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26

夏侯将军YY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讨好型人格和心理咨询师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肥航哒哒哒

已采纳

这是REBT给出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冒险!做你害怕的事!一定要勇于尝试。在冒险和失败的过程中,在让别人知道你“无能”的过程中,利用这个机会大声提醒自己,你并不等同于你的表现,你的表现代表不了你!是的,你说错话了,失掉一份工作,得罪了一个人,搞砸了一个项目,不过你有许多机会——所以,请继续努力吧。

我从小是个性格内向的小孩,不擅与人沟通。可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上传下达,沟通协调。面对国网总部、地市局和项目单位形形色色的同事,有时候一句话要换好几种说法对方才能听得懂,有时候又要面对无端的责怪。再后来因为有了一点关注度,我开始参加一些线下的演讲活动,台下几百个人听我分享。再再后来,做社群,讲课。

渐渐地我也成为别人眼里“能说会道”的人。

我以前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尤其是负面评价,别人说我一句不好我会难过好几天。后来成了在互联网上有一点关注的人,每天要面对各种形形色色的曲解和莫名其妙的攻击,开始很玻璃心,会生气、会伤心、会急着争辩,后来“见多识广”之后真的就可以做到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昂,因为“太在乎别人评价”,于是就把自己置身于一个负面评价轰炸的环境中,反而就不那么在乎了。

渐渐地我也成了别人眼里“心平气和”的人。

我开始不再委屈自己为了“合群”而假装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事。跳脱出我出生的三线小城地理环境的限制,我发现我的爱好一点也不小众啊;我还发现有很多和我一样“从小被当成异类”的人,我以前那么不爱说话,可是和他们几天几夜都聊不完啊。

我顺从地赞成对方每一个观点时没有得到友谊;当我性格鲜明地“做自己”时,却收获了一些三观相合的好友。

我开始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我会耐心地告诉对方我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取得对方的理解。好像也没因为得罪谁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啊,反而因为“有原则”获得了一些好评。

你看,不需要讨好谁,也一样活的精彩呀。

讨好型人格和心理咨询师

213 评论(11)

妞妞宝贝814

由于一直努力去满足别人各种的要求,讨好型人生慢慢连自己需要什么、自己不喜欢什么、自己做不到什么都可能不太清楚了。 这样是很可怕的,自我价值逐渐降低,自信心也会降低,在社会上也不会被认可。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需要照顾的小孩,要克服这种障碍,你得努力去弄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对应的办法有很多,你可以尝试做一些练习,多与自己对对话。同时还可以做一些心理测试来了解自己,也可以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

240 评论(10)

Lily20131010

1、亲爱的,我们想改变讨好型人格,我们就首先要明白为何我们会去讨好他人

我们之所以喜欢去讨好他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内心的恐惧还有内心不自信, 我们之所以喜欢别人的表扬和安慰,往往来说由于没有足够正面积极反馈,那么我们就会努力改变自己行为,努力去取悦他人。

就像小时候特别懂事的孩子,他们其实用自己的懂事换取父母的表扬,即使他们内心不是设想这样。一般有取悦症的孩子往往是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疼爱,所以他们希望用讨好别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害怕冲突,竭力做一个老好人,维持周围表面和谐。

讨好型人格

2、取悦症并不是最佳人际关系

很多人以为取悦型人格会很受欢迎,但是心理学发现有取悦型人格,在人际关系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受到尊重。人际关系最受欢迎的反而都是我行我素,坚持做自己的人。在生活中其实最受伤害也都是喜欢迎合别人性格的人,他们因为在讨好别人中,发现如果别人并没有想象中开心,他们会产生新的怨恨,从而导致彼此的关系进入僵局。

另一方面,喜欢讨好别人的人往往因为精力集中在他人身上,所以无法发挥自己全部潜力,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习惯让他人感到满意,自己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他们内心是受伤害的,事后需要更多的精力去修复。

自我力量

3、做最真实的自己才是最有力量的

之前我在一篇文章讲述过,喜欢取悦别人的人往往内心是最脆弱的,所以与其取悦别人,不如做最真实的自己,心理学发现,那些敢于做自己的人才是内心最有力量。

一个作家曾经讲述自两姐弟的故事,姐姐从小被教育要谦让,即使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她也不敢争取,而弟弟从小就敢于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她则是那个懂事的孩子。

后来弟弟长大了,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成为一名知名的导演,而她发现自己内心自卑,后来姐姐的事业发展也受挫就是因为不敢争取内心的东西,导致人生困难发展重重,所以这意味着你一时的退缩,你以为换回是和谐,但其实却是步步倒退。

