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6

毓毓baby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新冠疫情下心理咨询师采访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透明的黑布

已采纳

内卷”成为一个流行词,最近这个词也频频在朋友圈中出现。无论是育儿中的“鸡娃”内卷,还是职场内卷,可以说,内卷已经存在于各个年龄段、各行各业。面对内卷,我们应该怎么办?本期“封面天天见 健康正前方”,我们采访了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杜娜。什么是内卷?什么是“内卷”?有人说,从社会学上讲,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也有人戏谑,内卷就是“宁愿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杜娜认为,目前生活中的各种内卷现象让我们应接不暇,但很多人却没有发现自己正在被内卷进各种恶性竞争之中。“隐藏在这种竞争背后的本质意义,实质上是我们所处的各种环境的改变所带给我们的过度焦虑。这种焦虑让人紧张不安,让人想尽一切办法拼尽全力去耗竭自己的资源与能力。”她说。如何应对内卷?那么,面对内卷,我们应该是退出还是去迎合?杜娜指出,内卷背后是焦虑。“如果选择逃跑,也就是退出,这是一种快速有效让自己不那么痛苦的方法,可能会让我们短期内获益,但这种暂时的获益可能又会使我们在日后把旧账翻出并增加更多的焦虑感。如果选择战斗,也就是迎合,就需要我们继续集中精力寻求各种资源。简单来看,貌似这两种抉择都不是最佳应对方案。”如何应对内卷?杜娜建议,首先,应该正确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内卷之中,只有当自己意识到以后,才能作出部分抽身的准备。其次,要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范围以及所拥有的资源,例如,你的经济实力只能买二三线城市的房子,可你拼尽全力甚至到处借钱去买一线城市的江景房,那会让你背负巨债,甚至会压垮你的生活。相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适度努力,制定合理的目标,就能极大满足自己的需求。内卷下,如何应对焦虑?处于内卷之下,如何降低焦虑感?杜娜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近段时间发现因内卷耗费了太多精力,甚至出现筋疲力尽,想要放弃或绝望的感觉,不如先尝试停止思考未来,停止思考内卷的不良结局。具体举例就是,如果一个家长被内卷入孩子的教育竞争,此刻,你可能需要停止不断去担心几年后孩子是否能够考入名牌大学。因为这种未来的担忧只会让你越来越焦虑,同时,这种焦虑也会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焦虑之中,可能根本无法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那么结局可能是两败俱伤。第二,当你停止思考未来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关注眼前,关注当下。关注此刻我们所拥有的是什么,我们能够调配的优势资源是什么。因为当人们处于过度焦虑之中时,往往很难看到自己的长处。此时,花一些时间去找找自己的优势,并回忆利用这些优势去完成一些任务时的场景,这会极大程度增加信,也是给自己充电复原的过程。第三,一定记得保持适度的运动与合理的饮食,规律的生活作息会有助于我们增加面对压力与应激的能力。如果觉得自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失眠、烦躁不安、躯体不适甚至消极观念,这时可能就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需要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师的帮助,才能改善上述症状。

新冠疫情下心理咨询师采访

249 评论(13)

深圳吃吃

打破内卷的核心,就是创新——打破旧模式,进入新模式。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就是突破单一的价值观,拓宽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在新角度上实现个人发展模式的升级。

291 评论(12)

瞳言無忌

与自然灾害不同,新冠疫情已经持续近两年,对人的心理带来一次又一次冲击。疫情下,如何找到释放压力的更好方式?【远离焦虑,找到更好的自己⑤】不逃避不恐慌,找到支撑自己的平衡点阅读提示近日全国多地散发的新一轮疫情让每个人又紧张起来。疫情终将离去,但在这期间,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远离恐慌和无措,特别是如何应对因疫情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值得关注。对于个人来说,积极应对,做好自身防护,保持警惕,不必过于担心忧虑。疫情常态化下,保持平常心,困难总会过去,生活依旧可以美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全国多地散发的新一轮疫情让每个人又紧张起来。与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不同,那些灾难在瞬间发生,是短时的。源于去年初的这次新冠疫情,却以漫长的方式,一次次给人的心理和精神带来冲击。据统计,2020年,因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新增5320万抑郁障碍患者和7620万焦虑障碍患者。而在疫情期间,我国青少年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疫情前的水平。如何远离恐慌和无措,特别是如何应对因疫情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值得关注。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或将持续多年“现在我一听见有新发病例,就非常紧张,晚上睡不着,白天也坐立不安,生怕自己和家人被感染上。我该怎么办?”自从去年疫情暴发,刘娟就成了心理热线的常客,夜里睡不着觉,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起电话,听到专业人士的声音才会感觉踏实。据心理咨询师王珏介绍,现阶段,人们对疫情会有两种心理反应,一种是无反应,就是反应淡漠、不在乎的心理。因为疫情持续时间长,长期与疫情斗争会出现心理耗竭、倦怠、疲劳,就没有强烈的反应了。另一种是出现过激的反应,对疫情的反复特别紧张、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的情绪反应。特别是被隔离的人员会出现忐忑不安、心神不宁,导致饭吃不香、觉睡不好,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发脾气,怨天尤人。调查显示,三成受访者在疫情期间出现过强烈压力和抑郁症状,38%的人表示对沟通需求增加,26%的受访者对情感支持的需求增加。去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评估,新冠疫情对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将会持续多年。由于此次疫情带来的恐慌是广泛性的、长期的,如果恐慌不消除,其带来的危害不亚于疫情直接带来的伤害。专家建议民众尽量关注政府及官方媒体发布的相关政策和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减少因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必要的恐慌。

353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