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12345610
面对疫情,产生恐惧和害怕是人之常情,但需要调整好心态,梳理下产生这种恐惧和害怕的原因,然后从原因入手,做好防护,做到杜绝污染。比如害怕出去感染,就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尽量不出门,一定要出去也要做好防护,回来进门做好消毒工作;如果是担心身体素质欠佳 ,那么更加需要心态好,在家也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如果是因为长时间浏览网上或者听别人议论有关这次疫情的严重性,那么请转移你的注意力,多看看轻松的书籍和电视剧,缓解焦虑。 总之,要相信我们伟大的国家,我们可敬的医护人员和解放军,一定会护我们周全的,加油!加油!再加油! 疫情期间,我感到害怕,恐惧。是可以理解,疫情高发时,很好人都害怕。后经过白衣天使和很多英雄的付出,现在疫情减少很多。现在在家里多做些自己喜欢事,保持良好心态,一切都在好转。 隔离在家感到特别恐慌,以下几个建议供您参考: 1. 减少对即时安全感的需求,告诉自己疫情消退需要时间。 2. 培养双重感知能力,将注意力放在周围确定的事物上。 3. 尝试学会接受不安全的状态以及自己的负性情绪。 4. 学习积极心理学方法,增加大脑对积极信息的信号摄入,可以利用分享三件好事的方法来完成。 5. 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可预测的情形中,我们会获得舒适感,而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建立可预测的生活模式,使内心渐渐趋于平衡。 6. 避免自我封闭,寻求有效的情绪宣泄途径。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保持与亲人朋友的联系,不让自己真正陷入自我孤立的心理状态。 7. 可以适当关注疫情信息和必要的科学防控知识,关注的时间不宜过长,30分钟以内为宜。这样可以做到心态稳定的同时,客观及时准确的获得必要的信息知识,避免受不实信息谣言所干扰。当然,恐慌较明显的个别人群,建议从此刻停止对疫情的关注。 心态很重要,没必要过度的去想这个问题。该来的总会来,我们自己改变不了 疫情期间,疫情消息随时随地从四面八方传来,让我们的心理处在了一种信息过载的状态,我们会不自觉地减少对其他信息的关注,面对一些不好的消息时,就很容易造成害怕、恐惧。疫情也让我们的很多计划落空,在家里待久了心情也会感到有些闭塞,这种不佳情绪就更会加重。1. 适当转移注意力 改善信息摄入是改善这种不良心理环境的方法之一。我们可以适当转移一下注意力,比如看一些自己喜欢的电影、看一本感兴趣的书、和家人一起看看电视等,缓解一下内心的紧张和焦虑。2. 制定计划,找到生活的稳定感 稳定感和稳定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 健康 都有很大益处。我们可以试着找回之前熟悉的生活,比如尝试每天写下第二天的工作、生活计划等,并安排好做每件事的时间段。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回归对生活的掌控,慢慢找回生活的稳定感。 3. 了解专业、科学的信息,做好防疫措施 在各种疫情信息排山倒海式袭来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信息来源靠谱的权威信息渠道,了解专业、科学的疫情信息,不传谣、不信谣。另外,学会正确的防疫措施,谨遵专业医生和专家的建议,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勤消毒、拒绝野味。行动上尽人事,就能减少很多心理上的害怕、恐惧。 4.及时清理负面情绪,积极寻求帮助 遇到让自己不愉快的事,要多和家人、朋友进行沟通,或者通过运动等方式及时清理不良情绪。如果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人,有焦虑、抑郁、无助等负面情绪,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应及时拨打心理求助热线,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把精力不要放在疫情的新闻上,不要去关注这些新闻动态啦,做点自己平时喜欢的事啊
楠辉之恋
与自然灾害不同,新冠疫情已经持续近两年,对人的心理带来一次又一次冲击。疫情下,如何找到释放压力的更好方式?【远离焦虑,找到更好的自己⑤】不逃避不恐慌,找到支撑自己的平衡点阅读提示近日全国多地散发的新一轮疫情让每个人又紧张起来。疫情终将离去,但在这期间,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远离恐慌和无措,特别是如何应对因疫情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值得关注。对于个人来说,积极应对,做好自身防护,保持警惕,不必过于担心忧虑。疫情常态化下,保持平常心,困难总会过去,生活依旧可以美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全国多地散发的新一轮疫情让每个人又紧张起来。与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不同,那些灾难在瞬间发生,是短时的。源于去年初的这次新冠疫情,却以漫长的方式,一次次给人的心理和精神带来冲击。据统计,2020年,因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新增5320万抑郁障碍患者和7620万焦虑障碍患者。而在疫情期间,我国青少年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疫情前的水平。如何远离恐慌和无措,特别是如何应对因疫情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值得关注。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或将持续多年“现在我一听见有新发病例,就非常紧张,晚上睡不着,白天也坐立不安,生怕自己和家人被感染上。我该怎么办?”自从去年疫情暴发,刘娟就成了心理热线的常客,夜里睡不着觉,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起电话,听到专业人士的声音才会感觉踏实。据心理咨询师王珏介绍,现阶段,人们对疫情会有两种心理反应,一种是无反应,就是反应淡漠、不在乎的心理。因为疫情持续时间长,长期与疫情斗争会出现心理耗竭、倦怠、疲劳,就没有强烈的反应了。另一种是出现过激的反应,对疫情的反复特别紧张、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的情绪反应。特别是被隔离的人员会出现忐忑不安、心神不宁,导致饭吃不香、觉睡不好,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发脾气,怨天尤人。调查显示,三成受访者在疫情期间出现过强烈压力和抑郁症状,38%的人表示对沟通需求增加,26%的受访者对情感支持的需求增加。去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评估,新冠疫情对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将会持续多年。由于此次疫情带来的恐慌是广泛性的、长期的,如果恐慌不消除,其带来的危害不亚于疫情直接带来的伤害。专家建议民众尽量关注政府及官方媒体发布的相关政策和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减少因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必要的恐慌。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