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45

燃烧吧猪五花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刘阳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睿2010

已采纳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两个孩子,但随之而来的许多问题却逐渐暴露出来。

很多爸妈要二胎的初衷都是想“让孩子有个伴”。的确,有兄弟姐妹一同长大,成长路上不会孤单,长大后也能相互照应。

但事实上,有了二孩之后的家庭,不仅仅是两个孩子“有了伴”,孩子相处时的排斥、矛盾甚至仇视问题也让父母苦恼万分。

姐姐对妹妹不友好

张玲家的大宝和二宝是两姐妹,相差不到两岁。自从二宝出生以后,张玲就多了“两个孩子相处不和谐”的烦恼。

在家里,所有的衣服、玩具都是双份的,连款式都差不多。无论家里任何一个人过生日,张玲都会订一份芒果加草莓混合口味的蛋糕,因为姐姐喜欢吃芒果,妹妹喜欢吃草莓。

为了让两个孩子感受到妈妈同等的爱,张玲努力营造出一个公平的环境。

然而,事情的走向却完全背道而驰。

从小到大,姐姐对妹妹并不友好:姐姐经常打妹妹,故意破坏妹妹的玩具,不愿意跟妹妹一起玩,甚至她的生日会都不许妹妹参加。

一开始,张玲总会耐心教导:“妹妹和你一样,都是妈妈的女儿,妈妈很爱你们。”但姐姐一点也听不进去,依旧我行我素,并且愈演愈烈。

对于姐妹俩的矛盾,张玲非常困惑:“我从来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偏袒过任何一方,为什么两个孩子依然不能和谐相处呢?”

很多二胎家庭的父母,都会像张玲一样,本着“一碗水端平”的想法,竭尽全力地想要公平对待两个孩子,却并没换来孩子们的友好相处。

哥哥提前“叛逆”

刘阳家住运河区宏宇城小区,有一儿一女。她说,她家大宝和二宝相差7岁。按理说,两人应该没什么争端。

可是,自从二宝出生后,7岁的大宝好像提前进入了叛逆期:大宝想要买的玩具,不买就哭;餐桌之上,各种挑食;有事无事,就想欺负欺负妹妹。

大宝经常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非要尝一尝婴儿的奶粉、果蔬泥;半夜抱着枕头去钻妈妈被窝;撒娇不愿去上学……

二宝一天天长大,对哥哥极尽讨好,尽管哥哥对她爱答不理,她还是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

大宝对妹妹的态度却始终阴晴不定。前一秒和风细雨,后一秒狂风暴雨。

刘阳也明白,二宝的出生给大宝带来了落差与压力。所以,自二宝出生后,刘阳和老公对大宝几乎是有求必应。大宝的吃穿用度,都努力给他最好的。二宝穿哥哥小时候的衣服、捡他玩剩的玩具。

“那句老话说得没错,大宝照书养,二宝当猪养。即便如此,大宝还是觉得父母偏心。”说起这些,刘阳一脸无奈。

两个孩子“争爱”

34岁的段晶晶是一位小学老师,曾经研究过儿童心理学。她在迎接第二个孩子到来的时候无比自信,从前期对老大的心理铺垫,到二宝的到来,她们一家顺利过渡。段晶晶天真地认为他们家没有两个孩子“争爱”问题。

然而,矛盾的爆发是在一次旅行中。那时候,段晶晶和老公带着3岁多的大女儿和1岁多的小女儿到海南度假。白天游玩,晚上回到酒店睡觉时,问题就来了,姐姐想让妈妈抱着睡,妹妹也想,于是俩人争了起来,大哭大闹。段晶晶先安抚了俩孩子的情绪,告诉大宝:“先让爸爸去给你讲故事,妹妹饿了,妈妈先给妹妹喂奶,哄睡妹妹就来陪你!”

姐姐撅着嘴,带着一肚子委屈走开了。

半个小时后,段晶晶抱着姐姐坐到窗边,于是她们之间有了这样的对话:“宝贝,妈妈爱你,你刚刚也很想妈妈抱对吗?”

“我很伤心,觉得很委屈,好想妈妈抱,不想要妹妹,想把妹妹塞回妈妈肚子里。”

“为什么不喜欢妹妹?”妈妈问。

“我觉得有了妹妹,妈妈不再喜欢我了,我不再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了。”大女儿的话里满是委屈。

感觉爱被夺走了

感觉爱被夺走了,这是许多大宝的想法。

红红是一名6年级的女孩,她有一个5岁的弟弟。她觉得自从妈妈生了弟弟后,爸爸妈妈每天围绕着弟弟转,给弟弟喂饭、洗澡、穿衣,嘘寒问暖。

轮到红红这里,爸爸妈妈问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作业写完了吗?

