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90

小xiao贱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谈孩子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狐狸不会飞

已采纳

度娘说,“叛逆期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正常现象,一般出现在13-18岁之间。”心理咨询师李艳君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是不均衡的,这时的孩子虽然心理不成熟,但是他们自身会有成人感和长大感,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意受束缚,甚至为了证明自己的成长,会做一些比较极端的事情。“家长尊重孩子,通过自己说话的语气、方式和表情,让孩子明白家长在他们面前不是居高临下的。”李艳君说,要正确应对孩子的叛逆期,家长首先应该从心理上真正接纳孩子的现状,改变自己的认知,不论孩子出现任何问题都应该理性的分析、疏导,而不是训斥。“如果孩子不愿意跟家长说话,家长不妨就换种方式,比如写小纸条,当孩子对家长说‘不’的时候,家长可以给出几个选项,让孩子自己选择等,这些都是可以的。”李艳君说,还有一点是家长必须注意的,就是当孩子做了一件让家长感觉难以接受或者非常气愤的事情时,家长最先做的不应该是质问孩子,而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当自己的情绪平复后,再与孩子交谈,否则很容易让事情激化。

心理咨询师谈孩子

281 评论(14)

adamjackjason

上周我们在后台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

这位家长,你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太有代表性了!

据我所知,大部分的寄宿学校里面的学习生活安排都是非常的紧凑, 不会给孩子太多的自由思考和做决定的空间。

好处就是它强制孩子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弊端就是孩子的学习动力已经习惯是来源于外在的压力~纪律和规则,而不是自己内在的动力和兴趣。

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不断成熟的不单止是他的身体发育,还有他的心智也开始有一些狂乱且充满想象力的想法。有关友谊、性、竞争力、攻击性……

如果亲子关系足够好的话,这些议题可以被带到家庭中和父母亲去 探索 。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是有些疏离甚至是不够好的话,那孩子只能把这些迷惑的部分藏在心里。

而这些不能以言语的方式表达的迷惑,有的时候会让孩子感觉像是走进了的迷宫,大量耗费他的心神。

当然,高中的学习一定是比初中难很多啊。孩子在学习当中所要承受的挫败感和压力也会加倍。

此时,如果他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者能跟父母亲谈一谈这方面的挫败感,或许他就感觉没有那么的孤单和无力。

如果这些挫败感和无力感日积月累一直没有得到恰当处理的话,有可能会让一个人感觉到窒息,为了逃避这种被淹没的窒息感,孩子有可能就会逃到 游戏 世界里面。

因为在 游戏 中,得到成就感的几率要比学习来得容易。(这在成人世界也是一样的)

所以,现代人之所以沉迷手机 游戏 ,除了好玩,更是缓解内心焦虑的一种方式。当然,它也成为了未来的麻烦制造者。

总结以上的内容,家长当务之急可以做的事情是反思,反思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

1)评估一下你们的亲子关系,是否好到可以让孩子足够坦诚的跟你讲讲他内心的想法和困难。如果不可以的话,就需要反思: 什么样的障碍影响着亲子关系的亲密,以及如何去解决它?

2)你们全家人都需要去思考和讨论: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有的家长会简单的说:为了他以后可以自立啊,他的生活有好的品质。

现实生活里,如果家长给出的物质支持还不错,甚至是有“过”的话,在这样的情境下,通常会让孩子失去拼搏的动力。

有的家长会自恋的觉得自己蛮成功的,希望把自己认为好的品质都复制到孩子身上。他就不会看到孩子的个性, 他只希望孩子模仿自己,如鹦鹉学舌般的粘着式的学习。

这种孩子处于完全依赖所依附者的思考和观点来生存。

家长总要求孩子的行为要适应 社会 的需要,但她的代价是牺牲了孩子内在的发展。

他难以拥有有意义的友谊,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很有限的。以死背和鹦鹉学舌般左耳进、右耳出的学习方法,走完其教育的过程。

这种方式使孩子没有信心能拥有任何属于自己的知识,导致他确实学到了知识也无法与自己内在的人格产生关联。

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 这类孩子会越学越迷茫。

因为 他不知道怎样学以致用,慢慢的他就会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还有一种类型的家长,通常会很焦虑地企图把孩子培养成为自己所不是的人。

例如:郎郎、哈佛女孩……被这么对待的孩子,内心是非常郁闷痛苦的。

他感觉自己是长期被忽略、被否定的。感觉到自己在父母的心里也是透明的,无价值的。

当孩子看到自己与父母理想中的自己有非常大的距离的时候,会增加孩子的自卑感和挫败感。

哪怕孩子在外在的学业上,能够努力达到父母要求的目标,但是这种外在的成功也无法填补内在痛苦及情绪的空虚感。

有没有家长意识到:我们关心孩子的学习,大多时候只想到 社会 价值观的评价系统和有关竟争优先级,也就是衡量一个人外在成功的标志,而忽略了关于个人内在的特定议题。

孩子从早年开始,我们是否着重强化他的性格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于内在成长的这个部分,其实是没办法换算成数字来衡量的。

在学校里各个科目的学习可以用数字来表示,自己的孩子擅长哪一科,哪一科学不好。

我们习惯了着眼于一些可以看得到可以量化的内容。

而忽略了关注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 家长似乎不太在意孩子是怎样看待学习的。

当孩子可以进入到重点学校,并且成绩还不错的时候,家长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安心的事情,似乎他已经可以进入到优秀人群的最大公约数里面。

当孩子的学习成绩有起伏的时候,这会让家长的安全感被扰动了。

因为家长想着为了孩子好,除了在可看得见的分数上面去紧抓不放,已经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做的。

在孩子成绩不如意的时候,家长的焦虑如果可以转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腾出内在的空间去思考,反思到底这个过程(包括整个家庭)发生了什么,那真的是一件绝好的事情,因为这个事情不再是孩子一个人的失败事件。

它可以转变成是 一家人团结一致的连接节点。

如果你不太了解孩子的个性,不知道如何增进亲子关系的亲密度,不太懂得怎样支持孩子内在心智成长,这并不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

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事情,总比之前的不知不觉有进步。

知道自己的不足才有提升的可能嘛。愿意给点耐心给自己,让自己也敞开心扉慢慢学习,去了解孩子的内在个性和学习如何支持他的心智成长,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动力,这是事半功倍的工作。

这样做的家长也会让孩子感受到温暖与支持,总比只会焦虑之下斥责孩子,让孩子因为你不能理解他支持他,而导致更多的恨意的家长来得要高明。

125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