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飞侠包警长
01 这里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简单说一下如何找靠谱的咨询师,以及从专业的角度是怎么看待孩子玩手机的问题。 首先,我们自己也承认这个心理行业是鱼龙混杂的,我们接手过很多同行咨询效果不佳,然后来我们这里做咨询的孩子。 发现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是挺多的。 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关系不匹配。 比如,一个初三的男生之前去做咨询,咨询师和孩子聊原生家庭的苦难。 结果孩子的情绪问题在咨询室里是解决了,但是回家家里之后和父母的冲突更加严重了。 一个16岁的男生,还在上学,把亲子关系搞得太恶劣,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对社会功能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和父母非常对立。 还有一个高二的女生,原本学习很好,但是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了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去做催眠疗法。孩子是内心是获得宁静了,但问题是高二就是一个学习很紧张的时刻,而且女生在学校遇到的冲突,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咨询过后,孩子反而更加不愿意回到学校了。 02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师有多重身份,这种常见于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接到很多个案,已经在学校里面接到了心理老师的辅导,但是很难得到好转,甚至有加深的迹象。 一个无奈的现实就是,学校心理咨询师在了解情况之后,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做到保密,甚至于有些咨询师,非但不保密,还会主动的告诉学生的班主任老师等负责人员。 这样的做法,固然减少了出事之后的责任,也是出于一种安全心理,但对于来访的学生,却感觉到是一种出卖。 当然,我们也发现很多专业的心理老师,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还是稳定了孩子的情绪,在那个当下确实是帮助到了孩子渡过难关。 还有一些比较乱七八糟的情况,这里就不细说了,简单举例一下 没有出示相关资质的,比如没有经过心理学培训、没有执业资格证、是教育机构但是干咨询机构的事情 让办卡的,比如说一次交10次咨询费,或者像理发店一样推销充值卡 超越咨询边界的,比如来访者找不到工作,给安排工作;来访者成绩不好,咨询师帮忙找补课老师等等,这些都属于越界。 最重要的一点,假如你在咨询中觉得【不舒服】或者你觉得【没有效果】,这里我们都建议你不要再进行咨询了。在发现咨询没有效果的时候,要及时终止咨询,千万不要耽误改变的时机,特别是孩子在上学,关键时机就这么几年。 03 最后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一下玩手机这件事情。 这里你表述是,【男孩沉迷手机不愿上学】。 实际上是,男孩不愿意上学,所以沉迷玩手机。 玩手机是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本身。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在咨询中发现,很多家长不明白这点,因为家长本身就陷在问题中,成为了维持孩子问题的一环,所以没办法超出认知来解决问题。 家长很天真地以为,玩手机是问题,认为孩子沉迷手机了之后就解决问题了。 其实事实恰恰相反,当孩子无法通过手机来宣泄情绪的时候,就有可能转换为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从心理角度分析,玩手机,可以理解成一种逃避方案,而逃无逃之后呢? 断掉玩手机这条渠道之后,孩子出现强迫行为、自残行为、睡眠障碍等问题的概率直线上升,那个问题不比玩手机严重? 家长有一个普遍的错误认知,那就是认为是手机、游戏、网络害了孩子。 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自从有了手机以后就开始出现问题了;有的家长说,自从我们家买了电脑以后,孩子就开始玩游戏,有网瘾了……. 实际上是孩子先有了问题,才逃避到网络上去。 是孩子在现实中,没办法感受到爱和理解,没办法感受到快乐,所以才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到网络中去。 不管是厌学,还是网瘾,其实都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玩手机只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已,就像是成年人亲面对工作压力,回家坐在车上抽烟。 在车里抽烟,是成年人面对工作压力的解决方案。 但是解决方案变成了一个问题,因为抽烟有害健康,容易患上一些肺部的疾病。 玩手机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但是在家长看起来,这个解决方案很糟糕,因为它有比较严重的负面作用。 那么玩手机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
jingbin657501
作者 | 武志红
编辑 | 张罐子
责编 | 五花鹿
前段时间,我看到这样一个新闻。
在四川一个婚礼上,新娘子四岁的儿子,拿着话筒站在新人面前,哭着对新郎放狠话,说:
如果你敢欺负她,等我长大以后,就收拾你。
小男孩一句话,不仅让新娘子当场哽咽,连场上的大半宾客也感动落泪。
很多网友都评论这位小男孩说,在用最奶的声音放最狠的话,可爱又懂事。
但这件事也一度引起了很多博主讨论,不少人一致认为:
一个四岁的孩子,却在这个年龄,就要去承担如此一种负责任、保护家人的感觉,而且这种懂事还得到这么强烈的追捧,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
对此,我也深感赞同。
实质上,一个尚年幼的孩子,就要像个懂事的小大人一样,去保护家人的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
「亲子关系的倒置」
01
什么叫亲子关系的倒置?
