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5

藤原惠津子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初见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evilyu2266

已采纳

第三章  初见咨询师 感受一: 其实对这章的内容是有很大的期待的,因为万事开头难。现实中,大多数的情形是,父母认为孩子出了问题,要想办法帮助孩子,但是孩子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或者孩子认可自己有问题,但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如何解决,就像鼹鼠觉察到的那样,蛤蟆先生不是不想,而是没法;甚或,孩子也不清楚自己是否有问题。这时,如何让孩子同意或愿意接受外界的帮助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书中,是朋友的友情和热心帮助蛤蟆先生迈出了这一步。现实中,恐怕没那么容易,特别是上面的第一种情形,孩子心理抵触的是父母,而父母顾左右而言他,跟孩子不在一个频道上,这样的拉扯通常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能做的,恐怕只有是父母先承认自己有问题,坦然面对自己的问题,然后先从自身改变做起。至于第二种或第三种情形,可以像书中说的那样,借助师长、权威或者好朋友的力量,帮助孩子找到一个愿意倾诉的对象,甚或同意接受心理咨询,都是很好的办法。然后再回归到第一种情形。 总之,父母对孩子的正向影响都是父母逃脱不掉的责任。 感受二: 专业的心理咨询过程是有一些规范的,书中给出了一个范例,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咨询过程都会是这个范式。咨询者与被咨询者是合作关系,合作的结果取决于双方的共同努力,当然咨询者本身的条件也将会直接影响合作关系的走向。但其中仍然有一些普世的价值理念和做法,是我们非专业人士,特别是父母,可以借鉴的: 1、倾听、倾听、再倾听。让孩子说上句,而不是我们父母总是打断孩子,抢上句。 2、启发、激发或者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有自我成就感。即,孩子需要对自己负责,或者让自己感觉好,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的责任。这恐怕是家庭能给予孩子的最有价值的部分,相应地也是最考验家长的地方,遗憾的是,当今这个功利的社会没有给我们父母一个可以从容地陪孩子长大的环境,我们为人父母的恐怕也还没搞清楚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是怎样的吧! 3、父母的自省、自修或许是把钥匙,或者也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啦。

初见心理咨询师

90 评论(13)

