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掉额回忆
一、盲目的竞争意识父母:“别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生:“学霸的TA门门功课近满分,学渣的我,科科不及格,我要何时才能成为像TA一样的优等生啊?职场新人:”我一个月才拿两千块的基本工资,而销冠一个月两万,为啥别人就那么厉害,而我却如此弱鸡呢?“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习惯了设置一个假想敌,而且通常是远超自己实力的强敌。似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自己变得优秀,似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活得坦然。但实际上,这样能带给我们的,往往是无形的焦虑。二、自我认知的问题我们自身的条件到底怎样,我们的现状究竟如何?我们现在到底处于一种什么阶段?是何水平?什么样的目标和对手对我们来说是更为实际的?比如上面那个连及格线都达不到的学生,他该做的,显然是先进行一场自我的查漏补缺,看自己的成绩为什么差?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或是学习方法有问题?或是基础太薄弱?这样一来,一旦认清了自己的具体,便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比如,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上课更认真,复习更及时。方法上,可以向老师请教,向优秀的同学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基础差的话,抽时间复习以前的学习内容,温故而知新。这样成绩自然会慢慢变好的。三、不合理的期待我们的假想敌,如果水平超出我们太多的话,通常并不会刺激我们变得强大,反而带给我们无尽的焦虑。这容易让我们陷入一种不良的情绪中,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沮丧和绝望。要何时才能超越那个强大的对手啊?我如何才能做到别人那般优秀啊?在加强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给自己找一个水平相近的竞争对手,比如上面那个那个差生,合理的期待不是找到个比自己略高一些名次的,成绩刚刚及格的同学么?这样的话,由于目标很接近,我们可能稍稍努力就达到了,这样便可以形成一种正面的激励效应,心理上的负面情绪也会得到调整。更有利于我们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取得更大的进步。久而久之,成绩还真有可能慢慢接近那个学霸呢。因此,如果有时我们对于目标感到焦虑,及时反省一下:我们选择的对手与目标,真的合理么?四、期限感常常在一些网站的问答栏目里,看到一些类似这样的提问:”我研究生毕业两年了,还没找到理想的工作,感到前途无望怎么办?“”我工作快十年,对象没有着落,工作方面也没找到自己真正的爱好,我这辈子是不是废了?“”我今年四十岁了,婚姻失败,一事无成,人生还有希望吗?“有太多人,都喜欢给自己制造一种莫名的紧迫感。当然,一方面这是家庭对我们的期望造成,另一方面,社会上也有着各种”出名要趁早“之类的言论。这让我们急功近利,让我们时刻感受到某种催促,我们心慌意乱,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或事业有成,或功成名就,不然也是家庭圆满,妻贤子孝。越看越对比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其实,每个人,先天后天的条件都各有不同,有的人成熟早,有的人成熟晚,有的人资质好,有的人资质差,还有努力的程度与机遇不同等因素,这导致我们能到达的人生高度不一样,时间早晚也不一样。所以,何必有那么多的自我设限?又何必给自己那么多的截止日期?国外有个农妇,早年忙于生计,到70多岁才开始学习自己喜爱的绘画,近百岁才开办自己的画展,她的画充满童趣,返璞归真,被许多人喜爱与推崇,人们因而尊称她为“摩西老祖”。人生,只要希望不灭,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五、缺乏行动力焦虑还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行动力。上面那个例子中,公司新职员,成天只知道感叹业绩差,工资低,却迟迟不去找顾客,不去找方法,只一心想着当销冠,想着要挣到最高的工资。这不是缘木求鱼吗?那些感觉自己不够成功的人,不去找到自己的擅长之事,不去做出相应的努力,却成天在网站上流连,成天发出各种感叹,怎么可能接近自己想要的目标?上面那位农妇,如果在她70多岁时,只是成天感叹自己年纪太大、身体太差、脑子太笨,估计二三十年后,世界上绝不会增加一位励志的百岁画家,只多了一个死不瞑目的焦虑症患者。
Yoyo030303
有效缓解考前焦虑的方法:第一,充分复习。过分焦虑主要因为复习准备不充分,所以考前一定要全面、充分地进行功课复习。具体来说,要根据自己各科的基础和学习现状,有策略地复习;并认清自己的学习风格,不要盲目与他人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第二,心理暗示。考试前夕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肯定性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第三,适当休息。适当休息可使心理压力大大降低,压力较大时,不要闷在心里,找你信任的人倾诉苦恼。第四,保证睡眠。每天要保证7小时--8小时的睡眠时间,晚上不要超过10点钟才睡觉。如果一时无法入睡,可躺在床上先不要闭眼,什么都不要去想,等情绪放松后,才自然地闭上眼睛。第五,在考前感到焦虑时,可想像一下:在家复习准备的场景,教师宣布考试的场景,被第一道题难住时的场景,以及时间快到了、而我无法交卷时的场景等等,这样,考试焦虑就会有所缓解。
真真麻烦啊
站在职业规划的角度上,现状很明确,企业咨询的空间目前要远远大于心理咨询。入门和探索阶段心理咨询都是远远比不上企业咨询这一块。心理咨询和律师比较类似,三级证可以无视,二级证仅仅只是入门,真正牛逼靠的的名声,是机构的依托。至于你所说的,基本就是简单地角色转换问题,根源仍然在于职业规划不清晰而来的自我怀疑。建议:暂时现从事管理咨询行业,无论职业经验和人脉积累都不是心理咨询能比的(目前的行业成熟度而言),等到有了一定的名望积累且仍有心理咨询的兴趣,可以考虑做网络咨询。实体咨询不是一般个人玩得来的,基本都是得依托高校等机构。
beckywei12266
大家都开始意识到,身边的人或是自己,焦虑的频率越来越高了。一项针对2000名成年人的调查发现,62%的人认为生活正变得越来越令人焦虑。
.