讨好人格

4、四个方式教你告别讨好型人格

正如前面所说讨好型人格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是一种很大的伤害,而如何告别讨好型人格,其实就是发现真正的自己:

a:对于任何讨好型人格来说,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费心取悦每个人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你不是人民币,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而你需要是尊重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受,即使其他人生气也并没有什么,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都有能力管控自己的情绪,他人生气是他自己的事情和你无关,不要把别人的情绪压力背负在自己身上。

认识你自己

b:认识你自己比讨好他人更重要

认识你自己内心,以及发现自己内心感受比盲目去讨好他人更重要。很多职场女性经常面临这样境况到底是做一个全职妈妈,还是依然继续做职场人,如果我们只是想讨好自己丈夫,

可能会立即选择做全职妈妈,但是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她首先尊重是自己感受,思考自己是事业型女性还是家庭型女性,从自己内心出发,你才会对自己的选择真正负责,而不是拱手把决定权交给自己的丈夫或者其他人,这样是对自己最大不尊重。

说不

c:学会说不

当别人提出一项请求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不要马上进行承接,而是先跟对方说自己再思考下,你需要考虑是做这件事对于你内心感受是什么,是否你发自内心的向做,并问及是否有时间、另一方面学会说不也是一门技巧可以参考心理学:情商高的人必懂的三大沟通技巧,提升自己的情商,即使拒绝别人,也不一定让对方难受。

说出你内心真实感受

d: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取悦型人格因为常常压抑自己内心感受,而要变成一个有力量的人一定要大声说出自己内心感受,当你说出自己感受时候,别人才会真正把你当作一回事,说得通俗点,只有你自己把自己当回事的时候,别人才会真正注意到你。 也请你记住一个最客观的事实,即使你力求讨好所有人,你依然无法让所有人满意。

你的选择决定你的世界

和大家分享一个经典寓言:父子两个人驾着小毛驴在路上走着,忽然旁边有人说,这两父子真傻,有驴都不坐,后来父子受到旁边人刺激,于是让儿子坐在小毛驴身上,父亲赶着小毛驴,随后又人旁边人说,这儿子也太不孝顺了,竟然让老子赶驴,自己坐小毛驴上。儿子一听觉得似乎也有道理,然后他自己下来,让父亲坐上小毛驴,自己赶着,然后又有人说了,这个父亲竟然让儿子赶驴,自己坐在毛驴上,太欺负小子了。

相信你自己

这个故事估计许多人都很熟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而一个人最重要是找到自己立足社会的信仰与选择,只有你自己满意了,你才会更真诚对待其他世界,当你明白,你不必让所有人满意,你就会越独立,越自信,你也会有更多精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你也会拥有更健康人际关系与更强大的内心。

作者简介:唐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力成长训练营开创者,国际DISC认证讲师与顾问。微信公众号:女性心学成长笔记,愿和你一起成长。

225 评论(10)

Alice兔籽宝宝

萨提亚提出讨好型沟通模式的特点:忽略自我。讨好型是萨提亚提出的生存姿态之一,特点是非常关注他人的情景,却丝毫不在意自己,常常以一种令人愉快的面目出现,因此在大部分文化和家庭中得到高度的接纳。

174 评论(15)

臻品之心

不存在遗传,人格是独立存在的,不论是哪一种人格、性格特点,目前都没有任何一项研究表明存在遗传关系。但根据数据统计学来说,类似于抑郁型人格等 确实是存在家族聚集性 。

这也并不是遗传,否则我们很难解释出那些勇敢坚毅的家长,为什么会有一个懦弱怕事的孩子。

而根本的原因,在于“环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家庭、 社会 、同伴、老师等等传递给了孩子什么样的三观,以及孩子自身又是对此何种看法。

单挑出家庭、父母的角度来描述,简化来说,就是言传身教。

父母的性格是讨好型人格,如果他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讨好孩子,那么更多的是培养出一个强势、自我的孩子,这是放纵溺爱的一种表现;

反之,如果他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以平等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也给孩子灌输相应的理念,则不会让孩子也成为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

所谓讨好型人格,是指在伤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仍愿意“利他”,不懂拒绝,以外在评价标准为自身存在意义。

而要让孩子不会形成讨好型人格,最关键的是教会孩子真正的利他主义:“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做到双赢。”

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家长的讨好型人格,确确实实会传给孩子。有些是通过遗传,有些是通过“言传身教”。

心理学的权威教科书——《心理学与生活》:有些人格会遗传,有些人格不会遗传,也并不是所有的人格都会遗传,有概率性的。所以,这是小概率事件。

家长最有可能把“讨好型人格”传给孩子的途径,是言传身教。特别是在3岁之前。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3周岁之前,孩子对于这个世界是一张白纸,他主要学习对象,就是父母。虽然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会很好的表达,但是他的大脑、人格、性格等在飞速发展着,影响这些的最关键因素,是环境。

