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悦
01 心理学中说,人们在恋爱时,会自动变成对方的理想父母与孩子。也就是说,恋爱到深处时,双方之间的关系会变成既互为父母又互为对方的孩子。这个父母不是我们的现实父母,是我们的理想父母。这个理想父母是什么样的?简单地说,理想父母就是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的父母。在现实中,我们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在每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方式与表现都不一样。因此,每个人心中的理想父母也不一样。如果我们对现实父母比较满意,理想父母与现实父母的重合度就会比较高,我们会找一个与现实父母相似的恋爱对象。如果我们对现实父母不是那么满意,就会想拥有一个与现实父母相反或互补的理想父母。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控制欲比较强,孩子可能就会想要一个温暖有爱的,能够尊重并给予自己自由的理想父母。有的父母平时比较忽略孩子,可能孩子的理想父母就是能够关心和体贴照顾自己的父母。02 好的恋爱关系是我们治疗童年创伤的良药。武志红说: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在孩童时代造成的,这些源头就仿佛是一个脓包,我们把那个伤痕包起来,“眼不见心不烦”。要治疗这个问题,就必须去碰触这个脓包。但是,我们知道,人们经常会出于恶意去碰我们的脓包,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疼。只有特别信任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才会让他去碰触这个脓包。生理上的脓包很容易碰触,但心理上的脓包却很难。如果是童年受的伤,就必须退行到孩子时的样子。于是,在无意识中,恋爱就成了我们的另一个治疗机会。我们都希望恋人能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将我们童年的创伤治好。如果恋人很在乎我们,就会主动去满足我们这个来自无意识的愿望,去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一旦我们觉得恋人的确符合自己理想父母的形象了,我们就会变成孩子。如果“治疗”获得成功,不仅童年的错误得以修复,我们还会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人格成长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与家分离的最后一步。然而,不幸的是,很多恋爱的“治疗”并没有获得成功,反而留下了更深的疤痕。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处理好爱与分离这一对矛盾。03 恋爱,其实是亲子关系的复制。我们与世界上的一切关系,都是亲子关系的复制与延伸。因此,童年时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将来幸福的能力。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在恋爱前期,我们会积极地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让对方感觉到,“不论你做什么,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你,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这会让我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并感觉到幸福。如果父母没有很好地处理与子女的爱与分离,子女长大后就会觉得:父母应该为我们的幸福与不幸负责。就像小时候,孩子觉得自己的幸福与不幸是父母给的。同时孩子也会觉得父母的幸福与不幸是自己造成的。这样双方就会互相依赖,互相干涉,模糊了彼此的责任与界限,失去了彼此之间的独立空间。这种黏稠的关系,只会让双方彼此束缚,双双失去了自己的灵活性与生命力,双方都变得很累。如果父母从小能够给予孩子充足的爱,随着孩子长大,孩子渐渐就学会有独立,并与父母健康分离。但是一些人由于小时候没有得到过充足的爱,他们长大后,心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成长,所以心理还停留在小孩子的阶段,既不愿意为自己负责,又想能够为对方负责。于是,在恋爱中,他们会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对方的身上,同时又妄想控制和操纵对方,这正是造成双方关系痛苦的根源。其实,一个在童年时真正享受到现实父母之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会过度地寻求理想父母的爱。