在此,我先讲一件印象特别深刻的事。
很多年前,我在广州电视台参加某个节目。
在节目过程中,一位小男孩的妈妈,她的发言引起了一片轰动。
这是一位明显情绪化的母亲,她拼命地跟大家讲,我儿子虽然才八岁,但对我特别好。
而当主持人问,孩子对她怎样一个好法时,这位妈妈一口气就列举了以下三点。
① 无论她做什么,孩子永远都能够理解她。
② 孩子一直都会奋不顾身保护她。
③ 自己的所有痛苦,都可以向孩子诉说,并且孩子总是能接住她。
当这位妈妈把儿子夸奖完后,现场上的很多妈妈,都在猛烈地鼓掌,掌声也非常的真诚。
但在阵阵掌声中,我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幕:
一边是有八岁孩子的妈妈,非常情绪化;
另一边是八岁的小男孩,体型很单薄,但脸上显然透露出过于懂事的神态。
这样的对比,不仅让我非常心疼这个小男孩,还产生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
男孩和他妈妈的角色,明显颠倒过来了。
这种现象,其实就是亲子关系的倒置。
即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变成了孩子,孩子变成了父母,或者说父母变成了小孩,小孩变成了大人。
就好像这一对母子。
8岁的儿子永远都在理解妈妈的一切,永远都要承接妈妈向自己吐露的任何痛苦。
甚至他还成为了妈妈的保护神,不得不负起本不该他这个年纪要负的责任。
他被迫压抑了本能的童年状态。
02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孩子成为父母的父母、变成了父母的保护神这种现象呢?
在这,我想具体提出两个原因。
首先,亲子关系的倒置,其实涉及到一个权力的问题。
在中国的很多家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谁权力大,谁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脾气。
但很明显,孩子的力量通常最小。
而又加上我们 社会 崇尚听话文化,所以孩子在小时候不仅没有权力,还必须乖巧懂事,把自己的攻击性都收敛起来。
因此,就会造成这样的现象,一些家庭的小孩,往往是个懂事的小大人。
我记得后来跟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谈话时,就发现了原来在她的家里,一直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家里的每个人是孩子时,都是懂事的小大人。
这位女士在小时候,也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可以说,这简直就是很多家庭的写照:
年龄越大,力量越大,权力越大,越肆无忌惮;
年龄越小,力量越小,权力越小,越依头顺尾。
其次,父母只允许自己表达负能量,而孩子只能表达正能量,也是造成亲子关系倒置的一个原因。
太多人有过这样一种感觉:
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没有过一句夸奖,永远都是批评。
其实,这就是父母一直向孩子表达负能量。
我想起一位来访者,他讲自己做过一系列可怕的梦,大都和厕所以及粪便有关,其中有个经典的梦是这样的——
他和妈妈在家里,房子里到处是粪便,妈妈坐在马桶上,对着他滔滔不绝,不断跟他诉说对人生的不满,对周围所有人的不满。
对这位来访者来讲,这个梦的基本隐喻就是:
妈妈无所顾忌地向他释放负面情绪,导致他心里没有一点干净的空间,充满了妈妈的坏情绪。
如此一来,妈妈就像个爱哭爱闹的小孩,而他的坏情绪却无处表达,也没人承接,完全被压抑起来,看起来就像个不动声色的小大人。
03
然而,如果总是孩子在容纳父母的坏情绪,小小年纪就成了懂事容忍的小大人,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不容小觑。
这样的孩子,成长路上可能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① 总是以大人的感受为中心,容易失去自己的感觉。
如果孩子在很幼小时就发现,自己只能围着父母的感觉转,而当有自己的感觉时,可能会遭到训斥和破坏。
这种情形下,就算父母没有明确强烈要求,孩子可能也会出于恐惧,依旧围着他们转,不能够安心待在自己的世界里。
并且,他还会觉得这个世界非常的沉重。
在他心里,也许背负着一个沉重的母亲,也许背负着一个沉重的父母,甚至背负着整个沉重的家庭。
跟这样的小大人打交道时,会深刻感到:
他们本能地总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甚至当别人的感觉和自己的感觉发生冲突时,会第一时间就放弃自己的感觉。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他们对别人的感觉,比对自己的感觉还要敏感。
