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丰是小兔
一个人一旦安逸惯了,就渐渐丧失了勇气和清醒,慢慢地“被养残”,最终划向自我破产的边缘,成为了被时代抛弃的人。作者: 赵晓璃,来源:璃语职美人人们总在说,30岁是职场上的一道生死线。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排除极少数天赋异禀的奇才,绝大多数人到了30岁,职业发展基本上定了型。按照一般的职业轨迹,22岁的大学毕业生在职场打拼到30岁,经历了整整八年的时间。如果战略得当部署紧密,八年足够打一场抗战的了。放到个人职业生涯中,如果一个人到了30岁还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没有找到甚至形成核心竞争力,依旧如无头苍蝇般乱撞一气,到了35岁又该是怎样的前景呢?答案不言自明。一、我们要的是经验和阅历,不是年龄咨询者小静(化名)最近好不苦恼。八年前的小静大学毕业后先后尝试了好几个行业,可每次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一晃快三十了,想想这么多年自己似乎一事无成,她开始感到恐慌。细数经历的这些行业及职位里,竟然没有一个是自己擅长的,想想自己这些年考下来的证书还真不少,什么心理咨询师啦、会计从业资格证啦、人力资源证啊,等等,可依然没有任何可圈可点的能力。小静赫然发现,自己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薄弱。有一次小静看中了一家外企,面试的时候,几个问题就把小静问的哑口无言,面试官说:看你的年龄也差不多30了,可没想到你的经验和阅历太浅,一直在做最基层的工作,和八年的职场年龄完全不匹配。我们现在招你们这个年龄的员工,看重的是经验和阅历,而不是年龄。小静感到胸口一阵刺痛,她回去苦苦思索却始终没能找到答案,于是决定前来寻求帮助。
小熊加旺旺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你是否有这样的苦恼和困惑,那就是,现在的工作找不到成就感,但问题是,也不知道自己的成就感在哪里? 从我们做过的职业咨询案例的统计数据来看,“成就感”成为很多职场人最看重的价值观,位居价值观排行榜第一。 不难想见,多数人身处这样的职场困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差不多的事情,成就感姑且不论,单单是工作内容本身就足以让人心生倦怠。 很多人都感慨说,如果能找到成就感就好了。 本篇文章是基于过往无数例职业咨询案例,对很多人共同的困惑“成就感”进行的归纳与分析,希望能给你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一、 夜幕来临,我又开始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给网络那端的咨询者进行职业咨询。 “再想一想,成就感真的是你最看重的东西吗?” ——每当和对方澄清与确认价值观的时候,我一再地问对方,真的如此吗?确定这是你最看重的吗? 多数人会异常坚定地告诉我:“老师,是的,我最看重的就是成就感。”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有一条看不见的逻辑线是这样的—— 工作做不好,是因为没有动力; 没有动力,是因为缺乏成就感; 虽然我也不知道成就感在哪里,但如果一旦找到,我就一定能做好眼前的工作,并一路达到人生巅峰...... 通常,我会把这条逻辑线戏称为 “成就感天真论” 。 之所以叫“天真”,是因为有这种逻辑的人,多是涉世不深的职场新人,又或者是职场经历单一(和工作年龄并无绝对关联)的职场“老人”。 那么,成就感到底是什么? 你我心心念念的成就感,真的有那么神奇的功效并能改变枯燥乏味的工作状态吗?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从成就感类型说起。 从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尽管每个人的成就感不尽相同,但从来源划分,无非有这两大类, 浅层成就感与深层成就感。 二、 浅层成就感的来源,主要是外在的认可与赞许。 ——这种成就感来得快、去得也快。 之所以定义为“浅层”,是指从心智模式来看,更像是一个孩童: 即, “如果我做一件事情,无法获得大家的认可,我就没有心情做下去了”。 这种源于外界的成就感,自然不堪一击,且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他人的影响,对于成长来说未必是件好事。 如果你能理解到这一点,你就不难明白这样一句话了: “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做容易获得高成就感的小事,长线来看很容易人生作废。” 想想看,做什么样的事情能有迅速且频次很高的成就感? 这件事至少有这几个特点: 一是好做;二是贪图快捷;三是很容易被别人注意到。 说个故事好了。 小静(化名)是我这边的一名咨询者,她找我咨询时满腹困惑,觉得自己也上了三四年的班,做事也经常被人夸奖,但不知为何,老板总说她难成气候,做不了大事。 我让小静回顾下自己的成就感事件。 只听小静巴拉巴拉说了很多,但没有一件事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小静说自己喜欢读书,一年下来少说也读了50本书;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技能,什么E表、PPT、会计证、人力资源证书等等,更是考个不停;她说自己学习能力很强,什么事情仿佛都难不倒她,等等。 问题是,果真如她所说的那样,小静的成长着实让人担忧。 我问小静: “你到底在学习,还是在寻求认同感呢?” 三、 现实中,类似小静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他们每天都忙着读书打卡,偶尔去个书店还不忘自拍,当你说到某个概念时,他们会说:“是的是的,我曾经看过这个概念”,但如果你真让TA说出个一二三来,对方往往说不上来。 请问这样的学习,真的起到了效果吗? 