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0317
《日本妈妈的两个孩子养育课》 这本书,将带给妈妈们实际的帮助:用更正确有效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本书的作者“金盛浦子”,是日本的一位心理咨询师,也是将三个孩子养育成人的母亲。她曾对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方面、给出了有效的指导和良好的建议。 书中阐述了三方面重要的内容:1.妈妈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情和行为。2.孩子所有不满的情绪和叛逆行为都能用爱化解。3.妈妈学会爱自己能让孩子更快乐更有幸福感。 我们现在谈谈第一方面,也就是妈妈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情和行为。 孩子是最爱妈妈的。他们在咱们的肚子里——还是个胎儿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妈妈的喜怒哀乐了。当大宝面对你渐渐隆起的肚子,一定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也许她会歪着小脑袋研究半天。这个时候,你可以让她轻轻摸摸你的肚子,告诉孩子她将有一个非常喜欢她的小弟弟或者小妹妹。 这就为他她成为小姐姐或者小哥哥有了一个美好的开始。肚子里的小宝也感受到家人的喜悦和接纳,他一定会健康成长。养大一个孩子已经非常的不容易,现在又来了一个孩子,你会感到手足无措,再加上孕期激素的变化,和日益笨重的身体,也许还需要料理整个家庭,又想到以后将面对供养两个孩子的经济负担,心里会感到更加的焦虑。但是,亲爱的妈妈们,请一定放平自己的心态,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因为你的心态你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他会认为“妈妈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那么我,也就理应这样。” 当生下第二个孩子以后,会发现:大宝十分关注自己是否能够、从妈妈那得到跟从前一样的爱。 很多大宝可能变得比从前更容易发脾气,甚至大喊大叫,请先不要责骂,他们只是害怕得不到妈妈的爱。耐心对待大宝,虽然刚生下来的小宝看起来更加可爱,更需要你的照顾呵护,但事实上,大宝也是个孩子,他心里会失落会难过,他只是比小宝大几岁,不必因此承担做哥哥做姐姐的压力! 不妨这样对大宝说: 你马上就要当小哥哥、小姐姐啦!像你这么懂事、这么好的孩子,一定能成为一个很棒的小哥哥、小姐姐的。没关系的,不用担心! 我们也不必将老大托给别人照顾,因为大宝同样需要妈妈。两个孩子都在自己身边,这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我现在就一起照顾着我的两个孩子,怀二宝的时候也是让大宝和我一起睡,关键是平时注意不要让大宝碰到怀孕的肚子,产后不要让大宝单独接触婴儿,就没有问题啦。 请妈妈们耐心地去安抚大宝的情绪,像从前一样抱他,亲他,温柔的和他说话。 妈妈们也不必为了心理上觉得小宝更可爱而感到自责,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想一想,我们当初也是这样喜欢大宝的。不妨放下自己的思想负担,顺其自然地接受自己的心理变化。其实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对两个孩子的爱是一样深厚的,只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 书中作者指出: 母爱其实是无限的。 父母的爱只会越来越多,不会因孩子数量的增加而变得枯竭!当你照看孩子而感到心力交瘁的时候,不妨静下来,深呼吸。想一想,其实是你把两个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上,他们的心完全依赖于你,他们是那么可爱,那么纯洁,那么天真,他们的心向着你,爱着你,渴望你的爱,而你心中的爱也是无限的,最美好的,最滋养他们的。事实上,当你有一个好的心态,好的情绪,最受益的还是妈妈们自己啊!第二个重要的内容:孩子所有的不满情绪和叛逆行为,都能用爱化解。 作者有一个建议非常好:每天妈妈抽出十或二十分钟的时间,全身心的陪伴孩子。两个孩子呢,就是每人每天20分钟。你除了照顾,陪伴眼前的这个孩子呢,其它的什么事情都不要做,放下你的手机,离开你的电脑,眼睛离开电视机,你就看着陪着这个孩子,给她拥抱,给她爱,陪伴她做她想做的事情,他喜欢做的事情! 