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19811215
心理咨询师以新兴的朝阳的职业,可观的职业收入还有高尚的社会层次等成为十大最佳工作之一,而在国内,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同样也是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尚有非常严重的缺口,可达到40多万。市场需求越来越大,而专业人员的严重缺失,导致未来心理咨询师的前景相当可观。目前中国最有含金量的心理咨询师证书,之前国际统一考试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含金量最高,但是国家在16年就取消考试了,所以现在考取心理咨询师的人数与日俱增,心理咨询师的报考不支持考生以个人的形式直接报名参加考试,所以心理咨询师是不可以自学考试的,想要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就要向培训机构报名,指定时间参加考试即可。心理咨询师三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2)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毕业的学生,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3)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卖烧饼的小怪兽
心理咨询作为一个标准化的行业在中国仅仅诞生6年(2002年始)。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它有着太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当前中国的心理咨询市场用“鱼龙混杂”来形容并不为过。心理咨询行业就像个围城,一些人拼命地往里钻,而很多心理专业的人却又不愿从事这个行业。有人说心理咨询是个赚钱的行业,300—500元/小时的收入令很多人垂涎;也有人说心理咨询师连肚子都填不饱,是个高危的行业。心理咨询就是在这种矛盾的争论中慢慢发展的。 一、 咨询师生产作坊——尴尬的出身 看心理咨询现状,我们先从心理咨询师的生产基地——咨询师培训机构谈起。作为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对这个行业已经关注了数年、其间接触过大量的咨询师以及咨询师的培训机构,应该说对国内批量生产出来的咨询师有着切身的体会。如果问谁是心理咨询师资质的第一受益者,那肯定是咨询师培训机构。劳动部所颁发的“国家X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规定:参加培训者必须具有国家承认的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的本科(三级)以上的教育背景。把教育学、医学纳入招生对象已经是中国“伟大”的壮举。你很难发现在欧美发达国家从事心理治疗或咨询的心理医生是医学或教育学背景,就连心理学专业也必须是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医学、心理学与教育学虽有紧密联系,但却是根本无法相互替代的专业。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在中国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严格按照劳动部的要求进行招生,那么恐怕不少咨询师培训机构很难存活到今天。我当初选择的培训机构是在参考了十余家培训基地后选择出来的,无论从师资、正规程度、课时等方面均是数一数二的。然而,一个60、70人培训班中心理学背景的恐怕连10%都到不了。如果把它当作一个随机样本,你该知道当前咨询业内有多少人是专业背景的了。事实上,如果你真的仔细研究过当前众多从业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资质,你会发现仅参加过两、三个月心理咨询师培训的人恐怕会在半数以上,而符合劳动部规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医学教育背景的咨询师比例相当的低。二、 八仙过海——媒体当踏板 或许你会发现,这几年心理咨询师似乎一下子多了起来,时常会在媒体看到咨询师的身影。但凡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人,大多应该是热爱心理学并且十分乐于助人的。然而,我国当前官方的心理咨询机构极端有限,仅一些医院开设了心理门诊或心理科。绝大部分的心理咨询师流向民间或自己成立咨询公司。这就不得不面临到自我推广的问题。一些咨询师非常懂得借助媒体达到自我宣传的效果。也许您时常会看到很多咨询师这样的自我介绍:“XX网专邀心理咨询师、XX电台专邀心理专家、在XX杂志上发表多少多少文章等等。热心公益事业本是好事。然而,很多情况下却是自我推广下的无奈之举。曾看到一些咨询师在个人介绍中挂着一堆的头衔,主要是网站特邀咨询师、版主之类的;还有那些下了班饿着肚子往媒体跑的人;他们中又有多少是真正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呢?当然,这并不是咨询师的错。每一个人都要生存,不能依托于资信程度良好的医疗单位作为平台,很多咨询师只能致力于自我推销。然而,经常泡于媒体又有多少闲暇来进行心理学的学习与咨询的研究呢?当前,很多心理咨询师做的不是咨询,而是市场。三、 高昂资费——望而生畏当前的心理咨询市场仍以心理咨询公司为主导,市场价通常在200元——1000元/小时。仅从这个价位以及中国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已经看出中国的心理咨询是个非常不成熟的行业!很多咨询公司做着是一锤子买卖的生意:一个个案一、两次了事。