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小七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之事!以下是佛经,敬请阅读,祝你快乐,奋发向上,前程似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注一] 唐三藏法师玄奘[注二]译 观自在菩萨[注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注四],照见五蕴皆空[注五],度一切苦厄[注六]。舍利子[注七],色不异空[注八],空不异色[注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注十]。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注十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注十二],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注十三],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注十四],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注十五]。无苦集灭道[注十六], 无智亦无得[注十七],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注十八]。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十九]。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注二十]。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注二十一]。 [注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本处所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可谓言简而义丰, 词寡而旨深。 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此处的"般若", 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 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 有色能见, 无色也能见; 有声能闻, 无声也能闻。 它能产生一切善法。 至于凡夫的"智慧", 则由外物所引生, 必须先有色与声, 才会有能见和能闻。 若无色与声, 即不能见不能闻, 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 因而我们说, 凡夫的"智慧", 在佛家看来, 也就成了愚痴, 成了妄想。 "般若"如灯, 能照亮一切, 能达一切,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种有漏的"分别慧"。 “波罗蜜多”, 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 "到彼岸"。 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 到涅盘彼岸"。 所谓"彼岸"是对于"此岸"而言的。 生死便喻"此岸"。 它指三界内的众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业, 因而不得不轮回于生生死死当中, 永住于烦恼苦海中。 只有修行才能摆脱轮回, 永超生死地。 “三界”, 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共有二十八重天。 下面六重为欲界。 所谓"欲", 指的是男女、饮食、睡眠三者。 中间的十八重为色界, 居于此界当中者已经离于三欲, 但又保存了"质碍色身", 仍然离不开物质元素。 是中众生, 虽然有色欲等, 但已经不必非有"物质基础"了。 至于那上面的四层属于无色界。 居于此界的众生则没有形色, 他们已经修成了"空"与"定"。 较之此一境界更高的则是所谓"涅盘"。就佛教说, 可以认为涅盘境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它仅指超出生死轮回世间, 摆脱人生有限性和相对性。 以传统说法, 指的是因修道而超出三界的圣人, 他已经处于一种不生不灭的状态, 获得了不受垢染, 永远安乐的寂灭之体。 凡任何修习佛教的人, 按照经往的讲法, 只要依法受持, 就可以度脱生死苦恼, 到达涅盘彼岸。 一般认为, 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属于六种"到彼岸"的法门之一, 又称为"六度", 具体说, 这也就是大乘佛教修习的基本内容。 它包括:一、布施(檀那); 二、持戒(尸罗);三、忍(羼提); 四、精进(毗梨耶); 五、定(禅那); 六、智慧(般若)。 