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48

麻麻是超人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哈雷完整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海的晨宝贝

已采纳

1在脆弱中寻找力量勇敢起身并不容易,这意味着要暴露自己内心的脆弱,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意味着可能会再一次地受到伤害。在这过程中会有诸多不适,所幸地是:在痛苦中破冰而出的过程,也会让人受益匪浅。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曾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所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在内心的脆弱开始作祟之时,我们应该沉下心来辨识自己的情绪,压抑只会帮助负面情绪的增长,蒙蔽自己的双眼,只有辨识出最真实的情绪,我们才能正视自己的脆弱之心,在困境中找到力量,支撑我们勇敢起身。有人说,若想避免心碎,唯有筑起心墙,不再去付出不再去感受,使自己的心坚如磐石。然而心碎固然会带来切肤之痛,但若心怀爱者,又何惧心碎?只要心里有爱,那就一定会遭受无数心碎的瞬间。因为爱一些人,对一些人倾注心血,那么就等同于将心交在了他人手中一样危险。爱与在意,使人心碎,同样地,爱与在意也支撑着我们勇敢面对心碎。心碎却是会实实在在地让人心痛,然而在爱中收获的一切美好远远超越了心碎的伤口,它会给予我们力量,使我们做一个心碎的勇者。2人们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成长的。一方面我们总能够安慰别人失败乃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当我们自己面对失败时却会变得狭隘异常,常常被眼下的失败心理所操控,陷入无尽地自我否定。面对失败却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会一蹶不振,有的人会自乱阵脚,更有甚者会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但也有人,能够正视失败,成就更好的自己。人们总是能够以无限的胸怀去包容他人,却容不得自己犯一丝一毫的错误,甚至会无限放大自己的失败。有些失败本身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真正不放过自己的人却是自己本身。人们害怕面对失败,不仅仅是害怕面对失败的结果,其实也是在害怕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应正视失败,相信自己同时也相信他人,不要因为一次错误而否认自己,也要学着相信那些值得我们在意的人并不会因为我们偶尔的错误而改变对我们的看法。相对于包容自己的错误,人们更能够包容且理解他人的失败。所以,当你面对自己的失败时,不妨多一些包容,学着用与我们所爱之人沟通交流。我们都知道面对失败有千万种方式去应付,然而,我们亦知道只有直面它、正视它,才是扭转局面的关键。唯有正视失败,失败才能为你创造价值。3成长,其实就是一场重大的变革,因为我们将一次又一次的告别过去,一次又一次开始与这个世界磨合,一次又一次的向前迈步。成长的一部分,就是要勇于改变,勇于行动,但并不是说改变就是全盘否定自己,是颠覆自己的三观,而是改变不好的部分,改变应该改变的,让自己变得更成熟通透。使我们在面对生活,表达爱,育儿以及工作时,能及时调整,及时付诸实践,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人生。我们要消除那些妨碍我们坦然生活的疑虑和恐惧,把勇敢改变这一思维习惯,贯彻到日常的生活习惯中,可以让朋友和最亲近的人来监督我们。因为成长不是一个人的战役,好的成长,都是相互成就,彼此促进的。不管是面对心理创伤,还是生活,工作里的难题,我们首先要学会审视自己,学会正视自己,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因为真正的成长是认识你自己,并按照你自己的方式向上生长。4在人生这场漫长的修行中,我们必将经历无数个“勇敢起身”的瞬间。“勇敢起身”是辨识自己真实的情绪,而后直面脆弱之心;“勇敢起身”是挖掘每一个心碎的故事,然后做一个心碎的勇者;“勇敢起身”亦是正视自己,正视失败并且相信自己与他人。跌倒一定会感受到疼痛,而直面痛苦也一定会感到不适,然而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同样能将痛苦毁灭,倘若拥有“勇敢起身”的勇气,那么一切又有何惧?丘吉尔曾说过,你若想尝试一下勇者的滋味,一定要像个真正的勇者一样,豁出全部的力量去行动,这时你的恐惧心理将会被勇猛果敢所取代。那么同样的,如果你想在生活中克服所有的难关,在人生的道路中击败一个个大怪和小怪,就一定要勇敢的在挫折中发现真实的自己,去挖掘自我,去正视需求,去勇敢实践,而后在挫折和痛苦中剥茧而出羽化成蝶。

