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8

小咩要减肥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树洞与心理咨询师区别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vette0112

已采纳

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已经是为社会比较普遍的一种疾病,很多人也许有了心理问题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犯上了心理疾病,有些心理问题或疾病是可以自我调节来恢复,有些心理疾病需要治疗,有些心理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慢慢转变为身体疾病甚至自杀。

有些人会对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这两个职业还分不太清楚,根据书本《基础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定义以及现实社会相结合等,对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点在此总结和归纳一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认识和区分。

1、内容,性质不同

两者学的不一样,心理医生是学医学出身的,学医学还分学一般医学和精神病学,他们专门设置病房治疗重性的精神病人,而学精神病学的医生中还有一部分又学习了心理学,于是这一部分人被称做心理医生; 而心理咨询师是学心理学的,从事该行业的人属于社会服务类人员。

2, 认证部门、认证证书不同

在我国,这两者的认证部门、认证证书不同。心理医生的资格认证是人社部(原卫生部)的《心理治疗师》, 以医疗工作者为主要认证对象,他们都持有执业医师证。而心理咨询师的认证部委为劳动部, 颁发的证书是《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

3、心理咨询师不是都有处方权

心理医生有处方权,可以给病人用药, 而心理咨询师不可用药,除非持有执业医师证书的心理咨询师才能开药。

4、工作对象不同

心理医生主要治疗轻度的精神病人和非精神病人但有心理障碍的人。心理咨询师主要是解决健康人群的心理问题。

5、职业原则不同

心理咨询师做的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助人方式。大多数情况下要触及人的内心隐私,因而保密是心理咨询师都应遵守的最基本的工作原则。对咨询者不愿讲的隐私,可以不多过问,只教给他们一些肌肉放松、冥思入静的方法来满足他们的要求。心理医生的职业原则是普通医生的职业原则一样。

6、咨询技巧不同

心理咨询师在于多提问,少评判;多讨论,少建议;多问:“你认为怎样?你觉得呢?”少说:“你听我的没错。”这是因为,心理咨询的终极目的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咨询中,首要掌握的原则是学会聆听。听是善意、虚心的表示,是建立共情的基础。这也是感情宣泄的重要方法。心理医生会给犯者咨询+检查,和测试等,完全按照专业流程进行的。还会要求犯者定期复查。

7、工作压力不同

任何工作都有压力,尤其是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并要进入人们内心世界的心理咨询职业,它的从业人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心理咨询师的主要压力来源: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并且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

这要求心理咨询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改变其方法和方式,如何提高自己的阅历和知识水平和认识面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一种压力, 并且需要把来自自身和社会的压力转化成动力。心理咨询师咨询还应注意严重后果: 心理咨询不当,容易使咨询者的心理问题更加激化,搞不好会患上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心理咨询师的自救办法: 在分析、判断来询者提出的困难问题时,不能带有个人情绪和价值观。心理咨询师不是救世主。他们和来询者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环境里,对各种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如果不注意,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绪和价值观带入咨询关系中。因此,心理咨询师必须做自我分析,认识自己有哪些弱点和偏见,才能做到客观地分析问题,才能理解求助者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心理医生主要压力来源: 像强迫症、抑郁症等多种疾病,再加上病症又因患病程度的不同分为各种级别,这又与来的各种类型的人形成了无数的组合,所以每个来的人都是一个谜,需要一个个地来解开谜底。

当有心理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去找谁呢?什么时候该看心理医生?什么时候该去找心理咨询师呢?专家建议:有轻度的精神病人和神经病人,有强迫症或者抑郁症,或者长时间感到无助,无望,悲伤,忧郁且觉得事情越来越严重,时常处于崩溃边缘,情绪有明显障碍和异常心理就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如果心理医生确诊书与非精神病人,那么可以再去看心理咨询师;而那些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最好是去看心理咨询师。

公众号:小时的春天

树洞与心理咨询师区别

126 评论(9)

Kiwi琪薇

树洞是指一个可以让人放心大胆吐露心事的地方

252 评论(11)

