冠楚楚背后,他做出的却是把岳父岳母推下山,下药毒害自己老婆等禽兽行为。
更可怕的,是他杀人后的那份异常的平静和安逸。
仿佛刚刚杀的不是人,只是打死了一只正在吸血的蚊子或一只恶心的蟑螂,不但情绪上没有半点波澜,甚至还有那么一丝丝快感。
张东升是个变态吗?
也许我们不能如此笼统地定义一个人。
但他的举动和反应,确实符合心理学上“反社会人格者”所具备的部分特征。
“反社会人格者”,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别名——“无良症”,也就是指毫无良知的人!
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专家玛莎·斯托特博士(Martha Stout .)在《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一书中详细地剖析了这一人格。
书中提到, 反社会人格者在人群中的比例高达4% ,也就是每25个人之中就有一个毫无良知的人存在。
那么,这一类人,通常会有怎样的特征呢?
01
对于过错,他们毫无悔意
《当良知沉睡》一书中提到,如果一个人至少拥有以下7个特征中的3个,那么这个人在临床上就足以被确诊为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2.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3.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4.易怒,具有攻击性;
5.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6.一贯不负责任;
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其中第7条犹为重要: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经典的代表人物,要数电影《沉默的羔羊》里的男主角“汉尼拔”。
他会无缘无故的把一个无冤无仇的人用极其残忍的手法杀死,然后听着音乐优雅地享用这些“战利品”。
他会后悔或是难过吗?
完全不会。杀人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嗜好,一份享受。
就跟正常人爱好打球,玩游戏是一样的。
这也就是正常人与“反社会人格者”最大的区别所在。
正常人也会犯错,也有可能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
但那是出于恐惧、愤怒、害怕等情绪失控状态下做出的非理性行为。
事后他们通常会感到后悔、内疚和自责。
而“反社会人格者”却恰恰相反,他们完全没有共情能力,无法体会别人的痛苦。因此也不会有丝毫的悔意。
书里提到,科学家们也通过在“神经生物学行为”这一环节得到一个重要发现:
反社会人格者的大脑皮质机能异于常人。
研究结果表明,在脑电活动的层面上,正常人对情绪性词汇(如爱、恨、舒适、痛苦、欢乐、母亲等)的反应,比对情绪中立的词汇(如桌子、椅子、15岁、后来等)的反应更迅速、更强烈。
但反社会人格者的实验结果却完全不同。从反应时间和大脑皮层上的诱发电位来看,反社会人格实验对象在这些实验中,对情绪性词汇的反应和非情绪性词汇相差无几。
换句话说,如果张东升是名“反社会人格者”,那么在他眼中,不管是弄死岳父岳母,还是自己的老婆,都跟砸坏一张桌子没什么区别。
02
他们做事没有目的,只为好玩
大部分做坏事的人通常都是基于某种目的。
有人因贪婪而盗窃,有人因为仇恨而伤人。
而“反社会人格者”有时却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使坏,是只为做而做,仅此而已。
“反社会人格者”比正常人更渴求刺激,那是一种缘于原始神经反应的刺激,它能带给人快乐和兴奋的感觉。
书中还提到另一个研究。临床医师和科研人员曾经指出:
反社会人格者能够真正感受到的唯一情感,貌似只是由即刻的生理痛苦和愉悦或短期的挫折和成功引起的所谓的“原始”情感反应。
这种情感类似于原始社会人们狩猎时所产生的情感反应。它源自进化程度比较“原始”的脑缘系统。
但这些“原始”反应与“更高级的”情感不同,它们并不受大脑皮层机能的调节。
也就是说, 他们感受不到“爱”带来的幸福感,他们只能通过追求单纯的外部刺激而满足精神上的需要。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能够靠“逻辑推理”去理解人们的感情。
就像张东升不想妻子离开自己,他认为只要斩断妻子跟家人的联系,妻子就会因为失去依靠而留下来。
而且在完成整个过程时,就像在进行一场交易,没有任何的道德牵绊,更没有一丝的“感情”。
