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68

美利达达道路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主角是个心理咨询师叫元嘉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kyblue086

已采纳

一共有四个人。依恋是人类生而有之的本能需要,当亲密关系中的其中一人撤回了情感、离开了关系,另外一方很自然地会感受到一种被抛弃的心理体验,分离尤其是被分离,本身就是一次哀伤的过程。哀伤大致会经历完五个阶段而结束:①否认(失落) DENIAL ② 愤怒 ANGER ③ 协商(迷茫) BARGAINING ④ 绝望(消极) DEPRESSION ⑤接受 ACCEPTANC(Kübler-Ross,1969),每个阶段有长有短,而有时你会被卡在其中难以自拔。问题的关键是,你允许自己哀伤吗?你允许自己痛苦吗?你允许自己也并没有足够好以致会被恋人抛弃吗?如果你还没法允许,暂时而深刻的痛苦、欲罢不能的难忘就也是你需要经历的过程。前任对于我们会意味着什么?为什么EX总是不断地在心里纠缠着我们?我们又为何总是不自觉地拿EX和现在遇上的人作比较?大致来说,差不多可能会有以下几个情况:1.事实上我最难忘的是那个美好的自己《东邪西毒》里欧阳锋说过,当我们不再拥有,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乍看这话觉得很做作,仔细回想就会觉得一针见血。是的,大部分时候我深深记忆的并不是单纯的那个EX,而是和EX在一起的两个人,是和EX在一起的那些温柔情愫,更是那个和EX在一起时奋不顾身、忘了自我、全身投入的那个最最美好的自己。忘记那个代表着最好的曾经的自己的符号“EX”(我们的记忆总是不自觉地要和某些人或事联系起来才能深刻、清晰),类似于要去忘记和“背叛”那个最好的自己,这是一件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任务,对吗?欧阳锋对大嫂空等一场,病急乱投医,喝了半坛“醉生梦死”,结果却是反作用:越想忘记的事情,记得越是刻骨铭心。他终于明白了,要想真的忘记,只有转身面对,于是一把火烧了自己的避难所,回了白驼山。2.最让我纠结的问号是EX为什么要分手心理学有一个心理现象叫“未完成事件情结”,我们对于事情的有始有终有时候会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渴望。分手,可以;可是,为什么呀?你必须得让我明白。遗憾的是很多时候连想要转身离开的人都未必搞得清楚原因是什么,又或者也许有些明白可是又不好说明白,于是就模糊着。不过,这就留给了被抛弃的当事人最为难过的结,得不停地责问对方为什么、不停地拷问自己哪里不好、不停地质问别人那个替代我的人到底哪里比我好了。曾经遇见过这样一个咨询,当事人在被EX分手后,历经数年依然不能重新恋爱,因为苦苦地思恋着对方到底为什么要分手,可是又没有机会再问清楚对方,也不知道怎么开口去问对方,于是内心里纠缠着自己无法放松一刻,自然的一个又一个的可能的好对象也在这种煎熬里一一错过。和自己的曾经道个别吧,用你能够想象和接受的方式,比如给自己写封信,对着往日合影说段话,然后真诚地对自己说“就这样了,我已经完成和你的分别,或怨、或恨,我都将往前走了。”烧了它、埋了它,都由你了,让这个未完成的事件划上一个句号吧。3.其实我蛮想和EX能够再续前缘是啊,那个人是我曾经千挑万选的,我投入了许许多多的时间、精力、心思,那个人代表着我的努力,代表着喜怒哀乐丰富的情感,也许他真的是那么好,是值得我用心去争取和拥有的。只是,很遗憾的是爱情是伴侣互动的前行,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现在的问题可能是,曾经合适的你们如今已经没有那个契合了,也许是对方变化了,也许是我停滞了。用心地爱一个人,给到我们最积极的动力,就是努力完善现在这个自己。我想和EX重新来过,当然,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王菲谢霆锋走过万水千山的波折都能重新在一起,我们也没什么不能够的。只是,你需要客观地反思一下,这段恋情带给你些什么,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从分手中你感受到些什么、能得到些什么,不要单纯地悲伤、愤怒,也不要不甘心,而是去完善自己,努力活出出色的自己。然后,还想重新来过,就勇敢地去做喽。4.我好担心再遇不上和他一样“好”的现任难怪常有人说:“深情从来都是被辜负,只有薄情才会被反复思念。”失去的真的就是最好的吗?也许这真的只是一个假象噢。对于未知的未来,我们充满着担心甚至恐惧是再正常不过的,可是,因为恐惧未知而不敢、不愿开启未来,那就是无知了。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程,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同伴会是怎么样的。只是,你如果总是用EX的好,来与现任的“不好”(这是真的吗?你需要认真想想)比较,这就叫“选择性关注”,它就如同“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一个道理,西施是最美的女人吗?恐怕也未必;即使是最美的,她是最体贴的吗,她是最有才情的吗,她是……相爱,是我们在和一个亲密的人进行多维的接触,这个世界上不但没有完美的人,即使有,也未必就是你的菜,即使是你的菜,问题是你有足够好到成为对方的菜吗?最为重要是,相恋、相守其实是一场“匹配的游戏”,它不是做经济学,最好的永远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主角是个心理咨询师叫元嘉

