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aiyun888
李丰敏中原焦点团队网初28期》分享第433天,咨询约练12次,2022年3月 23日《咨询师如何倾听》 倾听是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它是一种宝贵的心理营养,可以给来访者提供一种抱持性环境,激发来访者讲述自己故事的欲望,对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有效地倾听呢? 方法/步骤:1心理咨询师倾听的时候,有注意倾听的有效性,注意听来访者所讲的故事的内容的同时,还要听他表达的情感及讲述方式,以及它背后的需要;2,禁止在倾听中表现出不礼貌的行为,如不专注,摆弄物品,眼睛不注视对方,边听边干其他事情; 3倾听时,不要中途打断来访者的叙述,甚至粗暴中止; 4倾听时,不要擅自提问,误导来访者;5,倾听时,不要过多地自我暴露,而将焦点从来访者转移到自己身上,让来访者变成倾听者;6倾听时,要保持中立,不要对来访者进行评判;7倾听时,切记不要给来访者提建议;8倾听时,不要频繁转移话题,要贴着来访者,跟随他的思维的河流一起感受,并适时共情。
谁是小小
文|北苏
01
为什么情绪的分离和组合会影响一个人的感受?
为什么有些人会因为不爱不离,或者在感情变化的现状下纠结于对方的变化而痛苦?
大多数遭受情感背叛的人会认为 是感情状态的改变,是爱人不够爱自己的方式,导致了自己的痛苦。
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事件时,这是很容易的第一反应。面对痛苦的结果,个人会认为产生结果的事件当然要为痛苦的结果承担责任。
所以,如果对方不爱,对方背叛,承受结果的人心理受到伤害,这就是他痛苦的原因。
但在不足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感情中,是不是事件导致了痛苦的结局?
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有的人在情绪变化中没有受伤,有的人会慢慢走出受伤的状态,重新开始生活?
这是不是提醒我们,在遇到波折的现实面前,在觉察到痛苦的同时,帮助自己想一想,这份痛苦真的是现实里的波折带给自己的,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02
我在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心理学家贝克提出的认知行为心理学理论。这个著名的心理疗法强调了一个要点:
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通过调整认知,也可以说成是调整对事件的看法,从而得到情绪和行为方面的改变,也就是说改变认知就能改变痛苦的感受,也能改变对事件不适所持执念的错误行为方式。
在问题的感受中,有一句话经常出现,“不要用其他错误惩罚自己”。
其实也是一个认知问题。别人犯了错,你却深受其害,这是你认知方向的偏差造成的。
在心理学家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向歪曲。
因此,面对情感问题的客观现实,有些人容易因逻辑错误而产生误解。
比如背叛爱人不够好;背叛之后,我再也不会遇到爱情和幸福;他多年不被爱人珍惜,太委屈了。他背叛说,如果他离开自己,他将无法度过余生.
那么与其说是背叛带来了痛苦,说是背叛之后你对背叛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和认知更贴切。
03
当你面对情绪变化无法改变客观现实时,就要学会改变自己对客观现实的看法。
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认知,才不会被现实问题所困扰,让错误的想法被正确的理解所打败呢?
