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dy小蔡
2017心理咨询师考点:感觉
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下面还有更多关于感觉的知识,一起和我来看看吧!
1.感觉和感觉的意义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20世纪初,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2.感觉的编码
[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2)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A.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A.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A.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B.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韦伯定律:K=△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一个常数。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
4.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强度与感觉大小存在两种关系:费希纳的对数定律和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1)对数定律P=KlogI(P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K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为指的是刺激量)
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注意: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2)乘方定律P=KIn(P为感觉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实验的常定特征)
公式表明知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5.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光刺激于人眼所产生的。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是网膜(感光)和视神经内段。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是屈光介质。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肌,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
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由外层的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间的双极细胞;内层的神经节细胞。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同点:
(1)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是棒状一个是椎状。
(2)在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16o-20o度处最多。在网膜的`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3)功能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6.视觉的基本现象:
视觉的基本现象有:明度、颜色、视觉中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
色觉理论:
(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有这些发现,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7.视觉的一些现象:
(1)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2)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3)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4)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5)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
(6)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7)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8)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8.听觉基本现象:
(1)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1000赫兹以上,频率与音调几乎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但在1000赫兹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2)音响和频率的关系: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6赫兹-20000赫兹,其中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4)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9.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10.其他感觉
(1)肤觉:触觉、冷觉、温觉、痛觉。
(2)嗅觉和味觉
(3)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huang8023ta
