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2

冰冷的火夫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遭玷污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包子baozi2015

已采纳

这是网暴行为,应该受到谴责。

2021年9月,一位名叫朱铭骏的退伍伤残消防战士因在B站直播《原神》遭遇网络霸凌一事开始发酵。一位米哈游工作人员在谈及此事时向观察者网表示:“我们感到非常痛心及愤怒,并强烈谴责任何网暴行为。”

B站工作人员也向观察者网表示,已经关注到此次事件并积极与该UP主联系,愿意就此事提供相应的帮助。

9月17日午间,B站用户[@心理咨询师朱铭俊]在个人视频《因为玩原神,我被挂了贴吧,收到了电话骚扰和警告》(B站播放量已破百万)中表示,当天上午突然收到了几十个显示为空号的骚扰电话,由于频次密集只能被迫关机。

用嘴巴来操作游戏

在此次直播之前的9月12日,朱铭俊发布的一则原神视频《高位截瘫的我,在原神世界里自由奔跑和飞翔》登上了全站热门,并获得了近百万次的播放。

由于高位截瘫,朱铭俊只能通过嘴巴来操作游戏中的各项动作,当初次尝试《原神》的他在视频中通过多番努力实现了游戏中的飞翔动作时,大量的网友为其送上了真挚的祝福。

心理咨询师遭玷污

113 评论(8)

