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5

散光女王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走下神坛的心理咨询师是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熊二的小熊大

已采纳

不久前高晓松首次在《奇葩大会》上公开提及自己和父亲的关系,提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他直言因为和父亲不和谐的关系造成了自己很多性格问题。40岁之后,他才慢慢地学会直面这个问题,真正地走了出来。 奥吉天生脸部畸形,进入学校上学后他非同一般的外表让他成为同学们讨论的焦点,这他过得非常艰难。但通过父母的鼓励和朋友的帮助,他最终克服了挑战,获得了成长。 天才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在2009年前高尔夫世界排名首位。2009年,媒体曝光了泰格·伍兹的多次婚外情,泰格的形象一落千丈、自此跌下神坛。据了解,泰格的父亲是个无情易怒的人,对泰格要求极高,同时他一生都是个花花公子,有很多的性伴侣。 《心灵捕手》中的数学天才威尔因为小时候生活颠沛流离还受过养父虐待,所以性格叛逆不羁,到处寻衅滋事,甚至进过少管所。心理咨询师桑恩花了非常长的时间来倾听,不断地鼓励和引导,威尔才被治愈。 仔细观察,这些案例里的共性是什么呢? 是这些人的人生都受到了家庭的极大影响。 当父母关系亲密,家庭关系和谐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会更加温暖有力,孩子更可能从家庭当中汲取到营养,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当家庭成员的关系紧张,父母更可能会虐待孩子,孩子也更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即使能够获取巨大的成就,人格方面也会形成一些难以跨越的障碍。更可怕的是,家庭当中的教育模式不仅会影响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会像基因一样在在家族当中世代相传。 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英国国民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在他的著作《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一书中进行了深度探讨。奥利弗·詹姆斯在书中指出: 父母通过各种特殊的方式对待孩子,造成不同的言传、身教及身份认同作用,通过特定方式来虐待或关爱孩子。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行为模式已在家庭中相传数代。童年的遭遇如同致命的鸡尾酒,让灾难的发生几乎无可避免。 奥利弗·詹姆斯是作家、记者,也是一名儿童心理医生,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的出版作品包括《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和《沙发上的不列颠》。 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一书中,奥利弗·詹姆斯详细的论述了我们跟自己的父母相似并非因为先天的基因,而是由于后天的培养。并通过大量的例子层层推进,从孩子、自己、父母和天才四个角度来论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最后总结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幸福和不幸的培养模式会像基因一样在家族中世代相传,而想要改变这一切,为自己、家庭还有孩子带来幸福,就要从自身做起,改变这一切。 幸福和不幸的培养模式就是家庭教育中的天使和魔鬼,他们不断的重生,在家族中世代流传。受到细心的、回应式照料的孩子极有可能成为回应式的父母,而被虐待的孩子则更可能受到精神疾病和生活感情问题的困扰,最终变成像父母一样的人。 在《奇迹男孩》这部电影里,奥吉天生脸部畸形,一直在家中和妈妈自学。后来在妈妈的坚持下他开始进入学校上学。但他非同一般的外表让他成为同学们讨论的焦点,这让他很困扰。最终,通过周围人的帮助和奥吉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克服挑战、融入了集体,获得了成长。 为什么奥吉最终能够走出阴影,在阳光下获得成长呢?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他的家庭:他出生在美国一个富足的中产家庭,在富人街上有一栋大房子;他有一个贴心、知性、又富有决断力的妈妈;有一个体谅他、把他当成好朋友的幽默的大鼻子爸爸;还有一个愿意以他为重、关心和帮助他的姐姐。在这样一个父母恩爱、阳光积极又充满爱的家庭当中,孩子会获得巨大的能量,他们更能够克服生活中的困难,获得积极健康的生活。 艾德瑞克·泰格·伍兹,美国著名高尔夫球手,在2009年前高尔夫世界排名首位,被公认为是史上最成功的高尔夫球手之一。 2009年,媒体曝光了泰格·伍兹的多次婚外情,他同时几名女性保持性关系的事实也浮出水面,经诊断,泰格还患有严重的性瘾。泰格的形象一落千丈、自此跌下神坛。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在重大比赛中获胜过。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他的家庭教养——泰格的父亲厄尔是个无情、易怒的人,他将巨大的压力施加给泰格,不断逼迫他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虐待会导致精神疾病,也会导致出色成就。更重要的是,厄尔一辈子都是个花花公子,父子双方甚至达成了默认的协议:出轨和滥交是可以接受的。 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一书中提出: 我们与父母相像的关键因素就是言传、身教、身份认同,以及关爱和虐待。 