《大品般若经》卷一说:"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 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那波罗蜜, 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 罪不罪不可得故, 应具足尸波罗蜜; 身心精进不懈怠故, 应具足禅那波罗蜜; 于一切法不著故, 应具足般若波罗蜜。"法相宗将六波罗蜜的"智慧"扩展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 合称"十波罗蜜", 作为菩萨"胜行", 以配合菩萨十地, 说明修行的次第。 这是题外的话了。 总之, 这六法门又可以喻之为船筏, 它们运载修善众生过渡到彼岸去。 六度之中, 又特别以般若波罗蜜多为最上法门。 即是说, 一旦深入般若甚深法门, 便可以随机而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诸度功德。 "心经"的"心",意为"核心"、"纲要"、"精华", 言下之意是说, 此经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经的"精要"而成。 [注二]三藏法师玄奘, 所谓"三藏", 即指经藏、律藏、论藏三者。 经与律记录了释迦牟尼所说的大法, 经为佛教真理的显示, 律为佛教的禁则及规矩, 而论藏是佛和弟子们讲论其教义的记录, 三藏的内容包含了戒、定、慧三学。 "三藏法师", 意谓其通晓三藏教法, 自己修法而得利益, 又令人修行而得实在受用, 所以堪为人师。玄奘为唐代僧人, 俗姓陈祎,河南洛阳偃师人, 幼年家贫, 十三岁出家, 十五岁已因聪慧而闻名, 二十一岁受具足戒, 此前已经博通经论。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长安因发生饥荒, 朝廷许百姓出城就食, 他就趁机潜往西域, 传说到罽宾国是道路更为险恶, 虎豹横行, 他只得在一洞内打坐, 天快亮时, 见一老僧, 头面疮痍, 身被脓血, 盘脚静坐。 玄奘上前施礼求问, 老僧即授之以此心经一卷, 说一旦朗诵则山川平易, 虎豹不能为害,鬼魅不能作祟, 于是玄奘继续往西前行, 最终到达中印度的摩揭陀国王舍城, 在当时东方最负胜名的那烂陀寺广学佛教经论, 成为了中外称誉的"大乘天"。 玄奘回国时, 带回了大小乘经律论共500多帙,600余部。 其中便有这部《心经》。 他晚年主要住持长安宏福寺, 主要从事译经。65岁时寂化, 葬于白鹿原。 若无玄奘法师, 作为末世众生的我们, 如何能够沫浴佛祖的法恩呢?!回心经正文[注三]观自在菩萨, "观"作"观照"、"审视"、"审察"等解。 此处并非指用眼作观察, 而是以心去"审视", 以心去调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取其妙用。 "自", 作"自己"讲; "在", 即"存在"。 "菩萨"是bodhisattva的音译。 意为"觉有情"、"道众生", 汉译又作"开士"、"大"、"觉士"等。 有自觉觉他, 导引众生开悟的意义。 据大乘佛教, 菩萨可以有在家与出家两种。 菩萨有两种身, 一为生死肉身, 一为法性生身。 三贤位之菩萨, 若未证法性, 仍有惑业, 受三界生死分段身者为前者; 证得无生法忍性, 舍离三界生死肉身, 得不生不死位。 菩萨又有的称为"菩萨摩诃萨", 直译为"大觉有情"、"大众生"。 "摩诃", 意为"大"; "萨"为"萨埵"的略音。 "萨埵", 意为"有情"或"众生"。 摩诃萨指有大心, 能救度极多众生, 使之得度脱生死的菩萨。 《大智度论》说, 此种人心能为大事, 其智能得大理; 因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 能修难修, 能舍难舍, 能忍难忍; 经三大阿僧祗劫而行愿不退; 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求目标。 观自在菩萨, 合起来说, 就是能观照自心, 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 心中常能住寂, 又能慧天悯人, 以大觉有情为己任, 自己已经得到解脱无碍, 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脱无碍自在。 观自在菩萨, 又称作"观世音菩萨", 梵文则为Avalokiteshvara。 [注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 此处作"功行"解; "深", 则释为有极深的修行功夫, 已达到甚深境界。 说到这种功夫, 是一步一步由浅而深地达到的; 先是初发心, 行观照审察, 这就要求自心常在, 要扫除妄念,专住佛境, 眼只见佛色; 耳只闻佛声; 身只对佛境, 这样才能发见真心。 但这也只是浅近功夫, 进一步则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后, 又能在无意中作意念守持, 不为外界所牵动。 知道所谓心想, 无非是妄想攀缘影子。 无论是能知所知, 都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 从其本性来说, 它们既是空是假, 又非空非假, 是有是无, 又非有非无。 若能到此, 可以说已经达到空境了, 但犹未达到"空心"; 再进一步扫除妄情, 观照现前的身心世界, 一眼看透, 一切意念也无非自心所现, 浮光掠影, 也如镜中像, 如水中月, 一切声响, 如风之过树, 一切境界, 如云在空中, 都是幻化不实的。 