因为他们爱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心中充满爱的能量,有能力付出爱,并乐于付出。与此同时,他也会主动独立,给自己和对方自由空间。04 为什么我们和某个人会一见钟情?这其实是因为,那个人满足我们心中的理想父母标准。我们会在潜意识中根据自己的现实父母去寻找理想父母,作为我们的恋爱对象,并且爱上对方。对方如果在乎我们,TA会在潜意识里知道我们的需要,并主动满足我们,给我们以无条件的爱。当我们结婚后,双方都回到了现实。渐渐地,我们不再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同时,我们还会把对现实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对方身上。如果现实父母有严重的缺点和问题,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我们还会害怕对方也有这样的问题,或把对方想象成拥有这样的缺点,以此来推测对方的行为,并产生相应的回应模式。如果我们现实中的父母比对方优秀,我们又会以此来挑剔对方,觉得对方做不到像我们父母这样。这其实是两个家庭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带着各自的家庭烙印来与对方相处的。虽然恋爱到深处,我们会变成孩子。但这个孩子与我们刚出生时是不一样的,TA已经被原生家庭写上了程序。如果现实中的对方无法满足我们,我们往往也不愿意满足对方。如果双方都只想着对方满足自己的期待,而自己却又不愿意改变,这样双方就会互相挑剔,于是爱变成了伤害。虽然每个人得到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后,心态就会退行到孩童时代。但一些人变成了好孩子,另外一些人却变成了坏孩子。一般来说,健康家庭会养出好孩子,糟糕的家庭会养出坏孩子。我们只有在最信任人的面前才会变成小孩,所以最信任的人往往也伤我们最深,因为我们对他们不设防,给了他们伤害我们的机会。05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阿静在一个相对健康的家庭长大,她的父母都很爱她,她小时候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将父亲当作偶像来崇拜,但长大了一些之后,她发现父亲其实非常平凡,他相貌普通,能力一般,并不很受人尊重,而且也缺乏一些精彩。这些发现让阿静感到失望,她心中逐渐产生了一个“理想父亲”的原型:他才华横溢、英俊潇洒。而岳东正好符合这个原型,所以她第一次见到岳东就爱上了她。岳东的家庭很不幸,6岁时,在他心目中那个“无能的暴君,自己没本事,就爱拿我出气”的 爸爸患病去世了,妈妈便一直不断地换男朋友,他觉得她一点都不关心他,在她心中中,每一个男朋友似乎都比儿子更重要。岳东16岁那年,妈妈在去见男朋友的路上出车祸去世了。他心中的理想妈妈是温暖、安全而且给予他无条件的爱。阿静正好也符合岳东“理想妈妈”的原型。她非常爱岳东,所以一开始就扮演起了岳东“理想妈妈”的角色,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无论他怎样对她,她仍一如既往地爱他。让岳东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家的温暖。岳东幸福地对阿静说:“我现在终于知道什么是蓬荜生辉了,你让我这个破家的每一个角落都发起了光。”当阿静给足了岳东无条件的爱之后,岳东很快退行到了孩童时代,变成了一个“孩子”。相处近一年时,岳东开始挑剔阿静,他不再和阿静一起做家务,相处近两年后,他对阿静的挑剔变成了嘲讽。三年后,嘲讽变成了恶言恶语的攻击。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阿静的每一个缺点,同时,他对阿静与其他男性的交往也非常敏感,经常跟踪阿静,仇视那些与阿静交往比较多的男同学。阿静多次提出分手,都被岳东苦苦挽留,但岳东却没有去改变自己。虽然阿静依然爱他,五年后她终于还是与岳东分手了。此后,岳东开始不停地换女朋友,十年间,他交了一个又一个女朋友,每一个女朋友都比阿静漂亮、能干,但每一段关系都维持不到四个月。十年后,他再一次梦见阿静,她像往常一样给他带来了热气腾腾的生活,但她走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妈妈欠你太多,但我什么也不欠你”。她随即转身离开了他,那一瞬间阿静的背影像极了自己的妈妈。醒来后,岳东的枕头被自己的泪水浸湿了。06 武志红说: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对于岳东来说,只有阿静能让他念念不忘,因为她给了他无条件的爱,让他在她面前变成了孩子。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太糟糕。“现实妈妈”欠他太多,他现在要“理想妈妈”来还债;“现实妈妈”非常花心,他现在也怀疑“理想妈妈”会一样风流;他对“现实妈妈”怀有很多愤怒的情绪,现在他将它们发泄到了“理想妈妈”身上……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是“移情”,移情是心理治疗的契机,有经验的心理医生会利用这个契机将病人拉出无意识的阴影,将他带入光明。