在认知行为心理学的疗法中,有一个步骤是:检验表层错误观念 (表面的误解其实是一个被情绪困扰的人,对现实和情绪的直接理解。背叛感情导致的盲目痛苦和悲观的反应形式,是一种肤浅的误解。)
在测试误解的这一步中,有三个详细的操作技巧:暗示、伪装和模仿,这对于改变由误解引起的误解非常有帮助。
在 第一:建议。 's认知行为理论疗法中,这种建议是由心理咨询师向来访者提供的,心理咨询建议来访者做某种活动,这种活动与解释自己的问题有关。
活动期间,游客可以查看自己最初的解释是否正确。
那么,用这种方法,如果你在面对背叛的时候感到痛苦,没有出路,不妨暂时放下自己的不情愿和抱怨,试着给自己一个建议,比如:试着自己去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自己通过专注陪伴父母孩子、努力工作等方式去发现。生活如此丰富,可能性很多,你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缺爱而失去未来。
这种不断给自己提出建议,让自己去实践得出与原本理解不同的结论方式,不但可以验证错误的观念,还可能激发你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因经历一次背叛而否定全部。
第二:演示。 演示是心理咨询师鼓励来访者进入一种现实或者想象的情境之中,让他能够对自己错误观念的作用方式及过程进行观察。情境也需要根据来访者的问题及他对问题的解释来设定。
在演示情境中角色的过程中,是来访者从“我”的角度出发,把“我”的行为和观念投射到“角色”身上,通过观察“角色”,来实现客观看待自己问题的目的。
那么同样,在感情遇到背叛的痛苦里,你可以尝试着给自己设定一个情境,让自己去扮演一个经历背叛的人,并且把你的痛苦和你所带有的理解赋予给这个你去扮演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想法你的状态就会在你投射给角色的过程中被你发现和察觉,从当事人跳出来成为旁观者,你会发现你的理解误区。
这个过程会帮助你更客观的看问题,还可能会让你成长起来,懂得客观理智的看待问题。
第三:模仿。 模仿是让来访者先观察一个模特完成的某种活动,然后要求来访者通过想象或模仿来完成同样的活动,同时要求这个活动与求助者的问题相关。
那么同样,针对你于你心里困扰你的问题,你不如找一找身边的例子,当你觉得你为感情付出很多,而被辜负让你觉得很痛苦时,去模仿一下身边或者书中某个人人物的生活方式。
去寻找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去模仿她对待生活的态度,比如不把自己的付出认为是对爱人的馈赠,不认为爱人应该做出怎样的回馈,只要自己在过去的生活中做了自己想多的事,心安也付出过,就没有悔,也不带着怨过下去就好。
通过模仿,和想象自己有那样的生活感悟,可以帮助你调整内心的愤懑,找到自己的问题,调整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意识到自己对背叛的过分解读,也就找了疗愈自己的突破口。
04
心里的结开了,对背叛的现实问题就能客观的面对,也就是对背叛有了更准确和理性的认知,就不会再因为背叛的发生而给自己制造更多连带的困惑和问题。
任何痛苦根源都在自我本身,改变了自我对事件的理解,就能给自己带来正向的影响,同时减少事件带来的负向影响。
所以最后我们也可以说, 背叛并不会给你带来痛苦,而是你对背叛的理解和附加给它的种种臆想让你痛苦。
走出背叛带来的痛苦,只能且最好学会 正确的依靠 自己,懂得在背叛面前寻找出一份正确的认知,就是在依靠自己面对背叛的过程。
如果你能够走到自己的内心,帮助自己捋清现实,保持客观理智的认知,你就能够从毫无出路的困局中,找到出口,遇见轻松没有痛苦的生活。
sunshieeos
(一) 我是你的镜子 实战课上到第五课,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过程却越来越艰难。 第四次模拟咨询,虽然很期待做咨询师,因为突然出现的咽炎,考虑到来访者的感受,最后选择做了求助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一起上课的小伙伴的成长,在她们身上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咨询师的影子。 这节课解决了一直埋在心里的一个疑问。真正开始接触心里咨询后,作为咨询师总有一种无力感,来访者是抱着解决自身问题的初衷来的,那怎样才算是真正解决了问题呢,是咨询师觉得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还是来访者自己认为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还有,有些现实问题不是咨询师可以解决的,这种状况之下咨询师该怎么办,咨询本身的意义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围绕着我,虽然知道作为咨询师能提供的服务很有限,但总觉得哪里没有思考明白。 这次课堂上的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咨询师能解决和修通的是情感层面的问题”,就是这句话我突然明白:现实中的问题终归要靠来访者自己解决,甚至说有些现实问题本来就是死循环,没有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咨询师能做的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访者,倾听他的困惑,梳理他的思绪,让他慢慢的看清自己的内心。现实问题交给现实去解决。而咨询师在咨访关系中也可以做真实的自己,有真实的感受。这样的感触突然让我布满云雾的内心敞亮了起来。 