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5

叹久妞子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夏子心理咨询师是谁啊百度百科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甜菜阿姨

已采纳

创业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创业是为了那些有改变世界梦想且有实力的人准备的,不是不想承担责任者的逃避之所。

创业需要的能力素质非常之复杂,等于原来你在公司或单位中由各个职能部门承担的责任从此全都要落在你一个人的身上,原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就不能够完成得很好,对商业世界的规则一无所知,还贸然舍弃一份能够带来收入的工作,跳入死亡率有的创业大潮,这是手持火把穿过火药库的行为。

我们不能因为听别人讲过马云马化腾的创业故事就热血沸腾的觉得我们也能做到,看到功成名就的明星大腕就想到他们也曾经北漂住过地下室,觉得这么看我和他们的差距也没那么大。每个人的成功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就算是马爸爸,把他置换到现在的商业环境里,也不见得一定能够突破BAT巨头统治互联网世界的局面,何况是对此一无所知的我们。

更大的可能是,你在目前的工作中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希望能够躲避开这样的不顺心,但又没有能力寻求到一份更好更舒心的工作,所以觉得创业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这是一个妄想,它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看上去能够摆脱眼前的困扰,人在面临诱惑的想象时往往时短视的,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以前就贸然行动,现实会报以相应的反馈,而那个时候也许你已经付出了不可承担的代价。

真正的创业,应该是像乔布斯说的那样:“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为了达成自己的梦想,中间的道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都要以百倍千倍的毅力去克服,创业者面对的压力是打工者无法想象的,每一天都像被逼到了悬崖边,巨大的后期回报是商业世界给敢于承担风险者的褒奖,但这不是随便就能够得到的,需要经历九死一生。你,做好这样的准备了吗?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微信公众号:飞游的心理教室(ID:phil-psy)

夏子心理咨询师是谁啊百度百科

289 评论(11)

lilybell714

有什么不可以?创业的激情,值得鼓励,但是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

根据统计,目前创业失败率97%,也就是说100人创业,一年后只有3个幸存者。

既然选择了创业这条不归路,那就要想清楚,创业的方向,找准市场。

有部经典动画故事,里面有个情节,红桃皇后对爱莉丝说,我们这里只有不停的奔跑,才不会产生变化。

是不是很符合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2017年多少家创业企业冒出来,就有多少家企业被这股浪潮拍下去。不是不让人创业了,只是要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准备好了?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做斜杠青年。就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发展副业,甚至多项发展。有时这个副业的前途可能比你的主业还要好。

所以我不建议还没有准备好的人去创业,当你准备好了,你有那个激情,你可以考虑去创业。

但是你只是因为不想上班就去创业的话,最后的结局可能会很惨淡。这样倒不如可以选择当一个斜杠青年,除了主业之外,发展一个自己的爱好,用你的爱好实现变现,这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吗?当你的副业超过你的主业的时候,你可以把副业当成你的主业,原来的主业就辞掉吧。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工作是在一个国企。办公室的日子很无聊,基本上他没有什么事情可干,也想过要辞职,但是又不甘心,失去一份万人羡慕的工作。又想着辞职去外面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精彩。又没有勇气去真的去实现创业,所以他就开始当起了斜杠青年。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写写他对职场的理解,自己在职场的心得。没想到写了两年,就一发不可收拾,收到了各个大号的邀请,转载他的文章,有的活动会邀请他去当培训讲师,给一些学员答疑解惑,讲讲职场上的困惑,由此他实现了副业上的变现。

对主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些客户听说他在搞这个公众号,文章写的也很有意思,基本上很多人都是冲着他的名号,去找他们公司合作的。

你看,不是非得破釜沉舟去创业,不上班了才是一种方式,也可以好好的当一个斜杠青年,多向发展嘛。

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微信公众号:软件萌妹子绘画界

里最会玩软件的,写作圈里最爱玩软件的,妈妈圈里最能玩软件的。用小白的方式,分享职场、应用心得,你还等什么,过来聊吧。

304 评论(9)

JojoYang1231

搜索“瑞丁老爸启蒙学院”,一站解决家长的教育困惑。让孩子拥有最有价值的童年!

1

前两天,有个妈妈来向我咨询孩子学习的事情。

孩子今年上五年级了,妈妈希望他明年能够考上民办初中,但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很不稳定,妈妈为此相当发愁。

我帮孩子辅导了一节课,发现孩子对于新知识的接受速度蛮快的,但是基础知识却不扎实。几个简单的计算题就算错了好几次,一些四年级就应该掌握的计算方法也运用得很不熟练。

我和妈妈沟通了孩子的情况,妈妈叹了口气说:“我这儿子聪明是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

孩子以前成绩还不错。因为有些数学天赋,低年级的时候,他的成绩在班里甚至一度名列前茅。

于是,家长就渐渐放松了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孩子自己也觉得自己天赋高、很聪明,不努力也能够取得好成绩。

就这样一直到了四年级,孩子开始慢慢觉得力不从心了,成绩波动越来越大。到了五年级,成绩更是从上游慢慢降到了中游的水平。

这下爸爸妈妈开始着急起来,四处找老师给孩子补习,但是所有老师都只有一句话:“孩子很聪明,但是基础太差了,得花大力气补上去!”

2

“这孩子特聪明,就是学习不用心,他要是认真起来学习成绩肯定好!”

