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12

小豆子就是我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儿童心理咨询师怎么找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老头and小胖子

已采纳

儿童心理学报考条件:

1、同等学力申硕报考条件

以同等学力申硕的方式报考儿童心理学在职研究生,在职人员首先需到主考院校进修儿童心理学在职研究生专业课程,满足条件后,通过参加申硕考试来申请学位。

凡是已经获得国家承认的专科学历人员便可以报名参加儿童心理学在职研修班课程,但如果学员要申请学位,还需要在学士学位满3年后方可报名全国统一申硕考试。

2、在职专业硕士报考条件

由于在职专业硕士有入学考试,考生在报考不同的专业时,需要满足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报考儿童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的人员而言,至少要在专科毕业满2年,或者本科应往届生才可以报考。

考生只有满足条件,通过全国初试、院校复试后,最终学校会按照考生成绩择优录取。总之,儿童心理学在职专业硕士的考试难度是很大的,大家在报考之前要提前进行准备。

如何报考儿童心理学:

首先,可以通过非全日制研究生形式,参加12月统考报考,来考北京师范大学双证的儿童心理学在职研究生。不过,要注意的是,在入学、录取、授予证书等方面,都是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的。

获取入学资格,是必须参加并通过入学考试(统考初试、院校复试)并经院校择优录取才行。其中,统考初试,每年10月网报、11月现场确认、12月考试。

而顺利入学就读的人员,成功申硕,最终毕业时,是能够拿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授予的相关研究生学历与学位证书的。

其次,也可以通过同等学力申硕形式,以先入学后考试的方式,来考单证的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在职研究生。

入学资格是通过提交申请免试获取的,一般先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相关专业课程研修班报名,提交报名申请表以及相关材料(如身份证、学历证、学位证等),按要求参加院校组织的入学资格审核即可。

只要能够通过审核,那么就能顺利获取入学资格,最终直接入学参加相关研究生课程学习了,是不用考试的。

因为课程学习结束,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仅授予符合要求的结业人员相关课程结业证书,所以,每年3月份网上报名、5月考试的同等学力人员申硕统考,则是想要申硕的人员,必须参加并通过的。

注意,一般是只有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满三年后(或没有学士学位,但是有研究生学位)的课程结业人员,才能报考的,最终统考通过、答辩合格的就读人员,才能够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授予的相关研究生学位证书。

儿童心理咨询师怎么找

251 评论(11)

叶子飞扬

01 这里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简单说一下如何找靠谱的咨询师,以及从专业的角度是怎么看待孩子玩手机的问题。 首先,我们自己也承认这个心理行业是鱼龙混杂的,我们接手过很多同行咨询效果不佳,然后来我们这里做咨询的孩子。 发现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是挺多的。 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关系不匹配。 比如,一个初三的男生之前去做咨询,咨询师和孩子聊原生家庭的苦难。 结果孩子的情绪问题在咨询室里是解决了,但是回家家里之后和父母的冲突更加严重了。 一个16岁的男生,还在上学,把亲子关系搞得太恶劣,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对社会功能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和父母非常对立。 还有一个高二的女生,原本学习很好,但是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了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去做催眠疗法。孩子是内心是获得宁静了,但问题是高二就是一个学习很紧张的时刻,而且女生在学校遇到的冲突,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咨询过后,孩子反而更加不愿意回到学校了。 02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师有多重身份,这种常见于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接到很多个案,已经在学校里面接到了心理老师的辅导,但是很难得到好转,甚至有加深的迹象。 一个无奈的现实就是,学校心理咨询师在了解情况之后,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做到保密,甚至于有些咨询师,非但不保密,还会主动的告诉学生的班主任老师等负责人员。 这样的做法,固然减少了出事之后的责任,也是出于一种安全心理,但对于来访的学生,却感觉到是一种出卖。 当然,我们也发现很多专业的心理老师,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还是稳定了孩子的情绪,在那个当下确实是帮助到了孩子渡过难关。 还有一些比较乱七八糟的情况,这里就不细说了,简单举例一下 没有出示相关资质的,比如没有经过心理学培训、没有执业资格证、是教育机构但是干咨询机构的事情 让办卡的,比如说一次交10次咨询费,或者像理发店一样推销充值卡 超越咨询边界的,比如来访者找不到工作,给安排工作;来访者成绩不好,咨询师帮忙找补课老师等等,这些都属于越界。 最重要的一点,假如你在咨询中觉得【不舒服】或者你觉得【没有效果】,这里我们都建议你不要再进行咨询了。在发现咨询没有效果的时候,要及时终止咨询,千万不要耽误改变的时机,特别是孩子在上学,关键时机就这么几年。 03 最后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一下玩手机这件事情。 这里你表述是,【男孩沉迷手机不愿上学】。 实际上是,男孩不愿意上学,所以沉迷玩手机。 玩手机是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本身。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在咨询中发现,很多家长不明白这点,因为家长本身就陷在问题中,成为了维持孩子问题的一环,所以没办法超出认知来解决问题。 家长很天真地以为,玩手机是问题,认为孩子沉迷手机了之后就解决问题了。 其实事实恰恰相反,当孩子无法通过手机来宣泄情绪的时候,就有可能转换为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从心理角度分析,玩手机,可以理解成一种逃避方案,而逃无逃之后呢? 断掉玩手机这条渠道之后,孩子出现强迫行为、自残行为、睡眠障碍等问题的概率直线上升,那个问题不比玩手机严重? 家长有一个普遍的错误认知,那就是认为是手机、游戏、网络害了孩子。 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自从有了手机以后就开始出现问题了;有的家长说,自从我们家买了电脑以后,孩子就开始玩游戏,有网瘾了……. 实际上是孩子先有了问题,才逃避到网络上去。 是孩子在现实中,没办法感受到爱和理解,没办法感受到快乐,所以才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到网络中去。 不管是厌学,还是网瘾,其实都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玩手机只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已,就像是成年人亲面对工作压力,回家坐在车上抽烟。 在车里抽烟,是成年人面对工作压力的解决方案。 但是解决方案变成了一个问题,因为抽烟有害健康,容易患上一些肺部的疾病。 玩手机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但是在家长看起来,这个解决方案很糟糕,因为它有比较严重的负面作用。 那么玩手机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

19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