另一个反社会的典型角色,就是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小丑”。
这位曾被誉为银幕上最佳的反派角色,做坏事似乎从来不带有什么实际目的,就单单只是为了“好玩”。
他杀人放火,但难得的“一视同仁”:他不只杀权贵、杀平民、还杀自己的同伙;
他炸医院,抢银行,却在抢银行之后把钱都烧了;
他大费周章地弄了两艘船,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人性测试”。
他在两艘船上装了炸药,一艘船是一群囚犯,另一艘船则是正常的普通公民。
每艘船上都有一个引爆对面船上炸弹的遥控器,只要按下遥控器,对面的船就会爆炸,而自己就能活命。
得知消息后船上的人都非常激动,议论纷纷。有人建议马上按下按钮,有人害怕地哭了起来,有人陷入沉默。
装着平民的船上讨论犹为激烈,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应该先按下按钮,理由很简单:
那帮人是囚犯,所以他们应该死。
最后这班“民主”的现代人决定用投票的方式表决,结果是140票反对,396票赞成。他们要按下按钮。
而囚犯那边呢?也同样是争论不休。
这时一名囚犯上来冲着拿着遥控器的警官说:“我来帮你做那个你十分钟前就该做的事情“,然后拿起遥控器把它扔出了窗外。
平民的那艘船上虽然投票决定已出,但谁都没有勇气按下按钮,现场陷入一片平静。
此时一位刚才言辞激烈的男子说道:“大家都不想脏了手,好吧,我来!”
接着拿起遥控器,手指放在按钮上,停顿了两秒,又把遥控器放下了。
结果最后两艘船都没有发生爆炸。
小丑的“人性测试”失败了。
小丑以为大家都像他一样,但他错了,因为我们96%的人都是拥有良知的,而他是那4%。
03
并不是所有“反社会人格者”都会犯罪
提到“反社会”,大家脑海里都会浮现出各种极端的案例,仿佛所有的“反社会人格者”都是穷凶极恶的杀人狂魔。
但其实,“反社会人格者”不一定就会犯罪。
据研究,在美国监狱罪犯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反社会人格者”。
换句话说,要么是反社会人格者犯了法没被抓,要么是他们根本就没有犯法。当然,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而且,犯罪率也与文化水平、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有关系。
大部分人都会理性地选择维持现有的生活状态,不会刻意去犯罪。
所以,“反社会人格者”不一定会做坏事,做了坏事的,也不一定是“反社会人格者”。
绝大多数的“反社会人格者”,其实非常难以识别,前面说的7条临床特征也只能粗略判断。
除非他们做出非常极端行为或进行心理评估,否则我们很难以某一行为去作为识别依据。
所以,就是我们内心有过一些极端的想法,也不用刻意去对号入座。
我们可能会有过愤怒,有过恨意,但如果要我们随意去伤害一个人,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觉得难以接受。这是因为我们拥有共情能力,所以我们不愿意看到别人痛苦。
而这种情感,在几千年前,孔子把它称为“仁"。
而这份“仁”,指的是对待“第二个人”。也就是善待自己不叫“仁”,善待别人才叫“仁”。
所以,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有考虑到别人的表现,那就说明你有基础的共情力和仁义。
最后,
反社会人格也叫“无良症”,也许有人要问了,那良知是什么?
用弗洛伊德的话说:良知则是“超我”。
超我”是一种命令式的、能给人造成愧疚感的内在声音,这个声音甚至会在你独处一室之时对你说“不行”。
而“超我”又不仅是一个声音,它还是一个执行者、一个微妙复杂的操纵者、一个观点的验证者。
“超我”会对我们进行指控、审判,它会执行判决,而这一切都是在我们完全无意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
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中的自有的“法律”,以高于社会法律标准约束自我的行为。
良知不单单是自我约束,它还是文明社会构成的重要基石。
良知让我们感同身受,让我们共同协作,让我们相互信任。
因为良知的概念如此深植于心,以至于我们很少刻意去留意它。但它会在背后默默地、自动地、持续地为我们做出了种种决定。
说到这里,我也想起了一个经典的灵魂拷问:
假设现在在你面前有一个按钮,只要按下去你就能成为亿万富翁,可条件是会随机杀死一个陌生人。
没人知道是你做的,你也完全不用为此付出任何责任。
你会按下那个按钮吗?
