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91

我吃了一鲸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14岁的女孩心理咨询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雨田里得麦圈

已采纳

我认为你应该正确的去面对你的咨询师,不管自己心里面有什么想法,一定要告诉你的咨询师。

14岁的女孩心理咨询师

238 评论(15)

汤汤小朋友

在面对自己自行车的时候更应该把真实的感受说出来,而且我们在表达出自己真实感受之后,他们也会根据我们后续的治疗方案做出不同的调整,照样会有助于我们后期的情感变化和情感的表达。

357 评论(9)

35号小祁

我的亲身经历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1,坚持锻炼。持续的运动会让人心情愉悦,长跑更是锻炼意志力的最上学时最开始设定的目标是5km,第一个星期跑不完,就坚持走完,三个月后已经10km了。如果条件允许,请尝试坚持一下跑步。 2,练字和抄书。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办法坐下来静静的看书,翻个十几页就开始不自觉的就走神,或者没耐性再看下去了。 我的方法就是放空大脑,找一本诗歌或者名人名言,每天有时间的时候就坐在书桌前抄,我当时最开始抄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这并不会耗费太多精力,也不需要动脑子。 自认为非常适合逐渐提高专注力,也是一个让心静下来的好方法。 3,摒弃无用的社交。 我当时很害怕朋友约吃饭,或者家里人要一起去赴宴,更不懂得在人前如何正常表达自己。 后来想通了,既然每次在人稍多的情况下就会心情焦虑,那就先尽量避免参加这种活动。 然后我开始读报纸,对着镜子看自己说话的表情,让自己慢慢的变自信。 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所以坚持了一个月后就停止了… 我认为并不是有很多很多朋友才是生活,有三两个好朋友就足够了,其他的约我会选择性赴约。 4,如果经济和时间条件允许的话,带她去旅行。让她计划行程,计划住宿,这是非常磨练的一件事,更重要的是,在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她会发现自己很容易对他们说出平时自己难以启齿的心里话,因为心里知道过了今天就不会再见到他了,有什么开心的,不开心的,骄傲的,自卑的感受,一股脑的全说出来。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和陌生人聊心事,那种感受非常不一样,也会让自己更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我只想到了这么多,以上都是我自己的方法,希望对你能起到帮助,我也经历过那种每天都是灰色的感觉,真的非常糟糕,希望她可以坚持下来,逐渐走出灰色的天,内心能够散发出感染他人的阳光。 应该是父母和学校教育懒惰导致的,没有提振学生的生活热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什么人就会变成什么人。孩子的父母孩子的老师,各个都是老气横秋,各个都是宅男宅女,这样的家长这样的老师还能带出一个生龙活虎的好学生! 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车头爬架了,车厢也跑不快,父母应该经常安排她们做有意义的事情,充分的调动啦她们的生活积极性。 比如,参观 科技 馆,郊区 旅游 ,周边山河游玩 ,每周饭店品 美食 ,健身房运动,公园 游戏 健身,逛商场 ,等等充分调动孩子热爱生活的积极性。 十四岁的孩子,还不至于到抑郁症。 但是仅就这点信息,也不足以做出准确判断。但是可以做一些大面上的分析。 我的看法是即便家庭环境不错,也有很多陪伴,但并不代表孩子真的得到了有效的陪伴。就像成年人说的,熟悉的陌生人,在人群之中最寂寞等等概念。而这种孤独,往往是更伤人的。 这种假装陪伴,假装关注,不仅使孩子习得,更有可能在她的生活学习中逐渐的把她对事物的内在动机给排斥掉。 但是,只要孩子还有一点兴趣,就算是对自己为什么无聊这件事本身感兴趣,就都有办法。 从孩子有兴趣的事入手,让她重新找到自己对人生的热爱。 有这样一个案例,北京十一中做了一个虚拟经济的 游戏 ,学校有一个孩子非常叛逆,以至于叛逆到有点反 社会 的倾向了。他十几岁在读黑格尔,既不能真正理解,又有极强的好奇心。在虚拟经济 游戏 中,发现他很喜欢攒钱,用老师的话说是非常的财迷,从这个事情入手,他开始研究经济,进而纠正了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了学习态度。 我觉得大人应该从孩子的内心深处去寻求解决,难的是大人如何做。有没有能力。 推荐可以用 游戏 化思维。有相关的书籍。这可以让家长认识什么是内生动机,如何调动孩子的内生动机。 希望我的回答有帮助。 这样的情况,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主要意思是这样的孩子不是抑郁,是自己把自己活得没趣味了。按说14岁的年龄应该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可有些孩子就是百无聊赖,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这是为什么呢?充满活力的孩子,需要有两个积极的因素,一是有生活动力,二是有生活目标。如果没有生活动力和生活目标,一个人就停滞了,孩子们也是一样。要想有生活动力和生活目标,要求家长给孩子合适的引导,多表扬,多鼓励,设定小目标,再拿大目标,引导孩子有动力,有乐趣,有兴趣去学习和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如果家长在这方面没有做到,或者各种疏漏,加之孩子本身的惰性强、任性大,就容易出现目前的这种状况。他不想走出去,什么也不想干,自己体会不到乐趣,自己也没意思,情绪也不高,好像是抑郁了,其实就是抑郁了,怎么办呢?需要重新点燃生活梦想,动起来,可是他自己已经养成了惰性的习惯,动不起来,怎么办?如果真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长和孩子协商充分,下大决心,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制定措施才行。加强和孩子的沟通,通过老师或同学了解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多鼓励。 去大自然里走走,呼吸新鲜空气,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一草一木,感知生活中的小美好。 看一本书,画一幅画,听一首歌,放松放松。抬头看一缕阳光洒下来,温暖自己,忘记不开心的事情,生活因简单而美好。 每个人从天性来说都有她的兴趣点和天命,但是在被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往往被抹杀掉了。 尤其是现在评价一个孩子的标准往往只看成绩。 相信孩子,给孩子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让孩子和同学出去玩,参加夏令营之类的。 总之人若是过于被束缚都会很痛苦的。 才14岁就出现这个问题,父母需要好好反思。 是不是对还要的要求过分了?是不是孩子有什么心愿经常被驳斥?也有一种可能是受到惊吓以后,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可以给她轻轻拍打后背心,恢复大脑供血。 14的孩子,会真的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吗?还是你感兴趣的不是她感兴趣的? 这个年龄有自己内心,她正在一个领域里忙呢,细心了解她日常习惯,就能发现她的内心世界,帮帮她尽快走出来,面对更加丰富的世界。 应该找到孩子的爱好是什么?兴趣是什么?只有找到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学生才能静下心来,不要束缚孩子,让孩子做她喜欢做的事情,培养自己的爱好,锻炼自己的动手做事的能力,这样孩子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管有没有抑郁症,都建议寻找心理从业者的帮助。筑爱心理咨询师 邓娇