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因为想跟父母产生身份认同而像父母靠拢,这些都很常见。但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关爱和虐待也会让孩子跟父母相似呢? 事实上,父母的关爱或虐待会决定我们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是不是带着悲观的情绪。一旦被虐待,就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所以孩子就需要去对抗这种情绪——在生活中不断的重演,不断地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这个人可能是兄弟姐妹,也可能是爱人同学,更可能是自己的孩子——虽然这种情况会让孩子难过,但是这是他对熟悉的方式,让他舒服自在;又或者他会期待,这一次,这个新朋友也许会让事情变得不一样呢? 所以奥吉更可能会像他的父母一样成为温暖乐观的人,而泰格也更倾向于成为像他的父亲一样,成为一个追逐成功、对婚姻不衷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家族中天使和魔鬼会代代相传。 1.尽最大努力弄清楚过去经历对你的影响。这包括你自己被养大的方式,也包括家族中世代相传的养育模式。 姥姥九岁丧母,她的爸爸,也就是我的太姥爷是个封建传统又脾气暴躁的男人。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姥姥的童年的童年和少年除了要面对饥荒还要面对太姥爷的打骂,几乎没有感受过来自父母的温情,也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一个泼辣专横,虽然善良却不会表达感情的母亲。 包含我妈在内的五个兄弟姐妹在小时候都受过来自我姥姥的虐待,童年过的战战兢兢。但他们姐弟五个大多没有像姥姥一样虐待孩子,多数反而对孩子非常的宠溺。这是因为他们大多都对姥姥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样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姥姥的影子,但是可以说是改善非常大了。 了解家庭的教养方式,弄明白这种方式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就能够清楚很多困扰我们的问题来源是什么,学着正确解决这些问题。也能够主动地改变这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为自己的孩子带来快乐,改变子孙后代的命运。 2、相信那些难以置信的事实:你真的受到过虐待,而这并不是你的错。 最大的挑战则是相信那些难以置信的事实:母亲真的虐待过他,而这确实不是她的错,她也并没有固有缺陷,能为那些行为找到正当理由。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受到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影响:孩子会努力地模仿父母的性格特征,以此来向父母建立情感联系并试图获得他们的喜爱。所以,孩子总是倾向于认为“父母爱我”,很难接受自己曾经受到过父母虐待这个事实。但接受这个事实,才是心灵疗愈的开始。 《心灵捕手》中的数学天才威尔因为小时候生活颠沛流离还受过养父虐待,所以性格叛逆不羁,到处寻衅滋事,甚至进过少管所。心理咨询师桑恩花了非常长的时间来倾听,不断地鼓励和引导,威尔才被治愈。 最后一次治疗时,威尔询问桑恩有没有受过虐待,桑恩跟他讲了小时候自己父亲虐待的经历,并一次又一次告诉威尔:“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你的错!” 听到这句话,威尔很激动,他从一开始的愤怒、羞愧变成最后的委屈、泪流满面。解除心结的威尔最终得到了治愈,走出了困扰他多年的阴影,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光明前途。 3、改变同孩子的相处模式, 不管他们是孩子还是已经变成了大人,要对孩子设定正确期待。 每年高考前后,都会有一些高三或者复读的孩子跳楼自杀的新闻。面对高考,孩子本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还是会用各种方式不断给孩子施压。有些孩子担心自己无法完成父母的期待,自己又无法排解来自于高考的巨大压力,于是不堪重负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们总是想办法让孩子更成功、挣更多的钱、取得更好的成绩、更大的成就,但是基本的财富得到满足之后,我们会发现,比起财富和所谓的抱负,更重要的是将爱和情绪健康传递给子孙后代。只有拥有了这些,孩子才能真正学会经营生活的能力、获得幸福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 就算一个人的家庭模式决定了他极有可能虐待孩子,但是如果他有一个体贴的伴侣、和自己的伴侣拥有和谐的关系,那么即使孩子很难管教,父母的情绪控制能力也会增强、对孩子充满耐心和理解,孩子也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这也和现在很多人都说的“ 最好的家教就是爸爸爱妈妈 ”不谋而合。 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中系统的阐述了家庭教育模式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这本书可以说是既是父母的自我疗愈手册,也是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南。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在家庭当中遭遇过虐待,我们也不可能最是随地都保持对孩子的耐心呵护,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最大程度的摆脱家庭教育中的魔鬼,治愈自己、让自己、让伴侣、让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走下神坛的心理咨询师是

