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与泡菜~
(齐帆齐微课) 求学阶段,写作偶有被语文老师点名表扬,末了会加一句,就我们专业班情况而言如此。言下之意,其他班级写作真正出色的大有人在。 那时候学的专业非语言文学,对这样的点评并不怎么上心,从没想过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想啥写啥而已。 只是阅读于我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需要,自小喜欢看书,小时候将家里的书翻了又翻,看了又看,出门上学经常跑图书馆借书还书,乐此不疲。 十七八岁时,会每年为自己准备一个喜欢的本子,但很少动笔写东西,如若有写一写的冲动,那必定是心里有委曲、有不痛快了,借文字纾解心情,很随意,很随性,多与少全凭心情。 工作数年后,有一次收拾旧物,这些小小笔记本又重见天日。再度翻阅,诧异本子上记录的都是愁滋味,一阵哑然,可又马上为自己庆幸,在那生机勃勃又彷徨的岁月里,是文字抚慰了那颗焦躁不安年轻的心。 工作、恋爱,踏入婚姻,阅读量骤减,写作更是离我很远,直到孩子降临,我开始有意识地用文字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这时,文字记录成了生活中的常态。 一开始只是记录小姑娘的童言童语及趣事,后来随着孩子长大,对养育孩子的思考也越来越多,我开始主动用文字梳理自己的思考。 这时期,在网上遇上了一个博主“维尼老师”,他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专门撰文讲述他的育儿观念,他的观点很吸引我,每天下班前空闲的时间就是我专心阅读他文章的时刻。 他反复提议要将和孩子产生矛盾、发生冲突的过程记录下来,每一次纪实就是一次很好的反思过程,就像第三者来观察整个事件,会对亲身经历的事情有一个新的视角、新的领悟。正值女儿的第一个逆反期,原本对自己养育孩子的满腹信心被她一点点打击,我开始严格执行发生一事、记录全程。 每一次回顾亲子冲突并不轻松,要重新面对焦灼、气馁、彷徨甚至气愤的心情,就在文字整理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诸多问题。一边是过程记录,一边是对事件中自己反应的反思,追究自己自动化思维背后的心理,背后的需求。 随着记录越来越多,反思越来越深刻,改变越来越明显,频频获益的我对阅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大量的育儿专题阅读,渐渐拓宽其他类型,小说、散文、哲学、科普等等,一次次被震撼到,一次次引起强烈共鸣。阅读速度快了,数量多了,喜欢的作家也多了,那份想靠近他们,想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心愿日益强烈。 2015年写下了对文字的喜爱之情。 随着孩子渐渐可以脱手,曾经高度聚焦她的那颗心,渐渐开始审视自己的生命。除了妈妈这个角色,我本人的天赋是什么,我能创造什么价值?待白发苍苍坐在摇椅中的我,会如何回望自己这一生呢?会有许多遗憾,许多悔意吗?还是觉得这一辈子没有白过,拥有很多幸福与骄傲? 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提到: 人的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我们每一个人都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留下我们的欢声笑语、绵绵情意,如何能证明我们曾经来过这个世上呢? 人生如此短暂,我的喜怒哀乐,我的思绪万千,我与他人的种种故事,都那么值得回味,纵然如今音像记录相当便捷,但唯独文字能将我心中所感所想所思所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于是,我对写作有了前所未有的迫切感。 从2007年开始的日常记录,到2011年起每年一篇年终总结,回顾整一年的喜悦与收获,再到读书笔记、工作随笔的撰写,写得越多,越热衷于此。 从最初随意地写,到后来主动地写,再到为集成一册刻意地写,阅读与写作已然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开心的事情写着写着更喜悦,伤心事、气愤的事,写着写着心中愈加清明,旅游的事、喜欢的事、有趣的事、深思的事,统统发生在身边,生发在心中的,都用文字记录下来,生活愈加美好,愈加让人珍惜,也就更加感恩生命的馈赠。 对文字的亲近与喜爱,就是一场自我救赎,记录的是事件,却悄然治愈了不安,抚平了焦躁,品味了更多的美好,积攒了更多的力量,丰盈的内心还会惧怕什么呢? (齐帆齐第四期28天写作成长营,第6篇,打卡主题2:文字路上难忘的事,1787字,累计9868字)
注册个名那么难
《救赎心理师手记》( 孙思远)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救赎心理师手记
豆瓣评分:
作者: 孙思远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副标题: 心理师手记出版年: 2009-10-1页数: 292
内容简介
一个踌躇满志的畅销书作家:“我总是愈发感觉自己写不出东西,为担心一两个错别字而反复检查几十遍,我迁怒于电脑,已经砸坏了六台笔记本。”
一位温柔恬静的中学教师:“……我总是希望丈夫骂我,打我的身体,把我绑在床头,还希望他扮演嫖客的角色和我游戏。”
一个位高权重(事业如日中天,人人羡慕)的总经理:“我怕光,怕见人,听到电话声响就浑身哆嗦,几次把电话线拔出,把电话机扔到了女秘书头上。”
一名稳重干练(成熟理性)的公务员:“我经常烦躁,心情不好时就去买一大堆衣服,坐在地板上拿剪刀一件件剪碎,看着布片在空中飞舞。”
心理师,这是张小凡生命中最值得骄傲的三个字。在这个平台上,她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认真思考、用心体验种种痛苦,解救每个被困的灵魂。当看到来访者在她的努力之下,恢复健康心态时,那份成功的喜悦和助人的乐趣,简直无法形容。
她以自己的智慧、爱心与勇气,为一个又一个来访者驱走了心头的魔鬼,然而,最容易被魔鬼附体的,正是驱魔人自己……
作者简介
孙思远,资深心理咨询师,自幼喜爱文学。现居上海,业余从事心理小说创作。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