心理咨询师哈雷完整

253 评论(10)

wangeunice

1、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1870年生于维也纳,1937年5月28日卒于苏格兰的阿伯丁。幼时身体孱弱,长大后决定学医。1895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

1902年参加弗落伊德的精神分析小组,曾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的主席。后因强调社会因素和意识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并把补偿缺陷的作用看作神经症的根本原因而与弗洛伊德发生明显的分歧。

2、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德国实验心理学家。1850年1月24日生于波恩附近的巴门,1909年2月26日卒于哈雷。

17岁入波恩大学学习历史和语言,后转入哈雷大学及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1880-1909年间相继在柏林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及哈雷大学任教。他在前两校各建成心理学实验室,在哈雷大学则将原有的实验室加以扩充。1890年他和A.柯尼希合创《感官心理、生理杂志》。

3、比奈(Alfred Binet:1857-1911)。法国实验心理学家、智力测验的创始人。1857年7月8日生于尼斯,1911年10月8日卒于巴黎。1889年他和同事V.亨利一起建立了法国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1895年在他的倡导下,法国出版了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学年报》。

4、费斯廷格(1919-1989)。美国心理学家。1919年8月5日生于纽约市,1989年2月11日卒于纽约。1939年他在纽约市立学院毕业后前往艾奥瓦大学,K.勒温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于1940和1942年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43-1945年在罗彻斯特大学任教。

1945-1948年在马萨诸塞技术研究所供职,随后转往密歇根大学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并任主任。1965年到斯坦福大学人心理学教授。1968年又转任美国社会研究新校心理学教授。曾任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家贡献奖(1959)。

5、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也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

他出生于普鲁士波森省的莫吉尔诺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Newtonville)。

255 评论(13)

侯总大大

要相信自己是可以的,勇于面对

125 评论(9)

假如天天做梦

@心理咨询师哈雷 因为原生家庭自卑怎么办?

每一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或多或少对一个人的未来产生影响。因原生家庭导致自卑。能觉察到这一点,说明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没有被父母看见,被认同,自信心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感到自卑。

1.首先需要理清一个问题:每一个父母的家庭教育,文化背 , 性格 ,理念,表达方式等有很大不同,所以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可能对你的教育方式比较严格,不能很好看到你表现好的一面,反而更多强化你不好的一面。这样不断强化你对自己的认知,总是觉得自己不行,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自我评价很低,不能客观公正的看待自己。

2.原生家庭不能改变,父母的理念不能改变。但你可以通过觉察去成长,从而去改变自己。想想看自己的自卑有哪些表现,是对自己不够认可?还是害怕别人的评价,是对自己做事没信心,还是不敢公开场合讲话,针对具体的表现,会有不同的改变方法。

3.列出自己的优势清单,按照时间顺序,把自己从小到大,做的比较好的事件,做的比较得意的事,令自己满意的事,自己觉得做的还不错的事记录下来,例如获奖记录,获得夸奖的瞬间等。看见另外一个不同的自己,找到自己的资源。

4.原生家庭带给你的自卑,心理上不要给出一个标签,自卑不是原生家庭打在你身上的烙印,只要你觉察到了这一点,愿意接纳,自己勇敢地跨过原生家庭的模式,自己拥抱自己,一点点树立自己的勇气。只有心理上的改变,行动上才会有大的突破。

克服自卑的最好办法就是对万事万物抱以一颗平常心,能够看到自己的缺点,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能看到别人的好,也能看到别人的不好。

时间一长,你心里就会慢慢平衡,造物主是公平的,一个人心态平和自然会消除自卑。

让自己自卑的并非原生家庭,而是自己的认知。试想一个家庭中出生的两个孩子,如果是原生家庭的因素,应该这种自卑的行为在两个孩子身上都会出现,但现实中极为罕见。所以环境造就人有一定的道理,但后天的自我认知才是主要因素。

明白上述的道理,才是帮助自己走出自我认知的主要方式。原生家庭或者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个既定事实,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改变你已经成长过的历程,只有改变当下你的才是走出这种自卑行为的唯一方法。

一定要跟原生家庭作分离。

不管是物理距离上的,还是思想上的,经济上的。

你因原生家庭造成的问题,一定不要继续让原生家庭发挥过去的影响,如果原生家庭带来自信方面是有益的话,那人的自卑是从哪来的?

