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哦夏季
我们身边从来不乏优秀的朋友或家人,他们做事有条例,沟通能力强,反应迅捷,总是能在危难时刻解救你;总是能在一愁莫展时,化解你的危机;也总是能在人群中光芒无限。 当有这样的人在你身边时,也许你会有一种幸福感,安全感当然也会有崇拜感,甚至产生依赖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的蛤蟆先生身边就是有这样一群优秀的人,一直以来蛤蟆先生也是以此幸福并快乐着,然而,最近却整个人都不好了。 不经意间翻读到此书,一口气读完,颇受震撼,书中故事,件件直戳痛点,忍不住要分享大家。 蛤蟆先生最近整个人都不好了,在河鼠、鼹鼠与獾等好友的关心,帮助下,走进了心理咨询室,通过十次的咨询,在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帮助下,通过“建立咨询关系”、“确定咨询目标”、“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等等教科书式的咨询技能的一一展现,最后,蛤蟆先生终于得到了自我成长,走出困境,找到失落的自我。 蛤蟆先生和大多数普通的常人一样,软弱、不安分,易迷茫,一直以来,总需要朋友告诉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或者总想着如果这样做了朋友会不会不高兴,总想着让身边每一个人都满意,一直是按照亲朋好友期待的样子在生活。 正如獾说的,如果没有人管束与忠告,“他便由着自己的性子,被愚蠢、病态的念头牵头鼻子走”。缺乏定力,缺少静下来思考,更不敢尝试用自己的智慧指导自己行为的决心与勇气。 然而,如今的蛤蟆先生,却悲伤忧郁,情绪低沉无力,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且慵懒颓废,卧在一堆破衣服底下,像一个流浪汉一样,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与精神。 幸好,蛤蟆先生有一帮不离不弃的好友河鼠、鼹鼠与獾等。好友们决定施以援手,解救黑雾里的蛤蟆。在好友的施压、恳求下终于走进了“苍鹭小筑”咨询室。 然而,也正因为蛤蟆有这样一帮优秀的朋友,所以才活得如此压抑,沉闷。有了这些优秀的人在身边,的确是幸福的,但是,通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所以在优秀的人面前,永远都有一种声音在时刻提醒着你:自己是一个无能的,愚笨的人。 王小波曾说过,人类的一切痛苦,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就连去咨询室找咨询师这种事,蛤蟆先生也是看在朋友的面子上,怕朋友们对自己失望,才答应去看看的。 当然,心理咨询师苍鹭就没有那么模糊了,一惯对于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动都是模糊不清,糊里糊涂的,在苍鹭小筑的咨询室可是行不通的。 苍鹭明确地说:首先要接受咨询的是你,就必须是你自愿,这样才能与咨询师形成合作的关系,才能改变现状。 那么在你自愿的前提下,你就得认真诚实地回答并控讨咨询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书中有些对话,让人笑到心痛,比如那句“你感觉怎么样?”蛤蟆从起初被问道时的不知所措,到最后的主动回答。 不论是精明的獾,灵活的河鼠还是温柔体贴的鼹鼠,虽是好朋友,也夸赞蛤蟆先生开朗,幽默,常给大家带来开心快乐。但是,从来没有人问过,你感觉怎么样?没有人关注过你过得好不好?最近心理有没有压力? 或者说,自己也没有清晰地思考过,深刻地总结过自己的情绪与感受。一直就是这么糊涂地过着,只要身边朋友高兴就好,只要大家不抛弃,不离开我就好,好像如此就不会孤单。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孤的。 首先蛤蟆有一个了不起的爷爷和爸爸,为他创下了令人仰视的家业外,还有“绅士官邸,大隐于市,享纵览野树林之开阔视野,得漫步遍野繁花之田园雅趣,且有围场楼宇在外。”等如此豪华的蛤蟆庄园。从小就被家里长辈否定,做什么都没有成功过。 家里的长辈去世了,这种“一事无成”的标签,又被爸爸的朋友友獾捡起,时刻高悬在自己出现的任何地方。也许是在獾的影响下,蛤蟆的朋友也都是如此否定他,使自己失去尊严。甚至就连自己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笑话,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家伙,活得一点意思也没有。 在自己与朋友都有同样认知的情况下,当然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因为大家都会认为蛤蟆独自一定无法完成思考与工作。 于是,生活中如果出现一件件失败的事件,都会自动的归结到这种自证预言中。这就叫做“自证预言效应”,人会不自觉的按自己内心的期望来行事,最终令自己当初的预言发生。 就像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因为几次考试落后,就断定他没有出息。于是打骂、谴责,不断贬低他、打击他,如此,他就会变得越来越差劲,最终一定就会实现你的预言成为一个学渣。 蛤蟆在苍鹭的引导下,剖析自己常常处在“儿童自我状态”,因为躲在这种状态下,为了适应外界(如父母)所规定的应该,以达到存活的目的,在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后,会选择顺从、道歉,进而产生依赖,这类人群渴求别人的赞同,减低畏惧外在世界的焦虑感。 如此躲在别人的疪佑下,不想成长,最终当然不会等来自己想要的人生。 