真正的心理咨询是场长久战,除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外,很难在一、两次内彻底解决问题。可以说心理咨询师在我国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职业,还没有稳定的定位,但是如果只论前景的话,当然是有很大的市场的。而且足够专业的咨询师很少很少,如果你真的闯出了一些名堂,在业界小有名气,可以这么说,它是一个很赚钱的职业,因为在一些高消费群体中,心理咨询是一个时尚而又必须的东西,在中国这个群体不少,而相对的好的咨询师确很少,如果你可以将他们作为自己工作的对象,你很快就可以成为以百万为单位计算的大富豪了,而且你可以以此为人脉资源投资很多相关的产业,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咨询专门针对企业经理级以上的人员,与别人投资成立了针对高消费者的一对一季度检查身体的服务性医疗机构,会员费用每年二十万,一年没人只服务八次,可见利润之高了吧。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所学是不够的,希望你能选到一个好的导师,他会引导你学习什么的,比如哲学,就应该涉及的知识。据我所知的话,四川大学拥有全国唯一一位专业研究精神分析的导师,应该不错。祝愿你能做出你的正确的选择。回答完毕,非专业人士,来自————想起一米阳光的留言。
偶是杨洋
说句实在话,前景很好,但是道路很曲折!心理学在中国才刚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想大富大贵的话,建议不要选这个方向!如果是个人爱好和追求,那还要做好年轻时候不是很吃香的准备!这个有点中医的味道,越老越值钱!呵呵!在中小城市的话发展比沿海大城市要发展慢得多,接受起来花的时间也会多些!但是如果你在当地能做出名气的话,保持一定的收入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加油努力把!心理学专业的六大就业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压力的剧增,使得心理咨询行业遇到了发展的春天,心理学也逐渐从理论研究转向实际应用,在国外,心理学专业从业者的收入水平一直处于前列。但是在国内,情形却没有那么乐观,心理学研究生的从业范围一直比较狭窄。第一,普通高校,这是心理学研究生毕业以后的主要去向。近年来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纷纷开设心理学的公共课,心理学硕士担任起高校心理公共课的老师。这无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生的就业面。对于心理学硕士来说最好的就业方向之一是进入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成为一名心理学老师。第二,公务员。招心理学研究生作公务员的一般是公安系统、教育行政部门:公安局、劳教所、监狱、边检站等都是可能的去处。第三,企业。心理学研究生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人才测评机构等、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策划设计公司。心理学研究生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同,心理学学生倡导人性化的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有所互补。第四,中小学。原来一般招的是本科生,大中专院校心理辅导人员的饱和,也有一些研究生开始考虑进入中小学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第五,心理咨询工作者。国内这个行业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单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还不是一个收入十分丰厚的职业,要想有外国同行的薪水有待进一步努力开拓市场和提高自己的咨询水平。但是展望未来的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第六,医院和诊所。学习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学生,可以去医院或心理诊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作,但是以中国现今对心理医生的需求,再加上去医院需要有行医执照,难度比较大。
ID换了又换
01 心理学中说,人们在恋爱时,会自动变成对方的理想父母与孩子。也就是说,恋爱到深处时,双方之间的关系会变成既互为父母又互为对方的孩子。这个父母不是我们的现实父母,是我们的理想父母。这个理想父母是什么样的?简单地说,理想父母就是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的父母。在现实中,我们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在每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方式与表现都不一样。因此,每个人心中的理想父母也不一样。如果我们对现实父母比较满意,理想父母与现实父母的重合度就会比较高,我们会找一个与现实父母相似的恋爱对象。如果我们对现实父母不是那么满意,就会想拥有一个与现实父母相反或互补的理想父母。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控制欲比较强,孩子可能就会想要一个温暖有爱的,能够尊重并给予自己自由的理想父母。有的父母平时比较忽略孩子,可能孩子的理想父母就是能够关心和体贴照顾自己的父母。02 好的恋爱关系是我们治疗童年创伤的良药。武志红说: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在孩童时代造成的,这些源头就仿佛是一个脓包,我们把那个伤痕包起来,“眼不见心不烦”。