但阿静不是一名心理医生,当岳东将自己的脓包呈现在她面前时,她不知道如何对这个脓包进行手术。所以她只好退却了。在心理治疗中,只有当病人有强烈的改变动机后,心理医生才可能发挥作用。在恋爱中也一样。而岳东也不是个好病人,他缺乏改变的动机。岳东的童年太悲惨,但他幸运地遇到了阿静这个最理想的恋人,愿意去扮演他理想中的妈妈。在阿静每一次提出分手时,如果他也试着去反省自己的人生,去主动改变他的行为模式,那么这会是他最重要的被拯救的机会。甚至之后如果在与女朋友分手后能改变自己,他的人生依然有机会获得真爱,从而获得拯救。可惜他不想改变,他认为自己父母应该对他的人生负责任,而他没有责任。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我们之所以会在恋爱中重复童年的错误,是因为我们无意识中想得到治疗。只是,如果病得又重又缺乏改变的动机,我们就不是好的病人,再优秀的心理医生对此也无能为力。外因都需要通过内因,才能得到改变。07 恋人也是独立的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的父母。恋爱的蜜月期,恋人会彼此扮演对方的“理想父母”,是因为我们潜意识中都会知道对方需要什么。但是,等蜜月期过后,两个人的距离近到不能再近时,我们就会将恋人当作“现实父母”,以前对“现实父母”的那些不满,现在会嫁祸到恋人的头上。在嫁祸时,我们就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孩子。恋人越爱我们,我们越不讲道理。这是考验一场恋爱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不耐烦,从而不愿意继续给予恋人无条件的爱。要想超越这个艰难时期,最好的情形是,一方面,我们明白自己的很多不良情绪不是因为现在的恋人才产生,而是因为过去所产生。另一方面,恋人继续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可惜我们很多人都是凭本能去相处,甚至一些人心理根本就不成熟,还停留在小孩的阶段,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超越。武志红说: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第一次是从妈妈的子宫里出生,第二次是恋爱。我们不能选择出生,但恋爱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全交给潜意识去指挥,而是努力去救自己救恋人,那么我们每一次恋爱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治疗机会。要想达到这一点,除了要学习无条件的爱,也要学习分离。因为,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少数时候,一场恋爱会自动拯救一个人,这是爱情为什么被奉为伟大的深层原因。但是,如果特别想得救,我们就必须自己去努力。只有在爱的过程中,双方共同努力,一起成长,这样,童年的伤才能够在这里得到有效的修复,而我们的内心也变得越来越强大、获得爱与自由。参考资料:《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
繁星若雨
《黑客帝国》讲述一名年轻的网络黑客尼奥发现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实际上是由一个名为“矩阵”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尼奥在一名神秘女郎崔妮蒂的引导下见到了黑客组织的首领墨菲斯,三人走上了抗争矩阵的征途。剧情简介:在矩阵中生活的一名年轻的网络黑客尼奥发现,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实际上似乎被某种力量控制着,尼奥便在网络上调查此事。而在现实中生活的人类反抗组织的船长墨菲斯,也一直在矩阵中寻找传说的救世主,就这样在人类反抗组织成员崔妮蒂的指引下,两人见面了,尼奥也在墨菲斯的指引下,回到了真正的现实中,逃离了矩阵。尼奥这才了解到,原来他一直活在虚拟世界当中,真正的历史是,在20XX年,人类发明了AI(人工智能),然后机器人叛变,与人类爆发战争,人类节节败退。
晨馨1205
看完黑客帝国4,第一感受的确不是很好,但还是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毕竟和前3部的上映已经间隔了太长时间,剧情的衔接难免会有一些断层。这篇文章的回答主要分为2个部分:
1、黑客帝国4剧情主线解析梳理;
2、黑4中部分剧情问题解析;
(1)矩阵还存在吗?为什么矩阵还会继续存在?机器反悔了?
(2)年轻版的墨菲斯从哪来的?
(3)为什么矩阵中的场景会实时反映在尼奥制作的游戏中?
(4)为什么一直找不到尼奥,花了60年?
(5)为什么史密斯可以无视分析师的时间静止能力?
(6)为什么许多程序没在版本迭代中被清理掉?
(7)为什么尼奥很年轻?