爱笑的眼乌珠

记得上高中时就读过周国平的文章,印象仅是“有哲理”,但并不知道他是个哲学家。后来读了他写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书,深为周国平中年得女又丧女又离异的遭遇感慨,同时很是叹服他抒情的文笔之精准深切,如此沉痛的感情也能写得如此轻盈而空灵。更巧的是,后来所教的课文里节选了书中的一章,就是在癌魔折磨下的一岁半的女儿终于在必然中离去了,作者一任万分悲痛之情自由地流淌,天邪地邪! 这时我才开始有意识地读周国平的书了。之后不久,又在图书馆碰到了《宝贝,宝贝》少年版,知道再婚之后的周国平又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并且已经小学毕业了,很感动于他爱女儿的痴迷,后来又读了其完整版。还读了他的散文集《善良 · 丰富 ·高贵》《各自的朝圣路》,这时我才认识到周国平深刻的那一面。 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读后感,也算是对这一段时间的读书生活做一个总结 。 说实在的,读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面对图书馆书架上周国平的几本散文集,我并不想再去读了,认为《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涉及了一些很隐私的内容,作者企图以此为卖点吗?如果是这样岂不玷污了书中所写事件和所抒感情?尽管有这种成见,却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我还是把它认真地看了两遍,并且想到,与周国平相比,我多么幸运,我的女儿是如此的健康,同时也深感我爱女儿爱得不够深情 。后来,有幸读到了《宝贝,宝贝》少年版与完整版,内容是写现在的女儿啾啾的,写啾啾从出生到刚上小学这一时期的事情,实在也是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平凡的事,可是这决不意味着那是一本平凡的育儿书。周国平毕竟是个哲学家,书中处处流露出爱的智慧与哲思 ,是我们一般父母所不能及的。我是在生小女儿之前读的其少年版,女儿出生后又读了其完整版的,它真的使我更加爱我的两个女儿,懂得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不后悔的母亲。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周国平是个很认真的人,他在《宝贝,宝贝》序言里写道:“但愿在读了这本书以后,有更多的人相信,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算是圆满。”“世代交替,生命繁衍,人类生活的基本内核原本就是平凡的。战争、政治、文化、财富、历险、浪漫,一切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按照对人类平凡生活的功过确定其价值。即使在伟人的生平中,最能打动我们的也不是丰功伟绩,而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显露了真实人性的时刻,这样的时刻恰恰是人人都拥有的。遗憾的是,在今天的世界上,人们惶惶然追求貌似不平凡的东西,懂得珍惜和品味平凡生活的人何其少。” 从这些文字里,我读出了一种淡然、朴素和真诚,也许,这也是与十多年前写妞妞时相比,岁月给周国平的另一种馈赠——岁月不止催人老,岁月还使人沉静。 有了以上的这些感受,又一次面对图书馆周国平的那几本散文集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抽出了其中的一本——《善良丰富高贵》,不久,又借走了《各自的朝圣路》。前者收录了作者2002年到2006年之间所写的散文,后者则是作者1995年到1998年散文的结集。读这两本书时,常常会和作者产生各种高度的共鸣,甚至产生灵魂碰撞的感觉。往往是把孩子安顿好之后,已是晚上十一点后,轻轻拿起放在床头的书,在昏暗的灯光下,让自己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因此而常常兴奋以致失眠。概括起来 ,读这两本书有这样几方面的收获: 其一,发现自己并有了支持。 我是一个喜欢经常看点书的人,并且选书时很挑剔,几乎不看书架上位置显眼的时尚书,可是这依然影响不了我一直都有好书看,而且几乎没有别人的推荐和介绍,单凭直觉,我就可以判断出哪本值得看,哪本不必为此浪费时间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就是在这种直觉的指引下搜索到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王蒙的《尴尬风流》、杨绛的《我们仨》等等的借阅都是得利于这种无形的直觉,我曾不止一次地借阅同一本书,如果在书店里碰到了,就好像邂逅了一位相知多年的老友,毫不犹豫地邀请请它常驻我家。这种鉴别优劣的能力,我曾向大女儿说过,并且提醒她不要看那些校园里流行的读物(我称之为营养价值不大的方便面)。不成想,这些周国平早有更精到深刻的论述:“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摘自《做一个真正的读者》)”“直接与大师交流,结识和欣赏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灵魂,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摘自同上)”“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他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摘自《经典和我们》)。读到这些,真的仿佛有一种心灵相通的感觉,在周国平的文字里,我发现了自己。不是吗,多少古圣先贤,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闪即逝,可是他们留给我们的思想的火花代代相传,永不熄灭,我们只需花点时间,在芜杂的生活之余,给内心留一方净土,便可享用这笔无价的思想财富。 我也曾怀疑我读书的意义,我喜欢读书,可我依然是我,依然清贫依然平淡依然处在社会的角落,是一介草民处在太平社会,禁不起一点时代的小小变迁……可是,当我读到“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摘自《愉快是基本标准》)”时,我便对我先前的困惑豁然开朗了,无意中找到了最有力的精神支持。是啊,书本身不会带给人任何现实的利益,你读与不读于书也没有任何利益和损害。真正好读书的人,我相信正是出于性情,至于读书的意义,则完全是不可量化的。 记得有人说过,教育就是一个人走出校园之后,把书本知识全部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套用此话,我想,读书的意义在于,忘掉所读之书,体现于日常言行之中。读书无动机,出于性情,归于性情。 其二,正确理解了周国平书中的隐私 。前面说过,周国平书中有一些很隐私的东西,对此我不太赞同,片面地认为那是别有用心。读了《哲学不只是慰藉》一文,我改变了这一看法。文中提到蒙田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人的形体都承载着全部人的状况。”可不是吗?每个生命都来源于精子和卵子的遇合,会经历相同的生理发育过程,已婚男女都有性事发生,都有难以启齿的秘密,所以周国平说:“一个人对于人性有了足够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会变得既深刻又宽容,在这样的眼光下,一切隐私都可以还原成普遍的人性现象……”周国平在他的自传《岁月与性情》序言中写道:“在写这本书时,我始终设想自己是站在全知全能的上帝面前,对于我的所作所为乃至最隐秘的心思,上帝全都知道,也全都能够理解,所以隐瞒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我对人性的了解已经足以使我在一定程度上跳出小我来看自己,坦然面对我的全部经历,甚至不羞于说出一般人眼中的隐私。我的目的是给我自己以及我心目中的上帝一个坦诚的交代,我相信,惟其如此,我写下的东西才会对世人也有一些价值,人们无论褒我还是贬我,都有了一份值得认真对待的参考。” 那么,人性是指什么呢?记得一位心理咨询师告戒一位女士,不要试图用姿色绝美的佳人来考验老公的忠诚,要知道你那是在挑战整个人类的天性,胜算的几率不大。由此我想,人性应该是指人类特有的属性吧,即:是人都有的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性是个中性的词。 人类社会中之所以会有各种不道德乃至犯罪行为的产生,是因为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把握好人性中的某个属性的度,忽视了人除了人类本性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社会属性存在。比如物质的需求和性的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有了前者,才能生存,有了后者,才能繁衍, 但是,一旦超出身处其中的社会要求的度,损害了他人的权益,那就是不道德,乃至是犯罪,没有人会说贪污犯和强奸犯是在表达他的人性。 如果一个人,能跳出小我,面对心中全知全能的上帝,向别人说出内心最隐秘的事情,置别人的褒贬于不顾,其前提是对人性有了足够的了解,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至此,我完全理解了周国平书中的隐私其实不是隐私,是全部人的相同状况,他说出了我们都经历过但很少说出的话,理解了这一点,书中还有什么隐私可窥探?唯有对生命无比的虔诚罢了! 其三,重新认识哲学。 周国平是个哲学家,他的文章处处闪烁着哲人的思想火花,启人深思。一直以来,我对哲学敬而远之,认为它就像一位须发全白,高高在上,悲悯众生的智慧老人。我想,现如今,像我一样不了解哲学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哲学恐怕还是世界观方法论,形而上学辩证法之类的概念,他们要么认为哲学高深莫可及,要么认为哲学虚无不实用,使哲学备受曲解和冷落。周国平在《哲学与我们的时代》一文中把世界观、人生观解释成“观世界”“观人生”,并指出“我们平时所做之事,所过之生活总是一个局部,哲学就是要我们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观’全局。通过 ‘观’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正确的坐标,用以衡量自己所过的生活有无意义,怎样生活才有意义。”这里,周国平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清了哲学的意义,理解起来要比专业的术语容易多了,并且把哲学放在日常生活中,哲学的无用之大用不言而喻。在另一篇《哲学不只是慰藉》一文中,周国平谈哲学对我们深层的意义时写道:“人生中有种种不如意处,其中有一些是可改变的,有一些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缺陷,哲学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面对和接受。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慰藉。但是,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区别也许在于,慰藉类似于心理治疗,重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智慧调整的却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眼光。”多么深邃精辟的论述啊,哲学不教我们鸵鸟式的自欺,而是让我们把头抬高,目光放远,清醒地面对一切。 既然生活中不如意事时有发生,我们就很有必要适时地调整心态和眼光了,读一些哲学方面的书,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更何况哲学的本义正是“爱智慧”呢? 读周国平的书,灵魂会不自觉地进入其中,思想也会跟着活跃起来。其实,从书中可以看出,他也爱孩子爱妻子,也喜欢漂亮女人,妻子遭遇外遇,自己也遭遇外遇,离过两次婚,也常跟朋友聚会,常跟妻子拌嘴争论,常遭遇不平事,并因此牢骚满腹,所以,他是一个极平凡的人。又因为他勤于思考,不惰于动笔 ,有才华,深刻、启智、不世故不迂腐,所以他的文章值得一读 。 说不定,读了他的文章,你也会在他的文章中遇到另一个自己,就像有一天早起洗脸时,你无意中一抬头,发现镜中自己的面容如此清晰,铅华洗尽,且近且远。 收起