而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家长的一言一行。

所以,如果,你不想孩子继承你的“讨好型人格”,在孩子1-3岁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与外人接触时,有意识的 “不按常理出牌” ,比如表现得强硬一点、自私一点,尝试着拒绝别人……

因为我们的人格,会让我们形成惯性的思考和行为,只有让自己“不舒服”的行为,才能突破人格导致的惯性。

这样的改变,刚开始时会让你特别的不舒服,但请坚持,因为这不仅为了你自己,更为了你的孩子。

加油,一起做一个更好的家长。

朋友你好。这里是心理咨询师老友手札,很高兴回答朋友你的问题。

在探讨性格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提到先天、后天这两个词,并且也会倾向于认为“后天起到的作用更大”。

就好比,刚出生不怎么哭闹的孩子,未来经历一些事情之后,也会变的活泼开朗、小时候开朗的孩子,也可能因为一些经历在成年之后变得消沉或者内敛。

在这里我们要看到“学习”与“经历”的重要性。

当然,人格与性格是不一样的。后者倾向于是指“我会怎么处理事情”,前者倾向于“我是什么样的”,而在讨好型人格上,两者也有类似的地方,即它们都包含了“我是什么样,以及我会怎么处理”。

那么讨好型人格,就是“我是一个习惯讨好他人的人、我也习惯用讨好去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而无论是人格还是性格,其实都与后天有非常强的关系。因为在小时候,我们多数都会去讨好父母,因为我们需要依赖父母,不听父母的话,我们往往就难以生存。可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我们又会用叛逆来让自己独立,由此之前的讨好、听话可能会得到改善。

单纯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说“出现的并不是遗传”。我们可以说“生物的本能,即我需要依赖父母,才能生活”这个本能有可能会带来“讨好”。

而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如果父母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使用的是趋炎附势、投其所好,那么我也可能会习得这样处理问题的方式,变得开始讨好。但是这属于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

同时呢,也还有经历的影响。我不知道朋友你是否看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如果有的话,你会发现小时候她没有得到父亲的关注,而为了获得父亲的关注就一直努力在讨好父亲,但始终没有收获很多,所以后半生基本上都是在讨好他人,并希望他人能给自己关注、重视、认可与爱。这个层次延伸出来的就是“经历让我们的内心欠缺了一些东西,所以,我需要通过讨好他人来获得”。

当然了,后者也可以归类为原生家庭影响,不过,生活中并不是只有这种情况,所以就单独拿出来说了。

无论是性格还是人格,都与后天是有关系的,有很大概率可以改变。但是如果是人格障碍的话,有改变的可能,但会比较难。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人格有遗传的,有什么样的娘就有什么样的子女。

246 评论(12)

金吉小酉子

每天给自己鼓鼓劲,说我今天一定要拒绝他们的一个要求,慢慢的你就能够形成会拒绝别人的习惯,后面就不会再变成讨好型人格了。

131 评论(10)

安妮宝贝88

讨好型人格总是做着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的事情。

但藏在那个老好人的背后,是一个想被人接纳,讨人欢喜的心。

当一个讨好型人格是非常耗费心理能量的。你会感到自己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没有存在感。

明明很讨厌,却还要强颜欢笑。明明感到不开心,却还要装出一副欢喜的样子。明明不乐意,却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

在人群中,你的自卑,让你被人否定和孩子,却又不想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别扭和不高兴,只好继续附和,强颜欢笑,其实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怎样改变这种性格呢?

一,学会爱和尊重自己。

因为总是习惯把别人的感受和意见放在自己的感受和意见之前,所以你总是忽略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而你对别人的好,别人会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就变成理所应当了,所以试着把这种观念从你心里拿出来重新排一下序。

以后遇到事情不要急着去附和别人,不要急着表态,先在心里想一想自己的感受,过滤一下自己的想法,帮助你心里的那个内在小孩,勇敢的站起来,说出他的心声。

二,学会表达情绪。

曾经总是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很有可能是由于自己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的问题,让你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绪。

要意识到,曾经多次表达受挫导致你不敢再去尝试。而并不是情绪本身的错误。然而现在你不再是那个任由父母牵着鼻子走的小孩,你可以重新去找回自由表达自己情绪的感觉,活出真实的自我。

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你要对自己充满耐心。不要着急。对自己宽容一些,改变总是在细微之处发生。所以你准备好探索真实的自我了吗?

286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