引言:黑客帝国的本质就不是商业片,而是包裹了一层商业皮的文艺电影。它的科幻感更多是一种包装,来为沃卓斯基姐妹的世界观保驾护航。
时隔20年的重启,这20年间信息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人类社会因此而生出更多的选择和想法,也与1999年完全不同。这种变化改变了导演,而她真实的想法在这一部中自由地体现了出来。人类靠爱来维系,靠理解来发展进步。一成不变,守旧封建的思想禁锢向前的脚步,所以过去的Zion只能成为历史,执着于曾经传说的墨菲斯也终究成为了过去。
黑客帝国的核心元素从来就不应该是墨镜和黑风衣,还有炫酷的动作设计,这些是附加的漂亮外衣,它内体,如同被粘稠的培养液浸泡着的漂亮躯体,以及所有awake people,他们的选择。从来没有选择,所有的选择都是你以为你有选择,而你早就已经做出了选择,而你需要做的是理解你的选择。这种使命感和归宿感在这一部更为明显得表现出来。崔妮蒂一定会选择相信尼奥,尼奥一定会选择拯救唤醒崔妮蒂。
在影片的中后段,大反派“分析师”(the analyst)终于说出系统复活尼奥与崔妮蒂的目的——用爱发电。两人当年的行动多么轰轰烈烈,对系统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但系统可以反过来利用这种能量。他们把尼奥和崔妮蒂(蒂芙尼)设计成互相倾慕而不可得的关系,让两人之间“爱”的能量永远处于满值却又不溢出(对系统造成危险)的状态、做矩阵的情感劳工——两人如同视频网站上做夸张反应的up主或为女主播刷火箭的观众,连结似有若无,不断生产并维持着能量供系统去驱使利用。
人类和机械,究竟差距在哪呢?人类的智慧创造出了机械,催生出来了人工智能,甚至能够让机器学会思考。机械能够在物理意义上远超过人类,一旦其不再为人类而服务,人类将陷于低生活被反过来奴役的境地,能够拿出来与之决斗的砝码,便只有情感、信仰、希望。这是人类区别于机械的最高级的存在。机械不会有感情,不会相信奇迹,不会有希望,不会有强大的意志力,100%的理性,而进步的变革需要不理智的火花去点燃进程。
1、黑客帝国4剧情主线解析梳理: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黑3的剧情,在黑3中,机器大军最终定位了人类最后的城市“Zion”,并派遣机器大军攻城,具备“自由意志”的人类(Human)与机械大军(the Machine)在锡安(Zion)发生激烈战争。
由于战力相差悬殊,眼看人类就要灭族,救世主尼奥(the One)以彻底清除史密斯变异病毒为条件,要求机器大军撤军,与人类维持和平。尼奥自认为最终与机械达成共识,在母体内部与史密斯发生激烈战斗。
最终尼奥选择了自我牺牲,清除了病毒史密斯,同时,机器大军撤军,锡安得以保留,矩阵承诺带给所有人真相(主要指仍然在矩阵中的未觉醒的人类),母体迎来了耀眼的日出。(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尼奥的爱人崔妮蒂也阵亡了。)
黑4的剧情发生在黑3事件60年之后,时间来到23世纪下半。
黑4开头,还是熟悉的音乐,熟悉的配方
这里很明显是在致敬黑1,崔妮蒂和墨菲斯说过同样的话“You were right”,画面也似曾相识
影片开始,一个黑夜,一名黑衣人像崔妮蒂一样被追杀。
不同的是,更多的黑衣人出现,最终抓住了假崔妮蒂,引来了巴戈斯(Bugs)。(没错,他的名字就叫BUGS,不言而喻。)
一群黑衣特工对巴格斯紧追不舍,
巴格斯逃到一个布满钥匙的房间,这里也是暗示这个房间会有些奇怪的后门。
果然,关键时刻,神秘黑衣特工开后门解救了巴格斯。
这里又是一大段对白以及截图,从这里我们能了解到非常多事。
晴天夹心