154 评论(11)

亲切的海沫儿

文·段宏刚

人生苦短,怎么活得自由、洒脱和快乐?完全是个人的事,按理说,他人没有权利去干涉。

关于人生观,在主流的评价体系里,一个人活着不光要为自己,而且要顾及亲朋好友,乃至整个 社会 的感受。只有以“入世”的心态,积极地融入整个 社会 ,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 社会 乃至整个人类做出贡献,那么,他才不枉此生,人生就是圆满的,也是有价值的。

一个人如果抛弃名利和地位,无视世俗生活里物质欲望的束缚,忠实于自己的内心,选择以“出世”的姿态去活,每天粗茶淡饭,与大自然为伴,只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宁和淡然,这样活的人,在大多数人眼里,一定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另类”。

对80后柳智宇来说,他就是父母、朋友、同学、同事眼中的另类,以他的条件和资历,他完全可以在世俗生活里名利双收,受人敬仰,但是,他在人生的辉煌时刻,却头也不回地选择在凤凰岭龙泉寺出家,从数学天才摇身一变成为“贤宇法师”,把8年大好时光用在了长斋礼佛上。

最终,他的理想破灭,在现实的召唤下,他不得不选择下山,重新回到红尘之中。

柳智宇1988年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物理老师,母亲是工程师,受父母的熏陶,他自小对“数理化”十分感兴趣,当其他小朋友都在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乐趣时,他则一个人闭门不出,乐此不疲地钻研数理化知识。

这份认真劲很快在考试成绩上得到体现,以至于他在每次的数理化考试中,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满分。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的前途大有可期。

高中时代,柳智宇的天分更加完美地释放出来。

那是在2005年的“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循环赛”里,柳智宇一鸣惊人,给中国队捧回一枚金牌,从此,年仅17岁的柳智宇成为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

2006年,柳智宇再次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奥数竞赛,再次折桂。北京大学数学系看到这样的好苗子后,毫不犹豫地把他招入校内。2007年9月,柳智宇正式成为北大学生。

北京大学有两个著名的学生社团,一个是“北大耕读社”,另一个是“北大禅学社”,都是学子们自发建立的,前者主要以研究传统文化为主,后者以研究佛学为主,这两个社团里数学系和哲学系的学生特别多。

在社员们的眼里,物质的满足并不能完全填满精神的空虚,人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读书,依靠钻研“儒释道”传统文化,才能满足精神的追求。

入学不久,柳智宇就被两个社团所吸引,很快加入其中,后来他做了社长。

“耕读社”的首任社长、北大2002级哲学系研究生邓文庆,不求任何回报,在社团一直干到大学毕业,把4年心血无偿奉献给了社团。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硕士毕业后,邓文庆没有去工作,而是义无反顾地来到凤凰岭龙泉寺剃度出家。

