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1

天秤座朱丽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战争中的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翻页作废啊

已采纳

几乎所有人面对战争时第一次当然是很恐惧的,因为可能直接与死亡挂钩。部队里面一般都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战争中的心理咨询师

152 评论(8)

杜嘉班纳Ricky

古语有曰:将欲扬之,必先抑之。禁书的作用,大概就是促其更火。 武志红的新书(你懂的,我不能提那三个字)下架以后,原本不关注心理学的朋友竟然都跑来找我要电子版。可见禁书对于大家,有莫名的诱惑力。 说到这本书,四海八荒的各路大神有褒有贬。 抛开政治因素,从心理学角度谈,先亮明我的观点。 有不理解、不接受,正常。 建议心理咨询从业人员阅读。 建议带着精神分析的视角阅读。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并认真读了曾奇峰的序,以及武志红的自序,不难发现,作者在出版这本书之前,已经预料到读者的困惑,也知晓会触犯部分人的权益。 甚至在序和自序中,已经作出回应。 关于读者最关注的,识别巨婴心理之后如何自救。 曾奇峰在序中说道, 精神分析是一门关于心灵自由的学问,它告诉你是什么和为什么,从不告诉你该怎么做。这也是鉴定一门学科的金标准,那些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的“学说”或者“师傅”,是在剥夺你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最重要的东西:自由选择的权利。 关于争议最多的,对孝道的批判。 武志红在自序中这样说, 我的使命,就是要解构中国的孝顺。但是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解构它可能会给我带来很多危险,如果我用精神分析的方式,这份解构工作,就会安全很多。 现实也如此,虽然我一直解构孝道,并引发很多抨击,但都是正常讨论。不过,我也感觉到,我是带着一些怨恨在解构孝道,这是不中正的,也会影响我更深入地理解孝顺。 关于被吐槽最多的,章节混乱、框架不清晰的问题。 单从全书的章节安排来看,武老师真不是个勤快人儿。 我猜想,一定是被编辑催稿催得不耐烦了,武老师一股脑把之前的写作笔记全丢过去,说: 你们爱排排,不排也罢,随便发。 关于拖延这一点,武老师自己也承认了: 2012年年底,“巨婴”的概念形成,2013年年初,则围绕“巨婴”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解。 ……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想写这本关于巨婴的书了,并且给磨铁图书的编辑不断许诺,2014 年可以写好,2015 年可以写好……结果,到了 2016 年,这本书才终于写成。 所以你看,并不是我脑洞大开胡说的。 ◆◆◆◆◆ 这本书的火爆,跟自媒体和罗辑思维的推荐有关。 情感一类的自媒体,很多作者写文章引用过“妈宝”“巨婴”的概念。 而罗辑思维的关注者,大部分是有“知识焦虑”的青年粉丝。他们具有求知的欲望和包容的心态,同时关注内心成长。他们博览群书,不屑阅读那些个人成长类的心灵鸡汤,自然钟爱享誉圈内的武老师的最新力作。 他们并不是不愿仔细甄选,实在是,太难找出一本通俗易懂的科学心理学读物。 不是吗? 纵观各大实体书店,当当、亚马逊等网站,心理学书籍浩如烟海。 这些书籍,基本可分两类。 一类是大众读物,往往放在生活服务类板块。 这类书,通常有如下特色: 保持笑口常开的101 种秘诀 99 种让他爱上你的方法 影响一生的 156 个心理学故事 教你一眼看穿他 谈判心理学 销售心理学 性格心理学 等等…… 这些书籍,冠以心理学之名,但是实质上涉及科学心理学的知识并不多。严格意义来说,更符合心灵修养、心灵鸡汤、励志成长类。倒不是说鸡汤一定没营养,有的书的确对读者有所裨益,但是书中理论往往经不起推敲。 另一类是专业教材,通常归属于科普类。 这些书大多是经典著作,如: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麦克威廉斯:《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诊断》、《精神分析治疗》 认知行为取向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基础与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进阶与挑战》 人本主义取向 罗杰斯:《自由学习》、《论人的成长》 自体心理学取向 科胡特:《自体的分析》、《自体的重建》 等等…… 这些书籍,都是心理学大家的经典之作,值得后辈拜读学习。 但是,这些书晦涩难懂,并且随着学科发展,原著的糟粕需要识别,因此并不适合大众。 ◆◆◆◆◆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1879 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自此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代心理学源自西方,进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1922 年中国创立了第一本心理学刊物《心理》杂志。随后,由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历史进入一个相对动乱的年代,直到 1949 年建国之后,百花齐放,心理学这门科学才逐渐发展。到近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民众对心理学的关注度有所提升。 回到这本书。 迄今为止,中国心理学界还没有一本书能像武志红的这本书一样广受传阅。这是一本首次引起了全民阅读兴致的心理学书籍。 从大众角度来说,这本书语言通俗易懂,也没有太艰深的理论。但是书中对于个体“标签化”的描述,以及许多出自精神分析视角的专有名词,容易让人对号入座。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凡是做过心理咨询的都知道,面对来访者,即便咨询师很清楚问题所在,也不能直接指明,而要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问答,引导来访者主动发现。 这本书,作者一再论证了“巨婴”的概念和理论。把内心深处黑暗的一面直接呈现,遑论是否正确,都很容易触发读者的阻抗。 从咨询师角度来说,出于尊重来访者的隐私,心理从业人员往往缺乏来自同行的第一手个案分析,而书中恰恰有大量真实的案例和解析,可供咨询师参考。 此外,一部分心理咨询师往往只专注于自己熟知的技术和疗法,而忽视了不同流派的声音。此书可借鉴参阅。 我相信,武志红从始至终都只是一名心理学者,即便他分析了国民,尤其是一些官员的“巨婴”心理,也都只是站在心理学角度。 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所有的词汇都不存在褒贬之分,即便“巨婴”“自恋”“偏执”,也都只是一个概念而已。 而这本书,总有再上架的时候。

302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