不仅外面的世界如此, 内心的妄情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切爱恨种子、习气烦恼也都是幻化不实的。 于是起先要用意念来克服的心, 现在就是不用心意守护也达到了空。一旦境也空, 心也空, 心境两忘, 便升入了一个新的阶次。 更进一步, 连此境界也可以抛弃, 便可以达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经扬弃, 这样的功夫达到纯熟而转深, 再勇猛精进, 便可以最终使一切人为的妄念消除, 生出妙智妙慧, 达于涅盘彼岸。 "处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即是得到妙观察智和无想慧的时候。 [注五]照见五蕴皆空, "照", 光明所到, 照耀; "五蕴", 梵文Pancaskandha的意译, 也称为"五众"、"五阴", 实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 "蕴"的意思是指"蕴集"、"积聚"。 "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 对于人的感觉来说, 形质之色包括了地水火风等四大, 一切有坚湿暖动性质的东西。 人的身体称为"色身"。 "受"作为"领纳"义解。 即领纳感受种种境界; "想"是思想, 由六根感触种种境界, 心中思想种种相貌形状, 这叫"想蕴"; "行", 即行为; "识", 指对所感觉的对象分别所起的认识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修习了般若法门, 功夫深久, 生出了妙智妙慧, 于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 因则能够洞见一切诸法均为不实在, 均为虚假。 懂得了众生的五蕴对于菩萨的真心是有掩盖障蔽而使其昏昧的功能的。" [注六]苦厄, 逼恼身心的苦恼灾厄。 苦厄起于生死。 生死因结聚五蕴而有, 因之不能返观五蕴的虚假不真。 由于认识有如是的错乱, 难免受到痛苦烦恼。 痛苦烦恼不得清醒的认识, 不免要起惑造业, 结果便陷入了更深的魔道, 因而轮回生死, 现世执有五蕴, 未来招致生死苦厄。 如果能够了达, 连五蕴都是虚假幻化的妄想, 扫除一切魔缘, 自然心中清净, 生出智慧, 也就可以度脱一切苦厄。 这便是修行般若法所能达到的境界。 [注七]舍利子, 即舍利弗, 梵语Shariputra(舍利弗怛罗)的音译略称。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因其持戒多闻, 敏捷智慧, 善解佛法, 被称为"智慧第一"。 此处称呼他的名字, 因般若法门是大乘的真空妙理, 最深最上, 非具足大智大慧者不能享用。 而舍利弗是智慧的象征, 故佛在此称呼他, 意在告示: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非有深心智慧者而不能得入之。 [注八]色不异空, "色"即形色, 色身等。 也可以说就是前面说到的一切有形有相的有质碍的东西, 简言之, 一切物质形态。 "空"指虚空, 真空。 "空"的意思并不是说没有色就是空, 或者说"色灭为空", 不能说除掉了世间一切事物就可以达到空, 因为"空"并不是空无所有, 不是虚无。 "空"是实相, 实然之相, 实然本体。 空是绝对的相待性。 而相待性是世界的真相, 是它的依止。 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具有相待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 无不依止于相待性, 离却相待, 也就是离却了"空", 事物就会堕入虚无, 堕入真正的无根无据无着落。 正是从此意义上, 才说"空即是色", 意思是:空与色本来就是不可以分析为二的。 色身借四大和合而成, 自体就是空, 本来就含有相对性。 不仅如此, 世间的什么事物又不是假借因缘而成的呢?就其相待性, 依赖性而言, 本来就是假, 就是幻。 而只是因为凡夫迷昧真性, 以假为实, 执色身为我所有, 于是起惑造业, 违背真心, 贪恋物质利养, 以为自己的一切可以安享百年而不坏, 殊不知人生犹如风中的烛, 犹如深秋枯树上的一片叶, 不定何时就会熄灭, 何时就会飘落, 哪里能够自恃呢?我们由四大所成的身体, 不过是假缘暂住, 给人一种虚幻的实在性而已。 究其实, 物质之色先天性地包含着不稳定, 包含着"短命", 所以说"色即是空"。 此句既是佛祖广释般若法真谛的开端, 更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 [注九]空不异色, 真空与形色并没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这样说呢?以色执著为实有的, 固然不应该; 而将空执著为虚无的, 同样也背离了释迦牟尼的教导。 要知道, 那怕凡夫的五蕴之身, 也是业力所成, 也是由于过去世的业力习气熏染才凝集而成。 从因缘的角度, 它不是无端呈现的, 人生的内在依据便是佛所教诲的缘生之法院, 世间 一切事物无不处于前后无际的因果系列当中。 一切色质均是因缘凑合而成。 这因缘凑合就是相待性, 就是空性, 因此才说空不异色。 