246 评论(15)

BeiJing我的爱

初中生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段,面临的困惑和问题比较多,这时候要及时向家长、老师、同学寻求帮助,打开自己的心灵,这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277 评论(13)

奔跑的窝妞妞

《养育女孩》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有一些分析非常实用,把女孩的成长分为五个阶段,上一回解读了前三阶段,由于贴合自己孩子的成长,所以实用性更凸显。现在我们接着进行解读。到了小学高年级,女孩们很有大人样,敏感且成熟,作为父母可能会以为终于能松口气了,但请注意,这个阶段的女孩反而需要更多的关注和陪伴,特别是多教导、多解释、多询问,参加更多有意义或丰富的活动,而不是把她推出去让她独自成长,承受各种压力。 我们常说,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美国研究青春期的顶级专家彼得·本森提出的火花理论非常有用,他认为所有的青少年儿童都具有某种火苗,他将火苗分为三类——天赋(如写作、绘画),性格(勇气、同理心),承担某项任务(如保护大自然),他们能从中得到巨大的快乐。 父母的任务就是发现和强化孩子的火花,这些火花能够让孩子们在学校表现得更快乐、自信和健康,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吗? 发现灵魂。 灵魂驻扎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帮助她们判别是非,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如果你自己违背了良知,纵然别人不说,你自己也会讨厌自己。灵魂具有创造力,它是真实的自我,孩子们需要去发现它,承认它,和它友好的相处。在发现灵魂方面,如同男孩子需要一个父辈男性作为榜样,女孩子同样需要一个榜样的年长女性,让她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强大的、有内涵的女性,比如老师、她喜欢的一些项目的教练,她的姑姑、阿姨,她们应该具有温暖而平静的内心,却又不乏味平淡,且能欣赏和支持你的女儿。 我们希望自己的女儿找到这样的精神榜样,也希望能给自己的侄女、外甥女扮演起这样的角色来,比如经常和她们交流,倾听她们,理解她们的困难、困扰,帮助她们与其父母更好沟通,这样你就也会更理解自己女儿了。 14岁的女孩,她已经很高,且度过了青春期,非常聪明,怎么样,是不是可以放手了?或者完全把她当朋友,这样大人是会轻松不少。 但请记住,答案是NO。 这个时候她们的大脑前额皮质的控制中心还没有“完工”,当她有压力、紧张时,大脑的“杏仁核”——冲动和情感反应的中心,就会马上控制她。 所以,这时候她们仍需要父母,而不是朋友。 你需要规定她晚上几点必须在家,禁止饮酒,随时知道她在哪儿,和谁在一起,也许这样做有点老套、不受欢迎,但这正是有责任心的父母应该做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学会自立、思路清晰、情感强大、处理好和别人的关系、做事有目的性,但这个过程非常艰难。 有这样一个案例,14岁的玛瑞拉在一天放学后和同学们一起过马路,被一个大货车严重撞伤,1人丧生,5人重伤,历经多次手术治疗后她基本上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但患上了严重的创伤应激障碍,她非常害怕靠近马路和汽车,她的爸爸妈妈给她找了一位应激心理咨询师,慢慢地她们建立了较好信任关系。 这一天,心理医生觉得是时候谈谈核心问题了,她问玛瑞拉,这次事故中是谁的责任,玛瑞拉当然认为是那个闯红灯的白痴司机造成的,这时心理咨询师问她有没有在绿灯时观察过过往的车辆,这一下点醒了玛瑞拉,她意识到自己太过信任人行道和交通灯,她和同学们说说笑笑,根本没有观察到周围的环境。 她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玛瑞拉被成功地治愈了,她不再害怕公路和汽车。这个课叫“成长”,虽然太过残酷,它告诉女孩们自己要为自己负责,保持清醒和警觉,这可以保护自己。 希望我们每位做爸爸妈妈都要告诉自己孩子这个案例! 养育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一项艰巨而幸福的事,关键是作为引导员的我们如何去想和做。 父母是一场修行,更是对自己的历练与成长,期待与孩子并肩同行,不忘初心。

286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