《桃姐》我看了十遍之多,看完以后我默默地对自己说今年过年我不再远行,要在家陪伴妈妈过一个团圆年。 看着桃姐从生病到死亡的过,我突然发现那个曾经让我恨了很多年的,“不爱我”的妈妈,其实一直都在努力给予我最好的爱,只是我从来不曾在意过她的努力,我没有真正体会过她的痛苦和不易。 那是一个在我看来一直不曾老去的实则是已经快七十,需要呵护的孤独的老人。 这样一个凉如水的秋夜,因为这样一部电影让我重新审视三十多年来妈妈和我之间的爱恨纠葛,那些覆盖在我内心尘封已久的美好的回忆上的灰尘被轻轻拂去,一张张充满温情的老照片散发出温暖的光,在这样的黑夜中暖暖地照亮我的眼睛。 看的过程中,我时而会笑,因为我看见了人在暮年之际那种像孩子一样可爱的一面;我时而会掩面啜泣,因为透过影片我也看见了妈妈终有一天也会像那些老人生病,痛苦,恐惧,孤独直到她离开我。 或许我从来就不能承受分离,所以我也从来不想去正视她的存在,就像梁罗杰在陪伴桃姐度过生命中最痛苦的阶段,在即将离世之际却离开,因为他无法承受死亡把亲人与自己分离。 他临行之时,在病榻前,为桃姐捋了捋头发,为她穿好袜子,那一刻他提前在心里与之做最后的告别。 提前离开的那个人永远都是最痛苦的,因为怕被抛弃,所以自己首先离开,这样或许可以让自己永远处在没有失去的状态中。就像影片结尾,他在楼下凝视着家里的那扇窗户,似乎那盏以前为他时刻亮着的灯依旧散发着温暖的光照亮他回家的路;进了房间,桃姐始终在家里的某个角落陪伴着他,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一电影却涵盖了关于每个人在不同时期对于依恋,死亡,分离,丧失的态度。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桃姐 我们从出生需要依赖母亲或者母亲一样的人,是因为对方可以提供我们活下来的营养,如果这种依赖是稳定的,持续的,令人满足的,那么到了青春期,成年期之后,这种依赖逐渐减弱变成一种稳定的依恋模式,存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是我们后来和其他重要客体关系的模板。 依恋是人类最重要的话题。不仅是婴儿期,幼年期需要依恋稳定的客体给予其存活的条件,影片中已到知天命的梁罗杰,像桃姐一样垂垂老去的老人院的老人,年夜里无处可去的蔡姑娘,病入膏肓的梅姑等等,这些人其实象征了从青年到中年,老年这几种人生阶段也都需要稳定持续的依恋关系。 所以依恋话题贯穿于人的一生。 钟春桃 即桃姐 原籍台山 自幼家贫 出生不久被人收养 养父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杀 养母无能为力再照顾桃姐 辗转之下 将桃姐安排到梁家充当家佣 自十三岁起桃姐先后照顾了梁家四代 共六十多年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导演要把她称作桃姐。桃子多汁,味道好,俗话说桃子养人,孙悟空当年冒着犯天条的危险盗取王母娘娘的蟠桃是为了长生不老,其实从这就可以看出桃子象征着长寿吉祥的寓意。除了果实,桃枝可以辟邪,桃胶可以美容,桃花可以观赏入药,同时“桃花运“形容人在爱情上有好运,还有”面如桃花” 诸花之中,桃花虽然花期短,但有最完美的女性气质,艳丽、妩媚、飘零,无不扣人心弦,所以桃树是一种非常宝贝的植物。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影片中桃姐的存在对于梁罗杰是个宝。 爱别人 , 也被别人爱 , 这就是一切 , 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为了爱 , 我们才存在、 有爱慰籍的人 , 无惧于任何事物 , 任何人。 —— 彭沙尔 从桃姐简单的成长资料中可以看到她内心带着巨大的创伤------被抛弃。从婴儿期到少年她没有一个稳定的依恋关系,从小家贫,养父被杀让她带着深深的死亡恐惧,流离失所,动荡不安的童年让她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可以依赖的家庭关系,这些都是她终身未嫁,在梁家做佣人服侍了四代人,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的主要原因。 佣人的身份让她自觉卑微,但潜意识中她把这个家庭当作了自己的家,幼年的经历让她无法离开去创造属于她自己的生活。她竭尽全力照顾好每个成员,用这种讨好的方式获得一个位置,肯定自己的价值。 