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沫儿6652
共情能力有两种。一种是天生觉察他人内在状态的能力。这会体现在一些人际交往高手,领袖人物或者是心理咨询师身上。这是一种中立的能力,好人可以用它来做好事,坏人可以用它来做坏事。比如,有罪犯头目,就会运用这种能力控制手下,通过制造恐惧来获得稳固地位,这是他们运用同理心。一种是因为人际创伤带来的敏感反应。这是因为早年依恋关系、回应错位或者严苛等带来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他们会将自己的稳定感交付环境。环境安全、他们自体感稳定;环境稍有变化,他们跟随者陷入糟糕状态。这其实是需要成长的心理议题。这两者非常不同。最大的区别,是自己的稳定感是否受到外界影响。共情力好的人,相当于多了一双探测他人自己的“超声波”,但因创伤带来的敏感,虽然也有一定共情能力,但往往是负性情绪、他人的攻击反应等方面。而对其他方面则可能显得过于迟钝。那些自己敏感的往往是自己创伤所在。一个早年失去亲人,有分离创伤的人,可能对朋友生病过度反应,产生惶惶不安,并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到朋友身上,觉得他将不久要离开人世。结果是这种交流,被对方嫌恶,觉得这是诅咒,而自己还觉得是好心一片。这种敏感是创伤的。可能在关系中让他人很累,自己也很累。而你的朋友的情况,就很明显。她听到别人不快乐,内心不快乐。是因为他人的不快乐唤醒了她内心暗在的“不快乐回忆”。人的反应如同电脑。大部分经历和人生体验存在硬盘,内存中只处理一些关键信息。被环境刺激反应,则会调动硬盘中的信息到内存中,处于“运作”状态。这是唤醒了硬盘原本的“坏扇区”。好的心理咨询师之所以会越来越好,是因为自己粗大的成长议题整合完成后,在咨询工作中会被触及唤醒一个个小的“硬盘区议题”,这就会形成工作动力,不断清理整合自己,变得越来越顺畅。每个人都有“病”、“创伤”、“情结”,这些不断被碰触和看到,就会形成领悟的土壤。无论是哪一种。共情力都会带给人成长。借助共情发现的问题,可能是自己意识不到的,也是真正需要成长的所在。有不少人走的路是错误的,他们自认为正确的方向,恰好可能是在自我修饰、自我防御固化的路上。这些可以借助共情力来提示自己。一个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因为个人痛苦,学习了中医,接着学习了禅修,她开始痴迷于禅修体验,并远离自己的家庭。在禅修中她被他人赋能,但是就像成瘾一样,无法回归生活。家庭变得越来越糟,说话越来越“玄乎”。她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后来又因她的美貌,被很多“导师”诱惑,这让她在矛盾和被吸引中纠结冲突。这其实是回避问题,饮鸩止渴。她的共情能力让她发觉了这些人的用心,陷入了个人痛苦中。终于发现了问题,最后在咨询中成长,用了三年,她回归了本心的自己,回归家庭,开始了健康的生活。真正的成长其实很简单,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力量生活在当世,越来越愿意表达自己和获得关系。越来越快乐一些。是发自内心的力量,而不是一直依赖外在。

周小米jiang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573天。 今早基本功特训营练习依然是“共情”,近两个小时下来,带给我的思考是“共情之验证”的重要性。《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一书上关于共情的需在咨询中理解和掌握的要点之八:“咨询师应验证自己是否与求助者产生共情”。“咨询中往往咨询师以为自己已经深刻、准确地理解了求助者,但实际情况却可能存在误差,这在初学者身上可能表现的更为明显。…所以,咨询师可以主动采用尝试性、探索性的语气进行询问,从求助者说出的感受中,得到求助者的反馈,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做出修正。”的确,共情是“如果”,而非“就是”,是“感同身受”,而非真的要经历,所以,出现“共”不到位的“情”也很正常,毕竟同一件事,每个人的看法、态度、感受力、当下的需要是不同的,所以允许尝试、允许误差,尤其是在练习时。同时,我也思考,如果说咨询中,当来访者反馈说有“一丝丝”、“太深”时,正好是学习、调整、修正的好机会,可以以好奇之姿听听来访者具体怎么说“一丝丝”、“太深”,她希望如何做即是共到情,说到他心坎上了,或者说出了她想说未说的心里话,让她感受到被理解、被看到、被支持、被温暖呢?朱老师说,共情时可能带有自己的投射~被来访者的故事所触动到或产生共鸣的点,是的,换位到来访者生活情境中,体会、感受当下、此刻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对听到故事的人的期待是什么(分享出来,本身就有期待,只是期待的程度/层次不同而已,有的人期待,就是你做一个倾听者,足以;有的人希望得到理解、看到不易、努力、付出和坚持;有的人希望能够深层共情,看到自己看不到的但又渴望被看到的模糊的东西;有的人甚至反感、抗拒他人的共情,有的面向不希望被看到。所以共情是因人而异。)还有位置不同,关注、思考、理解、感受的点也不同,就如朱老师作为每次练习最后的总结者一样,我想她的用心程度一定和我不同,我可以开个小差,分个心,或者一心二用一下,估计她不能,必须全程专注,而且还要留意每一位参与老师的前后变化与成长,以及将每位老师的分享串起来融进当天的主题之中,这也是我要学习的地方。尤其是每次她都能看到“亮点”,鼓励大家,激励大家、扰动大家,践行焦点解决的思维,践行报团成长,小不精进的初衷。 过度共情。写分享时,写着写着就冒出来这个词“过度共情”,有没有过度共情,我想一定有。共情既然因人而异,说明共情是有一个“度”的,过与不及都不可取,“度”即是“够”,“够”就是因人而异的。太“够”了,吃不下,或消化不了,也是浪费。过度共情,可能有一点,就是加入了太多自己的东西,如情绪、如经历、如感受,或者有点类似“过度解读”一样。
垚垚姐姐。
“如果你在炉边烤火,怎么会觉得冷呢?”意思就是说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无法体会别人的情感。
人越长大话越少,我们不再说今天受了委屈,不再说谁谁谁不理我了我好难过,不再分享生活中的琐事。我知道人和人之间没法互相理解。
大家都很忙,针也没扎在别人身上,所以把那些还没说出口的话,消化在每一步走过的路上、四下无人的夜里,然后在你问起来的时候笑着说一句:没事。
感同身受介绍:
感同身受,汉语成语,拼音是gǎn tóng shēn shòu,原意是心里很感激,现在多指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原意出自《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
《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
南噶希先生
就是说,你亲身经历过某些事,有了心理体验,然后你把这些感受说出来,别人听了,也受到感染,很有感受,心灵得到了共鸣。感同身受,形容对事物的体验非常相似 感同身受的意思是指对别人的遭遇深表理解,感受很相似。出处《礼记·檀弓下》:“其言也,余心戚焉;其闻也,余言[BFB_0xf]戚焉。”近义词: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反义词:漠不关心、置若罔闻、冷眼旁观 感同身受的近义词: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反义词:漠不关心、置若罔闻、冷眼旁观感同身受的造句: 1、这件事情,让我感同身受。2、这种感觉,我感同身受。3、他的遭遇,让我感同身受。4、听到这件事,我感同身受。5、这件事情让我感同身受,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6、我对他的遭遇感同身受。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