感兴趣的话,欢迎在留言区说出你的想法哦。
本文首发于【看见心理】。改变,从看见开始。这里是看见心理,提供专业心理内容与服务,由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创立。

美棉家纺
春秋末期,管仲病重之时,齐桓公问他:“群臣之中,谁可以担任丞相之职?”管仲:“知臣莫如君。”桓公再问:“易牙如何?”管仲:“易牙烹其子讨好君主,没有人性,这种人不可接近。”桓公又问:“竖刁如何?”管仲:“竖刁阉割自己伺侯君主,不通人情。这种人不可亲近。” 管仲去世之后,齐桓公把管仲的警告通通抛到脑后,重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被围困宫中,活活饿死,尸体放了六十多天都无人收殓。 为何管仲可以一眼看出易牙、竖刁的奸佞本质,而齐桓公却视而不见呢?他们的差别之一就在于“识别隐藏在行为背后的人格的能力”。 读完《隐形人格:思维和行为背后的人格奥秘》之后,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是当年齐桓公读了这本书,大概统一六国的就不是秦国了,说不定中国的历史都要被改写。 因为通过分析易牙和竖刁的行为,会发现他们可能属于“反社会人格”,虽然他们的日常行为举止正常,但“烹子献糜”和“自残悦主”等行为,其实已经暴露出他们内心缺乏良知和同理心。《隐形人格》中给出的与这种人的相处建议是“考虑离开”,这样的话,齐桓公的悲惨结局可能就会完美避开了。 《隐形人格》一书以荣格的人格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隐藏在行为和思维背后的人格特质,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络。 《隐形人格》由海伦·麦格拉斯和哈泽尔·爱德华兹合作编写,二人均为心理咨询师、作家。值得一提的是,哈泽尔·爱德华兹在2001年完成冰上作家的探险历程之后,南极基地将《隐形人格》一书引入,作为参考读物。 《隐形人格》一书从人格的定义出发,探讨人格的三维度,分析了3大类、9种不同的人格类型,最后提出关于人际交往的建议。本书思维导图如下:《隐形人格》中对于人格的定义:人格是指相对恒定的,可预测的个人特质和行为模式。 心理学中关于人格的理论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荣格的内-外倾人格理论、埃森克的三因素模型、塔佩斯的五因素模型、特里根的七因素模型等。以这些理论为基础,也设计出许多的心理学量表,进行人格特质评估。 其中MBTI量表就是根据荣格的人格理论设计出来的,主要从4个维度进行测评:内向与外向、计划与即兴、思考与感觉、全局与细节,并组成了16种人格类型。《隐形人格》一书主要探讨的是前三个维度。 它们是差异,不是缺陷;需要理解、尊重、接纳和包容,而不是谴责与嘲笑。 这三个维度均由两个反义词构成,在分析不同维度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1、每个维度都有其积极的一面,没有“更好”或者“更坏”之分。 2、大多数人的人格是多个维度的集合,并且在不同场合和时点上,可能展示出不同的特点。 3、无论哪一个维度,只有少部分人处于极端位置,大多数人都处于中间位置。 你需要接受这个事实:不同人格类型的人思考和处事方式是不同的,但同样都是合理正当的,这样你便可理解他人的行为。 《隐形人格》中提出的核心观点之一: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格差异所造成的,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冲突。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男女朋友吵架,女生会说:你为什么不考虑我的感受。男生则会强调:我是要帮你解决问题。这种思考方式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行为模式,进而造成了矛盾。在这些行为和思维方式背后,所隐藏着的就是不同的人格类型。因此,了解人格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改善社交关系。 