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伯恩博士( Berne)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每种自我状态是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单独来源。 成人自我状态 ,我们日常跟同事、领导、陌生人等相处的时候,所表露出来的状态。这时候我们往往 冷静、沉稳,而且善于思考利弊,看事情比较理性。 相对来说,这是一个健全而成熟的自我状态,可以对情况做出独立而客观的思考。这种状态下,我们工作、学习、为人处事能力比较强大。所以承受的挑战就更大,就得提高自己独立自主应对一切的能力。 父母自我状态 ,更多指的是我们从父母,或者其他重要的长辈那里复制过来的想法和行为。这种状态,更多时候是在自己的成长中,潜移默化的被影响的结果。 陷入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控制、教育别人,最常见的一种是和孩子相处,第二是和恋人相处。这时候我们看起来很讲道理,其实讲的都是自己的道理,想的是对方顺从自己。 蛤蟆先生与苍鹭的面谈让他反思,要继续成长和完善就得有目标,而要实现目标就必须好好工作。长久以来,富足的生活削弱了他的战斗力,让内心的才智流失,变得绵软无力。 当蛤蟆先生,独自面对严峻的家祖业时,一种力挽家业的责任感,鞭策着他,督促着思考着,必须重整家业,承担重任。 “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状态,而是动态过程。是一种我们的健康信念,这份信念不能保佑你不遇同雨,但是能让你一次次挑战风雨,最后见彩虹,从而获得幸福。 苍鹭能过人本主义的咨询模式,告诉蛤蟆: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 本书满足了我对心理咨询过程的好奇,也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咨询师并不是像导师那样,涛涛不绝地告诉你人生道理;或者遇到困难怎么走出困境;更不会像隐士那样给你睿智的答案。而是启发,引导来访者自我探索,自我成长,最终自我肯定。 从蛤蟆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曾在依赖,反依赖的痛苦中挣扎。不同的是,我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没有让自己滑向焦虑抑郁的旋涡,偶尔也会放任心中的“小孩”,让她自由冲撞,挥洒着快乐的果糖,甜蜜着身边的朋友与家人。 之前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不敢唱歌,不敢跳舞,总觉得自己做不好,会被别人笑话。当我读懂人生后,就知道没有太多的人会那么关注自己,别人的看法对我也没有那么重要。正如阿德勒所说:“对方如何看待你,那是对方的课题。擅自背负别人的课题,只地让自己感到痛苦。” 所以,今天的我自由,快乐,敢于分享,勇敢表达,朋友更多,也更融洽。

肖肖肖肖肖雪*
《思维导图》的作者东尼•博赞形容养成习惯时大脑的工作情况是这样的。每次产生一个想法时,带有这个想法的神经通路中的生化电磁阻力就会减少一些,就像在丛林中清除一条路一样,一开始非常费劲,但是随着你经过这条路次数的增加,这条路也会开辟的,越来越彻底,你说遇到的阻力也会慢慢变小,到最后这条小路会变得平坦而宽阔。不知为什么,最近特别喜欢脑科学关于学习的解读。曾看过一本《刻意练习》,书中讲了天才的真相,是通过大量的、正确的、有目的,刻意练习而获得成功的。所以谁的改变都是有故事的。在这个信息泛滥,物质横流的时代,有些人正在经受着社会现实的浮躁。特别是上有老下有小,被房贷车贷压抑着,被工作生活困绕着。他们想成长,想改变,有的尝试了被困难吓退了;有的脑子里光想,嘴上光说,就是畏惧不行动。那么如何轻松成长?如何深度学习?那就看看豆瓣上,打岀分的《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这本书,给岀什么样的答案吧。下面简称《认知觉醒》。这是本告别毅力,时刻对自我成长的区域看得见的书;作者更像一位心理咨询师,多处解析了学不下去,学着困难,成长特慢的心理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作者周岭从告诉你为何要认知觉醒;到如何才能做到认知觉醒。前三章讲了内观自己,摆脱焦虑;后五章讲了外观世界,借力前行。上一篇书评介绍了人体的三重脑、焦虑的根源、怎么拥有耐心、提高你的元认知,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这是第二篇,想学习学不下去怎么办?成长困难太多想退缩怎么办?学习不见效果,想改变学习方法,怎么改?要是遇见了这些问题,请跟我聊下去。一,想学习学不下去怎么办?既然你打开的这篇文章,那么你起码有想改变的想法;也许你正在学习;或许学习中遇到了迷茫。总之,无论出现什么状况,都是正常的,“避难趋易”是人类的天性。1,痛苦也是学习中的反馈学习群里有位小伙伴小刘,刚刚拿起书开始学习,前半个月像打了鸡血活跃和激进。如今痛苦的无处可逃,我们说他上了“频道”,他弄明白了什么意思后,还庆幸自已真的走岀了舒适区。他那晓得以后路经常都是这样子。我便推荐这本《认知觉醒》只让他看书中的图片,因为比文字容易明白,效率提升的快些,主要能立刻平抚他学习中的痛苦。经历所有改变痛苦的感受,都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提示。证明你用心去努力了,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二,学不下去就在“拉神区”锻炼每位想改变的人,都是从舒适区走出来的,并且满怀理想的去搏斗。然而,一开始就从舒适区跨入困难期很容易让人受挫折,打退堂鼓。不方在“拉伸区”好好锻炼到一定程度上,再进入困难期。1,什么叫“拉伸区”拉伸区就是舒适区与困难期的过渡地带。也就是说是改变锻炼区城。这个拉伸区特别重要,不要小瞧。