这个方法我已经开始应用了,我发现只要每天给每一个孩子至少抽出十分钟的时间来全身心的陪伴他们,孩子就会感到妈妈对他的爱,然后他的情绪很平稳,不会捣乱了,也会更听妈妈的话。这也会让妈妈轻松许多,事半功倍。孩子听话,不惹妈妈生气,不闹情绪,妈妈就会不那么累。何乐而不为呢?! 当大宝看着你给弟弟或者妹妹喂奶的时候,你有注意到他的眼神吗?这个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呢?其实,你可以一边给小宝孩子喂奶,同时温柔的和大宝说话,不要让她有失落的感觉。你可以告诉他,妈妈的母乳也是你的,现在给妹妹吃,你现在想吃就来吃吧!这没有什么难为情的,你要让他知道,你对他的爱,跟从前毫无二致,他有了这个弟弟或者妹妹,对他与父母之间的爱是没有任何的阻碍的! 做妈妈的,要理解老大的情绪,理解他:本来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曾拥有父母全部的爱,但是家里面又有了第二个孩子之后呢,她一定会感觉到,自己的爱会被分享。所以需要照顾到他这个心情。不能因为他是老大,就要让着老二——这是不对的!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宠儿,不是说年龄大的就应该让着小的,要让孩子有一个平等的意识,不要让老大受委屈,也不要让小的受欺负,互亲互爱。 而且,两个孩子之间,是不需要互相忍耐的,有什么情绪、心情、想法,让他们及时沟通,及时把不满和意见都说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还的有助于兄弟姐妹之间良好互动。做妈妈的平时也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你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心情,尤其是六岁之前的孩子,特别依赖妈妈。 有的时候妈妈会觉得,孩子怎么会这样调皮捣蛋,气人呢?他怎么这么不听话呀?他是故意跟我对着干吗?当然不是的,天下没有哪个孩子是故意跟父母对着干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他所做所思所想,都是根据父母的言行熏陶养成的。所以你要首先反思一下自己了,平时做过什么?你的哪些态度,哪些言行对他造成了这样的影响?还有就是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是不是他心里有一些不满,情感上没有得到满足——感觉不到妈妈的爱,这样就以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了。 书中有个例子是说一个家庭的第二个孩子刚出生不久,大宝会有返回婴儿期的举动,她会渴望和小弟弟小妹妹一样,被妈妈抱在怀里,然后像婴儿一样被妈妈完全的照顾着,其实这都是正常的,这种时期不会持续太久,只要你能够顺其自然的去对待,你可以还像从前一样照顾她一下,让他感觉到妈妈全身心的爱,孩子很快就会恢复常态,继续健康的成长。可能你会问我们一直在谈如何照顾家里第一个孩子的情绪,那小宝呢?妈妈们一定是要留心观察每个孩子的心情变化,大宝是很容易被指责说,你大就应该让着小的这样,所以更需要你去照顾她的情绪,然后消除老大的不满。 我们通常不需要太多担心小宝受委屈,因为我们都知道第二个孩子,通常都很容易,很懂得讨得父母的欢心,他们可能会更容易获得父母的疼爱。平常我们也会发现,所有的家里有多个子女的父母,他们都会承认说不知不觉的就会对老二更偏坦,更疼爱一些,可能因为太小,或者是什么原因,这是很正常的。 当然了,老二的情绪也还是会有的,当我们家里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富裕的时候,有了第二个孩子,为了节约一些,那老大穿过的衣服和用过的玩具,就会自然而然的留给老二,这样在日常开销上会节省很多。如果说你一直都是让老二捡老大的衣服穿,延用老大的物品的话,等到老二渐渐长大了,他会觉得自己一直都是用旧的,自己没有新的东西,他会觉得父母是不是不爱自己?为什么我用的都是旧的,都是老大的东西?这方面一定要给他一个好的照顾,时常也给老二买一些新衣服,新玩具,让他知道,他得到的爱是一样的,父母对她的爱是一样多的,不要让他被有忽略,受委屈的感觉。 还有的孩子上幼儿园,他会有一个焦虑期,特别不愿意去上,他会哭闹得很厉害,这个时候呢,父母也不必强求孩子,不要说孩子不勇敢不听话之类的,其实这与勇敢听话也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因为每个孩子都会有这种焦虑的感觉,当有一些孩子,特别焦虑,特别不想去幼儿园,哭闹的很厉害的时候,我们就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可以先不让他去,理解他的心情,给他陪伴和安抚,让他感受到妈妈的爱。