要治疗这个问题,就必须去碰触这个脓包。但是,我们知道,人们经常会出于恶意去碰我们的脓包,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疼。只有特别信任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才会让他去碰触这个脓包。生理上的脓包很容易碰触,但心理上的脓包却很难。如果是童年受的伤,就必须退行到孩子时的样子。于是,在无意识中,恋爱就成了我们的另一个治疗机会。我们都希望恋人能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将我们童年的创伤治好。如果恋人很在乎我们,就会主动去满足我们这个来自无意识的愿望,去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一旦我们觉得恋人的确符合自己理想父母的形象了,我们就会变成孩子。如果“治疗”获得成功,不仅童年的错误得以修复,我们还会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人格成长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与家分离的最后一步。然而,不幸的是,很多恋爱的“治疗”并没有获得成功,反而留下了更深的疤痕。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处理好爱与分离这一对矛盾。03 恋爱,其实是亲子关系的复制。我们与世界上的一切关系,都是亲子关系的复制与延伸。因此,童年时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将来幸福的能力。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在恋爱前期,我们会积极地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让对方感觉到,“不论你做什么,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你,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这会让我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并感觉到幸福。如果父母没有很好地处理与子女的爱与分离,子女长大后就会觉得:父母应该为我们的幸福与不幸负责。就像小时候,孩子觉得自己的幸福与不幸是父母给的。同时孩子也会觉得父母的幸福与不幸是自己造成的。这样双方就会互相依赖,互相干涉,模糊了彼此的责任与界限,失去了彼此之间的独立空间。这种黏稠的关系,只会让双方彼此束缚,双双失去了自己的灵活性与生命力,双方都变得很累。如果父母从小能够给予孩子充足的爱,随着孩子长大,孩子渐渐就学会有独立,并与父母健康分离。但是一些人由于小时候没有得到过充足的爱,他们长大后,心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成长,所以心理还停留在小孩子的阶段,既不愿意为自己负责,又想能够为对方负责。于是,在恋爱中,他们会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对方的身上,同时又妄想控制和操纵对方,这正是造成双方关系痛苦的根源。其实,一个在童年时真正享受到现实父母之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会过度地寻求理想父母的爱。因为他们爱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心中充满爱的能量,有能力付出爱,并乐于付出。与此同时,他也会主动独立,给自己和对方自由空间。04 为什么我们和某个人会一见钟情?这其实是因为,那个人满足我们心中的理想父母标准。我们会在潜意识中根据自己的现实父母去寻找理想父母,作为我们的恋爱对象,并且爱上对方。对方如果在乎我们,TA会在潜意识里知道我们的需要,并主动满足我们,给我们以无条件的爱。当我们结婚后,双方都回到了现实。渐渐地,我们不再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同时,我们还会把对现实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对方身上。如果现实父母有严重的缺点和问题,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我们还会害怕对方也有这样的问题,或把对方想象成拥有这样的缺点,以此来推测对方的行为,并产生相应的回应模式。如果我们现实中的父母比对方优秀,我们又会以此来挑剔对方,觉得对方做不到像我们父母这样。这其实是两个家庭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带着各自的家庭烙印来与对方相处的。虽然恋爱到深处,我们会变成孩子。但这个孩子与我们刚出生时是不一样的,TA已经被原生家庭写上了程序。如果现实中的对方无法满足我们,我们往往也不愿意满足对方。如果双方都只想着对方满足自己的期待,而自己却又不愿意改变,这样双方就会互相挑剔,于是爱变成了伤害。虽然每个人得到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后,心态就会退行到孩童时代。但一些人变成了好孩子,另外一些人却变成了坏孩子。一般来说,健康家庭会养出好孩子,糟糕的家庭会养出坏孩子。我们只有在最信任人的面前才会变成小孩,所以最信任的人往往也伤我们最深,因为我们对他们不设防,给了他们伤害我们的机会。05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阿静在一个相对健康的家庭长大,她的父母都很爱她,她小时候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将父亲当作偶像来崇拜,但长大了一些之后,她发现父亲其实非常平凡,他相貌普通,能力一般,并不很受人尊重,而且也缺乏一些精彩。