有了弟弟后,红红最大的感觉就是,自己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上下学,一个人写作业,一个人睡觉……

当红红和弟弟发生争执时,妈妈总会说:“弟弟还小,你是姐姐,不能让着他点吗?”

在红红的眼里,弟弟是入侵者、是敌人、是跟屁虫,所以她始终排斥弟弟。

“在父母眼中,弟弟做什么都是对的,而我做的很多事都是错的。现在他什么都跟我抢,动不动就说这是他的、那是他的,昨天还说奶奶也是他的……”说起这些,红红红了眼圈。

大宝为啥排斥二宝

二胎政策放开以来,许多家庭有了添丁的快乐,但也出现了很多父母不愿看到的悲剧。

“14岁小女孩以跳楼威胁父母杀掉刚刚出生的弟弟”“4岁的孩子抱着刚刚满月的弟弟跳楼”……类似的新闻屡有发生。

为什么许多家庭中的第一个孩子会如此排斥新成员的加入呢?

沧州市迎宾路小学副校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文学作家兰香说,在家长们看来,对两个孩子而言,公平是每人50%。对每个孩子都做到同样的关怀,就是公平。但对孩子们来说,他们体会到的公平感是不一样的。

兰香说,对大宝来说,他出生以后,整个世界都在围着他转,此时他得到的爱是100%。即便你拿走10%,甚至5%,他都会觉得受损。而对二宝来说,他出生以后很多东西都不是完全属于他的,他能得到一点就会很高兴。

一项调查问卷表明,在一个家庭有了二胎后,绝大多数大宝会产生消极心态,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容易出现嫉妒心理;二,容易出现逆反心理;三,容易出现自卑心理。

父母应该这样做

作为二胎家庭的家长,该如何让两个孩子相亲相爱、手足情深呢?

兰香给出了建议:

第一,家长要重视与大宝的沟通。

家长在预备要二胎的时候可以先和大宝渗透一下,告诉他为什么家里想多要一个小孩,有了这个小孩之后他会多一些什么样的乐趣,而父母对他的爱是不会减少的,让他在二宝到来之前就有了心理准备。

第二,家长要理解大宝的争宠心理。

家长们若发现了大宝这样的心理,应多给大宝一些关爱和安抚,让大宝了解,爸爸妈妈依然很爱他。但同时,也要告诉大宝因为你是大哥哥、大姐姐,所以也要疼爱弟弟或妹妹。父母给大宝的爱不能减少,要教导大宝疼爱弟弟妹妹,让两个宝宝逐渐相处融洽。

此外,父母不管多忙,都要抽出一点时间来和大宝单独相处,让他重温二宝出生前拥有的100%的爱。当大宝内心的 情感 和安全感没有缺口了,他的内心就会慢慢安定下来。

第三,家长要给两个孩子创造友爱相处的机会。

例如,大宝在玩玩具时,妈妈可以抱着二宝过来与大宝一起玩,让大宝表演给二宝看,大宝展示过后,妈妈可以与二宝一起拍手叫好,这个过程当中,不仅让大宝与二宝的关系拉近了,而且整个家庭的亲子关系也会拉近。

第四,在两个孩子发生矛盾时,家长应注重和解方式。

当两个孩子发生争吵时,许多家长会如临大敌,经常会下意识地批评大宝:“弟弟或妹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你是老大,你应该让着弟弟或妹妹。”

其实,在二胎家庭里,孩子之间吵架、打架很正常。家长不要过于紧张或生气,应该注重孩子之间的和解,先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学习如何和平相处,如何包容对方。如果解决不了,父母再去参与,再做协调,切记不偏袒任何一个。

(文中当事人为化名)、

刘阳心理咨询师

154 评论(11)