这是父母应该去理解的,因为每个孩子,他都有自己的一个心理历程,我们只能做到更理解,更尊重,而不是强行命令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那是违背人性的。 正所谓“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我们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没有优劣之分。那么做家长的,一定不要去比较!比较是最坑害孩子的!你不要说谁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也不要说,你看你的哥哥,或者是看你的妹妹弟弟怎么怎么样。可能老大在这方面他比较擅长,那老二在另一方面就更有优势!你若是比较来比较去,到最后害的是两个孩子,苦的也是你自己。你总让孩子感到压力很大,然后他们天然的个性就会被压抑。 常被比较长大的孩子,他的竞争心非常强烈,同时得失心会更重,总容易有个负担感,不会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和朋友,同事,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也会“输不起”。 要像书中那样告诉孩子: 你的未来是属于你的。你的人生和爸爸、妈妈的人生是不同的。所以啊,如果你想做什么事,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爸爸、妈妈都会尽量滴帮助呢的。这样的做法,无非是希望你能够走上自己想要的人生道路,这才是爸爸、妈妈对你最大的期望啊! 两个孩子吵架时要听性格较内向的那个先解释,当两个都表达过情绪后,再让他们同时握手言和。孩子渐渐长大,妈妈会发现,其实兄弟姐妹之间会自然而然的互相关照,彼此交流,妈妈会从一个知道另一个的情况。妈妈不要吝啬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关心的越多,孩子越幸福。这与娇惯是不同的,妈妈的爱和关心是孩子成长最需要的养料。 第三个重要的内容是妈妈学会爱自己会让孩子更快乐更有幸福感! 女人的一生有多么不容易啊,生儿育女操持家庭,相夫教子,忙忙碌碌,谁曾经不是花容月貌的少女呢?!当我们成为了母亲,全身心的付出我们伟大的爱,任时光流逝,岁月侵袭,妈妈们似乎太容易忽略自己的需求,千万不要相信“都当妈了,还怎么怎么样…”之类的荒谬的陈词滥调!正因为都当妈了,才更应该好好的爱自己!很难相信,一个连自己都不懂的关爱的母亲会让自己的儿女有多大幸福感?! 换个新发型,去美容店做个皮肤护理,心仪已久的衣服想买就买吧!别总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要有自己的空间,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喜欢做的事。别说你太忙了分身乏术,时间挤一挤总会有。哪怕只是用十分钟独自靠在沙发上听听喜欢的音乐,闭上眼睛放松一会儿,那都是对自己莫大的关心。 朋友说,她有一个亲戚,十几年都为孩子丈夫操劳,自己捡丈夫的衣服穿,从不舍得花钱打扮,从不与朋友约会交际,就连给自己买的保险、受益人都是写的丈夫的名字。可是有一天,她丈夫却跟他提出了离婚,他说他爱上了别的女人,认可跟别的女人一起抚养别人的孩子。同时她发现自己患了晚期癌症。即使她丈夫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良心发现,幡然醒悟,回到她身边照顾她,也不能挽回她即将逝去的生命。 当她万分留恋的望着两个孩子,渴求上苍给自己多一些时间的时候,她是有多么无助,多么后悔啊!为什么当初不让自己过的更好一些,多爱自己一些呢?!可是一切已经无济于事。女人啊,从现在开始,多爱自己一些吧!你的孩子们更喜欢穿着得体,漂漂亮亮的妈妈!做妈妈的心里有了满满的幸福感,一定会感染到孩子,使他们更自信,快乐。并且,妈妈的世界不只有孩子的,除了你自己,还是丈夫的妻子!永远不要忽视自己的另一半,要多维系好自己的夫妻关系。抽空和爱人出去散散步,聊聊天。 “男女之间互相通过性的吸引,关系才能长久地维系下去。” 当我们年华老矣,孩子长大成人各有家庭时,能够陪伴你的除了年龄就只有你的伴侣了!亲爱的妈妈们,我太了解你的心力交瘁,因为我也在经历,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活的更好,既能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又不委屈自己,这并不难,难在你在心理上不相信。学会适时的放下吧,多给你的丈夫一些机会去分担照顾孩子和家务,让你的孩子们自由自在地彼此陪伴,让你脑子里那些并没有发生的胡思乱想滚蛋消失!腾出一些空间给自己,爱自己。你的丈夫会更爱你,更理解你,你的孩子会有幸福感,更自信,你会过的更快乐。!如书中所言: 在孩子将来能得到幸福以前,孩子的妈妈一定要在当下感到幸福。 看看这本书吧,如果你是一个二胎妈妈,或者你还想再要一个孩子。我相信你一定会颇有收获的。妈妈的情绪和心态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孩子的一切反叛的行为都是源于爱。妈妈们要学会好好的爱自己,孩子和家庭,才能更有幸福感。