286 评论(12)

嘉嘉麻麻8866

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出自于《汉书·霍去病传》,后来封狼居胥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狼居胥,即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基本解释原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汉书·霍去病传》:“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有大功,故增山而广地也。”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分开解释封:祭天,禅,祭地。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天地人,顶天立地做人。一般封禅是由帝王主持的,是帝王代天牧民,故而帝王是与天交流的首选。而天地,是比一切神灵更本真的信仰。狼居胥:狼居胥山。姑衍,姑衍山。狼居胥山,一说为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肯特山。一说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西汉元狩四年霍去病出代郡塞击匈奴,封狼居胥山。封禅事后,史书记载霍去病迁乌桓为汉监视,汉匈开启合谈;合谈不成,汉方收士马,不幸霍去病逝世,汉方不起兵衅,而匈奴也不再大举寇边。因为双方都有足够自保的实力,而汉方打匈奴没有任何好处,匈奴打汉方却是随便打,至少不吃亏(可能打李广做太守的地方会吃亏,但天底下只有过一个李广,而且那时也已经不在了)。汉留下一个随时可能是祸害的邻居,而匈奴刚吃了大亏还没有缓过来(匈奴内部必然大举整合,在漠北之战中少打甚至不打的可能反而实力大长)。封禅之举与其后的军事、外交事件,表明汉匈双方对漠北之战战果的看法有较大分歧,而封狼居胥的崇高地位其实就是汉方认为一战而定之后的正式地对天地的告示。元鼎五年,匈奴联合西羌大举进犯河西;次年武帝遣公孙贺、赵破奴出塞。成语典故汉朝霍去病狼居胥山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是在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是年,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击。而此前,匈奴仰仗自己的铁骑之雄鸣镝之利屡屡犯边、劫掠中土。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几十万雄兵,分两路横渡大漠追歼匈奴。霍去病率兵突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遭遇,霍去病斩首七万余,而后乘胜挥军北进,直到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到此山下,强敌远遁,放眼四顾,悲风扬沙。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后他登临山顶,南面中原设坛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封狼居胥”成语即来源于此,以此作为对将军们最大战功的旌表。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封狼居胥”不仅象征着功绩,也是对自不量力者最大的讽刺。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崛起,南方汉族政权偏安一隅无力统一,但当时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他听了王玄谟的北伐计划后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之意。”话说的很大,实力却着实不济。元嘉27年,刘宋王朝的北伐一败涂地。强敌北魏一直追到长江北岸的瓜步,京师震动,刘宋几乎亡国。后人在提起这段往事时,对宋文帝的牛皮多有嘲讽和不屑。辛弃疾词中写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唐朝,李靖、李绩唐朝,李靖、李绩破突厥的轻骑快马在它山脚下驰过;侯君集灭吐谷浑的大军在这里扎营。唐人的诗歌里,也回响着狼居胥山的万古悲风:“何问狼居胥,执戟夜急行”、“狼胥山前秋风紧,黄沙漠漠起塞声”。明朝蓝玉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拜蓝玉为大将军,率师15万北征蒙古,他认为“肃清沙漠,在此一举”,因此要求蓝玉勿失时机,必须成功。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畏惧中华,远远北逃,躲到了捕鱼儿海,但被蓝玉发现。是日正值风号沙飞,元军毫无戒备。蓝玉伺机率大军奔袭敌营,元军大败,杀其太尉蛮子,元皇帝及太子带领随从数十人仓皇北逃。蓝玉以精兵追之,脱古思帖木尔的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余人及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俘获男女七万七千余人,缴获大量宝玺、符敕金牌、金银印诸物及马驼牛羊十五万余,销毁敌军械不计其数,彻底摧毁北元职官体系,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六万名震天下。明太祖闻之大喜,诏令嘉奖,封凉国公。(自脱古思帖木儿死,蒙古内部就开始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内讧之中,其间虽然有过几次统一,但对明朝始终未能构成倾覆性威胁。)明太宗朱棣之后又有明太宗(成祖)朱棣五征蒙古。朱棣追击蒙古败军至狼居胥山下,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然后勒石记功凯旋还朝