空不异色是要强调世间因果的实在性, 是想说因缘果报的真实不虚, 是要说人类社会中的伦理道德所赖以成立的基础, 是不可以用空的理论来取消的。 简而言之, 身由业力所造, 业力由妄心所造, 人若造业便会感受人生的苦果, 以致受身出世而偿还果报的苦恼, 今生受过去世的业报, 未来世感受现世的苦果。 三世之中, 轮回流转周而复始, 除非修善根而超越, 否则不会有了结之时。 外道中人因为不了正因至理, 远离妙智妙慧, 错认为色若灭了便是空, 落于顽空, 认为人若死后, 清气归天, 浊气归地, 一灵真性归于太虚空, 于是追求清心寡欲, 一味修持苦行。 还有的人坚持断灭空的见解, 认为人生既然终归是五蕴分离, 便没有现世的道德可言, 也没有未来的解脱可言, 因而进一步便胡作非为, 结果种下恶因, 将来自己遭受恶果。 只有二乘声闻缘觉罗汉, 依佛法修持, 知见能够超出凡夫之外, 得阿罗汉果位。 他们知道三世因果道理, 因而了解以色为实有是一种妄想, 但仍未了解三界也是心中的幻现之法, 不懂得万法无非识情变化而有, 生死也是一种幻化, 因而有的惧怕三界厌离生死,以为只要离开色就是真空, 于是闭门独修, 或在深山, 或在坟冢, 殚精竭虑, 一定要离一切相, 只为了求得解脱。 结果忘了舍己救人一说, 失却了众生同一本性, 救他即是救己的真谛。 他们把解脱也执为一种相, 把空也执成一种相。 所以仍然陷于幻妄之中。 小乘得道果者难免执相。 相是什么呢?我们不妨称为"相分"之"相"。 所谓相分, 就是心中所生起的关于事物或者观念的心中之想, 犹如人们所说的心念等。这种相分其实是心中幻化出来的。 心中不著相, 就不会有相分, 一切境界也就了了可明, 不会拘于形色而生惑。 从而起心动念, 无不符合自心本性, 无不符合真空实相。 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境地了。 所以说, 真空不是空, 真有不是有。 空不是色灭亡之后才有的, 空与色本来无异, 空是色的规定和依据。 因而真空即是妙有。虚空是华藏的虚空。 [注十]色即是空, 此处菩萨又反复再说了达色性是空, 真空即是色的道理。 空性并不是兀突突的空, 它是要落实在色的相对性中间的。 色也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荒谬的世间事物, 它们自身就包含了作为世界本质的真性, 也即是空性。 没有空, 也就没有安立色的去处。 诸佛菩萨, 在时说空, 有时说色说有, 这是因为在一切诸法当中, 色与空是相互通达的圆融而同一的。 就空性至极言, 世间无一色不空; 就空性也要发用流行言, 无有一色不显真性。 空与色是两极, 但又是包含着对方的两极。 世间无一物不空, 世间也无一物不有。 修佛的人, 关键是不要执迷于任何一工侧面, 不要偏于任何一极, 既不执于空相, 也不执于色相。 由此可以引出"受想行识亦步亦趋复如是"的进一步推论。 五蕴当中,色蕴为首, 色蕴如果能够安立到本性是空又因空而相待假, 而因缘有的立场上,则其它的四者, 即"受"、"想"、"行"、"识"也就不难理解其一方面因缘而有, 因空性而生; 另一方面, 也就因缘而无, 也就是因缘相待而不可依恃, 从而归为空的道理。 总而言之, 一切形色之有, 无不是假, 因为它们要依缘才能存在; 又无不是真, 因为它们无不包含着那绝对的相待性, 无不包含着空性。 所以我们才有充分的理由说"色即是空"。华藏是虚空的华藏。 [注十一]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诸法",指世间一切法, 亦即天地间的一切事事物物。 此处指五蕴诸法, 即因五蕴而生的一切相待而有者。 "空相", 指"真空实相"。 人的真心本来是常住不动的, 只因五蕴集聚心中生出私欲遮蔽真性, 才会有种种执著, 才会妄执外境为有, 才会视所见、所闻、所嗅、所触为真, 才会以五蕴为实有。 只有般若慧才能如同利剑断除诸多迷惑, 只有在缘起性空的立场上才能把握"空相"。 "不生不灭", 五蕴真空, 便无法可生, 若法不生, 自无可灭。 一旦明了般若妙法, 无妄想心, 就不会有生有灭, 也就无需乎求离苦, 也就没有度脱苦厄一说了。"不垢不净", 污垢与清净本来是两相对立而存在的。 凡夫未破烦恼, 未除贪嗔, 生出了我执与法执的偏见, 这就是垢秽; 二乘修习者已断烦恼, 无离贪嗔, 能证人空, 名为清净; 凡夫染于有漏的恶缘, 名为垢; 圣人熏修无漏的善缘, 名为净。 然而他们的垢净只有其名, 究其本体言, 根本无所谓垢与净, 所存在的只是空而已。 空是既不可谓净, 也不可谓垢的。 凡夫若一念头不觉, 生出妄心便是垢; 圣人了达空性实相, 不受拘于五蕴, 不受诸法色相影响, 则是净。 从诸法的本然之相上说, 垢也没有, 净也没有, 这叫"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世人的本来心量, 如大海一样宽广博大, 含容万物, 蕴育万机。 但只有圣人才能把本来的心显示出来, 不为事事物物所遮掩。 从极的角度看, 本有的心量并非修行而有, 而是修行而显, 所以说心量不会因为觉悟而增另加一分, 也不会因为迷妄而减去一分。 凡夫似乎心量狭小, 但那只是因为五蕴蔽障, 六尘牵缠束缚, 不能修行观照, 所以才会有真心隐没不显。 无论凡夫, 无论圣人, 佛性本有, 真心俱在, 人为地增一分或减一分都是不可能的。 生灭垢净增减, 都是从生的情见妄分别所致, 这也就是苦厄, 所以佛在此教诫, 只有了达心性本来是空, 一切善恶凡圣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其体性原本寂然, 没有任何分别想量的必要。