根据《隐形人格》所绘制的“人格地图”,人格类型有三大类:令人困扰型、令人烦恼型、令人受伤型,又可进一步细分为9种具体人格类型。分别为: (一)令人抓狂型:消极型、自负型、专制型。 (二)令人困扰型:焦虑型、强迫型、索取型。 (三)令人受伤型:被动攻击型、霸凌型、反社会型。 海伦·麦格拉斯和哈泽尔·爱德华兹两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分析各种类型的人格特征时,如同剥洋葱一般,一步步引导我们认识各种人格类型,并且提供了实用、有效的社交建议。 第一步:引入案例,在读者的头脑中留下一个直观的印象。 第二步:归纳该类型人格者的行为模式、典型行为。 第三步:剖析该人格类型中光明的一面,以及是否与性别有关系。 第四步:如果与这种类型人格的人相处,我们需要怎么做? 第五步:如果“我”有这样的人格类型特质,我应该怎么做? 回到开头易牙的例子,《隐形人格》中关于反社会人格者的典型行为中有以下几条: (1)牺牲他人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无情利用他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2)他极少表现出同情,……将受害者“非人格化”。 (3)他不是疯子。他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对的,备受社会谴责,但还是选择去做。让普通人最难以接受的是,那些犯下可怕罪行,掠夺盘剥的人神智却非常清醒。 易牙听到齐桓公随口的一句“没有尝过人肉的滋味”,就把自己的儿子做成肉糜献上,这种在常人看来“疯狂”的行为,只是为了得到他想要的名与利,儿子不过是他实现自己目的的一个“工具”罢了。这与反社会人格的特征不谋而合。 一只狐狸看到果园里的葡萄熟了,晶莹剔透,还挂着一层薄薄的白霜,看起来美味极了。狐狸咽了咽口水,跳起来想要摘一串来尝尝。可是无论怎么跳,始终无法够到。要怎么办呢? 选择一:既然无论如何都摘不到,不如再往前走一段,说不定附近果园的桃子也熟了,不如去碰碰运气。 选择二:我已经尽力跳到最高了,附近也找不到可用的梯子,那就暂时不吃了,少吃一串葡萄也没啥。 选择三:怎么也摘不到葡萄,但除了葡萄,其他任何的食物都不想吃,狐狸觉得心好累。 选择四:狐狸看了看周边,发现墙上有个不起眼的牌子:果树已喷洒农药。既然如此,今天的葡萄是吃不成了,拍拍屁股走人吧。 这是心理学上”狐狸与葡萄”测试题的一个改编,用《隐形人格》一书中的定义,这四个选择也对应了CAST原则的4个方法: 例如当你的工作伙伴是个焦虑型人格,那么不妨提和他(她)进行协商,把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沟通好,达成互相之间的谅和支持,使工作环境得以改善。 改变包括两个维度的:一个是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另一个是努力让对方做出改变。 有时,让他人做出改变是很难的,所以在一些情境下我们要学着接纳这样的一个事实:差异是存在的,不要试图解决所有的冲突。 有时当无法改变当下情境,而且受到种种条件限制时,不得不留在当下情境之中,这是一个颇为无奈的选择。 在面对反社会、被动攻击型等人格类型时,“认怂”离开,获取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因为与他们相处,不仅会消耗自己大量的精力,还有可能让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受到巨大的伤害。 《隐形人格》的两位作者海伦·麦格拉斯和哈泽尔·爱德华兹,像医术高明的医生,一一剖析各种人格类型的症状、分析病因,再开出药方。 齐桓公的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但同样的案例依然时常见诸报端,江歌案、上海杀妻案、保姆纵火案,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也在提醒我们,在法律和道德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心理学作为工具,更加理性地分析自己、剖析他人,敏锐捕捉行为和思维背后的人格讯息,远离危险,拥有更加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