一个女孩十几岁,正值青春期,和王馥荔扮演的少奶奶的同年岁,推算从她去帮佣的时间,大少爷那个时候也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也有点像童养媳的角色,所以当梁罗杰对她说:“你一定是喜欢我爸爸,所以没有嫁人”的时候,她的反应是跳起来极力反驳,但是你从她脸上能看得出一种少女般暗恋的羞涩。 她赠送给这家孙媳妇的项链是家里老人留给她的遗物,大少爷死后交代把位于深水埗的一套房子给她养老送终,可以看出,这个大家庭对她应该是比较不错的。 她收藏的第一个月的工资应该算是很高的,说明这个家庭的物质条件在当时很好,这也是让她有安全感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这个家庭早已经把她当成了其中的一份子,最后的合影让桃姐完成了一生的心愿----找到了回家的路。 这让我想起我妈妈,我妈姊妹七个,她是老三,是最大的女孩,上面两个哥哥。外婆是童养媳出身,可惜这个童养媳没有去到一个家境富裕的家庭,吃了上顿愁下顿,也没遇到一个包容她,疼她的丈夫,所以外婆一生脾气都十分古怪,根本就不知道疼孩子。 我们之所以可以给予别人爱是因为我们自身内心充满了爱的力量,如果我们内心的情感是贫瘠的,那对方也无法从我们这里得到滋养。 这也是外婆对于孩子是没有什么爱的原因。她本身就没有被爱过。我几个舅舅,姨也都和外婆的情感反应出奇地相似,不懂得关心别人,不懂得如何表达,也不善于与孩子交流。这就是家族代际传递最好的证明。也是每个家族的秘密所在。 妈妈不止一次告诉过我,有一天,外婆一家在她上学的时候突然搬走了,她放学回家家人都不在了,要不是同学收留她,她可能就在那个冬夜会被冻死;六零年的自然灾害,她被亲舅舅换到了乡下,差点饿死在田埂上,这些在别人看来都是小时候的事情,其实对她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创伤,可惜后来她也没有找到一个可以理解她包容她的丈夫,她内心中爱的模板是那么模糊,脆弱,所以她能尽力给予我的爱都是她倾其所有的结果。 在依恋理论中,对于母亲的定义更多倾向于像母亲一样照顾孩子的人以及孩子依恋的对象,而不一定是真实的母亲。 梁罗杰 年近五十却没有婚姻,每次出门不带钥匙,到了楼下总要抬头看看家里的灯有没有亮,在国外留学多年,一家人移民海外,可他最终还回到桃姐的身边,也都足以说明了他对这个重要客体深深地依赖。而他和王馥荔扮演的母亲在一起没有母子的亲近,更像是一种普通亲缘之间的客气,礼貌。 影片中,当桃姐打开那个装满梁罗杰小时候用过,玩过的东西的旧箱子,( 在象征意义上,箱子是母性腹部 --- 容器象征,同时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器皿,大桶,盒子,篮子,槽,囊等,是容纳的子宫, 虽然桃姐没有生育过,但是这些梁罗杰儿时的记忆一直放在箱子里,在某种层面上象征了她对他的另一种孕育的方式) 那些珍藏的电影画报,力士香皂,桃姐背他的背带,和他的合影的泛黄旧照片等等被她如数家珍地翻出来。细数往事,梁罗杰在那一刻明白了眼前这个悉心养育并照料他半辈子的女人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母亲。 看到这个场景,我想到了妈妈也有一个橘色的糖果盒子,里面盛着我中学的团员证,成绩单,月票,师范入学通知单,我小时候的照片,爸爸的照片等,她虽然没有能力拥有“大箱子”,但是她有“小盒子”,那一刻我流泪了。 小时候我喜欢吃什么,妈妈就一直买到直到我吃腻了为止;小时候患病,她去外地干活,尽管条件艰苦她依然把我带在身边尽力照顾我。自己买来缝纫机,给我做各种好看的衣服,每年生日会给我拍一张照片。 她从来不会当面夸我,但是背地里她也会很骄傲地跟别人说这件衣服是我给她买的,那双鞋子是我买的,我不仅是个老师还是心理咨询师;总会打电话告诉我别减肥,瘦了不好看,其实是怕我身体不好,她就是不善于向孩子表达的那么一个母亲,小时候她夸我乖,我就努力乖巧,隐藏自己的调皮,长大了我越来越会折磨她,只是想用各种伤害她的办法证明她是爱我的,希望她能当面告诉我。 