223 评论(12)

大宝想小宝

不可信。大家好,我是小点,壹点灵的点。豆瓣“心理咨询”小组中,有一个姑娘发帖吐槽:聊了3年的心理咨询师,竟然是个骗子。这位咨询师,是父亲的追求者。父亲将咨询师介绍给姑娘,原本只想陪着聊聊,谁知咨询师一来就提出强制要求:必须一周咨询一次,不然对我的声誉有影响。姑娘不情不愿地同意了,与咨询师做了60多次咨询,没有解决问题,还因此被咨询师训斥:我关爱给得这么足,你还这么不争气,太不上进了!或许是出于失望,咨询师强行提出分离,并且用保密原则威胁她:不准把我们的咨询内容说出去,不然违法的!姑娘很长一段时间感到孤立无援,抑郁症状不减反增,后来跟朋友聊天,才发现:自己遇到了不靠谱的咨询师,被“骗了”!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坑,遇到姑娘这样的骗局,徒劳投入3年咨询,损失了时间、钱财,还恶化了心理健康。我们如何选择心理咨询师?如何避免被骗?骗子心理咨询师有哪些特征?借着姑娘这个骗局,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心理咨询行业最常见的坑。前两天,有一位伙伴提问:要如何才能考到心理咨询师证?小点觉得奇怪:这位伙伴完全没有心理学背景,怎么突然想考咨询师?一问之下才知道:她看了抖音上“心理咨询来钱快”的广告,想做咨询师挣外快,改善一下生活质量。小点回复她:“考心理咨询师跟考大学一样,苦学三年、交数万学费才能毕业,毕业后还要自掏腰包实习,没那么容易挣到钱的。”她大感失望:我还以为听人聊聊天,就能挣钱呢。还好她没进入这个行业,否则一定会大呼“被骗”,因为她没有心理学受训资历,很难成为专业咨询师。什么是受训资历?就是学习心理咨询的履历,比如:考取心理学研究生,师从某某老师,在精神卫生中心实习,参加365天长程心理咨询培训……对考证只是敲门砖,如果没有这个证,或许进医院实习的机会都没有;即使有了这个证,咨询师也得完成实习、受训、督导等一系列功课。很多来访者不知道履历有多重要,有人以为:拿个证就能做咨询师了。结果咨询一年,毫无效果,大呼“心理咨询都是骗子”。其实,骗子咨询师分为两类:一类有自知,知道自己不具备咨询条件,故意钻空子撒谎,挣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钱;另一类无自知,对心理咨询行业缺乏了解,领了证就去做咨询,一旦被发现,就会被来访者举报。有自知的人,我们称为“骗子”;无自知的人,称为“小白”。两类人充斥着心理咨询市场,一则数据显示: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多达上百万,但实际受训资历合格的人,只有数万。也就是说,一百个“心理咨询师”里,可能只有几个是真正的心理咨询师,其余都是受训资历不合格、滥竽充数的骗子和小白。回到开头那位受骗姑娘的故事,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发现:她的心理咨询师,违背了设置。什么是设置?就是指:每个心理咨询师的底线,包括不能和来访者有咨访关系之外的关系,亲属、同事、朋友、熟人都不行。姑娘的心理咨询师,是她父亲的追求者。也就是说,除了咨访关系,他们还是“熟人”,根本不具备展开咨询关系的条件,后期当然也不会有好效果。遵守底线对咨询师来说非常重要,除了伦理底线,还有时间、金钱、空间的底线。比如一位新手心理咨询,收费保持200元/50分钟不变,咨询只在咨询室,不能去咖啡厅、餐厅等其他地方,咨询之外的时间也不交流。为什么要这样严格呢?因为触犯底线的问题太大了!有一位咨询师朋友,来访者有抑郁症,咨询结束后,她鼓励来访者去户外走走,还带她参加公益活动。某次活动中,来访者抑郁症发作,当场自残,虽被及时阻止,但对咨访关系造成了恶劣影响,咨询告终,咨询师的内心也有了一层阴影。严格遵守底线,对咨询师和来访者都是一种保护。心理咨询师之间曾开玩笑说:如果咨询师是来访者的“慈母”,那设置就是“严父”。无规矩不成方圆,“严父”的存在,捍卫了关系的完整性,它能帮助来访者更好的成长,也能帮助咨询师更好地工作。所以,每个咨询师都有自己的底线。尽管有些麻烦,一旦小看它,觉得它不重要,就容易遭了骗子咨询师的“道”。除了咨询师的履历和底线,判断咨询师是不是骗子,咨询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接受咨询时,你是越来越主动了,还是越来越被动?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一名心理咨询师,接受了三年训练,严格守护底线,她是否就是合格的专业咨询师呢?答案是:no!因为她没有接到来访者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总是可以吸引到来访者,因为她像太阳一样照耀他人,这种能量让来访者如沐春风,也让咨询产生好效果。如何判断咨询效果好不好?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来访者主动性、自主性增强。比如,一名青少年来访者,因为厌学问题来咨询。半年后,他主动提出要回学校,因为当初让他恐惧、排斥学校的心理动机,已经通过咨询淡化,没有必要再继续休学。这就说明咨询是有效果的,尽管这半年中,来访者都没有动力复学,但是咨询师看到了他积极的一面,这种“看到”,使他有力量去克服消极的一面,主动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骗子咨询师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会威逼利诱,要求来访者复学;或者甜言蜜语,哄来访者回到学校。复学不是来访者心甘情愿选择的,而是被动选择。可以说,这种咨询没什么效果,即使孩子短暂复学,不久也会再次爆发问题。第二个判断标准是: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有没有越来越懂你、理解你?如果咨询师越来越能读出来访者的心里话,那么咨询过程中,她一定有所成长。这份成长,来自来访者的不懈努力,也来自咨询师的提升,咨访关系非常安全、温暖。骗子咨询师做不到这点,他们或许会有一些表面上的手段亲近来访者,但咨访关系不够深刻,看不到深层次的问题,来访者不觉得越来越了解自己,这说明咨询师并没有理解到位。咨询的真正好效果,是咨询师越来越理解来访者,从而带动来访者越来越理解自己,自我探索越来越深入。如果你咨询一年,依然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那就需要换个咨询师了。心理咨询行业中,有人遇到过考个证就谎称自己能做咨询、没有受训资历的人;有人遇到过跟来访者一起吃饭、不重视设置的人;也有人遇到过自己已经不想继续,还要被“强迫”咨询的人。这三个坑,实在太常见了。所以判断一名咨询师是不是骗子,需要多维度考量。挑选咨询师时,看看他的受训经验有多丰富;接触咨询师时,观察她的底线是否严格;进入咨询关系后,考察咨询有没有效果。三者结合起来,如果你判断得出:自己的咨询师符合这三点。恭喜你,你遇到了专业的咨询师,相信你们的咨询会为你产生很大帮助。如果暂时没有感到特别大的效果,也不用着急。心理咨询师有一句老话:一次咨询看十年。今天的咨询,如同种下种子,即使现在没有发芽,未来某一天,咨询效果也会破土而出,为你的人生添色增香。