200 评论(14)

流浪的好吃狗

甘罗12岁为丞相甘罗(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人,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罗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家。他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受家人的喜爱。后来、甘茂受到别人的排挤,被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甘罗十二岁时,就投奔到秦国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才客。当时秦国企图联燕攻赵,打算派大臣张唐出使燕国,张唐却借故推辞。吕不韦无计可施,那时年仅十二岁的甘罗,就对国事了如指掌,甘罗自告奋勇愿去劝说张唐赴任。吕不韦开始不大相信他,甘罗理直气壮地说:“从前项橐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12岁了,你就不能让我试一试吗?”吕不韦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甘罗驱车去见张唐,说:“当年武安君白起就因为不服从应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赵国,被应侯撵出咸阳,死在杜邮。现在文信侯的权力比应侯大得多,你违抗他的命令,看来你的死期不远了!”一席话吓得张唐乖乖答应出使燕国。甘罗又征得吕不韦的同意,按照秦国扩大河间郡的意图到赵国去进行游说,他针对赵王担心秦燕联盟对赵国不利的心理状态,大加攻心,说:“秦燕联盟,无非是想占赵国的河间之地,您如果把河间5城割让给秦国,我可以回去劝秦王取消张唐的使命,断绝和燕国的联盟。到那时你们攻打燕国,秦国决不干涉,赵国所得又岂止5城!”赵王大喜,忙把河间5城的地图、户籍交给甘罗。甘罗满载而归,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而得河间之地,秦王就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并把当年封给甘茂的土地赏给他。 由于当时丞相和上卿的官阶差不多,民间因此演绎出甘罗12岁为丞相的说法。由此可见甘罗的才智,不但同龄人不可比,就连一般成人也不如,神童也!曹冲惊人的智慧在三国神童之中,名气最大的无疑就是曹冲了。曹冲,曹操之子。曹冲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理解能力很强,到5,6岁其才智便达到成人水平,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魏书邓哀王冲传》还记载了一件事,说当时曹操以大军征天下,令行禁止,刑律非常严厉,这导致经常有冤案发生。有一次,放在仓库里的一副马鞍被老鼠咬坏了,恰好那是曹操的。仓库管理的士兵吓坏了,认为自己一定在劫难逃,死定了。曹冲知道以后,就用刀把衣服弄了小洞,装成是老鼠咬破的,一脸愁容。曹操见到以后,就问他怎么了。他回答说:“大家都说,衣服被老鼠咬了,衣服的主人要遭遇不幸”。曹操笑了笑说:“那都是瞎胡扯,根本不会有什么幸与不幸的”。后来,那个仓库管理的士兵还是如实地上报了老鼠咬破马鞍的事,曹操一下明白了曹冲的用意,笑了笑,便没有再追究这件事了。比起才高八斗的曹植和玩弄权术的曹丕,曹冲的智慧可以说是惊人的。其实曹冲不仅有这类“小聪明”,而且“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经常利用他的智慧和地位来办一些救人性命的大事,据史书记载:“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凡应罪戮,而为冲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曹冲无疑是个天才,大概正因如此,才得到了曹操的喜爱,年纪很小,就被曹操选为继承人。可惜他仅仅活到十三岁就患急病死去了。元嘉神仙童子北朝时有个叫元嘉的孩子,因为能在同一时间进行多件事情,被称为神仙童子。元嘉曾做过这样的表演:双手均拿著笔,左圆右方的画著,口中则一字不漏地背诵文章,同时也能准确无误地数著正在吃草的羊群数目。他的脑子也没有闲著,正构思著一首五言诗,并用脚夹著笔把这首五言诗工工整整地写在在地面的纸上。他同时做著这六件不同的事,每一件都完成得非常好,目睹者无不惊讶万分。司马光破瓮救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司马光砸缸”的儿童故事,在当时的东京、洛阳一带就有人把这个故事画成《小儿击瓮图》广为流传。司马光砸缸故事说的就是: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传为千古佳话。老子年幼论祸福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老子标准像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李耳十多岁的时候便很有见识。当时楚国征服了宋国,声势浩大,李耳却说:“这不一定是件好事。楚国以前弱小,所以没有人注意,才得以休养生息,发展壮大。现在打了胜仗,树大招风,从此就不得安宁了。”一年之后,发生了楚晋城濮之战,楚国惨败。人们记起李耳的话,都认为他有未卜先知的神力。周襄王要李耳传授其未卜先知的本领。李耳说:“我并非未卜先知。世间的事物,都有内在的规律;一切事物都是相辅相成,可以互相转化的,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周襄王很佩服,就留李耳在朝中做官。李贺奇才惊韩愈李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贺在六、七岁的时候,就能吟诗作对。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十分赞赏他的诗文,便亲自到李家去见李贺,并让他以自己来访为题,即席写一首诗。李贺想了想便挥笔疾书起来,不一会儿,就写成了一篇古体诗《高轩过》。韩愈一看,只见全诗流畅自然,极具文采,写出了韩愈出访的声势,赞扬了韩愈文学上的成就,还道出了诗人的远大志向。韩愈十分欣赏李贺的才华,便徵得李父的同意,带他回家,亲自教他写诗作文。