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点yys
心理咨询师能帮助求助者化解自己内心情绪,健康人群会面对许多家庭、择业、求学、社会适应等问题,他们会期待做出理想的选择,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求得自身能力的最大发挥和寻求生活的良好质量,心理咨询师从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中肯的发展咨询,给出相应的帮助。
黑马胖子666
您好!您可以超职教育了解下。目前心理咨询师报考条件是以下:对于考心理咨询师费用相对比较不唯一,因为心理咨询师会受到报考地区的、报考类别的影响(心理咨询师可以分为心理咨询师三级和二级),导致收费标准也是存在差异的,一般这种不会超过1000元左右,如果需要补课的也就到月几十到几百块钱不能的价格.还有一点就是专业是否对口,如果你之前学过心理相关知识,直接通过机构交报考费用即可,如果不是可能通过平台机构进行报名学习,这样可能想多比较高,大约三四千左右不等。报考心理咨询师需要什么条件:心理咨询师报考不限于一定是心理学相关的专业,非心理学专业满足条件者依旧可以报考。(满足其中一条即可)1、专业不限,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2、医疗、心理等相关的专业专科学历,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3、医疗、心理等相关专业本科学历的。考试时间为每年的3,6,9,12月心理咨询师考试内容理论部分:1、普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4、异常心理学5、健康心理学6、心理测量学7、咨询心理学技能操作部分
枫月絮影
问答:不做选择,就别追问意义 转述师:宝木武志红这一节课是专栏的问答时间,我先谈一个观点,再回答一些用户的提问。我想讲的这个观点是关于悲剧的。在无常面前,我们容易感觉到自我的虚弱,而且无常太残酷,我们也容易觉得自己的人生因为无常而像是悲剧一样。可是,如果你没有做主动的选择,那你的人生连悲剧都不算。这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一个表达。古希腊传说中有很多悲剧英雄,例如《俄狄浦斯王》就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之一,故事的主人公俄狄浦斯就是一个地道的悲剧,但他同时也被视为英雄,因为虽然世事无常,但他一直在主动地尝试去做正确的选择。在这个故事中,当俄狄浦斯听说他的命运是弑父娶母时,他就逃离了柯林斯王国,而他本来是王国的太子。可是,造化弄人,他其实是被柯林斯国王夫妇收养的,他亲生父亲是忒拜国王。俄狄浦斯流浪的路,也是回家的路。受命运的驱使,他奔向忒拜国,而在路上,他受到了一伙人的欺辱,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他奋起反抗,杀死了四个人,其中就有他的亲生父亲、微服私访的忒拜国王。忒拜国王死后,忒拜国王后执政,而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肆虐忒拜国,于是王后宣誓说,谁杀死了斯芬克斯,她就嫁给他,而这也意味着这个英雄会成为忒拜国王。俄狄浦斯不畏艰难地杀死了斯芬克斯,而且是以破解了她的谜语的方式,这意味着他也是最有智慧的人,可是,他的智慧还达不到洞察无常的地步。随后,他成为忒拜国王,兼备智慧、勇敢与力量的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好国王,将王国治理得很好。但接下来,他的王国瘟疫流行,他也终于知道瘟疫的发生就是因为他犯了杀父娶母的罪行,于是他刺瞎双眼,再次主动选择了流浪。虽然有无常命运的驱使,但俄狄浦斯一直在主动做选择,他虽然没有破解自己的命运,但他却是悲剧英雄。所以,这个虚构故事让我感受到,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做选择,那还是别觉得自己人生是悲剧,因为那其实不过是无意义的荒诞剧而已。单元问答 @乐活 请问武老师,我们平时理解的无常不就是不确定性吗?武志红是的,我觉得无常的确是不确定性,而人之所以恐惧、抵触不确定性,是因为惧怕不确定性中藏着死亡,藏着死能量,藏着敌意。所以,谈无常其实谈的是死亡,上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头脑自我的“死亡”,这一单元谈的是肉身的“死亡”。@韩 更好的选择,应该是来自直觉的选择,是顺应存在、舍弃小我的选择。不过这并不容易。