dp73255815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确实管教起来比较困难,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一些坏习惯没有及时的改正,很有可能父母整天都是和他的坏习惯作斗争。
就像一棵树,小的时候不加强培养,将枝叶进行修剪,很可能树长着长着就歪了,等树长成大树再想塑形打造可能就比较棘手,养护植物如此,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养成好的习惯,等到孩子长大了,很多坏习惯再想改就很困难,所以家长称之为孩子的“叛逆期”,所谓的叛逆其实是孩子的自己当家做主,只不过孩子不想自己去压制自己的想法。暴露出来而已。
叛逆期的孩子,不宜简单粗暴,孩子长大了,宜用成人的方式去教育他,首先是尊重孩子,了解一下孩子未来的打算,想法,在潜移默化中慢慢纠正孩子的错误想法,如果孩子明知不对,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请外力来帮助纠正错误。
孩子的成长需要耐心,愿我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孩子。
找个合适的时间说这事,现在是针尖对麦芒,没有效果。
孩子沉迷 游戏 和叛逆,原因是缺少爱与沟通
孩子沉迷于 游戏 中和叛逆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是不是可以问问自己: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叛逆的?什么时候开始迷上手机 游戏 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出现问题?
很多时候孩子出现问题,家长们都会很着急上火,在言行上会唠叨个不停,同时也暴跳如雷,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对学习这么不上心?说了还不听,真是气死了。
如果此时你家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妨看看是不是出现了以下情况:
1:看到孩子的闪光点,肯定孩子的努力,改变才会出现。
孩子学习有所下降,老师和家长看到他的学习状态,一味的指责批评,看不到孩子努力的地方,久而久之孩子有些灰心失望,逃到 游戏 中,寻找及时通关的快乐,用一种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给自己一个出口,在 游戏 中体会到自己打怪兽的愉悦感,暂时忘记了现实中学业带来的焦虑。
除去考试分数及学业压力,我们需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用一双欣赏的眼光肯定孩子的进步,肯定她的努力,孩子才会勇敢的面对学习的困难,而不是选择在 游戏 中刷存在感和成就感。每一个孩子都希望成为爸妈眼中的英雄,成为学习的佼佼者,如果屡次三番的体会学习带来的挫败与指责,孩子就会出现逃避,就会陷入到 游戏 中不能自拔。
最近我家孩子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发现她作业要做到很晚,我有些疑惑的想弄明白,出现了什么原因,让本可以在九点之前可以写完的作业,怎么磨蹭到十点左右才完成。
跟孩子在轻松的环境里沟通,做了一些心理的铺垫,当我问她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作业出现了什么困扰?时间匹配度有些问题的时候,她很坦诚的告诉我:妈妈,我上完网课之后,先玩了一会 游戏 ,再写作业的,我错了,我知道应该先完成作业,再玩 游戏 ,可我每次写完学校作业,还有额外的校外作业等着我,校外作业做完,我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放松时间了……