李贺有了名师指点,才学更加突飞猛进,长大后更成了著名的诗人,有诗鬼之称。在我国,关于神童的故事远远不止这些,如:项橐,7岁时没被孔子考倒,反把孔子考倒,成为孔子师;汉代的东方朔2岁即能暗诵《魏史》;南朝文学家刘孝绰6岁能文;阴铿4岁诵诗赋一日千言;徐陵7岁能文、博涉经史;骆宾王6岁即写下传诵千古的《咏鹅》诗;王勃5岁就写出构思严密的文章,常常语惊四座,8岁写《汉书注指瑕》 杨炯9岁中神童举,后授校书郎;李白从小接受汉语与突厥语二种语言,5岁时能背诵《六甲》,10岁时已读完诸子百家之书等等。方仲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还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某日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便借邻居的给他,他立即写了四句诗,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全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但后来他被自己的父亲毁掉了。蔡文姬六岁能辨弦音的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自小就能诗善文,尤好琴瑟之音。六岁那年,文姬缠着父亲要他教她弹琴,蔡邕于是先弹一曲。但由于弹奏时用力过猛,不小心把第一根弦弹断了,自己还没察觉,照弹不误。文姬却马上听出说:“父亲,您弹断了第一根弦!”蔡邕吓了一跳,女儿从来都未学过弹琴,甚至连琴都未摸过,怎么就听得出他弹断了第一根弦呢?蔡邕继续弹著,故意把第四根弦弹断。文姬又立刻辨出:“父亲,您又把第四根弦弹断了!”蔡邕这才相信,女儿的确无师自通,掌握了音律。蔡文姬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琴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孟尝君以语启父孟尝君本名叫田文是齐国丞相田婴的儿子,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田文为田婴其中一个小妾所生,出生于五月初五。由于当地的风俗认为,这个日子出生的婴儿会对父亲不利,所以田婴就叫田文的母亲把婴儿拿去扔掉,并告诉她说:“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就在田文五岁生日那天,田婴发现了这个秘密,大发雷霆,愤怒地对他母亲说:“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养活了,这是为什么?”田文的母亲还没回答,田文立即叩头大拜,接着反问田婴说:“您不让养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什么缘故?”田婴回答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了身长跟门户一样高,会害父害母的。”田文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田婴不知怎么回答好,便沉默不语。田文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那么只要加高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田婴无言以对便斥责道:“你不要说了!”过了一些时候,田文趁空问他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孙子。”田文接着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玄孙。”田文又问:“玄孙的孙叫什么?”田婴说:“我不知道了。”田文说:“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宰相,到如今已经历三代君王了,可是齐国的领土没有增广,您的私家却积贮了万金的财富,门下也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的门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有宰相。现在您的姬妾可以践踏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现在您还一个劲地加多积贮,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我私下是很奇怪的。”从此以后,田婴改变了对田文的态度,器重他,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来往不断,日益增多,田文的名声随之传播到各诸侯国中。各诸侯国都派人来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追谥靖郭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田文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其门下食客有三千之众。这就是孟尝君。房玄龄年幼识大局房玄龄,别名房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松),汉族,唐代齐州临淄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父房彦谦。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房玄龄生长于隋朝,当时隋文帝夺取天下不久,社会上一片繁华景象。一般人都认为隋王朝牢不可破,但小小年纪的房玄龄却能从表面的强盛看到其潜在的颓势,他对父亲说:“隋王朝根本没有造福人民,只是靠愚弄百姓来维护他们的统治,而且皇室兄弟不和,互相倾轧,将来矛盾定会激化,引发天下大乱!依我看,隋亡国的日子不远了。”父亲听了不禁大惊失色,吩咐儿子不要乱说。不久,房玄龄的话便应验了。隋文帝被害,杨广即位,不久义军四起,天下大乱。隋王朝不堪一击,李渊父子趁机夺去了天下。房玄龄后来做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275 评论(9)

