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20

俺是陆军PLA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于野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倒数第一丑

已采纳

北京中关村二小凌晨回应:涉事学生非“校园欺凌”2016-12-13 07:45:07来源:新华网资料图:中关村二小原标题:北京中关村二小:涉事学生不足以构成“校园欺凌”新华视点官方微博12月13日消息近日网曝“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欺凌’事件”引发公众关注。对此,中关村二小13日凌晨对新华社记者披露此事调查情况,认定其为“偶发事件”,尚不足以认定涉事学生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同时,校方表示,“对该事件发生深深自责,对给学生及家长带来的伤害,深表歉意”,将汲取教训,以此为鉴,本着认真理性、客观公正的原则,妥善处理。(新华社记者魏梦佳、梁天韵)微博截图早前报道: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真相依然成谜发生在北京市中关村二小的校园事件,近日刷爆了朋友圈。有学生家长称自己的孩子遭到同班同学的“霸凌”,抱怨学校方面处理不妥。另有“家长”在网上发文称事出有因,家长不该只许自家孩子占便宜不吃亏,更不该借舆论施压。而校方10日的回应称这只是“学生、家长之间的事件”,回应不但没有平息事态,反而激起更大的舆论风波。在很多学生家长心目中,中关村二小是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所名校,名校该如何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引发各方的关注与思考。11日,就中关村二小有学生受伤害事件,北京市教委官方微博援引相关负责人的说法: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家长所盼望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媒体调查母亲发文称儿子在校受辱失眠、易怒“急性应急反应”刚过去的周末,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朋友圈广泛传播。文章作者称,自己是一位母亲,儿子是中关村二小的学生,刚刚满10周岁,在学校遭遇校园霸凌,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她听完孩子的哭诉后,随即给班主任打电话,要求处理,并表示事发后,孩子出现失眠、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并被诊断成急性应急反应。然而,家长找学校沟通未果,家长称“老师把这个事说成是‘过分的玩笑’,还让我们大事化小,我们不能接受。”此事在网上引发热议后,中关村第二小学10日发表声明:“近期,一起发生在我校三名中年级学生、家长之间的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从事发到现在,学校一直在积极努力协调,客观、公正地处理几方家长间的相关诉求和矛盾纠纷……此外,针对近期网络上出现的关于我校以及相关事件的不实言论,我校将保留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学生及学校声誉,并追究相关主体责任的权利。”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介入调查后,该事件迅速登上网络热搜。然而,该事件在11日迎来了热点新闻出现后常见的反转。事件反转有家长称发帖者夸大事实“母亲是个编剧,很会编故事”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酵,网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些网友称“事情根本不是文章描述那样,会出现反转!”之后,有其他“家长”发朋友圈说,此事件事出有原因,暗示双方互有不当行为,文章称当时只是孩子们之间的课间打闹,并非诚心欺辱。还说,只许自家孩子占便宜的家长是有的。文章称发帖的“被欺凌”学生家长“夸大事实、借题发挥”,更有人贴出“通过找关系进的学校”“母亲是个编剧很会编故事”等内容。短短的一个周末,此事不断发酵,原帖被众多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连续转发,引起网民热烈讨论,各种分析文章迭出。从家长、学校的各种“声音”来看,同学之间的“课间打闹”确实是存在的。究竟这个学校同学之间的“打闹”存在了多长时间,“打闹”的程度是什么样的,“打闹”给同学造成多大伤害?中关村二小方面没有正面回复。同时,网络上更多的声音评论说,中关村二小的发声,过于官气、与家长不能平等交流,甚至上升到冷漠的态度。网友质疑真相究竟是什么?学校回复为何如此冷漠?真相未明,但网上的争论已经白热化,仅原网帖的评论就超过万次。梳理了一些微信公众号留言可见,一些网友表示:“这是孩子之间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解决,家长出面使事情复杂化了。”也有网友认为家长应该站出来。“在孩子受到欺负受到伤害时,如果父母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那么孩子以后将会失去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信任。”