wangqixiaqi

鲁迅是中学语文课本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作家,但孩子们非但没有走近鲁迅,反而产生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情绪。这是我在讲授鲁迅的作品时感到最为棘手的地方。我尝试着去了解这种情绪的由来,于是发现在孩子们的眼里,鲁迅只是一个被概念裹挟的符号,“文学家、思想家、革命者”之类的界定让孩子们觉得高不可攀;分析作品时偏重于强调政治意义,又让孩子们觉得兴味索然。 我们为什么会在努力走近鲁迅的过程中反而远离了鲁迅呢?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心情不由得沉重起来。因为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寻根究底的话.最后触及到的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弊病。那就是我们仅仅将语文当成了一种工具,一种用来灌输政治思想和修炼文法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一旦我们开始用急功近利的眼光打量语文的时候,我们也就失落了其中的精髓。 而我们的评价标准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他们也开始用急功近利的眼光打量语文.振振有辞地嘲弄鲁迅。因为就鲁迅来看,无论是他的摇旗呐喊.还是略显晦涩的现代白话,在今天都已失去了工具的效用。于是.面对鲁迅的作品,孩子们顺理成章的疑问便是——“学习鲁迅有什么用?”要知道,如此劝和的反问,其逻辑是由我们给定的。 我尝试着引导孩子们自己解决这个疑问。在我教的三个班级中,我鼓励他们看鲁迅作品的选本,将他们以寝室为单位划分为一个个读书小组,以便随时展开讨论。我规定他们每个月都要写出读书报告,并抽取一节课的时间予以交流。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引导他们将既定的概念放置一边,面对鲁迅的文字,直接描述自己的感受。我深知转变观念的不易,但我坚信多读总比不读好。第一个月过去了,从递交上来的读书报告中,我欣喜地看到走近鲁迅的可能:刘阳从(呐喊)开始,思考作家的责任;王逾由(灯下漫笔)反省我们的奴性;戴佳妮的文章中的意象竞有了几分鲁迅的味道;贺伽贝、马越、张雯君和万迪菲努力从<过客)中把握中期的鲁迅…… 当然,面对鲁迅,更多的还是疑问。有所感悟也好,充满疑问也好,最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和鲁迅一起开始了思考、探索。这才是阅读鲁迅的意义所在,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如果说这种思索是内在的话.那么,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却是外在的。到我讲授<药)一文时,我发现他们的态度改变了,由“漫不经心”变成了“聚精会神”。当我给他们讲述我心目中的鲁迅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双双充满渴求的眼睛,而以前,我从这些眼睛里读出的是一股令人伤心的抵触情绪。读书活动顺利地展开了,但是,要在短暂的40分钟内与学生们交换“我之鲁迅观”,显然是仓促的。这时,校领导建议我开设“鲁迅研究”课题,我欣然受命,居然尝到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滋味。 是否还在做“奴隶” 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总有许多让我不明白的地方,但《灯下漫笔》一文中有几句话却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说到修史的题目的时候,更直截了当地将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文末呼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广为什么独记住这些?也许从中隐约感觉到了什么。我总觉得这些话给我很大震撼,确切地说是恐惧。我们总是拿鲁迅的作品来分析,作为我们批判过去时代人性的堕落、麻木,批判旧社会黑暗本质的证据、武器;用它来作语文课上的政治教材。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自认为推翻了那个时代,继承了鲁迅的志愿了吗?当然,否则我们怎能一本正经地“学”鲁迅,大模大样地“供“鲁迅!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不是那些“食人者”,更不是“奴隶”吗?当然.毛主席不是宣布我们翻身做主人了吗!但是仍会震颤,因为读了这些话,我感觉那个奴隶时代还没结束,感觉辜负了鲁迅先生对青年的期望。没错,剥削少了,旧社会的三座大山都推翻了,我们没有理由再做奴隶。但奴性变了吗?当面对现今下岗的抉择时,多数人不去苦思如何去自立,而是为政府有待业救济,有再就业帮助而庆幸。有人自立成功了,媒体大肆报道。为什么?这样的人太少了!我们少有创业的想法,只是希望体制的改革,不要革到自己头上或革得轻些。只希望枷锁不要拴得太紧,而不求挣脱,这不是奴性?或许,现在的我看成人的社会太早了。但我觉得即使作为学生,我们中有很多人过早地失去了年轻人的朝气。有人显得 很老成,有的太现实。几乎都学会在人前留一手,少说话少惹祸。谈到学习,多数是机械的,确切地说,学习并不是我们的追求,倒更像是工作。学科的重要性只在于它是否紧迫需要,是否被老师看重。我们缺少学习的渴望,没有学习的活力。我的一位叔伯曾告诉我,他那时学习是如何如何的“饿”。可现在学生中“饿”的人太少了。面对他时,我也只能回忆自己是如何机械地“吃”了几年的。面对如今的教育改革,我们一方面觉得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感到能否创新对于我们学生都无所谓。我们还是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干。对争什么我们已没多大兴趣,宁愿当学习的“奴隶”。这样的我们,难道不是还在做奴隶? 鲁迅先生最喜爱年轻人,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可我虽是一个青年,却常感到自己身上有着不符合年龄的暮气。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之后,除了惭愧,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呢?

224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