回心经正文[注十二]是故, 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真空实相中的五蕴诸法, 都是因缘和合, 虚妄而生, 不可以用生灭垢净的心去追求。 彻底了悟真空实相的圣人, 连因缘本身也视为空, 其中自然没有挂碍之色法, 没有受想行识诸蕴的心法。 只有勘破般若甚深法, 才能无幽不洞, 无暗不除。 佛祖告诫说, 修般若慧的人要时时观照, 不可迷于色心二者。 从根本的究极的角度来看, 一切存在的根本相是空, 是相对, 是依赖, 它并非磐石不可动摇, 所以才说"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色心二法都因为空性而丧失一切实在。 [注十三]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称"六根", 梵文为Sadindriya。 也称为"六情", 为"十二处"的"内六处", "十八界"的"六根界"。 "六根"能够摄取相应的"六境", 即色、声、香、味、触、法;生长出相应的"六识", 亦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有着向外的取著倾向, 众生由于外务, 所以易于不知所归, 因而真性蒙蔽, 起惑造业, 丧失本有佛性。 色、声、香、味、触、法六者, 称为"六境", 它们是六根作用时不可少的境界, 即眼能视色, 耳能闻声, 鼻能嗅香, 舌能尝味, 身有所触, 意有所思所念。 总之, 六境包含了一切可认知的对象。 "六境"有引诱众生心思向外的可能, 即说它们易于蒙蔽众生本有的真心, 由于有污染性, 所以又称为"六尘", 因而"六境"又叫"六尘"。 "六根"与"六尘"的相互作用使众生生出了种种虚妄分别心, 造作种种业因, 感受种种果报。 佛告舍利弗说, 六根六尘都是由真空实相上幻化出来的虚妄法, 本来并非实有, 如果能够了解引理, 虽有六根对待诸尘, 但仍可以不受诸尘所染。 最终能够做到眼见色尘而平等一如, 由不起分别而视天界地狱相等; 耳闻声尘而不作分别, 无论他人是毁是誉, 终归不起欣喜心、沮丧心; 鼻闻香尘而不作分别,能使厕室化作香殿; 舌尝味尘而不拣择甘苦; 身感触尘而无意于涩滑软硬, 以至能够令刀箭化为天华; 意触法尘, 而不随逐诸法, 由不随虚假打转, 心中自定, 陶冶涵养,终归显出真心本性。 [注十四]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此处所说无非是"十八界", 即"六根"、"六识"、"六境"三者。十八界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 对世界一切现象和事物所作的分类。 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界。 其中的六根有认识功能; 六尘作为认识对象; 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观念。 总说起来, 此十八界依次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这里的"乃至"是举十八界的首尾,将中间的各界省去了。 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因为这根境识三种作用变化,而互成因果,展转无穷。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时刻观照,才能证到真空妙境,由是摆脱一切根尘识界,了然本来是空。 [注十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明",指痴暗的意思。为十二因缘中的一支。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生"。是佛教"三世轮回"中的基本理论。这十二支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称"十二支"。据《俱舍论》卷九说,十二支的关系是: 1. 无明缘行,"谓诸愚夫于缘生法不知唯行"。由于不懂得佛教缘生法,所以起惑造业。 2. 行缘识,"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驰赴所生结生有身。"前支的思想行为,作为引导力量,使识凭附中有,而向与其相应的投生处转生。 3. 识缘名色,"于此趣中有名色生。"此"趣"指六趣中的诸"趣",善恶一共六道。此"趣",亦即"结生"一刹那之"有身",谓此"有身"于母胎中之心(名)、身(色)得到发育。 4. 名色缘六入,"如是名色渐至成熟时,具眼等根,说为六处。"即胎儿由心身之混沌状态发育至有认识器官的分工。 5. 六入缘识,"次与境合便有识生,三和故有顺乐等触。"六入,或六处与外境相合而生识,称为三和,触觉由此发生,此相当于幼儿的阶段。 6. 触缘受,"依此便生乐等之受。"由有触觉便生苦乐及不苦不乐等受,此相当于所谓童年阶段。 7. 受缘爱,"从此三受,引受三受。"由有感受,引生贪爱。三爱,指对世俗世界的执爱,这相当于所谓青年阶段。 8. 爱缘取,"从欣受爱,起欲等取。"由有贪爱,便生出狂热的对世俗种种享受的追求,此相当于成年阶段。 9. 取缘有,"由取为缘,积聚种种招后有业,说名为有。"由贪爱执取等思想行为,必然招致后世果报,就此能招后世果报言,这些思想行为总称为"有"。 10. 