有网友认为,“若我是施暴孩子的妈妈,我会立即道歉,争取尽早解决问题,同时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还有网友认为,“一定要坚持到底,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名为“张铧倩”的网友说:“必须坚持到底,我们家长是孩子最后的港湾!”还有网友认为,这位母亲一定是投诉无果,所以才会借助网络进行“战斗”。一位名为“子凡”的网友认为,“作为妈妈,没有教育孩子在被欺负的时候要反抗吗?这么受欺负都不反抗,甚至不敢告诉老师,这样长期积累会让孩子形成心理问题。”更多的网友对学校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在与学校交涉过程中,这位发帖的母亲称她遭到学校有关领导“劈头盖脸一顿发难,大声呵斥。”一些网友认为:“最可怕的不是孩子间的行为,而是学校的态度。”有的网友对学校的声明也表示不满:“这是一所‘名校’中发生的、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但学校的做法背后,却有浓浓的权力气味,透出高高在上的冷漠和傲慢。”还有一些网友认为:“学校还是要尽快解决问题,应该认真了解事情真相并客观对待!”事发后新华社记者联系涉事双方家长。“被欺凌”学生的父亲10日表示,事件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孩子情绪尚不稳定,仍未返校上课。“我们现在需要更多时间去专心陪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面对孩子,带他走出困境。”北京市教委负责人1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家长所盼望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首都教育系统将从一切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出发的角度,高度重视,主动工作。发现问题,严肃对待,妥善处理。”北京市教委同时呼吁,关注事件中每一个孩子的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疏导。每一位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成年人,教育好身边的孩子,不做侵害他人的事情。孩子父亲“后悔最初没有站出来保护儿子”孩子父亲王先生告诉媒体记者,从今年9月份开始,儿子乐乐(化名)开始频繁跟他诉说自己经常受同班一个同学言语上、肢体上的攻击和骚扰,并被起外号;课下乐乐可以躲开,但课上因为座位在一起,经常被骚扰,极大地干扰了他上课。乐乐多次说起此事,让王先生逐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王先生便主动跟班主任、对方家长沟通,他曾告诉对方家长,乐乐不喜欢这种肢体上的接触,包括对方所谓的开玩笑和外号,“我家孩子说起的外号是侮辱性的,是讽刺的语言。”“老师表示知道了,要去了解一下,但是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我每天送孩子上学的时候,能感觉到他很无奈,但晚上回家的时候又说某某某又骚扰他了”。王先生说,后来他再一次向学校要求,希望班主任把两个人的座位调开,“老师说效果好多了,之后的一小段时间,乐乐也没说自己在课上受干扰了。”但是,就在调开座位大概十天以后,就发生了乐乐被扣厕所垃圾筐的事情。“我最后悔的就是在孩子第一时间跟我说自己受到侵犯的时候,我没有选择站出来保护他,而是想让他自己去解决这件事情,让他躲开他们”。“孩子现在对我也比较抵触。”王先生说,9日晚上孩子突然哭了,浑身都在颤抖,持续了20多分钟,他们在一旁毫无办法,孩子不让靠近,最后在母亲的怀抱中慢慢平静下来,“只有真正做好了准备我们才能让他去上学”。对于中关村二小发表声明,呼吁社会让教育问题回归学校处理的处理态度,王先生表示,他对自己的话负责,他的要求是:“处理、惩戒施暴的孩子”,“保护我儿子不受二度伤害”,“让施暴者的家长道歉”,“对方承担相应的治疗费用”。专家说法不能把类似校园事件看成简单的“恶作剧”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国务院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4月至7月为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自查治理阶段,9月至12月为专项督查阶段。11月,教育部等9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对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今年5月至8月,共上报68起校园欺凌事件。此番中关村二小事件“刷爆朋友圈”,再次触碰社会长期痛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大连著名儿童与青少年心理专家黄子芳认为,“作为学校,绝不能把类似校园事件看成简单的‘恶作剧’,应及时发现问题根源,对孩子进行疏导,培养孩子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黄子芳认为,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多数家长和学校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对心理健康与健全人格的培养。