为什么现代社会的人们会这样焦虑呢?
.
1. 离不开智能手机。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全世界的大事都会涌入我们掌中的手机。虽然我们比以往交流得更多,却比以往更孤独。我们看到了其他人的花样人生,反观自己,总觉得一无是处。人类需要通过感官进行交流,但慢慢地只围绕着手机这一寸天地。
2.过着“双重生活”。临床心理学家发现,许多人都过着双重生活:他们一方面想要展现出“与他人在一起很快乐”的形象,另一方面关起门来才将自己的烦恼用饮j、哭泣等方式来缓解。这些人通常是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以至于人前人后“分裂”,焦虑挥之不去。
3.对健康的担忧。人们对健康的忧虑越来越普遍了。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对健康有了更多的认识,但也可能会让我们患上“疑病症”。医院里常常能看到这样一群人,在检查结果还没出来前,就怀疑自己有很严重的问题。
4.容貌焦虑。1/3的人表示,外貌形象会让他们感到焦虑。我们生活在一个名人和真人秀文化的世界里。这样的文化使得“普通人”都想变成公众眼中的偶像,人们对外表越来越关注。很多人由于“比上不足”而厌恶自己的外形,成为焦虑的根源。社交媒体也助长了这种焦虑和专注。
5.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人们在二三十岁时面临双重压力,即亲密感与孤独感。人们需要找到合适的伴侣,但又担心无法很好地经营关系导致孤单终老。
以上就是关于焦虑及其相关问题,如果您仍然有相关疑问,请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选择一位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保障,请谨慎选择。
abc123459876
我的老师说过,做心理咨询师不是一件容易事,到一定阶段会有动摇,因为现实和理想是不对等的。你经历过的这些,我现在同样经历着。有些朋友不敢和我走太近,怕我知道他们不可告人的秘密(妈的,我有那么神我早升天了)我最在意的家人,母亲那边全家人都认为我不可能做咨询师,因为他们了解我,他们会用恶毒的语言刺激我让我放弃,后来经过分析,才知道他们是怕我我急于想要帮助来咨询的人,完全忽视书本上、老师口中经常说的,咨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上周,有一个咨客来找我,说不想改变自己,但是希望能够找个人述说,我就听了那么一个小时,没有给出什么意见,没有给他做什么分析,但是他最后是那么真心的感谢我,并期待下次的咨询。我想这就是成就吧,这就是我的付出得到的验证,只要咨客感觉被交心了,被理解了,也就是一次成功的咨询。现在我如果有想要和我保持遥远距离的朋友,比如怕我知道他们斯密的朋友,我大可选择原地不动,失去我是他们的损失,而我并没有失去什么。对于那些家人来说,虽然我老师让我拿他们开刀练手,但我现在还处理不了,因为太在意他们,所以放不下,只能减少和他们见面的机会,距离产生美。我没有其他正式的工作,我提供的咨询时免费的,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收费,而且生活经历不算多,知识也不算多,但是知道了这些,我也就知道我应该努力的地方。希望每一个真心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人都能度过难关,实现自己当时的那个美好的理想。我老师经常说,作为咨询师,并不是在接受别人不好的一面,而是在看一部精彩的故事。我比你好的一点,是爱人并不反对,但他现在也没有完全的赞成,他自己都有一点阻抗。祈求百分百的理解是奢侈。就看你如何选择,或者如何和爱人沟通。我的沟通方式很简单,如果没有心理咨询,我就会在嫁给他之前一脚登了他。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