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可乐冰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为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1899年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学派的其他情况简介。
在精神分析影响日盛的时候,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由于学术见解的不同,矛盾日益加深,组织开始出现分裂,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
在1911年的精神分析小组的几次会议上,弗洛伊德对阿德勒的理论提出尖锐批评,阿德勒离开这个小组,继续研究自己的理论,并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布川依夫
精神分析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与他的精神分析学 S.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弗洛伊德最初只是一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但他因为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使其影响却远远超出了专业学术领域,而成为了20世纪为数不多的具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人物之一:不仅对心理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等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和精神领域,而且也对当代人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了解以及对日常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1881年成为医生,专攻精神病学,后不久开始从事使他后来声名昭著的精神分析研究。1895年,他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这被看成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处女作。1899年,他的杰作《梦的解析》出版,弗洛伊德声称他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这些发现为精神分析学奠定了基础。1905年,他的《性欲理论三讲》发表,探讨儿童性心理的发展与精神变态机制的联系,真正开始为世人所重视。在此后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他写作了约80篇论文和9本著作,继续阐述、发挥和宣传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日常生活的精神分析》中提出一切日常生活中的失误都是由无意识动机所支配的;在《图腾与禁忌》中用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人类的原始文化;在《精神分析引论》中则用讲演稿的形式对精神分析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介绍。20年代以后,弗洛伊德的思想和观点出现了一些变化和发展,在《自我和伊特》、《抑制、症状和焦虑》等著作中他提出了将心理划分为"伊特"("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互动的部分。在《超越唯乐原则》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在《文明及其缺陷》等著作中弗洛伊德用文明与本能的冲突来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始动力。虽然弗洛伊德学说一再受到抨击,这丝毫无损于他的形象。他卓绝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隐藏的那部分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由他所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 20世纪初,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开创了人类自我认识的崭新领域。尽管这一学说与早期关于无意识现象的哲学推论、精神病理学的发展,与当时的享乐主义动机说、机械决定论思想、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文化渊源关系,但是它们都仅仅提供了一种氛围或气候,是弗洛伊德首创性地在将精神分析学从一种精神病学方法发展为普通心理学的过程中,对人的心理结构、心理动力这两个主要方面作出了富于洞察力的探索和阐述,从而为精神分析学和弗洛伊德主义架起了两根支柱。 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弗洛伊德为人类描绘了一幅立体的心理结构图。传统心理学所谓的"心理"只是这一结构的表层,即意识层,而在心理结构中还存在着一个比意识层更为广袤、复杂、隐密和富于活力的潜意识层面,如果说人的心理象一座在大海上漂浮的冰山的话,那么意识只是这冰山浮在海面上的可见的小部分,而潜意识则是藏在水下的更巨大的部分。这一潜意识层面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无意识层(unconscious),它是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并失去了与正常交流系统和语言规则的联系,几乎无法进入人的意识和理性层面。二是前意识(preconscious),它是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层面,其心理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意识状态。 借助于这一立体结构,弗洛伊德指出,旧心理学为人们所描绘的以理性意识为中心的精神生活图画是自欺欺人的,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力量都来自于鲜为人知的无意识领域,"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无意识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且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表现方式、运作机制的精神领域,它象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任何意识起作用的地方都暗自受到无意识的缠绕,"自我不是自己家里的主人",这一发现,使精神分析不仅把心理学研究范围扩展到无意识领域,而且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基本理解,所以弗洛伊德才认为,"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仅在于发现心灵内的无意识",并称"对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承认,乃是对人类和科学别开生面的新观点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 心理动力的本能论: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本能来自身体的内部刺激,它驱使人通过活动来满足由于内部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宣泄和消除由于刺激所引起的紧张、痛苦和焦虑。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弗洛伊德多次提出和修改他的本能理论,如前期提出的自我保存与种族繁衍的本能,后期提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等。但是他所反复强调、深入研究的则是性本能。他认为性本能是诸本能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因素,"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根据这一心理动力论,弗洛伊德系统地揭示了人格发展的过程,揭示了各种精神病的起因,解释了人类创造性行为的心理动机,性本能成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解人类活动的一把钥匙。 正是这两个基本的理论发现,支起了一个巨大的拱门,精神分析的潮流就从这一拱门源源流出,并显示了独特的思想个性。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最有影响的分支主要包括5个方面: 一、梦心理学。 二、过失心理学。 三、变态心理学。 四、人格心理学。 五、儿童心理学。 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经常具有一种方法论或者策略上的有意无意的偏激和片面,他的一些观点也往往缺乏科学依托和实证支持,但他的思想是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因而,他没有将精神分析学仅仅局限于一种心理学领域,而是试图将它扩展为一种通用的人文思想,一种关于人、历史、社会"广义的哲学观",这也使得弗洛伊德从一位心理学家成为了一位思想家,成为了"关于人的现代观念的营造师"。正因为如此,弗洛伊德的理论就不仅是心理学理论而且也是一种更广义的文化哲学,具有独特的人性观、历史观和文化观。荣格的心理学理论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荣格是一个智力早熟的人,他性格孤僻,想象力丰富。十几岁时就广泛阅读过古希腊罗马哲学家、中世纪经院神学家以及近代哲学家黑格尔、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早期曾和S.弗洛伊德合作。后来,由于观点的不同,两人的关系终于破裂。他的分析心理学因集体无意识和心理类型的理论而声名远扬。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人从出生那天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已给他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这便决定了知觉和行为的选择性。我们之所以能够很容易地以某种方式感知到某些东西并对它作出反应,正是因为这些东西早已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集体无意识一词的原意即是最初的模式,所有与之类似的事物都模仿这一模式。他曾对下面四种最初的模式作过详尽的论述。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