其实这也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如何根据自己的直觉选择?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如何知道自己的选择不是来自头脑或者潜意识,而是顺应存在的无为而为?武志红如果说选择是一个人的根本问题,那它的确就没有可能简单,也没有可能只有一种选择。你讲到的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按照头脑来做选择,还是按照感觉来做选择; 第二个层面是在小我框架内做选择,还是顺应更大的存在。 就第一个层面而言,在得到其他专栏课程中,你都可以看到不同答案。我个人认为该像乔布斯倡导的那样,听从内心并尊重感觉,也有不少老师会引用一些专家的观点告诉你,应该按照理性来做选择。就第二个层面而言,这就需要讲讲著名的“约拿情结”,这是马斯洛提出的一个观点。约拿是《圣经》中的人物,他不断地逃避上帝赋予他的使命,但后来发现逃无可逃时,决定接受这份使命。很多人不想走上自我实现之路,就是因为“约拿情结”,由“小我”构建的生活。而我个人认为,这些都没有对错,人可以做各种各样的选择。@刘干民 武老师,您说的根本良知,是指人性本善吗?武志红有点抱歉,可以说是我自己生造了一个词,这违背了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理,“奥卡姆剃刀”原理简单来讲,就是如无必要,不增加实体。但既然已经造了,我就来解释一下。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认为,人都有良知,而且都是出于爱,只是不同的人,是站在不同系统的层面上,而去维护这个系统的的运行机制。例如,一个人可能是在维护小家庭这个系统,也可能是维护大家族的系统,还可能是维护社会与国家的系统,还可以站在全人类的系统上,甚至整个宇宙的系统上。但不管在哪个层面的系统上做选择,都必然有二元对立,你维护了它,也就可能伤害了其他,为了让自己活得不纠结,人容易启动自我防御机制,而不去意识到自己的一些罪疚感。然而,我自己有这样一个假定,人从根本上其实是知道自己选择所带来的后果,那些被防御掉的罪疚感,其实仍然在一个人的心灵中存在着,我把这个称为根本良知。根本良知,意思是人根本上知道所做选择的善恶对错等一切。@Node 请问武老师,瑞达里奥的《原则》中,许多原则都是教导如何做出正确选择的,而他的原则可以用非常理性来形容。我的问题是,当我们做选择时,是多些理性的判断好呢,还是多些觉知内心的需求多一些好,还是都要兼顾一些呢?武志红我个人认为,达里奥能写《原则》这本书,能按照这本书的原则去行动,那是因为他是达里奥。对于达里奥,也有很多批评,有人说他太无情,也有人说,他的公司运行一般般,他太热爱写书布道了。所以你看,在关于人性和意识的问题上,难以有公认的“正确”,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说法。@白菜小六子 吞吃,就是原始敌意的开始。婴儿要从乳房中吞吃乳汁,以滋养自己。这个时候,他和乳房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模式,就极为重要。我小时候没吃过我妈一口奶,我妈说她就没奶,虽然身体没有任何健康问题。 这是否意味着她在逃避我对她的吞噬感?因为她承认自己不喜欢孩子。那么我和乳房建立的关系模式是什么样的呢?我对我母亲的恨是不是也因此而产生呢?武志红我认为我们不能轻易说这里面有因果关系,不过我觉得至少有一点是清晰的,你妈妈如果真的说自己不喜欢孩子,那意味着她和你这个孩子的关系自然会真的有敌意。并且,通常不喜欢孩子的人,的确是在抵触孩子的无助和吞吃不过,我必须要强调的是,这通常还意味着,她自己内在有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那也是由她的人生内化而成。我们的留言字数有限,文字能描绘的情况也有限,所以这都是大致地推测,你如果觉得有需要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建议你还是要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去全面咨询。@陈金晖 吃东西很快,也总是吃很多东西,会不会是因为孩童时期太过于压抑自己的攻击毁灭欲?武志红有可能,但也只是可能。我们不能轻易用理论去推导到底是怎么回事,但理论可以来指路。如果你是这样的,那有一条比较简单明确的路,你可以试着去觉知吃东西的时候的各种情绪情感和身体感觉,例如吃的速度很快的时候是什么感受,慢的时候又是什么感受?吃太多的时候是怎样的,吃少了又会怎样?@匿名用户 近来越来越对“吃”有一种邪恶恐怖的感觉。现在我自己住,常常也感觉不到饿。但是一旦感觉到饿之后,就会吃很多零食,或者吃完饭也继续吃零食。想要把东西吃干净。