这件事对柳智宇的触动极大,让他心中逐渐滋生了脱离“苦海”的愿望。此时,柳智宇认为: 芸芸众生在世俗生活里,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诱惑,诱惑就像无底洞一样难以填满,人们被诱惑驱使着,很难做真正的自己。唯有离开,生命之花才能绽放出原本的芬芳。

实际上,早在上初中时,柳智宇内心的真实想法就跟别人不一样,只不过被他优秀的学习成绩,以及内向温和的性格,一直掩埋着。

上初二时,柳智宇在《观功念恩日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 孔老师,孟老师啊,教教弟子吧。弟子一直在向上仰慕和希求,愿冷漠、孤独、伤害离我们远去,愿善良、仁慈、忠诚、智慧的光辉遍洒人间。

写完后,他把这段话发给了当时的语文老师周文涛,老师看他年纪轻轻,并没有在意。

到大学时,离开了父母的管教,周围没有人再要求他必须这样做,必须那样做,再加上心智逐渐成熟,以及对佛学发自内心的喜爱,柳智宇茅塞顿开: 与其在世俗生活里苦苦挣扎,还不如自由自在地放飞心灵,这样才不枉此生。

原来按部就班地学习,考试拿满分,又按照老师和父母的意愿去参加奥数竞赛,争取冠军,都不是他内心喜欢做的。而现在,他要做一回真正的自己。

2011年夏,也就是柳智宇即将从北大毕业之际,做出了让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都瞠目结舌的决定: 去凤凰岭下的龙泉寺削发为僧,告别柳智宇的身份。

临别时,他对同窗好友说:世间会少了一个柳智宇学长,却会多了一个佛家大师。

柳智宇由于在北大期间学习成绩非常出色,将要毕业时,麻省理工学院以每年7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给他抛来橄榄枝,希望他参加完毕业典礼后即刻动身,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但是,出家的计划在柳智宇内心早已定型,他什么也不管不顾,只想成为佛门中人。

母亲得知柳智宇要出家,顿时伤心欲绝,哭得死去活来,差点昏死过去,她万万没有想到儿子会做出这样叛逆的决定。

为了培养儿子成才,他们这20多年来付出的心血和金钱不计其数,况且,儿子已经成为 社会 精英和国家栋梁,将来前程似锦,怎么能够说出家就出家了呢?她怎么也想不明白!

柳智宇的父亲和母亲立即动身,从湖北赶到北京凤凰岭山脚下的龙泉寺,多次试图劝儿子回头,得到的却是儿子的置若罔闻,最终,只能放手。

7月25日,柳智宇正式剃度出家,取法号为“贤宇法师”。

出家期间,柳智宇每天的活动都在寺院里进行,每天清晨4点起床,4点半上早殿,然后读书和劳动。11点吃饭,打坐午休后,13点半起来继续劳动或读书。16点半上晚殿,接着上课。21点二十分打板后,各自回到床铺休息,迎接第二天的生活。

出家的日子在按部就班中走过,但是,以“普度众生”为最高目标的柳智宇逐渐发现:自己对佛门的认识太肤浅了、太理想化了,寺庙里的规矩之多,等级之森严,远远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跟俗世生活没有什么两样,让他有一种“心中神圣的东西被玷污了”的感觉。

然而,他始终坚信清者自清,也认定“只有佛教才是自己唯一的归宿”。于是,他更加用功地钻研佛学。

直到有一天,一名对子女教育伤透脑筋的母亲,把柳智宇拦下来,请求他为她解答困惑。

柳智宇跟这位母亲长谈一小时,却没有解决她的问题。临走时,这位母亲对柳智宇流露出失望和不屑的表情。柳智宇无地自容,只能对她说:一个僧人的成长周期至少需要五年。

柳智宇心有余而力不足,拒绝了她。拒绝之后,他又陷入了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太决绝了?我做这些到底有什么用?

在柳智宇的心里,一直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然而,众生需要他时,他却什么也做不好。这是一种多大的讽刺?

从2017年开始,柳智宇开始接触心理学,他决定学好心理学,再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017年底,在母亲的资助下,柳智宇考取了三级心理咨询师执照。接着,又在网上开通了一项“佛系心理咨询”。仅仅在第一天,就有四个人前来咨询他。

“看来需求量太大了,我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柳智宇说完这句话,一个新想法立刻在他心中产生了。

他要再次调整人生方向,走出佛门,以入世的姿态,帮助更多的人解决困惑,这才是一条“普度众生”的人生大道。

于是,在2018年3月下旬,出家8年之久的柳智宇终于想好下山的路了。

323 评论(8)

七月紫梦

认同,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女性,只不过是学心理的,并没有什么不同,也是会伤心也是会难过的。

202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