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心永梅
“熊儿、马儿、凤儿”
“诗圣”杜甫这样给孩子取名
杜甫,唐代大诗人,这谁都知道,但是杜甫有几个孩子,都叫啥?你知道吗?
朱九九丨文
杜甫是河南巩县,也就是咱河南巩义人。在婚姻生活方面杜甫称得上 “晚婚” ,他在30岁时迎娶了弘农县(天宝年间改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
司农少卿是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也算得上门当户对。
杜甫有4个孩子,有一幼子,在天宝十四年饿死。另因杜甫《北征》诗有:“床前两小女”之句, 所以杜甫或许有5个孩子 。
有名可考的孩子为, 长子宗文、次子宗武,女儿凤儿。
能文能武,望女成凤,这取名的心思和今天的父母并无二致。杜甫还给孩子们取了小名, 熊儿、骥子和凤儿 。像熊儿一样强壮,像骏马一样矫健,像凤凰一样坚韧。
用动物取名还有一位大圣人,孔子,他给孩子取名为“鲤”。
春秋时,孔子得子,鲁昭公送给他一条红色鲤鱼作为贺礼。鲤鱼也有吉祥的意思,于是孔子就给儿子取名 孔鲤,字伯鱼 。
不走寻常路,“诗仙”李白给孩子取名,走得就是妥妥的“特立独行”路线。
小儿子名为 李颇黎 ,“黎”有“众多”的意思,按颜色来说为黑色,土青曰黎,再加上一个”颇“字, “十分黑、特别黑” ,哈哈!不愧是李白,“爹白儿子黑”,真的是非常有个性了。
而对于女儿,李白则给取名”李平阳“,平阳一向是个公主般的名讳,可见李白对女儿的疼爱。
一些现代文化名人的儿女名字也很独特:莫言大名叫管谟业,给女儿取名为 管笑笑 ;写下《平凡的世界》的路遥,本名叫王卫国,女儿名叫 路茗茗 ;鲁迅给儿子取名 周海婴 ,意思是“上海出生的婴儿”;作家周国平,女儿分别取名为 妞妞、啾啾 。
不管给孩子取什么名,古往今来,天下父母爱子之心都一样啊!都是希望孩子 健康 、快乐。尤其对于生逢乱世的杜甫和他的孩子来说,快乐、安逸就是人生最大的愿望。
而那些飘散在痛苦中的快乐时光,更是难能可贵。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杜甫的快乐日常吧!
老家河南 杜甫一生中的白月光
公元712年的初春,杜甫出生在 河南巩县(今巩义)城东二里外瑶湾 笔架山下的一孔窑洞里。
别看是窑洞,在当时杜甫家绝对称得上是,依山傍水、闹中取静的私家大宅。
家庭环境没得说,家庭背景也相当硬。杜甫的远祖杜预为西晋的开国元勋之一,文武双全;祖父杜审言在初唐文坛赫赫有名;杜甫的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
妥妥的官N代,没跑了。所以童年、少年时期的杜甫可谓是鲜衣怒马的少年郎,怎么开心怎么来!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6岁的杜甫过着孩子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看公孙大娘舞剑就是一大乐事。这也激发出了他的创作灵感,写了很多关于舞剑的诗。
55岁的时候,他颠沛流离在夔门的情况下,看到公孙大娘的弟子舞剑,勾起回忆,还写下了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
《百忧集行》
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
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
一日上树能千回。
在古代,15岁的女孩成为“及笄之年”,也就是说可以结婚了。而男孩子15岁,也得束起头发,开始“好好学习”。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就算现在,15岁也得努力学习迎接中考,而杜甫在干嘛呢,一天上千回树,摘梨打枣!
塾间诵读、山间奔跑,下河摸鱼、上树摘枣,观剑舞、赏春花……
这构成了杜甫人生最初的快乐记忆,也将是他人生永恒的美好。
快乐 是与你同在的每一个瞬间
除了少年的记忆,我觉得杜甫的快乐瞬间,最令人感动的就是他和妻儿在一起的那些时光。
昼引老妻乘小艇,
晴看稚子浴清江。
唐·杜甫《进艇》
白天我和年老的妻子一起乘坐小艇,天晴了和孩子一起在清澈的江水里洗澡。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妻子用纸画出棋局我们准备对弈,孩子叮叮当当的把针敲弯做成鱼钩要去钓鱼。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从巴峡穿过巫峡,过了襄阳再到洛阳,就可以回家了呀!”