有缘生,"有为缘故,识相续流,趣未来生。"由"有"产生后世之果报的思想行为,必然导致"来世"之再生。 11. 生缘老死,"以生为缘,便有老死。"此下二支为一个总的因果循环链条,每两支间顺序成为一对因果关系,而配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可以概括为两重因果:由无明、行两支作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则成为现在果;由爱、取、有三支作为现在因,行、老死则为未来果。此称三世两重因果。佛教认为,任一有情生命个体,在未来得到解脱之前,均依此因果链条的力量在三世和六趣中间流转,永无终时;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不平等现状,也都可以从这一因果系列得到根源性的说明。 总之,十二因缘中的各个环节,是互为因果的,人类之所以陷于悲剧,人类的痛苦所以没有终了之时,都由于它的桎梏。缘觉罗汉悟得生死转回的苦趣能够逆观老死苦的境界以生为因,生以有为因,有以取为因,取以爱为因,爱以受为因,受以触为因,触以六处为因,六处以名色为因,名色以识为因,识以行为因,行以无明为因,而无明以真空妙性为体,本来是虚妄。若能返妄归真,返本还灭,便无明灭,由无明灭,便有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也都随之而灭。这是缘觉罗汉修行观照的境界,叫做"还灭门"。缘觉罗汉认为十二因缘为实有,便用功去消灭它;而大乘菩萨以般若妙慧观照这一境界,以为其未必是实在之体,应视同大虚空一般,因此说到底,凡夫流转于十二因缘中也属一种假说,从根本上看,仍是虚妄。只要达到了悟真实,扫除一切执著,把握因缘起而性空的谛义,也就空除了十二因缘。这才是大乘法门。达此境界,也便不再追求一己之私的解脱,不至于在"个人"的道德完善上下功夫,不会只追求了悟生死。因此才会悲心大振,无意于摆脱个人的十二因缘桎梏,而是投入世间,上行下化。不度空地狱,誓不成佛。 [注十六]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指四谛道理,也称四谛法门。"谛"为"真理"的意思。"苦谛"者,是人对于社会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苦,指生死果报,有三苦、四苦、八苦等的说法,简而言之,大凡世间上一切逼恼和身心不安的事,都可以叫做苦;"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的痛苦的原因,"集"是"招集一切苦恼"的意思。世人所以有苦恼,都因为倾向于以"我相"为基础和出发点,因有"我相",故
摆脱拖延症
偃师姓名:偃师(后羿)年龄:保守估计有几百岁(白龙语)性格:腹黑,毒舌,坏心眼(汤郦语)眼睛颜色:右眼是琥珀色,左眼替换了服常木的眼睛,像是暗红色头发颜色:棕褐色身份:握有禁忌的造物之术——木甲术的传奇机械师有穷氏首领——后羿喜好:将木头做成合适的东西,珍贵稀有的树木,外加美酒。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算上“使唤小十”和“以美食坑汤郦”。重视的人(在下很想改为“喜欢的人”的说……):小十(偃十卿) 姮娥(妻子,已死)其它:“握有禁忌的造物之术——木甲术的传奇机械师,经过他手雕琢造设的木头,皆被赋予生命。雕刻的鸟会飞,造的木偶跟真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如同魔法师一般的木匠人。他使用服常木的一部分替琅玕木造了身体,并收取服常树的一只眼睛作为报酬。”“自称是‘云游匠人’的偃师,带着他的偶人小十,他们四处游历时的所见所闻。所谓的匠人,他们的手艺不外乎是木作,石作,玉作,鞣皮,再少的,便是陶作,冶铸。这些事,但凡男人或多或少都会其中的几样,即便全部精通,那么除了这些,又能有一些什么呢?可那个眉眼总是略略弯着,唇角带着淡笑,瞳仁幽黑得像是黑夜里升起的浓雾的男人却会这样对你回答:什么都可以,只要是您能够想得到的,我都能帮你完成。”三百年前,有一个凡人带大军擅闯昆仑,天帝降下天雷劫火,却未料到,此人在昆仑三千嘉木中找到了一截最不起眼的枯木,魂销形散之际,那枯木遭天火烧灼竟长成参天大树将青年包裹在其中。欲新生必先死,几乎没人知道,昆仑至宝不死木本身就是枯死的木头,只有天火重击才能唤醒他沉睡的能量,枯木逢春,陈花再开,因缘巧合下的天劫却助那青年拥有了不死之身。这个人就是劫掠昆仑,捣毁无数珍木,搅得天地震荡的……有穷氏首领——后羿。(白龙语)得到不死木之后,偃师就给自己下了封印,把不死木的下落和过往的记忆全部封存起来,才会不记得以往的事情,而他所做的这一切,只为了忘掉一个女人。(即姮娥)偃师脖子上带着的类似于装饰银质饰品,实际上可以幻化刀具,能够快速切割树木。让小十背负的箱子里,收藏着偃师走遍各地收集的各种树木和木刻工具,貌似还有联通空间的异能力。项链和箱子都属于上古神器。在日落之泉遇见琅玕木和服常木,以服常木为原料,为琅玕木制作容器,并以此向服常木取得一只眼睛作为报酬(服常木的眼睛可以辨百木),并为琅玕木赐名“偃十卿”。答应将琅玕木送回昆仑,引凤还巢。在记忆中,偃师是为了姮娥而去寻找不死木,但最后却因触犯天神而害死姮娥,并致使姮娥永世不能投胎成人。但在姬满伤害小十之后,唤回了记忆。(按白龙推测,应该是与想保护重要的人却并没有守护住的记忆重合,才换取了原始的能力。)能够自由获取百木卷中的树木制作弓箭。