孩子从早上8点开始上网课,到下午三点半结束,网课让孩子、老师、家长都处于焦虑中,网课的互动性较差,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来说,会遇到更多的挑战,而孩子一天到晚都处于疲惫的状态,一个人在家,没有朋友、没有老师,没有家人的陪伴,孩子做到自律的确很难。
遇到问题,需要寻找背后的原因?原来孩子在紧张的学习安排中,需要给她留出属于她自己的时间,让她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运动、 娱乐 时间,让孩子成为时间和学习的主人。
2:和谐的夫妻关系,给孩子一个温暖有爱的环境。
孩子的问题大多数与父母有关,家庭氛围与教育方式,需要与时俱进的学习与成长。现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作为父母,需要尊重和信任,同时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看看问题卡在哪里,父母之间如果出现教育上的分歧,各不相让,最终受伤害的是孩子和家庭关系。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接纳差异与不完美的地方,给孩子一个安全有爱的环境,这才是夫妻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当着孩子面争吵,只会让孩子更加叛逆,关系更加恶劣。
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一定有爸妈的支撑与呵护,一定有文化气息的家庭氛围,遇到分歧或意见不同的时候,可以有好的倾听与合作共赢。爸爸是这个家庭的大树,妈妈是这个家庭的温暖,缺一不可。
3:培养孩子内心驱动力,成就心里的梦想而读书。
与孩子促膝长谈,跟孩子聊聊我们父母小时候的事情,我们小时候的梦想,学习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让孩子也说说自己为何而读书?谈谈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如果考上重点高中是现在的目标,而将来想成什么样的人?为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你希望爸爸妈妈帮到你什么?
点燃孩子内心的动力,或许比你讲大道理要有用的多。这个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三种教育方式: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放手,那就是亲子关系,让爱在理解与尊重中,被理解被看见。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爱着父母,而父母也用着自己方式来爱着孩子。
有时候我们欠孩子一个拥抱,一句对不起,而孩子需要看到父母的爱与不容易。让爱在关系中流淌,唯有倾听与沟通,让心打开,让爱流动,那个叛逆的小孩就会成为父母眼中的英雄,独一无二的小孩。
生命中最难的关系是夫妻相处之道,接纳差异,懂得欣赏,或许世界就会不一样。为每一个改变中的你,加油助力!不放弃不抛弃,此生有你和她,就是我们的家。
我一直坚信:无论孩子如何叛逆,在心里一直怀揣这样的信念,孩子一定会改变,只要找对了方法,孩子一定行。不论孩子多么叛逆难管,父母不能丝毫地动摇这一信念,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在此信念下,我们就有解决的办法。
对孩子叛逆打 游戏 ,我看采取“欲擒故纵”之策略,就能一两拨千斤。
先“纵”,让孩子有失落感。
孩子打 游戏 上瘾,不听父母劝,越劝越打,愈管愈叛逆,如此恶性循环。这种情况,父母先别去劝管,让孩子“尽情”打 游戏 ,父母装没看见,吃饭睡觉学习由着他。直到孩子打 游戏 累了乏了够了,心里想父母该劝我管我的时候,有这种苗头倾向出现,父母还“鼓励”说怎么不继续打 游戏 啊,如此一段时间,冷落他,不关心他,让他感觉到父母对他“漠不关心”了,心里有盼着父母劝他管他的愿望时,父母找准合适的机会,就该采取“擒”的战术了。
欲“擒”走三步棋,让孩子自觉革新,走向自我约束自我成功之路。
第一步,约法三章,自我约束。
孩子有失落感之后,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要放弃自己,此时他多么渴望父母像以前一样劝他管他,放“纵”后他就故意引父母的注意,甚至耐不住性子说为什么不劝他管他,到这种节骨眼里,父母就跟孩子提出要求:父母不是不让你打 游戏 ,而是有时间限制,你说一天打多少时间的 游戏 ,父母听你的;按依说的时间外,就要学习,相信你能做到;如果你说话算数,完成了学习任务,还有时间你自我处理,喜欢做你喜欢的事,父母一点也不干涉,这样行吗?