非语言倾听的课堂上感触最深的便是大家自由舞动的体验环节了,原来表情,肢体语言,甚至眼神都可以传达很多的信息 ,有一群和自己“一致”的人陪着自己会让自己变得强大和不可思议。慢慢地真切的感受到,有一面能够看到自己的“镜子”是那么的让人温暖和感动。 我有一段时间在想,那些弃世的人,如果他们的生命中曾经有这样一面“镜子”,他们一定会在看到自己的伤感和无奈之余,也会看到“镜子”里的那个自己是那么地爱自己。 对接下来的招募来访者有些期待,也有些忐忑。 但是,心理咨询师这条路我想走得远一点,为自己,为家庭,也为面前这样来来往往的人! (二) 让我来温暖你 第五次实战课的作业未完成。忙是借口,并未忙到没时间接咨询,真正的阻力来源于不自信和内心对于接待陌生来访者的忐忑不安,所以并未主动争取,选择了假装遗忘和逃避。 实战课之前和上实战课的过程中自己给了心理咨询师很多的预设,虽然接触之后不像其他人一样给心理咨询师披上神秘的面纱,但是依旧认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是可以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但在模拟咨询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无力感。 作为一名还在路上的心理咨询师,对心理咨询本身有很多的期待,但是因为知识和经验所限,感觉自己并不能自信且自如的去做好心理咨询师这一工作,所以畏首畏尾。 掰着指头数上课的次数,一边盼着上课,上课让自己觉得内心充实和满足;一边又怕上课,调整上课时间和长途跋涉让我身心俱疲。但每一次都不忍心请假,我喜欢心理学,也渴望接触心理咨询。 第六次的实战课觉得是一个突破,十节课的课程,十分之六本来就是坚持了多一半,坚持到最后的信心又多了一些。实战技能的增多也给了自己一些支持,特别是一起学习的小伙伴的分享也会带给自己很多启发。 共情,是第六次实战课讲到的技能。课程上到第六次,突然有些词穷,有时候思路清晰但并不能清楚的表达,能感受到来访者的感受,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一直和语言打交道,到真正共情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说不出话来了。从模仿开始,争取做到能够独立思考,这大概是条不错的途径。 共情,对于来访者该是莫大的支持。不管世俗,不论对错,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有包容,接纳,理解和温暖,这也许是来访者最需要的。每一位来访者都是带着问题、迷茫或者说是创伤来的,当他们踏进咨询室的那一刻,当他们决定和一个陌生人讲述自己经历的那一刻,一定是经过艰难的抉择,默默的鼓足了勇气的。所以,正如老师所说,每一位来访者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如果说心理学是一条大路,让生活归于安详,自己归于宁静,那心理咨询便是一道光,能让处于黑暗当中的人看到一线光明,而共情便是一件小棉袄,能帮助来访者抵御风寒。 (三) 此时无声胜有声 因为身体不适,第七次实战课请假了。伴随着遗憾和焦虑过了一周。 第八次实战课突然开始提前想象分离,不知道相伴了三个月之久,和老师以及一起学习的伙伴分开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最多的该是不舍吧,其实不用等到真正分别,从这次实战课开始已经有了这样的感受。 过去的两周仍旧未能招募到来访者,有因为周围的人们对于心理咨询的曲解,觉得走进咨询室是一件比想象中还要艰难的事情;也有因为规则的设置,一部分来访者为了避免双重关系而婉拒;更多的是来源于自己的不自信,觉得没有足够的理论背景支撑自己去从容的面对来访者,所以并没有很积极主动的去执行这件事情。但愿存在心里的期待和真心可以鼓励自己接待到陌生的来访者。 第八次实战课的内容于我意义应该更大一些。“沉默”,这是我最怕面对的场景,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咨询中,突然出现的沉默有时会让我无所适从,我常常会耐不住沉默,或提问,或应答,不能坦然的去感受沉默。 体验环节中,我扮演了来访者,我自己分明感受到沉默了很长时间,沉默到我自己都有些尴尬,但大家却并未感觉到我的沉默。这样一来我更加意识到自己不能很好地去应对和感受沉默,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我给自己的评价是略有些急躁,虽然随着学习的深入开始慢慢地趋于平和,但仍旧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 体验中还有一个环节让我触动颇深。在我陪同蒙着眼睛的搭档走过“崎岖”的路途时,我更多的是焦虑和担心,生怕她因为我的指引不周而受到伤害,甚至宁愿自己去当那个蒙眼的人。我小心翼翼的“搀”着她,看着她跟着我的步伐慢慢走到终点,我常常地舒了一口气。是的,我“剥夺”了她自己探索的权利,她给予了我足够的信任,而我包揽了所有的责任。我以为这是对她好,这是我帮助她的方式,我让她感受到了安全和温暖,但我却忽略了这样一点:如果离开我,她能不能很好地再次面对这样“崎岖的路途”。我开始反思,咨询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咨询师该“站在”来访者的哪个位置呢? 常言道:沉默是金,其实细细想来,咨询中的沉默又何尝不是一块金子,通过沉默,可以感受来访者的心里,捕捉来访者情绪,甚至可以通过合理地处理沉默建立更好的咨访关系。 突然想到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竟是如此的应景!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