355 评论(12)

晓布丁2011

要不要送礼?

送什么合适?

送多少合适?

送和不送会有差别吗?

……

教师这一群体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接受着灵魂的拷问,现实的诱惑。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自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至今已有34个年头,教师节在时代的浪潮中慢慢变了味儿。

70后的教师节:那时候的老师如父如母。

邢先生,1973年生。

第一次给老师过教师节的时候,我大约十三四岁,也正是调皮的时候。

当时经济条件差,物质匮乏,教育权并不能得到保证。

往往是一个家庭中的六七个孩子里,只可供养一两个孩子上学,往往是家里最受宠、最调皮的那个,我是幸运的。

当时从村里唯一的电视里第一次听说教师节,记好了日子,在交作业时给老师说了一声:“老师今天是教师节。”连快乐都没有跟老师说。

记得当时已读初中,住校,班主任听到后先是一愣,继而爽朗地笑起来。

当天晚上老师去最近的菜市场买了卖活禽小贩丢弃不要的鸡内脏与鱼内脏,给我们熬了一锅肉汤解馋。

那时候的男教师教我知识、带我种地;那时候的女教师帮我缝过衣服、给我开过小灶,言传身教。

你穷吧,他可能比你还穷。

当时的谚语有: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

可见教师职业的清贫和卑微。

当时的教师,人人有教鞭,班班有家规,可70后的记忆里绝少有恨,更多的是与教师同甘共苦,攻坚克难的黄金时光,一生难忘。

那个时候的教师之于学生,真可谓是如父如母。

80后的教师节:那时的教师严而有爱。

贾女士,1985年出生。

我的求学生涯中,中小学都是在农村和县城完成的,教师思想传统,家长对孩子读书并不寄予太大希望。

所以,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彼此绝少苛责与期望。也能基本实现老师爱学生,学生尊重老师。

那时家长与教师并无太多交集,记忆里,高中以前绝少有同学被叫家长,也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