小顽童阿淑

关系就是一切,看见就是爱。“我”渴望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一个“你”看见。这些说法如果成立,那么反过来就有一个问题,人,真的能保守住一个的秘密吗? 谅解与看见 有几次新闻是这样的:大致是一位老头要去世了,临死前把自己曾经出轨的事情,告诉老伴,希望老伴能谅解。但这种做法,大多结果是给老伴带来巨大痛苦,还有一则新闻中,老伴干脆把老头给杀了。 这种做法,看上去自私。但潜藏着,这样一份渴望:请“你”看见我的罪恶,请你接受我的这种行为,原谅我。这样“我”的罪恶,就被你给正名了。 还有是,有些女孩,爱上一个男人,遏制不住地想把过去的一切告诉男友,其中包括自己不太好的经历。极少数情况下,他们会继续在一起,而大多数情形下,他们会分手。 许多西方哲学家做过,类似表述:你存在,所以我存在。这里的“你”可能是指上帝。在上面的事件中,也许这些主人公不该去寻找自己的伴侣,也就是这个脆弱级别的“你”的看见和和谅解,而应该去寻求上帝级别的“你”的看见和谅解。 过去基督教的牧师们,就扮演了这个角色,聆听每一个脆弱的人的忏悔,可以说,从西方开始的心理咨询,源头就是牧师的职能。 复仇与看见 影视中常有这样的情节:蒙面杀手在将一个人彻底杀死前,会把面具拨开,让对方看见,是我这个仇人杀了你,当然也有不少蒙面杀手,不会这么做,他们杀了人,便会远遁千里。 这两种杀手有一个关键区别:后一种蒙面杀手是替别人杀人,前一种蒙面杀手是在复仇。替别人杀人,要么听命于某人,要么为了挣钱,那这个杀手,有一个必然的交代对象,他的行为自然会有人知道,所以就不必把面具拨开给遇害者看。 但复仇不同,既是做给自己人看的,也是做给对手看的,如果对手还不知道是谁干的就死掉了,复仇就失去了一半的意义,所以复仇的蒙面杀手,一定会有极强烈的冲动,要把面纱掀开给对手看。 为的就是把仇恨的感受传递给对方,把“我强大你弱小”的感觉传递给对方,这也是“感受被看见”,但不再是爱,而是恨。 被看见 这个道理可以推广到很多地方,比如911事件,如果美国情报部门(CIA)极其无能,分析了多年,仍然找不到凶手,世界上也没人猜出这是本拉登的行为,那他极可能自己跳出来说,这是他干的。 如果有人抢先一步,把罪行归于自己,同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那本拉登一定会非常愤怒,会咒骂这个抢走自己“功劳”的家伙,他还会咒骂各界人士太愚蠢。 任何人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后,都会渴望别人知道是他干的,假如没有人猜到他的身上,他会非常难受。 美国曾有个连环杀手,第一次杀人后,第二天读报纸,发现没有报道,他大失所望。于是每次杀人后,都会给媒体写信或打电话,用隐秘的方式给记者提供线索,还会主动在现场留下线索,让“愚蠢的警察”多少能有点破案的希望。 甚至,当警察查看现场时,还会他还会躲在附近观看,那时杀人所带来的快感,会再一次达到高峰。听上去很恐怖,不是某个连环杀手的独特做法,而是绝大多数连环杀手的共同做法。 不过仅是为了牟取利益的凶手,一般不会这么做,这种凶手会尽可能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因为他们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利益,而不是为了病态的快感。 听上去很恐怖,很变态,但这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我希望被这个世界看见”。 你能保守秘密吗? 你能独自保守住任何一个秘密吗?答案是,不能。经过长长的反思,发现几乎所有隐秘的事,都至少与一个人分享过,而那些最隐秘的事情,即使还没有和谁分享,也总有几乎遏制不住的冲动,想要说给某个特定的人,甚至随便哪个人听。 一切都为关系,关系就是一切。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放到一个关系中去理解。没有所谓的“绝对孤独”这回事,我们常说“享受孤独”,这永远只是一个片段。有时会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在孤独中成长,但最后必然会渴望,把自己在孤独中获得的一切都说给别人听。 