约法三章,都是跟孩子商量的,尽管要求不高,只要开始坚持,孩子会自觉遵循,因为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最大信任。
第二步,培养爱好特长,适时表扬。
父母和孩子约法三章,必须要督促监管,特别对孩子打 游戏 的时间要严加管束,说半个小时就半个小时,定1个小时就一个小时,这方面一点也不能含糊,当学习任务完成时,就鼓励孩子做他热爱的事,切不可逼他再学习,或允许打 游戏 。相反,创造条件培养他的爱好特长,爱篮球就和他一起打,爱唱歌就和他一起唱,爱爬山就和他一起爬,爱书法就和他一起写,总之,培养孩子的爱好特长,一旦孩子的爱好培养起来,他就缩减打 游戏 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多和孩子沟通,适时适当表扬孩子在学习的一丝一毫的进步。这样打 游戏 时间缩减了,花在爱好锻炼的时间自然增多了,尽管学习的时间没有增多,但愉悦身心的爱好,助长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步,持之一恒,养成习惯。
一个好的习惯,只要坚持21天,往往就能形成,这是专家对孩子初始练习时而讲的,但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改正过了,不仅仅是21天,或许42天63天,这就要坚持不懈持之一恒的努力了,对孩子培养他良好的爱好特长,赋予他更多的时间自由,给予他更大的信任,始终让孩子感受到每天的进步感觉到每天的成就,孩子的心灵始终有一种改变自我的热情和来自父母爱的雨露的滋润。父母在孩子习惯养成的路上,要督促呵护鼓励,像春风一样轻拂孩子心灵的波痕,东风徐来,水波不兴;像春雨一样浸滋孩子心田的禾苗,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在孩子自觉的努力与父母的爱和信任中,孩子就会在鼓励和奋斗中自我革新,自我进步,养成习惯,走向自我成功之路。
我从教30年,对转变不良行为和学习顽皮的学生,此“欲擒故纵”之法屡试不爽。如果你还是被孩子不良习惯困扰的家长,不妨试试,肯定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像这样的孩子不在小数,喜欢打 游戏 肯定影响学习的,如果大人不给钱,弄反了成逆子了,有的孩子啥事都做的出来,所以对孩子的教育要动脑子,不能打也不用骂,利用孩子的星期天,你也请一天假,你拿钱赔着儿子去玩一天 游戏 ,到点领着儿子到饭店吃饭,好脸好面,敏感的话题不说,就以朋友身份和他交流 游戏 话题.吃完饭再和他继续玩,到了晚上好饭好菜继续。饭后以平淡的语气和他聊天,最后问他明天如何安排,他必然说要上学,你的话题来了:我也喜欢打 游戏 ,我不想去上班了,陪你在家打 游戏 挺有意思,怎么样?学习不重要咱就不上学了吧?我想再不懂事的孩子他也会明白过来的。
孩子爱打 游戏 一定是有原因的。 也就是说,他对 游戏 最感兴趣,除了 游戏 之外,其他的事情很难以激发他的兴趣,让他心动。
那么这个时候大人要做的是什么呢?