大桥鸭子

导语:实验心理学创始人赫尔曼·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着长长的过去,但却只有很短的一段历史。”心理学成为有规范的学科只有140多年的时间,但是它的研早在从亚里士多德时期就已经被各种哲学家,神学家所关注到了。而催眠学更是一门年轻而充满争议的学科,至今为止,催眠术在大众眼中,甚至央视的节目中,都蒙着一层神秘莫测的面纱,噱头价值大到人们忽略了它的医学价值,甚至我与催眠术的结缘,就是看了一期央视《鲁豫有约》的格兰催眠秀,才开始关注这一让人充满想象的技术。       在圈内谈到催眠治疗就会谈到艾瑞克森,而谈到艾瑞克森,我们都要感谢把艾瑞克森催眠专著带到中国的译者于收,于收作为《艾瑞克森催眠教学实录》四卷书的译者和精研该领域三十多年的资深心理心理咨询师,是一位心理学界中极其低调的实力派大师。         我是幸运的,身在山东济宁,前往济南就能见到于收老师,就在上个周末,我提前预约老师时间,乘坐火车,穿过的济南繁忙的街区,上午11点我来到山东书城这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综合体,在四楼了“慎之心理”工作室的大门上轻叩两次,便在雅致的房间里看到了精神充沛的于收老师。       初见老师,我激动不已,仿佛见到老师就像见到艾瑞克森一般,因为在看那套《催眠教学实录》的过程中我就已经认定,恐怕于收老师是国内最了解艾瑞克森的人。当你真的去看书籍里面各种专业内容时你就会知道,如果不对艾瑞克森催眠研究到一定程度,是无法准确翻译出这套源自艾瑞克森弟子罗西的巨著的。       于收老师客气的请我落座,泡上香茗待客,让我这样一个冒昧前来拜访的毛糙小伙受宠若惊。要知道于老师目前心理咨询的价格是1200元一小时,现在看来那天的拜访,我足足免费聊了2400元的呢*^_^*,如果某天我在催眠学上入门甚至取得成绩,一是要感谢艾瑞克森,二是要感谢于收老师。       好了,对于获奖感言的幻想暂且停下,这是我给自己内心树立的一座灯塔,也是我为自己锚定的一个坐标,有朝一日我要走到那里,去实现目前的幻想。       坐下后我试图先让自己放松下来,调整坐姿,调整呼吸,之前想好的开场白,却因为想解释下我带着墨镜的原因而变得突然凌乱,我因为眼睛手术还在肿胀期,所以这次交谈是于老师面对一个戴着墨镜的我在沟通的,我不知道老师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我忽略了这种忐忑心理对于我的沟通产生的不良影响,再加上我对于各种问题的跳跃性关注,使得谈话节奏异常杂乱,本来我有一个小小的私心是在和于收老师交谈过程中进入催眠状态,但我的意识里有太多想听老师解答的问题,我贪心的想要既得到问题的答案,又得到催眠体验的小心思太过冲突,导致我数次进入状态失败,甚至在交谈完后,我的后背僵硬且生疼,也让我发现我的无意识智慧真的太不占优势了,强烈的企图心蒙蔽了我的无意识智慧太久了。       我在和老师沟通的过程中,谈到了我十年前在火车上的一次神奇经历,这也是我进入催眠学殿堂的引导事件之一:在一次整夜都要在火车上度过的旅途中,我结识了八九名某法院组织出游的小团体,我们从9点之后开始玩“天黑请闭眼”,过程是抽到杀手牌的人在法官发出“天黑请闭眼”的指令后,跟随众人低下头,在法官发出“杀手抬头”“杀手杀人”“杀手低头”指令后,悄悄向法官示意将谁杀死了,然后随着“天亮请睁眼”的指令,所有人一起抬头,法官宣布某某被杀手杀死了,众人开始猜测并投票究竟谁是杀手,同时辩解自己为什么不是杀手,被投票最多的人,法官要宣判他死刑,翻过他的牌后如果确实是杀手,那么游戏结束,杀手失败,如果不是杀手,那么杀手继续黑夜杀人,直到成功骗过众人,躲过众人一次次的怀疑。       介绍规则与我经历的事情相关,按照过去玩这个游戏的经验,10个人参与,如果只靠瞎猜,每次猜对杀手的几率是1/9,连续玩十局,我每次准确指认杀手的几率是1/9的十次方,大概是100亿分之,这是个不可能出现的事情。而我当晚在玩到后半夜时,感觉已经非常疲倦了,但仍然坚持在玩,就在某个时间段内,我机械的低头完成指令,机械的指认杀手是谁,突然准到了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这个现象逐渐被伙伴们发现,第一个人对我说:你怎么每次都指的那么准,是不是偷看了?我才发现最近这几局我都是非常确定的认为某某就杀手,没有任何理由,甚至连每个人的辩解之词我都没有听,就是认定某人一定是杀手。他说完后我并没有在意,我觉得我说的准是毋庸置疑的,接下来又玩了一局,有人说干脆我说谁大家就投票谁得了,那局大家跟着我投票某人是杀手,法官宣布判他死刑,牌反过来一看,真的是杀手...这一下子所有人都精神起来了,开始各种卧槽卧槽,我也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一般,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大家议论了半天后,又开始了一局,我在激动的心情下指认了一个人,结果却不准确了,而在次之前,我恐怕已经连续指认正确10局了。       我把我这个经历跟于收老师讲完之后,老师很感兴趣的记录了下来,他对我说我当时进入的状态就是催眠状态。在催眠状态下,人会拥有更加敏锐的直觉,在我当时疲倦的很,意识心理已经失去了思考功能,但无意识心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人的无意识心理会综合收集到更全面的信息,即使低着头,即使没有记住每个人的语言内容,但是通过更多元化的信息接收,能够做到连续准确指认杀手的行为。我恍然大悟,在学习催眠后我一度怀疑当时我是进入了催眠状态,但老师给与肯定的回答后,我才确信是这样。       于老师说人的无意识心理是更加具有智慧的,当关闭了意识心理之后,无意识能够通过接收大量未经加工的原始信息,判断出事情的原貌,这就是人有时候拥有准确的直觉的原因。从这狭义上去理解,我认为催眠就是让人快速展现无意识智慧的一种手段。       这篇文章我本来是想为自己而写,沉淀一下这次沟通的所有收获,但是写到这里,发现这份收获实在太庞大了,值得我去一点点的分析回忆,那么就把这段分享当做是给所有朋友的一份礼物吧。我们每个人的无意识里都蕴藏着巨大的宝藏,当你学会向自己的无意识寻求帮助的时候,甚至可以像艾瑞克森那样克服病痛,克服障碍,达成理想,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拥有强烈的企图心,强大的规划能力就一定会让事情按照愿望发展,也并不是非要经过刻板的学习才能掌握某一门技术或功课,我们每个人的无意识里潜藏着巨大的智慧,这个智慧是经过上万年人类进化所得到的积累,敞开心扉去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获得另外的视角,或许才是我们达成自己理想的真正契机。   你的意识心理很聪明,但是你的无意识心理更加智慧。 微信搜索“于收催眠室”可关注于收老师的公众号 附鲁豫有约催眠秀链接

205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