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31

饭团爱上飞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刘星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舜井街的猫

已采纳

第一部26集

心理咨询师刘星

241 评论(15)

镜SHOW公主

第26集 孔子的老师是钻子

101 评论(13)

aibeibei130611

家有儿女第二部目录:第1集 《团圆年》第2集 《除夕风波》第3集 《大拜年》第4集 《三个保姆一台戏》第5集 《迷失的羔羊》第6集 《新邻居》第7集 《冬泳》第8集 《克隆刘星》第9、10集 《特殊较量》(上下)第11集 《天外来客》第12集 《意外的周折》第13集 《不同待遇》第14集 《锻炼》第15、16集 《刘星从军记》(上下)第17集 《自强自立》第18集 《两种恐惧》第19、20集 《儿子告老子》(上下)第21集 《无事生非》第22集 《拯救精灵》第23集 《神秘的礼物》第24集 《捂起眼睛》第25、26集 《进退两难》(上下)第27集 《爸爸真棒》第28集 《修理大师》第29集 《家庭主夫》第30集 《孩子是典范》第31、32集 《走向世界》(上下)第33集 《崇高的奉献》第34集 《无价之宝》第35集 《旅游风波》第36集 《在那遥远的地方》第37集 《结婚纪念日》第38集 《虐待》第39集 《刘星的微笑》第40集 《意料之外》第41集 《东方不亮西方亮》第42集 《富家小姐》第43、44集 《新贵公子》(上下)第45集 《让我看看你的牙》第46集 《险些成名》第47集 《完美生活》第48集 《自作自受》第集 《一个都不能少》(上下)第51、52集 《出国风波》(上下)第53集 《成人聚会》第54集 《心理咨询》第55集 《知心大姐》第56集 《姥姥的心愿》第57集 《特约记者》第58集 《学会忘记》第59、60集 《走出孤独》(上下)第61集 《我的星座》第62集 《家长联盟》第63集 《周班长的故事》第64集 《远方来个姨姥姥》第65集 《小试牛刀》第66集 《一张演出票》第67集 《寻宝记》第68集 《帮忙》第69、70集 《换了爸妈》(上下)第71集 《老妈赶考记》第72集 《有车族》第73集 《学习委员》第74集 《老顽童》第75集 《兄弟情深》第76集 《转学风波》第77集 《凡高啊,凡高》第78集 《代人受过》第79、80集 《美国男孩》(上下)第81集 《如此道歉》第82集 《秘密》第83、84集 《换房旅游》(上下)第85集 《营养师的实验》第86集 《榜样》第87集 《我本善良》第88集 《姥姥的爱》第89集 《减压》第90集 《隐身衣》第91、92集 《借我一个家》(上下)第93集 《快乐足球》第94集 《一双鞋的代价》第95集 《小龙虾的悲喜剧》第96集 《姥姥也美丽》第97集 《家有信息台》第98集 《不受重视》第99集 《中秋快乐》第100集 《一张旧照片》

142 评论(15)

超爱吃的丫头

家有儿女必须要教育,因为孩子很小会犯错误,教育儿女的意义非常重大,会让儿女避免犯一些错误,可以让孩子更好的成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发生溺爱,会表现的特别严厉,不理解孩子,可能会对孩子进行体罚。

172 评论(11)

糖果屋de芒果

孩子长大了,我们更应该看重他的努力和对一切的态度,而不是结果。当然,成功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鼓励他再接再厉。但当结果不尽如人意时,家长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让孩子意识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其实过程中经历的乐趣远比得到结果更有意义。

1.双重标准

夏雨:我姐姐可以放火,但是我哥哥不可以点灯!夏东海:不要乱改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于霞:“可是我家只有我妹妹没有国家官员啊!”

在有孩子的家庭里,妈妈刘梅更喜欢学习成绩很好的姐姐夏雪。以上对话是父母的偏见造成的。同样的情况,母亲没有惩罚妹妹,只骂了两个弟弟,让孩子心里很不平衡。

虽然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但是这种双重标准不仅存在于子女之间,也存在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他们不仅要骂自己的孩子,还要忽略自己的行为。

2.忽视孩子的努力

刘星和小雪都在饭桌上睡觉,这时刘梅过来拉起刘星的胳膊。刘梅:看看你的手表。正是时候。你睡着了。刘星:我昨晚没睡好。刘梅:又在玩电子游戏了?刘星:没有。刘梅:所以它在网上播放??刘星:没有。我在想考试。刘梅:关于考试?你又没通过考试?刘星:我还没考呢!刘梅:那就是考虑如何作弊?刘星:为什么你总是把我想得那么坏?!刘梅:让我看到光明的一面,你必须给我一个机会!