这起事件给各方带来很多启示,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要重视学习,更要重视孩子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应鼓励孩子主动与父母、学校沟通,让孩子自信、乐观、开朗地成长。”究竟这件事情的真相是什么,面对网友的质疑,涉嫌欺负同学的学生家长和学校有何答复?10日上午开始,新华社等媒体记者一直在和中关村二小联系。截至11日11时,涉嫌欺负同学的学生家长以及该校负责德育工作的老师没有给记者任何回复。立即评治理“校园欺凌”,绝不能“和稀泥”蒋璟璟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仍在发酵,校园欺凌现象再次回归公众视野并引发广泛讨论。事实上,这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相较于最开始全社会对此类事情的无动于衷,如今公众的愤怒与反弹已然成为主流情绪。这一变化实则表明,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校园欺凌”所面临的现实处境已经极大变化。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教育的失当不无关系。一方面,现有的学校教育,极缺关于人格教育、人文教育的部分,即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往往只是流于形式而已;另一方面,许多学校也并未教授学生们足够的自我保护技巧,这在客观上提高了欺凌事件的产生概率与施害后果……重视学科知识的灌输,而轻视情绪辅导、性格引导,学校教育模式的天然偏僻,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校园欺凌的恶果。校园欺凌,应该说是一种特殊的施暴行为。但在过去很大一段时间内,学校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而只是将之当成“学生争执”淡然处之。在这种认知前提下,多数学校并没有建立专门的欺凌预防、介入和应急处置机制。由此,常态化防范的缺失,直接导致极端恶劣的个案一再频发。在一些校园里,教师很少会对“被欺凌学生”的投诉足够重视,而那些长期施暴的“危险学生”也很少会得到足够的风险评估和事前干预。相较于校园欺凌的普遍程度,我们的学校显然还未形成一套与之对应的标准化的处置方式。时至今日,在一次次的个案之后,在一轮轮的讨论之后,我们理应找到一套广泛适用的经验和方法,来有效地保护孩子们不再遭受暴力与欺侮,治理“校园欺凌”,最怕的就是“和稀泥”,只有对这样的个案“零容忍”,才能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网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节选:今天是儿子十岁的生日,是个大日子。他没有像往常一样顶着星星早起去上学,而是睡到太阳透过窗帘缝隙,刺到了眼睛。起床后,我又开车排在四环一点点向前蹭,而导航的目的地不是学校,是北医六院。漫长的等待,见了医生,开了一堆检查单子,拉着孩子楼上楼下在迷宫一样的诊室里穿梭,终于在医生下班前取到了所有的报告。女医生很无奈的看着我,一个小时前她就应该下班了,但是看到我拿着中度焦虑、重度抑郁的报告回来,她还是很尽职的坐下来在病历上写下了诊断:急性应激反应。“不要再让孩子上学了,在家休一周,学习什么的没那么重要,家长自己在家教教就行了,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再提起这件事,不要让孩子有任何压力,你们大人得去承担,去把这件事解决了。记住!不能带孩子去解决,你必须保护他。哎,你们哪个学校的呀?”第一次看病听到医生说这么多话。“哦,中关村二小。”我恍如隔世般回过神,回答了医生。十年前的今天,我拼着命生下了儿子;十年前的今天,儿子拼着命来到我身边。每对母子都是这样拼着命才能相见,可是我却没有保护好他。上周四,课间操时,他一个人去卫生间小便,随后同班的两个男生跟了进来,一个堵在他所在隔间的门口大喊:“xxx我要打开门看看你的屁股!”由于那个隔间的门锁坏了,儿子很怕,很怕那个一直找他麻烦的胖子会冲进来,他想要赶快尿完跑出去,就在这时,另一个男生从旁边的隔间扔下了一个垃圾筐,正砸在他的头上,尿和擦过屎的纸洒了他一脸一身。那两个男生见状,哈哈哈一阵嘲笑跑走了……卫生间里又剩下他一个人,这时他开始哭了起来,他说自己太害怕了,一脸都是尿特别臭。因为很多男生淘气,经常会尿在垃圾筐里。当他回家告诉我这一切时,孩子已经抖成一团,我想安慰他拉他去洗澡,他立即嚎啕大哭起来,告诉我他已经在学校用凉水冲了好久好久,已经没有臭味了。天啊!当我把他哭着说出来的断续片语连在一起的时候,我才知道,他遭遇了校园霸凌,在小学四年级的男生厕所里。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无论多么艰难,妈妈都要带着十岁的儿子向校园霸凌说NO!该怎么看待“校园欺凌”?我们都该读一读小说《蝇王》“十年前的今天,我拼着命生下了儿子;十年前的今天,儿子拼着命来到我身边。每对母子都是这样拼着命才能相见,可是我却没有保护好他。”这样的文字让每一个为人父母者读来动容。虽然事情的具体细节还在核实,但校园欺凌的话题,再一次引发了社会的集中关注。刷爆网络的“中关村二小事件”仍在发酵,不禁让人想起了威廉·戈尔丁在1954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蝇王》,这部小说讲述了一群流落荒岛的孩子,因缺乏成年人指导变得十分混乱,最终演化为野蛮原始人的故事。文艺作品,从来都是对生活的映射。“中关村二小事件”背后,让人想起的还有不久前陕西省蓝田县一个初中女孩因被嫁祸“在其他宿舍偷钱”,留下字条后离家出走;16岁的福州永泰县东洋中学学生小黄遭同班同学围殴至脾脏严重出血……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暴露出学校、老师、家长、孩子等各方面的应对和处理能力依然严重不足。校园欺凌,不能只是一个“开过分了的玩笑”。面对“校园欺凌”,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是防微杜渐,让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环境里健康成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于野