这句话我听了不知多少遍了。

但我一直觉得,这与其说是一句赞美,不如说是一句毒药。很多家长被麻醉在孩子“聪明”的幻觉中,错过了孩子长成的黄金时期;而孩子也自我满足于所谓的“聪明”中,忽略了努力奋斗的价值,悔恨终身。

我一直建议,不要轻易夸孩子“聪明”,因为它会让孩子觉得:聪明比勤奋更重要,只要我智商高,不努力也能够成功。潜移默化之下,孩子很容易轻视奋斗的重要性。

高中坐在我后面的学霸,后来一直从国内的顶尖大学读到美国的顶尖大学。他在我们眼中,就是一个高智商的完美范例:和我们一样读书,一样上课,大家又都是重点中学的学生,但他的成绩就是能比我们好。

所有人都觉得他聪明,但他却对我说:我最讨厌被人说聪明。

一开始,我觉得不过是他矫情。高一刚结束的时候,学霸就基本上把高中三年的课本知识自学完毕了。当时我们完全不能理解,他究竟哪里能都多出那么多的时间学习,只觉得他的脑子一定和我们不一样。

后来我的想法渐渐改变了。

有一次,打完篮球我发现他坐在一边发呆,便问他在想什么。他说,他刚才看到两个篮球碰在一起,正在想它们的受力和运动轨迹。

我惊呆了。

说实话,即使重点中学的学生,大部分依然不会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因此,只要一有机会,我们就会放空我们的大脑,把思考这种讨厌的事情放到不得不做的时候。

但就在我们放空大脑,有些人的大脑却依然处于高速运转之中……

后来,学霸告诉我他的学习秘诀:他用暑假旅游坐车的时间,读完了高中的光学和原子物理;用中午吃饭的时间,听完了高中三年的英语课文;用睡觉前洗脚的时间,读完了中国近现代史……

我开始慢慢理解为什么他这么讨厌被人说“聪明”,因为“聪明”这两个字彻底否定了他为成功所付出的努力。

他的成绩比我们好,并不是因为他聪明,更不是因为他不是不努力,恰恰相反,他比我们努力得多得多。学习甚至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的确,学霸有时候甚至不用认真听课,但老师说的那些话,他早就看过、听过了,不仅看过听过,而且经过了彻底的思考和理解。因此,他大脑中的知识是经过总结和消化的,而我们大脑中的知识则是老师灌输给的。如此,我们怎能和他竞争呢?

3

当过老师的人都知道,夸孩子“聪明”不过是安慰家长的一种手段罢了。

“你们家孩子很聪明,就是学习不用心。”

但是如果家长真的相信了这句话,你们家的孩子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有出息了。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长把这句话当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自我安慰,他们内心的潜台词是:

只要孩子哪一天开始认真学习,就一定能够突飞猛进。

醒一醒,别做梦了!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多得是,而最终成功的只有那些努力奋斗的人。

家长们别再为孩子和自己的惰性找借口了!

我的一个远房表哥就是一个从小被人认为非常“聪明”的孩子。高中之前,他很少认真学习,但是每次只要突击复习就能稳进年纪前十。

读了高中之后,课业难度陡然增加,但他依然常常不听课、不看书,半夜打游戏。一开始考前突击几个星期,成绩还能勉强排在中上,但到后来成绩越来越差。最后毫不意外,高考失败,只上了一个三流的专科。

上了大学之后,在校期间他依然不好好学习,经常旷课打游戏,差点儿连毕业证书也没拿到。现在他的很多同班同学,很多都成了独当一面的领导,在事业上小有成就。但表哥却只能混混日子,一事无成。

表哥有时会说,要是我当时努力读书,说不定比他们还强。但现在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4

“聪明”对于孩子的伤害还远不止此。

2012年,就读于麻省理工大学的中国高材生郭衡自杀了。这个兰州出生的28岁中国女孩2001年移居美国,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后曾经在华尔街工作,2011年进入知名的麻省理工学院Sloan商学院就读。

在外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天之骄子,但是她却在遗书中嘶声力竭地高喊:除了中文,我觉得我没有任何优势。

她就是一个被人从小夸“聪明”的孩子,她也从内心认定自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90年代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C. Dweck的研究表明:从小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强烈的与他人竞争的意识。同时,他们也更害怕面对挑战。孩子们害怕一旦失败了,别人会怀疑自己不聪明。

给孩子贴上“聪明”的标签,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成功就是来自于“聪明”。当“聪明”的孩子再不能比过别人的时候,他们的心里会立刻将结果归因于自己“不够聪明”。

所以一旦失败,他们的所有心理建设就会崩塌

——如果一个人是因为不够“努力”而失败,那他可以更加努力;但是如果一个人是因为不够“聪明”而失败,那他就无路可退了。

而现实何其残酷,在美国的顶尖名校,最不缺的恐怕就是“聪明”的学生了。才女郭衡把失败的原因都归因于自己不够优秀,就这样被自己打倒了。

真正能走向成功的人,不一定很聪明,他们只是很早就懂得勤奋比天赋更重要,并且肯持续努力为之奋斗。而作为孩子人生的引导者,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让他们明白:努力比聪明更伟大、也更重要。

-End-

搜索“瑞丁老爸启蒙学院”,一站解决家长的教育困惑。让孩子拥有最有价值的童年!

98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