不仅仅是表扬孩子的成绩,他是一个发展中的人,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得完美。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他做每一件事的努力程度和对待事情的态度,而不是非常看重结果。当然,成功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鼓励他再接再厉。但当结果不尽如人意时,家长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让孩子意识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喋喋不休

电视剧里经常有这样的场景,父母从进门的那一刻就唠叨,孩子关上门学习,他们在紧闭的门前喋喋不休。刘梅是一个相当神经质的家长。

有些父母习惯于不断对孩子发号施令,或反复叮嘱,或详细安排孩子的生活细节,不让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事情做出选择。不断重复和发号施令,不一定能引起孩子的注意,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4.超越规则。

小雨为了报复刘星喝了半杯牛奶尿裤子的时候,把牛奶倒进了刘星的鞋子里。刘星回来,他妈怕他打小雨,准备干涉。

很多时候,孩子有问题,父母会接手,帮孩子解决。其实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首先,父母的解决方法不一定正确,也培养不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夏东海在这部电视剧中一直扮演着一位睿智的父亲。有一集,刘星想和爸爸一起玩网络游戏。他父亲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刘星做了很多协调。在这个过程中,显示了他很强的沟通能力。学会等待,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5.威胁嘲笑孩子的过错

有一段时间,刘星沉迷于看恐怖片,对他的生活影响很大。他晚上不敢上厕所。他妈妈对此嗤之以鼻,责怪他活该。但是爸爸假装害怕刘星,并巧妙地将鼓励的话语融入谈话中。最终刘星慢慢摆脱了恐惧的阴影,体现了心理咨询中的合理诱导,以及助人自助的方式。

合理诱导的另一点是不断启发孩子去发现自己思维中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研究表明,他们得出的结论比别人说的更令人印象深刻。

在中国,90%以上的家长都在用不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这是中国实施素质教育非常严重的问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以下误区:

如果你认为真理是明确的,孩子应该理所当然地遵循真理。

这是我们父母最常犯的错误。

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以为只要把道理讲清楚了,孩子就理所当然地要跟着道理走。假设你对一个五岁的孩子说:“你长大了想当科学家,知道吗?”孩子说:“是啊!”但是孩子真的知道吗?事实上,我们谈论的大多数真理都超出了孩子们的理解范围。孩子通过行动来学习,通过感受来体会道理,但完全不按道理来做事。孩子的天性是绝对按照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的原则去做事,而不是通过理性思考去行动。通常情况下,孩子的脑海里总会有这样一个困惑:同样的行为,怎么会时而被表扬,时而被批评呢?出什么事了?孩子心里理解不了。

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我们成人的世界来说,所有的理解都包含着误解。”更何况我们的孩子,他们不懂大人的规矩,也不能完全理解大人想表达的意思。小孩子不懂太多道理。孩子通过行为体验,通过感受学习,而不是按道理做事。

物质条件都准备好了,孩子们应该努力学习。

我不知道我们成人的世界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物质条件和孩子是否努力学习没有因果关系。生命之初,我们讲过人性。一个人改变的根本原因,要么是逃避痛苦,要么是寻求快乐,这才是根本原因。尤其是对孩子,他的理智还没有发展起来,凭潜意识做事。那么,促使孩子学习的第一个因素是兴趣,即学习本身能给他带来乐趣;第二个因素是学习的结果让他开心;第三个因素是对父母的感恩。孩子学习的根本动机是引发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可以在生理上找到快乐,从而引发一种兴趣和学习的欲望。在神经连接中学习等于快乐!

认为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做。

这是一种荒谬的做法。孩子是人,不是机器。他们不能机械地设定程序。只有这个和那个是不允许的。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天性。

作为一个人,他的任务是通过兴趣去认识世界,通过感觉去探索宇宙、人生、生命。“孩子的天职就是玩”。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那就残忍地剥夺了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孩子也是人,要用人的方法教育孩子。

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性格发展。

我记得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在出生时是一种非常可恨的小动物。”培养成年人需要10年或20年以上。在“人性化”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人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教好,正常的精神供氧,总希望通过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来“人性化”孩子,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大的误区。最后,把孩子人性化的过程并不完美。电影《闪耀》中一个钢琴家的人生悲剧——父亲粗暴地只要求他学习钢琴技巧,最终导致他成为技巧上的大师,却是精神上的残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以不同的形式和程度存在。尤其是我们中国,大多数父母都犯过类似的错误,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认为你此刻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这是真的。学习的关键是什么?怎么学?如果孩子的兴趣和潜能被开发,学习将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相反,孩子被父母逼迫,在高压下机械学习,对孩子来说是灾难,太痛苦了。

我觉得打骂完孩子,只要哄一哄就好了,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这是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大错误。

孩子被打被骂后,被哄得表面没事。其实他被打被骂的感觉永远留在了潜意识里,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直到成年,他总是以紧张、焦虑、自怜、抑郁的状态出现。其实这是孩子小时候被父母打骂时,在潜意识里留下的一个恶毒的“心锚”,构成了他现在的潜意识性格。一旦被同样的环境因素触发,就会诱发他被打被骂时的一种生理反应——恐惧和焦虑,心理学上称之为“心锚”。