多关爱孩子, 多发现他除了 游戏 之外的其他特长。帮助他树立信心 。比如说踢球,比如说打乒乓球, 比如说做手工, 再比如说人际交往, 你总能找到一些他相对还喜欢的一些领域。这时大人进行深入的开发,帮助他重回自信。
这里有一个蛛丝理论,就是一个孩子与周围的环境,人物,事情之间有多条蛛丝网。那么蛛丝网越坚固,越和谐,越有利于一个孩子的 健康 发展。
如果蛛丝网只有一根就是打 游戏 , 那么这一根是他所有快乐的源泉, 你不让他打的时候,他就不乐意,是因为他与周围的环境之间没有形成多条的网络关系,多条和谐美好稳固的关系 ,这样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不能直接不让他打 游戏 ,而是让他慢慢的从 游戏 上面转到别的更有意义的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他一旦转移过去之后, 他就更明确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他才能更好的生活、学习和将来的工作。
孩子这种痴迷 游戏 之类的情况,不是孩子叛逆,而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在教育孩子时,很可能没有采取合适的方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各种叛逆的行为开始显现,甚至喜欢和家长对着干,这个时候家长就会感觉孩子不像小时候那样乖、那样听话,这都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也说明孩子在逐渐长大,如果此时孩子表现出一些家长不理解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就会过度担心。
其实,孩子的世界观毕竟没有完全形成,他对 社会 的看法还是不成熟和缺少理智的,如果家长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就会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根据您的孩子情况,给您以下建议,供您参考,
首先,不要带着情绪和孩子对话——你所谓的“劝”,很可能就是带着不满的语气。要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一下问题,谈话的方式呢,也不要太正式,可以利用和孩子一起散步,或吃自助餐的机会,这时更适合交心交流,这样状态下,家长采取的做法也许更能让孩子接受,此时,再帮助孩子一起找到走出自我迷茫的困境,相对就容易了。
其次,孩子喜欢 游戏 不一定就是坏事,孩子沉迷于 游戏 的原因也有很多,可能是无穷无尽的学习让孩子厌倦,所以建议家长,在孩子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前提下,要把时间交给孩子自己支配,允许孩子玩 游戏 ,至少目前情况下,不要再额外给孩子布置一些家长的作业。
第四,建议家长多陪伴孩子,不要借口工作忙或家务累,就让孩子一个人孤军奋战,您就是什么都不做,单是陪着孩子,孩子也能感觉到安全和温馨(还有督促孩子的作用呢),同时,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一方面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要孩子在学习,您在看电视玩手机或者聊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家长最好能在一边看看书读读报(就是做样子也是有必要的)。
希望这些能给你有所帮助。
家里孩子叛逆打游戏,劝两句脾气就上来了,父母咋整?
孩子情绪反应强烈的时候就是叛逆期,每个孩子可能都会经历三个叛逆期:
第1个叛逆期是2~4岁 幼儿叛逆期;
第2个叛逆期6~9岁 儿童叛逆期;
第3个叛逆期12~18岁 青春叛逆期。
其实不管在哪个叛逆期,孩子都不是坏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很重要。
根据提问打 游戏 这件事,应该属于第2个或第3个叛逆期,那我侧重说一下这两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6~9岁这个阶段,孩子有这样的心理想法:渴望自发性的成长;不喜欢强迫性的学习;想要进行发展兴趣和潜能。这个时候,特别不情愿的是家长的说教,一旦想要指挥他的时候,他会不情愿的来一句“哼,我才不干呢”劝说带来发脾气这个就很自然了。
12-18岁,是孩子敏感易激的时期,是最让家长头疼的,这个阶段显著的心理特征是: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极其反感被过度干预;更喜欢特立独行与标新立异;思想经常在成年与未成年之间动荡。
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做懂孩子的父母。
一、“先处理情,再解决事”
当孩子有情绪,发脾气的时候,要掌握一个原则“先处理情,再解决事”。
让孩子激动的情绪稳定下来,再解决玩 游戏 这件事情,所以,做好亲子沟通、充分尊重孩子显得特别重要。
可以这样尝试,很平静的对孩子说:那好,你看吧。孩子会吃惊:不是一直反对阻止吗?