这也是形成中国式好人的原因之一。
② 轻易形成“我真差”的自我定位,陷入抑郁、无助之中。
年幼的孩子,有时会分不清想象和现实,无法估计自己能力的高低。
而如果父母总给孩子传递这种感觉:我有一个重大的问题,需要你帮助我,需要你帮我化解。
作为尚未具备现实检验能力的孩子,当然会觉得义不容辞,觉得我一定尽全力去帮你。
但成年人的大问题,塞到孩子的幼小心灵中,会导致这种情况:
孩子毕竟是孩子,当他们的确做不到时,可能会产生一种“我什么都做不了,我真差”的感觉,陷入到无助和自责的情绪中。
甚至,孩子自身的容器功能也可能被撑破,无法消化自己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学业压力。
③ 从小成为妈妈的虚假伴侣,长大后很难进入亲密关系。
在一些家庭里,男孩可能会感知到,在妈妈的眼里,自己比父亲重要。
这也许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比父亲厉害,有一种骄傲感,但其实也会导致一个问题:
成为妈妈的虚假伴侣,就失去了自己的真正角色,也失去了自己作为孩子的稚气。
我有位男性来访者,在他很小的时候,和妈妈紧密连在一起,可以说是到了共生的程度。
甚至后来他就深切感到,自己其实是被妈妈当成丈夫来对待。
原来妈妈是想支配自己的丈夫,但已是成年人的丈夫,很轻易就逃离了难缠的她,导致她缠丈夫而不得,只能转过身来缠自己幼小的儿子。
但是,这位来访者在很小的时候,就深知自己是一个劣质的替代品,这让他非常难受。
甚至,这还会严重影响到他以后的亲密关系。
04
在上文,我具体分析了亲子关系的倒置形成的原因以及危害。
按理说,家是温暖的港湾。
即在一个家庭里,大家是重 情感 的,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大家都感到有一种 基本平等 的感觉,这才是好的亲子关系。
当然,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讲,这可能有些理想化。
因为对很多父母来讲,自己本身从小就被要求做个懂事的人,从小都是独自承受焦虑和化解负面情绪,怎么可能做到如此尽善尽美呢?
但在此,我还是想提出3个可尝试的方式。
① 我们需要明确清楚,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当父母的,如果能在内心澄清这一点,自然会给孩子传递一种感觉:
大人的事情是大人的事情,孩子你做孩子就好了。
甚至,有时候一些问题的确解决得不够好,也依然能做到让孩子明白:
这是大人身上的担子,是大人的焦虑,并不希望你们来帮大人化解。
当尽可能做到这一点,尽可能把大人的责任担负起来时,孩子才能有一个好的空间,去放心地玩耍,去安心地做自己和发展自己。
② 要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感觉,允许孩子表达负能量。
一个从小只被允许表达正能量的孩子,一个被迫承接父母负能量的孩子,很容易会失去自己的感觉。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第一位男性来访者。
自己的感觉完全被妈妈的负面情绪替换了,没有任何自己的情绪显露,像个干枯的人。
而只有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他们才能成长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围着别人感觉转的人。
③ 做父母的,尽量去容纳和化解孩子的焦虑。
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比昂讲过这样一句的话:
关系的实质,是谁制造焦虑,谁容纳焦虑。
弱小的孩子,认知各方面尚未发达,自我也还没完善。
因此,在很多时候,他们只会制造焦虑,但是化解不了自己的焦虑。
比如,一门考试不及格,他们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违反学校规则,他们可能会为要受惩罚这件事感到恐惧。
这时做父母的,可以先给孩子传递一种感觉, 你的情绪是被允许的,如果你接不住,你可以找我,我来倾听和承接一些。
如此一来,孩子的情绪一部分流动出来,给到父母一起消化,他自己就会好受一些。
但我们的家庭中,反而常是父母制造焦虑给孩子,但幼小的孩子接不住焦虑,只能挨着。
所以,如果真想爱孩子,请不要向孩子传递太多焦虑,并请容纳化解孩子的焦虑。
这才是一个好的亲子关系。 END
作者 |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