思维盲区:因惯性思维或固有认知本能的避开了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造成对问题认识不全面。人类常见的十种思维盲区(谬误):1、赌徒谬论(Gambler’s Fallacy)赌徒谬论认为未来的种种可能性会因过去的事情而改变的思考方式,然而事实并非这样。确定的概率,就像抛掷一枚硬币结果是人头,是不会变的,人头朝上的概率永远是50%,和你在前十次里抛出的是反面没有关系。认为概率会有变化是常见的偏见,尤其在赌博的时候。比方说,我正在玩轮盘赌,过去的四盘都在黑色一边停下,难道这盘就要在红色的一边停下吗?显然错了!在红色处停留的概率还是。这听起来似乎很理所当然,但是就是这个偏见让许多赌徒输了大把的钱,天真的认为概率会改变。2、反应性(Reactivity)反应性是人们在发现自己被观察时呈现不同外在表现的趋势。上世纪20年代,霍山工作室做了一项研究,观察不同的灯光是否会对工人的产出造成影响。他们的发现令人难以置信,调节灯光会引起产量的飙升。不幸的是,研究结束后,产量有降到的平常的水平。这是因为产量的改变并不是由于灯光的不同,而是因为工人们被观察着。这就阐述了反应性的一种形式,当个体察觉到自身被观察时就会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让自己看起来更优秀。这种反应在研究中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必须在“双盲实验”实验中得到控制。(“盲”指的是接受研究的人员被隐瞒了实验的相关信息,使不影响实验结果)3、幻想性视错觉(Pareidolia)幻想性视错觉是指一个人把随机遇到的声音或图像都认为非常重要。看见了天上的云朵像只恐龙、耶稣、熔炉,或是在磁带倒播时听出了别样的信息,这些都是幻想性视错觉的显著例子。幻想性视错觉的基本因素是外界的刺激是中性的,没有任何象征性的意义,所有的额外含义都是感受者所强加的。有趣的例子:罗夏墨迹测验(译者:Rorschach inkblot test,就是让被试者通过一些对称的不规则墨迹建立起自己的想象世界,在无拘束的情景中,显露出其个性特征的一种个性测试)就是利用幻想性视错觉来接近人们的精神状态。参与测验的人被要求看一组模糊的图片,并要描述出他们所看到的内容。通过分析他们的回答可以发掘出一些潜在的想法。4、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自验预言倾向于获取结果来验证已有观点行为。自验预言是个让预言自身变成真实的一个预测。比如说:我认为我将在学校里表现非常糟糕,于是我就不那么努力地去面对我的作业与学习,结果我就真的表现糟糕,不出我所料。还有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人际关系,我认为我和朋友的关系就要搞砸了,于是我就开始有了不同以往的作为,有意地脱身离开。正因为我的反差,我确确实实的把关系搞砸了。这正是巫师使用一个强力工具,他们把一个想法植入你的脑海里,结果你就真的让人发生了,因为你认为它会发生。有趣的例子:经济衰退就是一个自验预言。因为经济衰退是指两个季度的GDP的下降,只有在衰退中度过六个月之后你才会知道你正处在一个衰退之中。不幸的是,GDP下降的苗头一出现,媒体就报道可能会有一个经济衰退,然后人们开始恐慌,开始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导致了大衰退。5、晕轮效应(halo effect)晕轮效应是指个体或积极或消极的特征会弥散到他个人其他部分的感知的一种趋势。这种思考偏差在雇员的表现评估中常有发生。比如说:我有一个员工,Biff,过去三天中都迟到了,我注意到这个现象,并推断Biff这个家伙有点懒惰并且对他的工作不太关心。Biff的迟到是有许多的原因,有可能他的车坏了,可能是他的保姆当天没来,或是天气实在糟糕。问题是,正是由于这个Biff不能控制的消极因素,我就推断Biff是个坏员工。有趣的例子:体态吸引力模板(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就是指人们认为有吸引力的个体拥有一些社会生活想要寻求的特质,比如幸福、成功、智慧。于是乎,当一个有吸引力的人被赋予了优先的待遇如好工作好收入时,这种想法就成了一个自验预言。6、群集心态(Herd Mentality)群集心态是指人们趋向于采纳多数人选择,跟随多数人的行动,可以感觉更加安稳,避免冲突。这种心态也称为暴徒心态,也就是它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压力均分。群集心态揭示了卫生时尚就是如此流行。服饰、汽车、爱好、风格,所有这些都该有一伙人认为这些事很潇洒,并且身体力行。7、对抗(reactance)对抗是指人们趋向于做出别人所要求的反面,为了抵抗一种内心察觉出的,要限制你的选择自由的尝试。这在叛逆的青少年中最为常见,但是任何出于担心自由和选择权受到威胁而抵制权威的尝试都可以称作对抗。事实上,个体没有必要做出特定的举动,即便有时“他们无法完成”这个事实在潜意识里催促着他们。有趣的例子:“抵抗心理”是人们试图通过抵抗来影响人们的一个尝试。试着让一些人(特别是小孩)去做你要求所做的反方向,这样他们就会出于抵触做出你真正要求的事情!8、双曲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双曲贴现是指人们宁愿要金额较小的眼前酬劳也不要金额较大的日后报酬。有很多的研究是有关决策的,一个决策的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趣的是,这个延迟时间的长短在选择时是个很大的因素。简单的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愿意今天拿20美元,而不愿意在明年的今天收到100美元。正常情况应该是在当下选择更大的一笔钱,因为美元每天都在贬值。可以假设利率是9%,在这种利率条件下,一个理性的人会很淡定地选择现在的美元,或者一年后的100美元。然而,有趣的是在现在就可以到手和等待明天收获之间,我们究竟愿意少拿多少?你是想现在得到50美元,还是一年后的今天获得100美元呢?现在只能拿40美元呢?你的底限是多少呢?9、承诺升级(Escalation of Commitment)承诺升级是指人们趋向于继续支持他们先前并不成功的尝试,在人们所做的所有决定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失败的。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逻辑的做法就是改变决定尝试逆转这一切。但是,许多时候有些人总是强迫着自己不仅要恪守最初的决定,还要继续在这个决定上做更大的投资,只因为他们已经打了水漂的花费。比如说,你用了半生的积蓄做一门生意。6个月后,这桩生意明显已经很不成功了,理智的做法就是长痛不如短痛,放弃这桩生意。但是,这时由于已经损失了的积蓄,你决定放手一搏为你的项目投入更多的钱,企图这些富余的资金能扭转你的生意。10、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是指一个原本没有效用的但是被认为有治愈功能的物质最后却产生了所要达到的结果。这在医疗领域中最为常见。让患小疾的人们服用糖片,在疗效报告中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安慰剂效应。安慰剂到现在仍然是个科学谜题。有个理论化的说法指出安慰剂会引起“期望效应”(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中,所期望的就是最有可能发生的),患者希望这些小“药片”能治愈他们的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