关于小十: 这是……我第一次用木头做的“人”……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并不是真的为了把琅玕木种带回昆仑才做的这个容器,而是……想让他在以后漫长的时光中陪伴我才做的这个人型……只要……不是人类的话,就能活得够长久吧。久到……能永远陪在我身边……偃十卿姓名:偃十卿(咳咳偃师爱叫他小十)年龄:保守估计上千岁(心理年龄:未知)性格:人妻(……),纯真(原因请参考上一行)眼睛颜色:淡琥珀色头发颜色:淡褐色(具体请看单行本一封面),银蓝色(海报上……)身份:上古神木昆仑山神木琅玕木的种子喜好:动物,树木重视的人:先生(偃师)其它:“原本是上古神木昆仑山神木琅玕木的种子,位列昆仑仙境中三千嘉树之首 。在日落之泉救了偃师,后来获得偃师相助有了不朽之身,偃师赐名他“偃十卿”,他的左脸有大片面纹,对偃师十分尊敬,平时称呼偃师为“先生”。为了回归仙山,与偃师一同结伴旅行。”小十的额头藏有琅玕木种,因为树种赋予生命而拥有了奇异的花纹。额头上是古代凤凰鸟的标志。琅玕木是种奇树,它的树身伟岸,玉树琼枝,枝头上结着类似珠玉的果实。花期可长达上百年,这百年中只有一年会结出果实,虽不能令人长生不死,却能够令死物复生,甚至拥有短暂的生命。琅玕木能位列昆仑仙境三千佳木之首,主要是因其果实是凤凰最爱的食物。虽然身体是男身,但真实性别不明。当人皇闯入昆仑山,寻找不死木时,将琅玕木砍伐殆尽,并放火烧山。这些给小十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但小十的愿望还是希望能够回到昆仑山,引凤还巢。被白龙带回宫之后,遭遇了内宫女官长的女装袭击(!)。在与姬满的会面中,被姬满各种“调戏”(……),最后差点被剥了衣服(坑爹呢!偃师你干嘛去了?!)。现因姬满欲取琅玕木种,被刺穿额头,受重伤昏迷。关于偃师:1.自从你把小十从沙漠中带出来后,小十已经决定,不论你是什么人,都会跟随你。2. 因为,我不会让任何人伤害你,只有先生,是我无论如何都想要保护的人。3.如果后羿是造成我流落沙漠的元凶,那先生就是将我带出沙漠的恩人,我无法去想象当这两个对我意义完全不同的人重叠成一个人时我该怎么办,但是,我唯一清楚的一点就是,为我制造了躯体的人,要带我回到昆仑的人,就是我……最想保护的人!服常树姓名:离珠年龄:应与琅玕木相差不大性格:淡定多一些,但可炸毛,也可犯二(……)身份:生长在上古神树琅玕树周围的“服常树”其他:《山海经 海内外经》开明东有服常木,其上有三头人。曰离珠,伺琅玕木。离珠是黄帝手下的明目者,他日夜守护者琅玕木,每天用头上的六只眼睛轮流看守,一刻都不敢疏忽。每当凤凰飞来,他便采下琅玕,递给凤凰吃。昆仑仙境被毁坏殆尽之后,为躲避人类的寻找,服常木顺水流逃到沙漠,却因离了仙境不能维持人形而困于沙漠,只好将琅玕木木种种于水下,细心看护,凡有落水之人,就通过水流送往别处,也因此结识了偃师。为了答谢偃师为琅玕木做的不朽之身,将自己一只眼睛送给了偃师作为报酬。 张华(白龙无夜)姓名:张华(真名无夜)年龄:……(在下推究不出来)性格:倨傲于天地(……在下正在思考,是否加一句“后被姬满调教”),实际上非常重情,而且很傲娇……会为了自己想得到的一切不择手段(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傲娇强受啊!)眼睛颜色:银白头发颜色:银白身份:昆仑白龙无夜周朝冢宰张华喜好:……(在下只知道他讨厌人类)重视的人:无香子,姬满(这个打出来我都心虚,应该是最恨的人吧,那应该也算重视的……吧……)其它:周穆王巡游途中带回来的神秘青年,因博学多智被封为冢宰(即太宰。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掌管朝政,是深得周穆王信赖的谋臣。真身实为昆仑山的白龙无夜。自古龙以黄为尊贵,而无夜则是不安定的白,无夜本身就由于这个原因遭到众神的议论,后来又因制作出百木卷引发天宫惨案,被天帝贬下凡间,刚好下界到了汤郦的山头。后来因受不了汤郦对食物的狂吠(……),教村民用木马挡水,也因此招来本该北上找高人的姬满(汤郦,你是牵红线的吧)。无香子是无夜降临在昆仑仙境所见到的第一个人,就幻化为与无香子一样的相貌。因为人皇带兵擅闯昆仑,无香子为保护无夜而消失,所以对人类的厌恶颇深。一开始无视姬满,后来因姬满放火烧山就与姬满大战一场(……请恕在下这么描述)。最终,无夜杀死了姬满的父亲,但被姬满砍断龙尾(龙折尾,如鸟断翅),再也无法离开地面。龙尾被封印在姬满后背的竹林刺青上(囚龙于竹,即为“笼”)。“无夜”之名的来历为“光华灼灼,无以为夜”,也因此姬满将其取名为“张华”。为实现姬满长生不死的愿望,重获得自由而努力着……(姬满为此十分不满)虽然表面上一心想获得自由,但应该或多或少对这个国家(或者是某人?)还怀有眷念。曾以酿酒之言比喻自己与姬满的君臣关系:“我会留在这里,是大王断我尾,禁我足,以我的自由来换取帝国的荣耀。若以酒来比喻这君臣之情,原料已是千创百孔,又如何期待能酿出好酒?只怕……经过十几年的发酵,这酒早已苦涩变质,再无回天之术了。”已将偃师和小十带回,预备让偃师恢复记忆,从而探得不死木种的下落。明知道拥有不死木就必须牺牲掉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但估计是想报复姬满而并未吐露真言。姬满(周穆王)姬姓,名满,昭王之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 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关于他的传说,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则是《穆天子传》。