17世纪的斯宾诺莎,常独自关在一个废弃的炉子里思考问题,终其一生没有与异性亲近。然而还是留下了《伦理学》这样艰深晦涩的著作,让世人知道他在炉子里,到底想了些什么。 老子西行,骑青牛或函谷关,被守关官员强留,貌似被逼着写了《道德经》,但这也可能有他的分享期待吧。 《花样年华》里,梁朝伟一直对他与张曼玉的婚外情,守口如瓶,但最终他还是将这个故事倾诉给了吴哥窟的一个树洞。 心理咨询师,也像一个“树洞”一样的存在,而保密是这个职业极为重要的职业道德。然而心理咨询师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当心中积累了太多秘密后,自己就会涌动着一种特殊的烦躁,这是心理咨询师特有的职业枯竭。 对此,常见的理解是,心理咨询师心中有了太多的心理“垃圾”,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内心和谐。 但在真正深谙人性的心理咨询师那里,是不存在什么“垃圾”的,所以武老师觉得,他们的“职业枯竭”,更本质的或许是,他们也做不到绝对保密,也必须要把所听到的故事,至少找一个人倾诉出去。 所以心理咨询师有自己的咨询师,也会有专门给自己督导案例的水平更高的导师。至于那些水平最高、声誉最大的导师,会通过授课、写书等途径,将自己心中隐藏的秘密提炼、升华后,再巧妙地诉说出去。 运用 人都希望被看见,这同样是一种极为本质的需求,那么我们可以,怎样使用这一道理呢? 如果是刑警,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诱惑罪犯,说出他们的秘密; 如果是企业家,就必须注意,你的员工,不仅仅是要物质利益,他也希望自己的工作被看见; 如果是老师、家长,也需要懂得,那些问题孩子制造问题时,也的确常常是在寻求你的注意,而这时你要做的,不是故意忽略他,而是可以好好地看见他,你带着积极能量的看见,可以转化他的问题行为,并引向积极的方向。 你也一样,可以问问自己,你在用什么方式渴望被看见?关于这个,武老师有个自己的笑话。 他曾对一朋友说,写这么多文字,只是为了分享知识,对名声影响力,没有欲望。她笑话他说:对名声和影响力没有欲望的人,竟然一直在媒体和自媒体上活跃着。 追逐名声和影响力,也是期待被看见吧。自恋需求,和被看见的需求,都是极为根本的,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没有,那可能是没有意识到而已。 总结 人都希望被看见,这和自恋需求一样,是一种极为根本的需求,人们渴望感受被看见,不只是渴望“爱”被看见,也渴望“恨”被看见; 因为渴望被看见,所以彻底保守秘密,成了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一切都为关系,关系就是一切。意思是说,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放到关系中,去理解,没有所谓的“绝对孤独”这件事,有时我们会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在孤独中成长,但最后我们必然会渴望,将自己在孤独中,所获得的一切说给别人听。 思考 你在用什么方式渴望被看见?第1个是表演。感觉到有人注视,尤其是漂亮的异性的注视,会刻意的做出一些夸张的动作,比如放大声音,放大动作幅度等。 第2个是写作。为什么写作呢?就是因为感觉自己心里有很多话要讲,其次自己的虚荣心需要被满足,最后想赚钱。 第3个特定目的的行为。前文中曾说过,有冲动,想给亲人打电话,告诉他,我很厉害,我很强。 在很多时候对自己要求,自律、积极、阳光、向上、克制、延迟满足,目的就是为了展现出自己的价值,被认可,被看见,被需要,被喜欢。 为什么会学习呢?因为焦虑。为什么会焦虑呢?因为对未来的恐惧。学到之后知道更多,想证明自己可以,想要被看见,被认可,被理解,被关注。 而现在明白,更重要的是,自己看见自己。就像每天写好,都想迫不及待,发到朋友圈里。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被看见,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346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