一生坎坷的经历让她内心有强烈的自卑感,所以不管家里谁生病了即使她特别累都会跑去照顾,希望被认同,现在我能理解她那些老好人的做法,但我也心疼她。 其实我们谁都离不开谁,即使我们总不在一起,彼此心里都会惦记对方却不让对方知道,因为我曾经也像她一样不懂得表达。以至于我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也会像她一样不懂得如何与对方沟通,而总是像个孩子一样,希望对方能猜中自己的想法。 这是一种怕被拒绝的心理,潜台词就是我不配被人关心,怕被嫌弃,被抛弃。 “去别人家就不要顽皮了” “要守规矩” “你听话的,不被人嫌” “破扇无风 人老无用” 桃姐小时候被送来送去的创伤让她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她是可以被忽略的,任何的关爱对于她都是不配的,所以每次吃饭都是罗杰和猫吃完了,她最后躲在厨房角落里吃;少奶奶把自己的围巾给她戴上的时候,她觉得那个东西太好了,自己怎么可以用这么好的东西,还是飞机上免费的袜子这样廉价的东西比较适合自己,因为她认为她也是廉价的。 当她知道自己无法完全康复,没有办法再伺候主人,自己主动要求去老人院,因为在那唯一能体现她价值的机会没有了,她再待在那只是别人的负担,其实那种曾经被抛弃的感受又一次袭上心头。 妈妈曾经也说过以后她老了给她送养老院,不拖累我,当时我觉得去那很好,有很多老人一起陪着她,我上班又不一定有空天天陪着她,于是就说好啊,结果她当时就愤怒了。我想梁罗杰也和我一样的想法,真的认为对方喜欢,而没有考虑到她们为什么这么说。 每次看似漫不经心地问梁罗杰什么时候再来,没空就别来了,当梁罗杰真的没空来,她会立刻表现出失落,难过的神情;电话里梁罗杰告诉她过段时间去看她,没等他说完,桃姐就急忙挂断电话,因为她害怕对方说出让自己失望的话,当梁罗杰问她有什么需要,她总说自己很好,没什么需要,她渴望这个“儿子”可以每天来看她,关心她,照顾她,接她回家,却从来不会向他要求。妈妈又何尝不是桃姐这样的想法呢? 现在我渐渐懂了,也就从心里上慢慢可以和她分离,慢慢长大,我也学会了去真正爱一个人,懂得向对方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心里的想法,看见对方的需要,理解,包容,默默支持,这些不仅是我觉察后的反省的结果,也是因为我生命历程中有好几位像桃姐一样的“母亲”给予我的爱,给我滋养,所以我看起来一直都活得很乐观,他们有的是我的朋友,有的是我的亲人,有的是我的师长。 就像影片中牧师说的: 人生最甜蜜的快乐 都是忧伤的果子 人生最佳美的东西 都是从苦难中得到 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 然后才学会怎么样安慰别人 当然成长是一生的课题,最终都是为了不断地接纳自己,接纳别人,学会在别人的眼中看见自己,从而看见对方。 不仅从桃姐身上我看见了妈妈的影子,从阿梅,金姨的女儿身上我都看见了自己。怕在父母需要依靠的时候我们没有能力给予他们依靠,给他们添负担,渐渐发现我们已经到了不敢生病,不敢出任何状况的年纪;怕在他们有一天离开的时候,身为子女的我们还有没有尽的义务,还有想说没说出口的话,那个时候只能睹物思人却为之晚矣。 真正的爱是用时间之火煲出的一道老火靓汤 我曾经说过这个时代是速食年代。在急功近利之下,任何一种爱的形式都显得那么仓促,苍白,单薄。利来则聚,利散则散。无止尽的欲望驱使我们在各种动荡不安的关系中徘徊,迷茫,以至于无法找到存在的意义。其实每个人都渴望爱。 施琪嘉老师在《依恋》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过:心理治疗师一个很慢很慢地建立关系的过程 …… 除了慢以外,早期不分开也是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承诺,“我爱你,我永远不会离开你”,这些恋人的承诺原则来自母亲对孩子说过的话。 那些急速远离我们而去的人和物形成了人们弥漫的焦虑的来源,一个慢下来的社会对我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这何尝又不是普通人际之间建立深厚关系的过程呢?