下面详细讲下三个区城之间的必然关系。舒适区:人类的天性,在生活中选择最喜欢的,精神充沛,内容简单,容易感觉无聊而常常陷入迷茫。拉伸区:在舒适区边缘,跨进感兴趣的目标中拉伸,时常用力过度,又回到舒适区。困难区:不得已而为之,精力不足,常常逃避;学习内容太难,进行不下去。会不会一下子戳中了某个人的要穴。《认知觉醒》这本书“把准”了学习中的各项“命门”。所以决定用三篇书评展现岀来,这是第二篇,希望阅读三篇连贯起来。2,如何从拉伸区顺利过渡到困难区?在拉伸区练习,专注效果最佳。控制学习和工作内容的难度,也是顺利过度的重要方式。上面的小刘就是最好的例子,一开始,占欲望强,想的多,学习强度大,没有做到专注,贪的项目多,所以跳过拉伸区,进入了困难期。将学习难度控制在拉伸区范围内。用”番茄工作法”,它是由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理落创立于1992年,核心就是先极其专注地工作25分钟,然后休息五分钟,如此使唤循环往复,这种工作法类似于高强度间接性训练。以前,拜读文章时,里面列了一条条弄不清咋多么多。如今轮到自己了,哈哈!!二,成长困难太多,想退缩怎么办? 现代生活虽然缓解了生存压力,却又带来了自控上的压力。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行动力最弱的时候。1,为自己而做,把外部压力转化内内驱动力成长是系统升级,每次升级都面临考验。困难和压力总能把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让你很难看到其他的角度。我并不是在跑步减肥,我只是在玩追逐的游戏; 我并不是在读书,我只是在弄清楚一件事情; 我并不是去见领导,我只是向一位优秀的人学习; 我并不是不想改变,我在一点点积累。这叫动机转移,把前面的半句转化成后半句。一切力自己而做。这就是把外部压力转化成了自驱力。《微习惯》一书的作者,也遵从了这一理念,他要求自己开始只做一个附卧撑,后来就当做玩耍之心。而胡适先生也说过,"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明白的心生动力,动机转换的原理。我想再遇到困难时,想退缩可以试试动机转换。二,休息,成长困难可能太刻苦了,很多情况下,见了太多的打卡群。三分之二的人虎头蛇尾,那是因为在最难坚持时,还坚持至于磨损的兴趣。《认知觉醒》就是弄清自己的各阶段状况,心理学式的成长。千万别靠意志力支撑,表现的无比刻苦,而效果平平,反而消退了许多能量。休息是为了贮备精力,有时间沉淀,让大脑的知识点通过神经元的连接,形成现有的认知体系。所以强迫自己少休息,更努力更刻苦的误区是不科学的。有些优秀的人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他们的精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三,想改变学习方法,怎么改学习得会掌握学习方法,怎么改?让学习更有效果。只有做深度学习。看罗振宇学习法PK费曼技巧。还有《认知觉醒》作者的学习法,如何误撞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的学习方法。当代作家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1,新旧知识的缝接罗振宇是得到App创始人,《罗辑思维》主讲人。《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主讲人。他的学习法是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字就行,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连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这样才算是深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人获取了方法,知识,而没有和自己的认知体系对接,还是很难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2,费曼技巧另一位理查德·费曼(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国物理学家。1939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942年6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加入过美国原子弹研究项目小组,参与秘密研制原子弹项目“曼哈顿计划”。在学界大名鼎鼎,特别是费曼技巧学习法响于世界。即"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这个学习方法真的是把深度学习做到了极致。还有就是《认知觉醒》其作者周岭经常用的学习方法是费曼技巧法,这还是读者反馈给他的。在这之前,作者周岭根本不了解费曼这个人,还有他的伟大与学术业绩。所以这个有效的深度学习法也是周岭本人长时间总结出来的,竟误撞了费曼技巧。如同《高分阅读法》的作者西冈一诚在书中讲到,他编著的阅读法,东京大学的学生也都在用,而并非是看过他的书以后才用上的。东京大学的学生惊到了西冈一诚,作者本来是学渣,正用《高分阅读法》考上了东京大学。所以深度学习法,正是诸多成功者通过摸索,研究,探讨,实践,总结岀的最有用的学习方法。他们所用的,所提供的如此相似,真可为成功有共同的理念与实践。各位辛苦你了,听我聊了这么多,总结一下:想学习学不下去怎么办?给出了痛苦也是学习的反馈,让自己多在拉伸区锻炼;成长困难太多想退缩怎么办?那就把外部压力转换成内驱动力,休息一下;学习不见效果,想改变学习方法,怎么改?用深度学习法。最后呈现书中的一句话为结尾:只有洞悉底层的内在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