科学培养重建自信心。

从信念上改变对自己的习惯性认知;从行为上科学的培养树立合理自信的行为。

展开来要讲很多,我在文章里写过培养自信的方法,可以参考(过去热心现在冷漠,如何重拾自信一、二)

一般有低自信的人,多少有些低自尊,不管是否二者都有,你一定要重新认识自己,才能克服

你好,关于“因为原生家庭自卑”的情况,我的理解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在比较中,你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够好(包括职业不如其他人那样“高端)”,或者家人受教育程度低,谈吐不够优雅等等导致的 以家庭为整体的自卑 。

然而,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都是可以通过 后天的努力 得来的。而在如今互联网发达、信息畅通的情况下,我们并不缺乏各类资源。所以,其中一个解决方案为,努力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在思维上得到提示,在职场中拼出一方天地,达到你所期望的状态,摆脱自卑的心态。

而另一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家庭的教育方式不适合你,比如常常对你的期望过高,而你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从而造成了你 个人的自卑 。

其实,对这两类情况来说,我们可能更需要的是适当 对自己低标准、宽要求。

因为长久以来对家庭或者自己的要求过高,而每每产生挫败感,的确很容易将人击垮,造成自卑的心理。

为了能逐渐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试一试 将心目中的宏大目标缩放到“跳一跳就能够着”的小目标中 ,也就是拆解你的目标。

让每一个目标能稍有努力就达成,然后再进行下一个,再下一个。

小树苗也需要一点点吮吸雨露滋润它的茎杆叶,每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养料,才能想成参天大树。

同样,慢慢地,你也能一步步靠近你的目标和梦想,自卑心理也能慢慢得到改善~

希望今天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楼主,你好。对于你的问题,我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请参考,谢谢!

从你的表述来看,有二种理解:

一、是因为原生家庭的情况而感到自卑,这些情况你觉得是让你不自信,和 社会 上的其它家庭相比,有种羞愧感。

二、因为原生家庭的互动教养方式而导致的自卑。

解决建议:

一、从 社会 现实层面来讲:我们无法选择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现实的情况。

二、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如果童年的依恋关系不好,也会产生自卑。解决方法有如下二种:

1、从 社会 化功能增强来处理。通过实现一些既定的小目标,而成就感来改善自卑提高自信。但核心的自信可能还没有成立,一到关键自己观注的事情就会产生自卑。

2、从个人成长出发,借助咨询师的深度剖析及心灵空间,去感受童年依恋关系的创伤及重建依恋关系。缺点耗时长,经济支出大,可以从根本上根除自卑的情况。

希望以上方法可以帮到你,谢谢!

我们现在行为大都和原生家庭的经历有关,但我们不能被童年的创伤给限制住了自己的人生, (虽然大部分人都被限制住了)。

人们总是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举个例子,一个从小家庭不和睦的孩子,长大后发现他的婚姻家庭也不和睦,究其原因是因为这就是他所熟悉的事物啊!

(当然这其中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这也是向他父母一种认同的行为,就像他的内心深处对他的父母在说“爸妈,你看我有多爱你们,我的婚姻家庭也和你们一样不美满,我没有“背叛””你们,我做了和你一样的事情。当然这个层面是他意识不到的东西,)

但即使有些从小家庭很糟糕的家庭,他们最后还是拥有了美满的婚姻家庭,这也是我最想要说的,我们要抗争, 我们对于童年的自己要抗争,对于过去的自己要抗争。

个体心理学三大创始人之一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就区别于其他人那么集中的关注人的童年时期经历。

他不看重因果论,也就可以说他不认同过去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自己,是现在的自己造就现在的自己。

也许你此时会迷惑了,且让我来给你举个例子,假如你在大街上遇到一位好看的妹子,你想要上前搭讪,但你说你很害羞不好意思去,也许是因为从前搭讪被拒绝过,所以就导致你现在不想去,因为你不想再想体验被拒绝的滋味,所以前面你所说的因为害羞不敢去就是仅仅你为自己找的理由罢了。