一个孩子在七岁之前很难想明白为什么会被打骂。只有通过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他才能明白为什么同样的行为会有不同的对待。如果家长破坏性地打骂孩子,一旦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就很难调整过来。孩子的天性就是讨好父母。只有做一件事能给他带来快乐,得到父母的肯定、表扬和鼓励,他才会积极去做;一旦他所做的事情被否定或批评,他的生理会有反应,神经系统会变得僵硬,表现为思维迟钝,行动迟缓,既做不好,也学不好。

人的思维方式是联想操作,人脑中任何两个事物都可能形成联系。童年受到的伤害会永远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家长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应该听家长的话

这种观点是影响我们最深刻的民族垃圾。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悲剧。

“孩子不听我的!”这是许多家长常说的一句话,那么我想告诉你,你的孩子听你话只有两个原因:一是你说的话是对的并且对他有好处;二是你们相互约定好必须按规则做。

卢梭的《爱弥儿》一书谈到了奴役和统治的根源。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因为我是你爸爸,你妈妈,你必须听我的话。”这样会在孩子心中形成对奴役和支配两种可能性的认识。一种是我离不开对方,而对方是比我更强大的个体,为我提供衣食——导致支配;另一种奴役,对方是奴隶主,他拥有我的身体,甚至我的精神,所以我是他的财产。这样,孩子成年后就会有两个根本的人格特征:要么支配他人,要么奴役他人;要么被支配,要么被奴役。就是不能有平等的观念和独立的人格。

想要孩子听你的话,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平等观念和独立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处,引导他们正确思考,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绝不强迫他们听我们的。因为你无法证明你说的一定是对的,就像小孩子想吃香蕉,但是你觉得苹果富含维生素,所以吃苹果是对的。这只能证明是你的看法,但不一定是孩子的需要。

我想,如果我为孩子做出牺牲,他们会心存感激,会好好学习。

这是一个没有因果联系的逻辑。自己的事自己做。这是为了教会孩子自立的能力。如果我们的父母代替了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就等于剥夺了孩子生存和探索世界的权利。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支配欲,相反,父母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的私心就会越重。

让孩子参与家务,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给孩子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氛围的温暖,让他们学会感恩。如果家庭不温暖,没有人会感激父母。一个人不懂得感恩,就无法理解父母的艰辛。如果他不能让孩子意识到父母对他的父母有多重要,他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不感恩。这是很多富家子弟的悲剧。父母创造的财富越多,给孩子的就越多,孩子就会越不领情。所以这种观点是教育孩子的根本误区。

想想做人的道理,等孩子“懂事”了再教育。

现在很多家长的普遍做法是,只要孩子学习,其他的就不管了。从小教育孩子不要不负责任,成为生活的旁观者。如果不从小引导孩子去关心他人,理解他人,长大后就会走自己的路。一旦这些原则在他们心中形成牢不可破的价值观和信念,这一生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所以从小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是人生的根本,也是成功的关键。否则,只是让孩子学习知识而不引导他做人,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知识没学到,人也没做好。

认为批评是孩子改掉缺点的唯一途径。

认为自己做错了事的孩子应该受到批评,否则他们会养成坏习惯。这在传统观念里对大多数父母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我告诉你这件事是错误的。因为批评要讲究艺术,而不是批评,一定会让孩子改掉缺点。相反,破坏性的批评只会埋没他们的潜力,消解他们的自我价值,摧毁他们的自尊。

我们完全有可能不加批评地改变孩子的缺点。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优点被确认并逐渐放大,从而取代缺点的过程。如果一个孩子的自尊、自信、责任感坚定,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他最终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如果父母的批评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那么孩子就会改正自己的缺点。否则,孩子会觉得自我价值受到伤害,感到自卑和无能。这样不但没有改掉他的缺点,反而会越来越差,最后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

所以,批评是一门很高的艺术,如果运用不当,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认为表扬必然会让孩子沾沾自喜。

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误解。任何有灵性的人都需要氧气供应器。作为孩子,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肯定、表扬和鼓励。这些一旦缺乏,孩子就很难建立自我价值。

孩子的天性是取悦父母,父母对孩子真实行为的肯定、鼓励和表扬是建立孩子自尊自信的关键,会激发孩子向上发展。

只有当孩子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家长用虚假夸张的语言来表扬孩子,才会导致孩子的无知,自满,或者说他不会相信你很久。

所以,表扬孩子的行为并不一定会导致骄傲。关键是怎么夸他们!

最后,我要告诉你一些激动人心的消息:

希望儿子成功,希望女儿成功,怜悯继承风。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在孩子的教育上更加得心应手。

250 评论(12)

JACK赵俊

可以。刘星是真的可以许愿,而我心真的可以拿出来洗,刘星那个透着点小聪明又偶尔欠打的形象深入人心。这就不难理解张一山说出对着刘星许愿能成真时大家的诧异。

146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