王豆豆228

从中国的发展历史来看,汉朝算是一个比较硬气的时代。其中汉武帝当朝时期的抗击匈奴之战可以说是,在汉朝历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武帝时期的对匈战争,给匈奴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拿下河南、河西等地,逼迫匈奴撤离,从此匈奴变由盛转衰,慢慢走向覆灭。在这抗击匈奴的战争中,有一个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就是如今妇孺皆知的霍去病霍大将军。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霍去病出生于平阳侯府家中。但这并非代表霍去病家中显赫,只是因为其母亲卫少儿是平阳侯府的一位女奴,父亲是当时在平阳县当职小吏的霍仲孺。后来霍仲孺当职期满以后,就回到了平阳县,与卫少儿失去了联系。霍去病在年少的时候就喜爱骑马射箭,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甚至汉武帝想要亲自交霍去病学习《孙子兵法》,但是霍去病觉得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不应该学习这种古法,更应该多参加实战灵活应对。汉武帝听闻对其成熟的想法表示非常看好,事后就赏赐了一座府邸作为嘉奖。但是霍去病去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这一句发自肺腑的感言,更是广为流传。

92 评论(8)

風雨飘零

1、甘罗,12岁为丞相。

甘罗,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人,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罗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家。他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受家人的喜爱。

后来、甘茂受到别人的排挤,被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甘罗十二岁时,就投奔到秦国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才客。当时秦国企图联燕攻赵,打算派大臣张唐出使燕国,张唐却借故推辞。吕不韦无计可施,那时年仅十二岁的甘罗,就对国事了如指掌,甘罗自告奋勇愿去劝说张唐赴任。

吕不韦开始不大相信他,甘罗理直气壮地说:“从前项橐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12岁了,你就不能让我试一试吗?”吕不韦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甘罗驱车去见张唐,说:“当年武安君白起就因为不服从应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赵国,被应侯撵出咸阳,死在杜邮。现在文信侯的权力比应侯大得多,你违抗他的命令,看来你的死期不远了!”一席话吓得张唐乖乖答应出使燕国。

甘罗又征得吕不韦的同意,按照秦国扩大河间郡的意图到赵国去进行游说,他针对赵王担心秦燕联盟对赵国不利的心理状态,大加攻心,说:“秦燕联盟,无非是想占赵国的河间之地,您如果把河间5城割让给秦国,我可以回去劝秦王取消张唐的使命,断绝和燕国的联盟。

到那时你们攻打燕国,秦国决不干涉,赵国所得又岂止5城!”赵王大喜,忙把河间5城的地图、户籍交给甘罗。甘罗满载而归,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而得河间之地,秦王就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并把当年封给甘茂的土地赏给他。

2、司马光破瓮救友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传为千古佳话。

3、房玄龄年幼识大局

房玄龄,别名房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松),汉族,唐代齐州临淄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父房彦谦。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

房玄龄生长于隋朝,当时隋文帝夺取天下不久,社会上一片繁华景象。一般人都认为隋王朝牢不可破,但小小年纪的房玄龄却能从表面的强盛看到其潜在的颓。

,他对父亲说:“隋王朝根本没有造福人民,只是靠愚弄百姓来维护他们的统治,而且皇室兄弟不和,互相倾轧,将来矛盾定会激化,引发天下大乱!依我看,隋亡国的日子不远了。”父亲听了不禁大惊失色,吩咐儿子不要乱说。

不久,房玄龄的话便应验了。隋文帝被害,杨广即位,不久义军四起,天下大乱。隋王朝不堪一击,李渊父子趁机夺去了天下。

4、曹冲称象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都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的秤来称。”

而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有人说:“你这个办法可不行啊,为了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可真叫人为难呀。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父亲,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趴在曹操耳边,轻声地讲了起来。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 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5、元嘉神仙童子

北朝时有个叫元嘉的孩子,因为能在同一时间进行多件事情,被称为神仙童子。

元嘉曾做过这样的表演:双手均拿著笔,左圆右方的画著,口中则一字不漏地背诵文章,同时也能准确无误地数著正在吃草的羊群数目。他的脑子也没有闲著,正构思著一首五言诗,并用脚夹著笔把这首五言诗工工整整地写在在地面的纸上。

他同时做著这六件不同的事,每一件都完成得非常好,目睹者无不惊讶万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冲称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元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房玄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甘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马光

283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