为巩固国家,稳定四海而找到白龙。相当有霸气的人,而且相当有心计,求贤若渴。为得到白龙,使出了一切手段。用帝王之剑——昆吾斩断了白龙的尾,并将其封印在自己身体中,致使无夜永远离不开周朝的土地。 琉马被虎鬼杀害的村民布泰的弟弟,他是村子里舞蹈跳得最好的人,对哥哥的死一直深表内疚,当偃师问他布泰被害当晚去了哪里,对方却说什么记忆也没有,偃师此时便知真相,琉马定是被萨多巫师利用,成为杀人的武器。琉马额上的发带即为森罗木,而佩戴者也会深陷于这幻木的力量。最后与偃师一起拆穿萨多的诡计。萨多琉马村中的巫师,戴着面具。原为宫廷中的巫师,因欺瞒天子而被刻字于左脸,后又带着大批的财宝出逃。为了控制更多的人,而杀害了原有山神的象征——虎,每晚能听见的林中虎啸,村民只以为是山神的愤怒,实际上却是老虎无助的嘶吼。将琉马控制,让他去袭击村民。最后承认偷走百木卷,并将其献给了水底的王者。 南耶云境泽现任巫女,负责祈雨求福,但村民认为她任性妄为。本有个双胞胎姐姐南零,在祈福祭祀的时候被水中邪木吞噬。性格腹黑加傲娇。因为小时候被母亲遗弃,而又被南零的话“娘亲和村子只要我就可以了,因为,你不及我”所刺激,做什么事情都要与南零一决高下。唯一想要做的事就是打败南零。委托偃师作出最强的武器,打败了邪木。南零云境泽前任巫女,虽然和南耶拥有一样的容貌,性格却完全不同,高傲冷静且懂得分析全局。认为只有南耶的力量更适合成为巫女,但南耶依旧桀骜不驯。当村子遭到邪木的袭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时,利用南耶想打败自己的那份执念,牺牲自己,让南耶拼尽全力一战。 汤郦(汤老板)偃师口中所谓的麻烦人物。外表雍容华贵,性格却乖张暴戾。万事食为先的她似乎拥有着神秘的力量。以替人实现愿望换求世间美味。真身实为饕餮和人类之女(不吃人)。因饕餮有龙的血统,称张华(白龙无夜)为叔公。和偃师似乎相识已久。 天养生富可敌国的城中新贵,从冢宰(无夜)手上得到摇钱树树种。在端阳节因只愿行平礼而惨遭恶霸欺辱幸好得到颜姬的帮助。对颜姬一直念念不忘。为了实现颜姬的愿望,而自愿将树种种在自己体内(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咒术,原本需要生长十几年的树木可以在几日之内成型,但人却会死亡)。颜姬被贪财的父亲许配给地痞,后又被改许给天养生,是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子。在端阳节,因看不惯城中贵族骄横跋扈,而出手搭救了正被欺凌的天养生,她没有想到最后自己竟然会变成天养生的妻子。最开始的愿望是离开家,自由的生活。后来爱上了天养生,希望能一直留在他身边。 姓名:米沙真实姓名:章莺生日:4月9日喜好:宅于家中,喜爱幻想宁愿相信世界是光明的,所以不爱黑暗系、颓废系、虐系文。喜欢冷笑话,轻松快乐的对话和观点。对插画很有爱,但仍觉得故事才是王道。自我故事酝酿中。喜欢色彩明亮的小东西毛茸茸且四脚着地(注:务必是这两项条件之交集)的动物腹黑、眼镜、黑发系美少年最爱!喜欢的作者:落仔、六六喜欢的动漫:蜂蜜和四叶草喜欢的颜色:蓝色喜欢的绘图PC:Windows2000/1G ram/120G HD/Wacom intuos3 6X8 《莲之果》(刊登于《电漫》05年3月号)《双重杀手》(刊登于《少年漫画》05年12号)《少年人生LOOK》小说“魔女的结婚”插图绘制 (05年1月号-8月号)《新干线小说》“时钟童话”插图绘制 (05年7、8月号)长篇漫画《星之轨迹》 (刊登于《卡通王UNIONE》05年9月号-12月号 )短篇漫画《旁边的旁边》(刊登于新蕾杂志)明晓溪06年小说《泡沫之夏》封面绘制目前每月于《公主志》连载《泡沫之夏》漫画版 已完结【于2010年5月份】明晓溪小说《旋风少女1》插图《旋风少女3-虹之绽》封面《王子的仙人掌》完结,单行本已上市 单价:元《泡沫之夏》1、2、3、4、5、6、7 、8册已完结上市 单价:元有个人画集MAGIC及黑白画册PIANO《珍珠上的世界》漫画(连载于《星少女》09年6月号-12月号)《洪荒书之商羊》短篇漫画(连载于《星少女》09年4月号)《泡沫之夏》漫画绘制(连载于《公主志》,已完结。单行本已完结)《月下美人》短篇漫画(连载于《漫友》10刊)《偃师》于9月漫友(下)开载。
刘李铭俊521
读了你的故事,再一次感到心理学的困境。现代的医学心理学是比较成熟的,在治疗神经症的问题上效果一般都不错。但人的很多问题不是病理学可以结决的。它更接近于一种哲学,一种世界观。我觉得你在过去做了一些无谓的努力,你的焦虑和强迫并不是一种神经症,它们是你的人格的一部分,你只是比一般人谨慎、要求高、完美主义、爱干净而已。可是你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的特点,去变成一个平凡的大众化的人。去喋喋不休的纠缠于你根本没兴趣的人际关系,因为别人告诉你一般人都应该这样。其实你的人生的大部分精力应该在事业上,你可以轻松的完成别人看来复杂繁琐太过精细的工作,你的工作很少会出错,而且再乱的东西在你的手里也会变得井井有条。这会使你的事业很成功,而且这也可以带动你的人际关系,你不再需要去压低身态去附和别人,你会自然而然的得到别人的崇拜,再也没有人会瞧不起你。其实你是一个和一般人不同的人,接受上天的礼物比一直渴望摆脱它们要更有乐趣,更幸福。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