杜甫很多的诗里都有妻子“杨氏”的身影,“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在杜甫的眼里她是慈祥的母亲;
“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是温柔的妻子;“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客夜》)是明理的女人。
重要的是, 她给了杜甫一个家,让他安放沉郁痛苦的心, 即使这个家只剩下四处漂泊的一叶孤舟,妻子也给了他无尽的慰藉。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谁也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后来的杜甫,将用一生来怀念那些曾经的美好。
而我们知道, 这个一生悲苦的诗人,也曾有过星星点点的快乐时光, 像是黑夜中的火把将人生照亮。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每一个瞬间,都是他独一无二的人生。
敏宝环保科技
路遥 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汉族, 路遥中国当代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册。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路遥因此荣获茅盾文学奖。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 、鲁迅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编辑本段]路遥的青少年时代 曾写出洋洋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为我们理想的生活而讴歌、呐喊的作家路遥,已轻轻地离开的们7年了,尽管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不愿相信这一点。 这位黄土地生养的作家,似乎又化作了一把黄土,飘落在每座山巅之上,也似乎化作了缕缕炊烟,弥漫在每一孔窑洞里,给我们活着的人,留下无限的思念和财富。 1949年冬天,在陕北清涧县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诞生了一个男孩,那位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父亲,决没料到他的儿子日后会成为震惊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 当路遥降生到这人间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出玫瑰一样艳丽的色彩。他的家里十分贫穷,十来口人只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童年的路遥,特别聪明和懂事。他的母亲曾说:“我家路遥从小就是个精,就是个脑子利(清涧方言,即脑子聪明),从来没让我急过肚子。他七八岁就会砍柴了,他把砍的柴捆成一捆一捆,摞在碱畔上,摞下美美一摞,俊得让人舍不得烧。” 路遥在王家堡上完一年级后,这个贫穷的家再也没办法维持生计了,于是,父母决定把他们的第一个儿子路遥,过继给远在百里之外--延川县郭家沟的哥哥。 那是一个秋天的早晨,父亲拖拉着路遥离开王家堡,翻过九里山,顺着秀延河向他大伯家走去。走到清涧县城宿了一夜,没有钱吃饭,父亲只好用生玉米棒子给他充饥。第二天黎明,父亲用仅有的一毛钱为他买了一碗油茶,而后,继续赶路。整个路程上百里,路遥脚穿一双破布鞋,走到目的地时,他身上的衣服都破了,脚上也磨起了很多血泡。当时路遥只有8岁。 第二天清晨,父亲以赶集为借口走了。路遥躲在村里一棵老槐树背后,眼泪扑簌扑簌的看着父亲蹋着朦胧的晨雾,夹着个包袱,像小偷一样悄无声息地走了。就这样,路遥和家乡一别就是5年,父母很少来看望,也没能力关心他。从清涧老家走到延川郭家沟,是路遥人生的辛酸之旅,他一般不愿与人说起。 1987年的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路遥曾对他的好友朱合作说起这件事。他说,他成年之后也极少去清涧县城,因为那地方曾是“我的伤心落泪之地”。 从此,路遥就与他的养父母生活在一下走。 慈爱、质朴的养母,如同黄土地上的马菇茹,寂寞地开着灿烂的花。她和她的老伴,对路遥如亲生儿子一样,管他吃,管他穿,什么都由着他。 养父母有时连口粮也没法供应,路遥就常常独自跑到荒野地里,在收获过的土地上,去寻觅残留下的玉米粒充饥。 在憨厚善良的养父母支持下,路遥度过了他的求学时代。路遥的养父也是个农民,没有孩子,家里也很贫穷,只能勉强供路遥上村里的小学。那时,路遥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的铅笔而忧愁半天。 上小学时,路遥最怕上美术课。没有道林纸,没有水彩颜料,连那指头大的十二色硬块水色也买不起--每片都要一毛钱。他束手无策,只得呆呆坐着,忧伤地看同学们调色、画画,或者找个借口离开教室,不到下课不再回来。 小学时,路遥的观察力颇强。他曾根据各人的相貌特征、身材高低、发音习惯、家庭出身等特点,给班里的每个同学送去一个令人发笑的又贴切的“绰号”。 路遥升初中时,因生活所迫,养父不愿让他参加考试。路遥心里明白,养父实在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了。但生性倔强的路遥,是含着泪也要证明自己行!当时,在1000多名考生中,县立中学只招收100来人。结果,路遥在人生的第一次竞争中胜利了。 