要知道,学习最深奥的地方就在于,尤其是很多经典好书的作者,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往往超出常人,你要反复研读,很可能一遍是看不懂的,还需要做笔记、画思维导图,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去图书馆查资料,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很多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更谈不上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揣摩了。 所以,一本好书的阅读和理解,实际上分这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叫做读懂和理解; 第二个层次叫做思考与质疑; 第三个层次叫做实践与作证; 第四个层次叫做内化与吸收。 唯有经过这四个层次,这本书的精华才能真正内化成你的东西,指导你的行动。 1、没有目标的学习,像是花拳绣腿 凡此种种的经验告诉我,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考证而学习,或者只是为了谋求认同感而学习,缺乏目标和方向的指引,TA的时间和精力多半就是用在了这些“花拳绣腿”的所谓“学习”上。 这类“花拳绣腿”类的学习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可谓比比皆是。 动不动“21天某某训练营,带你年入百万”、“我花十年总结的某某经验,如今倾囊相授”等等。 倾囊相授自然不错,但问题是,你是否从事这个行业,你前来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其实是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的因素。 2、浅层成就感,无法让你走的更远 我们从来都不做这样的承诺,什么一次咨询改变人生,如果真有这样的说法,那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 事实上我们发现,由于一对一咨询的时长有限,我们咨询师倒是想多和对方深入剖析和讲解,但由于咨询者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不同,同样时长的咨询,给每个人带来的效果自然不尽相同。 这才是我们决定做两天一晚线下职业成长训练营的初衷所在。 我们之所以在今年力推线下职业成长训练营,不是因为我们的课程多么有噱头,而是在线下这两天一晚的氛围内,加上环环相扣的课程及任务设计,更容易保证每个学员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获得更加深刻而长远的改变。 当然,即便是在两天一晚的线下训练营现场,部分学员会表示非常烧脑,对于很多重要的细节更是要一遍又一遍地予以确认,这个过程未必能保证你时时刻刻都有成就感,但奇妙的就在于,当学员把两天一晚的任务全部完成之后,对自己眼下的职业困惑有了更为系统深刻的考虑,更加明确了未来的路,从而收获满满。 ——这才是我们工作室的几位老师倡导并一直致力于传播的一个理念,深层成就感。 四、 想要获得真正的深层次成就感,就必须从我们的“内在驱动力”入手。 有作者曾经对“驱动力”这件事情做过专门的阐述,TA把驱动力分解为三大核心部分,即: 自主、专精和目标。 为了方便说明,我谨以前文小静的案例加以说明。 小静和很多女孩一样,高考的时候在家人建议下报考的会计专业,她自述对会计这个行业不感兴趣,倒也不是排斥数字,而是觉得在枯燥繁杂的会计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带着小静排查了几个维度,发现小静真正的问题根源,在于内在驱动力上。 那次的咨询让小静感受到了不小的震撼,于是在她得知线下训练营的消息时,便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一期。 训练营上的小静和小组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了这样几个任务: 1、确定了职业方向与目标 通过价值观澄清与确认、职业兴趣的探索与挖掘,小静的人生目标渐渐露出水面; 2、明确了提升能力的重点以及需要规避的地方 小静和组员完成了系统的能力筛查,并且在我们的讲解与带领下,结合自己的特质,确定了后期发力的重点; 3、解决了目标及能力两大任务之后,小静在组员的协助下,制定出落地的成长策略; 在训练营期间,我给小静做了一对一咨询,和她提出一个概念,叫做“金凤花任务”。 所谓“金凤花任务”,就是在一个人的意愿、能力和特质交织的范围内,给自己设置难度适中的挑战,这种理想的难度是在现有的能力基础上,顺应自己的潜能,制定出高一两个级别的任务,这样才能让个人身心得以延展,能力上也会获得一定的增量; 我告诉小静,在完成任务时可以同时进行记录,这样就能更方便地找到自己的“心流状态”。 4、评估当前的工作局面,做出理性的决策; 在工作局面的评估中,有个法则叫做“二八原则”。 所谓“二八原则”,是指一份理想的工作,80%是要匹配自己的能力及特点的,20%可以是自己不擅长或者不熟悉的领域,这样才能稳步前进。 在工作效率方面,小静更是找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为此她兴奋不已。 经过两天一晚的线下学习与训练,小静对于不同的人以及如何有效沟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等等。 ——这些无疑都是提升内驱力的重要因素。 训练营结束的时候,小静有些恋恋不舍,她说,曾几何时,她一度执着地相信,一定要找个有成就感的工作,现在才发现,如果不从内在驱动力入手,成就感这样东西是不会从天而降的。 “请转告老师,我已经安全到家了。这几天的学习和训练让我受益匪浅,我终于明白,成就感不是靠向外求的,而是要从专精入手,包括职业方向、能力策略、落地方案以及相应的心理准备等,这是一个科学而严密的系统,之前我对成就感的理解实在太肤浅了......” 看着助理转发的小静留言,我为她的成长感到由衷的开心。 我想说,每个人都在追逐成就感,但是多少人为表面的成就感迷惑了本心:他们耐不住寂寞,不断地跳入新的圈子里,试图寻找到容易获得成就感的事情,这样的决策和行为,耽误的恰恰是自己。 要知道,唯有成为各自领域的前10%,如此,你的未来才能真正发生改变。 以上,和你共勉。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已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全面发售。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