然后又觉得自己这个行为很坏。也有不吃零食的时候,但是多是克制,然后吃起来一发不可收拾。这种感觉挺糟糕的,想求助老师怎么正常地面对吃呢?武志红一是带着觉知去吃,二是可以看到,你讲到“我自己住”,那么你会不会很孤独,会不会在其他一些高级需要,例如性和关系的需要上处于匮乏状态,如果是,那么这时就容易产生退行,退行到吃的口欲里去寻求满足。我们还可以说,当一个人这样不加节制地吞吃时,就好像是一个小婴儿在找妈妈。但更为具体地情况到底是如何,如果你觉得有必要,还是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望舒荷 有些女孩子一生气就大快朵颐,是不是可以解释为愤怒激起了她的毁灭欲了呢?武志红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有双重含义:一是寻求满足,因为愤怒也意味着,她很可能是被拒绝了,而吃是在寻求口欲的满足;二是通过吃表达毁灭,不过这种吞吃,容易会带来消化系统的问题,因为有愤怒,是“消化”不了的。@柴高平 说到吃这个事情我就想起了自己:无论怎么吃,体重都基本不会增加。这有什么心理原因吗?武志红有一个理论是这样说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体重的心理平衡点”,如果没有重大事情发生,这个平衡点是不容易被打破的,但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一旦有重大变化,体重也容易变化。例如结婚后,男人容易长胖,可能就是所谓的“心宽体胖”。不过,关于体重的问题,我觉得当然也不能忽略对于生理上科学解读。
KauluwehiS
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由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所导致的现象,包括空心病、厌倦感、精致的利己主义等,让我们很显然的发现,在任何一段时间里,物质生活或低级需要的生活本身,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六个层级: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到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与被理解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超越的需要等。当我们满足了最基本的温饱和安全感需求时,我们就会进入到成长性需要的追求中去。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会希望得到爱与被爱的感觉;在社会关系中,我们会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赞赏和肯定;对自我而言,我们更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理想;甚至超越自己,成就与众不同的人生。当然,在我们满足了某一个需要的时候,它就会逐渐平息、弱化或暂时隐藏,那么其他潜在的需要就会突显出来,并力求得到满足。而事实上,我们会发现,人类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去短暂的时间外,很少完全达到满足的状态。我们或许现在希望得到满足,这种满足会让我们高兴起来,得到暂时的平静和感激,但却是抑制成长的。例如:父母对孩子的放纵养育,会导致孩子的无所顾忌、任意妄为,从而失去让孩子拥有完善人格的机会。因为,人类因为需求所引发的行动都趋于成为整体人格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的自尊、他的自信、他的知识、他的智慧、他的安全感等等。因此,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出现另一个欲望,人类几乎总是在希望着什么,寻求着什么,这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特点。而驱使人类不断追求的,是心理上的需求,而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不满足,这才是人类真正的内在的本质。因为,当我们愿意并且能够探索自己究竟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的时候,我们就接触到了人的本质。需要永不停息,人类永不满足,这就是人生。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