也许你质疑了,我的确会害羞啊,是的,你搭讪的时候是脸红心跳了,但这也只是因为你所作出的为阻止你不想搭讪的这个目的的实现而作出的身体反应,所以这时一个诡异的因果就出现了, 到底是因为你害羞不想搭讪,还是你不想搭讪而有了害羞这个反应。

所以由此看来,因果论不能解释我们身边所有的事情 ,我们不必这么在意事情的因果,也就是不必在意从前的经历,现在的你自己,并不要被你过去的自己所“操控”, 这是阿德勒的心理学所想要表达的,也是我觉得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心理。

最后说一句: 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足够了,此刻的你就是你自己,别去回忆过去与幻想未来。

很遗憾,虽然很扎心,但我必须实话实说,才有利于解决题主和众多类似的朋友的困惑:

有的人可以克服这个心理问题;

有的人无法克服,从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也许会伴随一生。

贫穷,身体缺陷,家庭关系恶劣、亲子关系紧张等几个主要问题是原生家庭带来自卑的诱因。

以前,我没关注过这个问题,心思也不缜密,一直以为那些唾手可得的幸福别的孩子也可以拥有。

我犯过一个错:

“我高中班上有个女同学,农村出来的,在我们班学习成绩很好,位列前茅。她高三那年,她妈妈放弃了农民工的工作,专门在学校门口租了房子给她送饭。她一直给我们说那是她的亲戚,是家里请的照顾她的阿姨。我对她产生了一定的成见,觉得她不孝顺。”

现在长大了一些,我理解了她内心深处的那份不容易和挣扎。

她那时候只有十八岁,她没能克服内心的深深自卑,做了这样的事儿,我没能宽容理解,用自己的价值观对其进行了苛责,是我不对,我应该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

我父母是工人,是穷人,我敢承认,我敢明说,那是因为我脸皮厚,没啥自卑不自卑的体验,但是我忽略了不是每个人都跟我一样能坦然面对自己家庭的贫困和不顺。

我原先家庭条件的确不好,应该比很多网友的家庭条件差。但是我不认为自己自卑,我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经验和理解吧,不一定能帮助到每个人,但能帮一个算一个:

1:我是独立的个体,家庭与我相关联,但不决定我个人的前途和远方

我在心理上、经济上与家庭保持了高度分裂,家庭无法对我进行操控,十六岁开始,就自己为自己负责了,没向家里要钱。

2:不跟别人比家庭条件和父母成就

3:拿家庭的优点跟别人的缺点比

我家穷,但是我父母关系很好,两人彼此恩爱,对我也是关心备至,这样的家庭氛围,是很多家庭用钱无法买来的。

4:发展自身的其他长处

我可能比较现实吧,还是相信金钱、权力的力量,有类似的东西作为支撑,自卑的程度要小很多,甚至是消灭。

但是很遗憾,金钱和权力必定属于少数人才能拥有的终极奢侈品。

5:内心的修炼,自我境界的提升

我主要是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年少的时候,无形之中,还是会或多或少感觉到自己父母不如别人带来的羞耻感,那时候年轻嘛,谁还没点虚荣心。

青春期,别人问我父母干啥的时候,我还真不敢大大方方承认,总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甚至是撒谎去躲避我父亲是普通工人的事实。

为什么?

问我这话的同学,他爸是大公司老总,我怕我说了实话之后,他就不跟我玩了。

其实是我自己想得有点多,如果做人不真实,那么他最后始终是不会跟我玩的。

后来长大了,慢慢悟性来了,才发现他们是单亲家庭出来的孩子,他们有钱,我有更多的关爱,为什么我非要用金钱、物质去衡量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呢?

当我自己通透之后,我就没再为自己的原生家庭产生过任何自卑的情绪了。

如果是青春期,我会掩盖甚至是篡改事实,企图让自己融入进去跟他们一起玩。

其实吧,他们根本不是因为我的家庭跟我一起玩,只不过是我提供了他们想要的东西罢了。

自己变好了,自信,是会提升一些的。

这不是一片鸡汤文,不是鼓励大家的白话,我是想跟大家打个预防针:

自卑,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克服。

要么变得很有钱,要么变得很多人求你,要么你自己特别有价值,要么你自己能参透,不然的话,这份自卑很难消除。

自卑也是一天,不自卑还是一天,何不开心一点呢?反正那些瞧不起你的人又不给你发工资,你用不着继续自卑下去了。

感谢我的父母为我营造的良好家庭氛围。

也祝福你们找到走出自卑的那条路径。

正所谓,糟糕的原生家庭造就各有各的自卑。

首先要承认,如果你自卑,多少来源于你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怎样我们不能选择亦无力改变,能改变的是你我不被它束缚。这的确很难,就像很多人成年后都走不出童年的阴影一样。

但凡事都有其两面性所以也要一分为二的去观察,正是这种契机或许会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随着走向 社会 ,人际交往,储备能力提升技能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认知,你要相信你自己。

相信你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

前提是你要行动起来[奋斗]

原生家庭是你自己选择要体验的人生角色、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不用自卑。

126 评论(13)

睿智杭州

《老虎哈雷》读后感恒涛双语实验学校六四 刘俐彤最近我阅读了《老虎哈雷》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分为六大部分内容:老虎哈雷、板子猴、狼种、罪马、大象的反抗、美女与雄狮,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虎哈雷了。老虎哈雷的主要内容是:哈雷是一只两岁的雄虎,聪明伶俐,到阳光打马戏团只有半年多时间,就学会:高台跳、走蹊跷板、龙斗虎等好几个节目,很受观众们欢迎。于是高导演还想让哈雷学一个新节目:钻火圈。这对一些老虎们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而对哈雷却是一千个害怕。英国皇家的大马戏团和俄罗斯国家的大马戏团都有这个节目,而且十分叫座。这个节目看上去很惊险,熊熊燃烧的火焰似乎要把整只老虎吞没,但是我认为,钻火圈用不了多长的时间就学会了,因为钻火圈只需一秒钟的时间就完成了,根本不用花太多的精力,不过后来我查资料后,才知道,所有的野兽天生都怕火,老虎也不除外。这对哈雷可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训练大约有十天,却一次也没有成功,即使把血淋淋的肉放在火圈的前面,也抵挡不了老虎对火焰的惧怕。这时,高导演请来了宋阿姨——从小把哈雷养大的伺养员。哈雷一见到宋阿姨就像见了他的亲生妈妈一样,非常激动,跑的似箭一样的飞快,扑到宋阿姨的身边,一个劲儿的用舌头舔着宋阿姨的手。高导演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都跟宋阿姨说了一遍,看看宋阿姨能不能帮上忙。说完,宋阿姨就把哈雷带到了训练场地,没有把握地说:“只好试一试了。”“啊!”全场人都惊叹了一声,哈雷纵身一跃,竟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钻过了火圈,姿态矫健优美,来到了宋阿姨的身边。原来宋阿姨在哈雷半岁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非常亲切。只要宋阿姨一哭,老虎就会飞快的来到宋阿姨身边,用舌头擦拭宋阿姨的眼泪,表示安慰。就这样,火圈上的火越来越大,哈雷一次比一次更勇敢,一次次穿越了那厚厚的火墙,真是令人惊叹。从胆小的哈雷,变成了勇敢的哈雷,这真的不容易。如果没有宋阿姨这事可真难办。读了这篇文章,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宋阿姨和哈雷的故事,非常令我感动。哈雷只要一听到宋阿姨哭泣声,就会不顾一切的跑去舔宋阿姨的眼泪,然后会狠狠地瞪坏人一眼。而哈雷可以不顾自己的为难,也不顾自己对火圈的恐惧,跑过去看宋阿姨。甚至还有一次,宋阿姨那爱吸毒的儿子,整天向他妈妈抢钱,在笼子里的哈雷气的两眼直发光,他大吼一声扑了上来,撞的笼子哐啷哐啷响,爪子死抓啊,虎牙啃咬。宋阿姨跑来一看,只见哈雷脸上全是鲜血,左脸被铁丝钩破,嘴唇也裂开一道口子,前爪第二只指甲也断了半截。难道这就是动物与人类的感情吗?读到这里,我感觉到了宋阿姨与哈雷深厚的情感,也感受到了哈雷钻火圈时的心理状态。我才知道,动物竟然也能与人类产生情感,真是不可思议。希望你们也读一读这本书吧,肯定会给你们带来无限的益处。TOP

341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