但家里实在没有钱,半个月过去了,路遥都没有去报名,等到东挪西借地筹到钱去报名时,学校按规定不收了。路遥哭着找到正在县上开党代会的村党支部书记。好心的村支书领着他找县长、局长、校长、最后文教局开了个碰头会,才收下这个穷学生。 初中三年,是路遥人生中最困顿和难熬的一段经历。他没有生活保障,连每月五六元的伙食费都交不起,有时连五分七的清水煮萝卜菜也吃不起。那时,学校的饭菜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路遥所吃的全是丙级饭:稀饭、黑窝头、野酸菜。而所有这些,还是他要好的同学们凑集起来的。 每个星期天,路遥都回村里参加劳动,吆喝牛耕种自留地,去大田里背庄稼,挣工分,给贫困的家添补收入……因而,他受到村里人的夸奖,常常得到劳动奖状。 小小的路遥,不仅仅满足于身边的一事一物,还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荒漠渴盼清泉般的向往。 想了解外面,当时没有其它途径,只有读各种各样的书。于是,路遥就对各种各样的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如饥似渴地读个没完。 课本,路遥看几遍就罢手,却专爱一晚上一晚上地熬油点灯读课外书,这也许是他平时学习成绩一般,但考分比较高的一个原因吧。 17岁之前,路遥连县境也没出过,但他已知道外面世界的很多事情了。路遥幻想有一天写本书,把自己的想法痛痛快快地告诉更多的人,这使他产生了一种写作的愿望,因此路遥在小学和中学,每一篇作文都写得很认真。 上中学时,路遥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他近乎贪婪地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毁灭》《铁流》等书籍,不仅为了创作,更主要的是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在路遥的中学时代,给他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班主任常友润老师。 常老师从路遥的作文中,看出他是一株很有希望的文学幼苗,便开始有意识地让他往这方面发展。只要班上需要写成文字的东西常老师就让路遥去尝试。 一次,班上举行朗诵会,朗诵的内容有诗歌、散文、戏剧片断。为了把这次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也为了锻炼路遥,常老师就让路遥用文学语言写出晚会的串联词。晚会上,那优美的串联词和精彩的朗诵,赢得了师生们的一阵阵掌声。 常老师还把自己积攒下的很多文艺书籍送给路遥,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日日夜夜》《红旗谱》《创业史》《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中外名著。 常老师把自己的财富,都无私地交给了这位颇有天赋的穷学生,是期望路遥日后成才。 所以,即使成才成名了,路遥都把这位老师当作一生的知己,经常到常老师家去看望,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 1966年,路遥中学毕业后,回乡村教书,后又调到县文工团搞编剧。 饥饿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自己擅长的笔,来反映这忧伤或者苦痛的一切。路遥在《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都有着自己辛酸的影子。 命运没有给路遥带来温饱和高贵,却使他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艰辛和劳累。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 由于他读得多,笔杆子又利索,加之到处盛开的陕北民间艺术之花,给了他“后天的补养”,所以,路遥文学创作的信心越发高涨。他以“樱依红”的笔名,在县文化馆的油印刊物《革命文化》上发表了《塞上柳》、《车过南京桥》两首诗歌。这两炮打响,路遥便一发不可收地向文坛进军,有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路遥不停地写呀写,仅1972年一年中,他就创作诗歌50余首,其中有6首在报刊上发表。他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同时,路遥还与曹谷溪、白军民、陶正等文学知音一起,筹办了属于他们那片天地的文学小报《山花》。他们自写、自编、自印,辛勤地出版着《山花》这张充满泥土气息的八开小报。 反过来,《山花》也以其诱人的魅力,真诚地改变着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对路遥来说,它似乎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正如路遥在《山花》创办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说:“艺术,用它巨大的魅力改变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我深深感谢亲爱的《山花》的,正是这一点。” 1973年,23岁的路遥一步一曲折地被推荐到延安大学中文系,开始了寒窗苦读的生活。他饥渴而贪婪地吸吮于文学世界的百花丛中,跨入了他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驿站。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