各种不安使得我们选择了观望,被动等待,因为害怕被辜负,希望被呵护却不敢迈出第一步,从而形成博弈。 随着社会的发展,沉淀被欲望所取代,爱成了各种形式的交换。因为很多东西来的快,所以消失的也快。所以很多人会说心里经常感觉空空的。因为内心没有可以坚信的东西,而显得生命是如此虚空,生活是如此幻境,缺少了踏实感一切都那么虚无缥缈。 在桃姐生病之前,罗杰从未想过到桃姐的存在对于自己的意义,甚至连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说过。他只知道不管走多远,多久,回到家里这个始终都在,并细致周到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她没有朋友,没有爱好,她所有的生活都是围着罗杰转。在这个家里,而是角角落落都是她的气息,这个家也是见证桃姐一生价值所在 她就像家里那老式的铁锅,瓦锅,少了零件的缝纫机等,虽然旧,不好看,但是实用,耐用,她对这个家的付出,对罗杰的爱就像那老火靓汤,煲得越久越浓稠,是岁月的沉淀,记忆的厚重。真的是从前慢,慢到只够爱一个人。 正是这种无需回报的大爱,让罗杰懂得了“那年我生病,桃姐还健康,可以照顾我,现在桃姐生病了,我才可以好好照顾她” 从隔好几天去探望一次到后来寸步不离,从一开始呆呆地望着桃姐手足无措到后来给她煲生熟薏米羹,带她去看自己电影的首映式,陪她散步,在这个陪伴和照料的过程中,罗杰也从一开始那种缠着桃姐给他做牛舌,永远背着双肩包,不在乎衣着的永恒少年渐渐成长为一个男子汉。 这场超越了主仆的深情厚谊就是对真爱最好的诠释。 学会直面死亡是我们一生最要的课题 人从出生就开始产生对死亡的恐惧,随着年纪的增长,身边亲朋好友逐渐离开,也会引起我们内心的死亡焦虑。我们该如何处理这种焦虑?很多人选择了回避,还有选择挑战一些极限运动,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其实都是很好的方式,起到了缓解的作用。 影片中,老人院里昏暗的灯光就像个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的坟场,狭小的空间被无数个格子间隔开,就像一座座坟墓。 老人们住在这里,在焦虑,恐惧中等待着死亡,他们害怕第二天不知道哪个同伴就消失了。就像金姨,一跤下去,撒手人寰。当她从屋子里被抬走,桃姐自始自终没有看一眼,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坚叔。 “人无兴趣会死的”,所以他召集大家跳舞,去深圳相亲,借钱嫖妓,这些看起来有点讨人嫌的厚脸皮行为背后是对死亡深深地防御,但他没有像其他老人那样坐以待毙,也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强大力量。 相对前面说的依恋,在这的老人此时更需要这样的关系,这是支持他们活下去的动力。 《依恋》中说到:当人进入老年期,依恋行为无法再指向更年长一代的成员或同一代的成员的时候,就有可能会指向年轻一代的成员。 作为子女,在尽可能的情况之下,把老人带在身边,就像我们小时候,他们养育我们那样,那个时候我们将成为他们的母亲式的重要客体, 人们常说老小老小,人老了就像影片中那些老人一样回归到婴儿的状态,用奶瓶喝水,用围嘴吃饭,时而发小脾气,时而耍赖,其实都是一种因为恐惧带来的退形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时刻需要你及时给予回应,给他们提供营养,安抚,成为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最安全的依恋基地。 死亡是重生,重生即将迈向死亡,世间万物就是在这种轮回中生生不息。 《圣经》中说: 神使万物有时 哭有时 笑有时 生有时 死有时 在我们有限的人生中,希望每个人都能被温柔以待,你成为别人的桃姐,别人成为你的罗杰,互相给予无私之爱。让人性的光辉谱写最华美的乐章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