到高中时,明显感觉到老师严厉许多。

人人头上有任务,高考的分数不仅与学生命运挂钩,更与老师的奖金、荣誉、职称挂钩。

记得当时高中全校有铃声,年级内铃声会提前20分钟,班级内则又会提前20分钟。

有一次因为宿舍检查卫生,大门不开,我和几位同学迟到了班级规定时间的一分钟,被班主任罚站。

有一男生想申明理由,班主任当即扯住了他的上衣领子。

事后,我斗胆向老师申诉,老师在全班向我们几个道了歉。最后请我们理解他。

之后,我们得知上有老、下有小,身为家中经济支柱的班主任,需要通过我们的成绩获得奖金,荣誉乃至更多。

我们是幸运的,老师严而有爱。

至今我从未恨过任何批评过我、责骂过我、甚至将板擦轻轻擦过我的头皮的任何一位老师,为什么?因为有爱。

90后的教师节:老师素质高了,却没有爱了

小韩,1995年生。

相比于父辈那时认个字就可以当老师,现今的教师很多都拥有研究生学历,更多的教师技不多不压身。心理咨询师、演讲师、培训师……真是一专多能。课堂模式也花样繁多,可就是缺少了和学生的亲和力。

高一时我遭遇了父母离异,在日记中向老师倾诉,老师回复了我几本必读的心理学书籍,另派两名同学“陪”我,以防止轻生,造成重大教学事故。

完不成作业叫家长、跟同学有矛盾叫家长、心理出现问题叫家长……一路走来,家长写了一摞的《知情书》《保证书》《悔过书》来保证我的受教育权以及教师的免责权。

这时的老师相比于教学成绩,教育安全大于天。大力提倡家校联合的背后是爱的推诿与缺失。

00后的教师节:教师节又名腐败节。

小刘,2003年生。

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父母都对教育和知识形成了高度统一的认识。

父母要么吃了没文化的苦,要么因为有知识而更优越,连土豪都知道,没有知识富不过三代。

可是父母对于教育又缺乏能力,于是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一路上学一路礼是很多00后的求学纪实。

爸妈上班挣钱,我们上“班”费钱,师生关系也统统下海,经历着市场经济的考量。

给老师送过礼,上过老师办的班,可就是没有和老师亲密起来,是很多孩子的缺憾。

我的老师太忙了,上班时间起早贪黑备课讲课,课外还有许多“班”要加,没有时间去触碰我们青春期的叛逆,更多时是不敢和不愿。

所以,对于很多00后而言,是有师生关系而无师生情义的一代。

从70后到00后,从小学时的懵懂无知到博士的最高学位,时间跨越40年,中国的教育经历了许多大的改革。

由自费教育到义务教育,由应试教育趋向素质教育,可其中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知识与人格的并行,情与理的交汇,真、善、美的并重。

这其中的许多环节有赖于教师来完成,而师生亲密无间的情感是完成高质量教育的保证。

从教师节诞生之初的感恩之情到至今被诟病为腐败节,34年间,节日的形式多样,多方重视,却仍然丢失了教育中最珍贵的师生情。

原因何在?

针对教师的暴力事件屡次发生。

前有事过20年,掌掴教师的河南男子常仁尧;近有安徽教师周安员因管教学生被判赔医疗费、被打脸、被威胁,直至这名有19年教龄的教师纵身一跃,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而未被曝光的教师,多有被质疑、被威胁、乃至被学生殴打的经历。

不知从何时起,教师俨然成了高危职业。

学生打不得,骂不得,训不得,稍有不当就被举报、威胁,端在手里的饭碗都难保。

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教师选择了明哲保身,做好本职,情感的付出随之减少。

社会风评一边倒。

由于极个别教师的腐败行为,社会对教师这一行业也没有了最基本的尊重。

家长送个礼就指点教师给孩子调座位,叮嘱多提问,乃至拒绝交流。

没出事都好商量,随你打、随你骂,出事了,教师的任何语言和动作都是双刃剑,要承担责任。

所以,面对教师的明哲保身,社会的评价就是只收礼不办事,只挣钱不教育。

高估了教师的作用,低估了教师的人品。

很多家长意识不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才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通过送礼讨好、恭维老师;通过监督、举报、苛责老师,都是误入歧途。

再高级的教师也不能替学生自主学习,再恶劣的教师也阻挡不了学生的前进。

所以,那些对教师报以厚望的家长和学生必将产生失望,继而滋生不满和怨恨。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各就各位。

让我们再回到师生如亲子的美好时代。

父母攻坚克难、省吃俭用,供养孩子;孩子珍惜机会,努力学习,有责任担当;教师安分守己、忠于职守,耐得住清贫寂寞。这就是教育的各就各位。

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简单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充满情感的教育。

199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