这些发现让阿静感到失望,她心中逐渐产生了一个“理想父亲”的原型:他才华横溢、英俊潇洒。而岳东正好符合这个原型,所以她第一次见到岳东就爱上了她。岳东的家庭很不幸,6岁时,在他心目中那个“无能的暴君,自己没本事,就爱拿我出气”的 爸爸患病去世了,妈妈便一直不断地换男朋友,他觉得她一点都不关心他,在她心中中,每一个男朋友似乎都比儿子更重要。岳东16岁那年,妈妈在去见男朋友的路上出车祸去世了。他心中的理想妈妈是温暖、安全而且给予他无条件的爱。阿静正好也符合岳东“理想妈妈”的原型。她非常爱岳东,所以一开始就扮演起了岳东“理想妈妈”的角色,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无论他怎样对她,她仍一如既往地爱他。让岳东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家的温暖。岳东幸福地对阿静说:“我现在终于知道什么是蓬荜生辉了,你让我这个破家的每一个角落都发起了光。”当阿静给足了岳东无条件的爱之后,岳东很快退行到了孩童时代,变成了一个“孩子”。相处近一年时,岳东开始挑剔阿静,他不再和阿静一起做家务,相处近两年后,他对阿静的挑剔变成了嘲讽。三年后,嘲讽变成了恶言恶语的攻击。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阿静的每一个缺点,同时,他对阿静与其他男性的交往也非常敏感,经常跟踪阿静,仇视那些与阿静交往比较多的男同学。阿静多次提出分手,都被岳东苦苦挽留,但岳东却没有去改变自己。虽然阿静依然爱他,五年后她终于还是与岳东分手了。此后,岳东开始不停地换女朋友,十年间,他交了一个又一个女朋友,每一个女朋友都比阿静漂亮、能干,但每一段关系都维持不到四个月。十年后,他再一次梦见阿静,她像往常一样给他带来了热气腾腾的生活,但她走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妈妈欠你太多,但我什么也不欠你”。她随即转身离开了他,那一瞬间阿静的背影像极了自己的妈妈。醒来后,岳东的枕头被自己的泪水浸湿了。06 武志红说: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对于岳东来说,只有阿静能让他念念不忘,因为她给了他无条件的爱,让他在她面前变成了孩子。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太糟糕。“现实妈妈”欠他太多,他现在要“理想妈妈”来还债;“现实妈妈”非常花心,他现在也怀疑“理想妈妈”会一样风流;他对“现实妈妈”怀有很多愤怒的情绪,现在他将它们发泄到了“理想妈妈”身上……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是“移情”,移情是心理治疗的契机,有经验的心理医生会利用这个契机将病人拉出无意识的阴影,将他带入光明。但阿静不是一名心理医生,当岳东将自己的脓包呈现在她面前时,她不知道如何对这个脓包进行手术。所以她只好退却了。在心理治疗中,只有当病人有强烈的改变动机后,心理医生才可能发挥作用。在恋爱中也一样。而岳东也不是个好病人,他缺乏改变的动机。岳东的童年太悲惨,但他幸运地遇到了阿静这个最理想的恋人,愿意去扮演他理想中的妈妈。在阿静每一次提出分手时,如果他也试着去反省自己的人生,去主动改变他的行为模式,那么这会是他最重要的被拯救的机会。甚至之后如果在与女朋友分手后能改变自己,他的人生依然有机会获得真爱,从而获得拯救。可惜他不想改变,他认为自己父母应该对他的人生负责任,而他没有责任。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我们之所以会在恋爱中重复童年的错误,是因为我们无意识中想得到治疗。只是,如果病得又重又缺乏改变的动机,我们就不是好的病人,再优秀的心理医生对此也无能为力。外因都需要通过内因,才能得到改变。07 恋人也是独立的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的父母。恋爱的蜜月期,恋人会彼此扮演对方的“理想父母”,是因为我们潜意识中都会知道对方需要什么。但是,等蜜月期过后,两个人的距离近到不能再近时,我们就会将恋人当作“现实父母”,以前对“现实父母”的那些不满,现在会嫁祸到恋人的头上。在嫁祸时,我们就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孩子。恋人越爱我们,我们越不讲道理。这是考验一场恋爱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不耐烦,从而不愿意继续给予恋人无条件的爱。要想超越这个艰难时期,最好的情形是,一方面,我们明白自己的很多不良情绪不是因为现在的恋人才产生,而是因为过去所产生。另一方面,恋人继续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可惜我们很多人都是凭本能去相处,甚至一些人心理根本就不成熟,还停留在小孩的阶段,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超越。武志红说: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第一次是从妈妈的子宫里出生,第二次是恋爱。我们不能选择出生,但恋爱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全交给潜意识去指挥,而是努力去救自己救恋人,那么我们每一次恋爱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治疗机会。要想达到这一点,除了要学习无条件的爱,也要学习分离。因为,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少数时候,一场恋爱会自动拯救一个人,这是爱情为什么被奉为伟大的深层原因。但是,如果特别想得救,我们就必须自己去努力。只有在爱的过程中,双方共同努力,一起成长,这样,童年的伤才能够在这里得到有效的修复,而我们的内心也变得越来越强大、获得爱与自由。参考资料:《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