妈妈说:是啊,打 游戏 对眼睛不好,也影响学习,但我是爱你的,不想让你生气。孩子情绪好转了一些,这时妈妈趁机说,看是可以哈,我们约定一个时间好吗?孩子点点头,冲着妈妈笑了:没问题。
沟通顺畅了,其他一切的行为约束都能进行。
二、多鼓励、肯定孩子
玩 游戏 ,一方面是的确新奇、好玩,另一方面,可以在 游戏 的虚拟世界得到安慰,所以要让孩子内心有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家长要从生活、学习的点滴,注意到闪光点及时的肯定,让孩子内心有力量,现实生活中照样可以让自己光芒万丈,而不寄托于 游戏 。
叛逆期的存在并不是坏事,正是因为经历了叛逆期,孩子的内在才会出现一些动荡,进而得到更新。
充分尊重孩子,引导孩子安全度过叛逆期。
我是玉湖,亲子教育指导规划师,秉持和孩子共同成长,帮助更多家庭解决吼叫沟通,如果您有 育儿 方面的困惑,欢迎私信交流。
您好,感谢您的邀请!
从您提的这个问题,可以想象出面对孩子打 游戏 时,您的焦虑和着急,给您的建议如下:
当父母调整了对孩子“打 游戏 ”的看法之后,能够从孩子打 游戏 中看到孩子没有被满足的心理和 情感 需求,能够弄清楚为什么孩子打 游戏 ——是因为生活不丰富、平时缺乏赞美和肯定、缺乏父母的陪伴等,之后再对症下药,进行调整。
我们要“珍惜孩子每一次的情绪发泄、每一次的叛逆和每一次犯错”,把叛逆和错误看成孩子成长的机会。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当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我们才不会过于担心和焦虑。
孩子之所以爱玩手机,不是孩子离不开手机,而是手机对孩子有用,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我们就能客观、冷静地对待手机了。
当孩子知道父母的起心动念是愿意让他玩手机时,孩子玩手机的行为就会有所节制;反之,当孩子知道父母的起心动念是不愿意让他玩手机时,孩子玩手机的行为就会变本加厉。
现在课业负担重,孩子在学校要学习,周末还要参加辅导班等,生活比较单调,我们要帮助孩子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运动、阅读、画画等。孩子的生活丰富了,自然而然就会把精力慢慢从手机上分散出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提前给孩子制定玩手机的时间和规则,这样孩子违反规则时,我们可以提醒;如果没有提前给孩子制定玩手机的时间和规则,孩子违犯规则时,我们没有依据可循,就会盲目地指责孩子,甚至会把手机藏起来,或者一怒之下把手机摔掉。
比如在家里,允许孩子养小宠物,参与家务劳动等;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建议,让孩子在家里有话语权;必要的时候,父母在孩子面前示弱,让孩子特别是男孩子能够成为家庭的捍卫者、爸爸妈妈的保护神。
父母要做孩子的坚强后盾,无论孩子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父母都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指责孩子。父母回归自己的角色,像个父母了,孩子才能更像孩子。
因为问题中没有提到孩子的年龄,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以上建议,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
我是心理讲师初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生活化的践行者,欢迎提问,我会耐心解答。
我的孩子不打 游戏 但是之前假期会看剧,我跟她有约定:
1、允许看剧,前提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后。
2、约定看剧时间,到点去看到点结束。
3、偶尔与她一起看,看后相互分享收获,把剧当做课题。
所以孩子叛逆打 游戏 ,劝两句上火了就停止说教,否则会引发更大的矛盾和“报复心理”,越不让他玩他越想玩。坦然的接受让并与他有个时间约定开始尝试改变。
当你开始理解他,找到他玩 游戏 的理由时,让他意识到对 游戏 的重新定义,就不再去迷恋。
给孩子一个自由和放松的空间,做些有意义的其他的事慢慢慢减少孩子对 游戏 的依赖。
凡事某件事上瘾了,都不是一时半会就戒掉的,方法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去定,但不要暴力。
这是我的个人体会。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