243 评论(9)

2013rabbit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联系电话: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洗面桥横街20号 邮编:610041 孙学礼 现任教授、主任医师、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华西临床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 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精神病学及精神卫生学专业,1996年在法国巴黎十一大学医学院和法国BERRAY-VAUCLUSE医院进修学习临床精神病学和儿童精神病学并从事社会精神病学方面的科研合作。1999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进修医学管理课程。 擅长领域:各种睡眠障碍的治疗,情绪、思维、行为、睡眠、记忆、智能等方面障碍的治疗和心理咨询。精神疾病的治疗门诊、睡眠障碍的专病门诊以及心理咨询门诊。 张惠开 现任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教授 于1977月毕业于华西医大医学院,一直从事精神病学临床第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一些难治性的精神科疾病的治疗有较多体会和个案,主治临床各种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等)。近几年来,从事临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接待了较多的来访者,并积累了较多的经验 擅长:相关疾病咨询及病后康复回归社会的指导,对家庭婚姻,人际关系家庭干预,有较多的经验。 胡峻梅 医学博士 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1983年华西医科大学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医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神经心理学);2002年师从刘协和获医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目前研究方向:临床精神医学及司法精神医学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咨询领域包括人际关系、社交行为、情绪障碍等各种精神卫生问题。先后发表论文20篇,参编参编书籍两部。 宋萍 心理咨询师 四川西南司法鉴定中心办公室 经历:曾接受台湾著名的培训师:沈茂盛先生及北京华式卡耐基人际关系学校校长:鞠远华先生的培训。参加四川心里危机干预自愿队,曾接受中央电视台及华西都市报的个人采访。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网上心理咨询咨询师。 云杨 主治医师 心理咨询师 1998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医学硕士,2003年3月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精神病学硕士,国际早期精神病学会会员,从事临床工作7年。 擅长领域:早期精神病的预防筛查与干预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成人神经症,情绪障碍及其他重型精神病的诊断与治疗。 黄晓琦 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精神病学博士 研究方向: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心理治疗 擅长: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学习等问题咨询;各种心身疾病相关问题咨询。 张骏 心理咨询师 1992-1997 华西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本科; 1997-2000 华西医科大学社会医学硕士; 2000-目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金卡全科病房,全科医学主治医生; 2003 西南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第二期结业;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擅长领域:家庭与婚姻问题心理咨询;以及神经症的心理咨询,包括:躯体形式障碍(心血管系统紊乱、胃肠功能紊乱、呼吸系统功能紊乱、泌尿生殖系统功能紊乱、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躯体化障碍、疑病症)、神经衰弱、焦虑症和抑郁症 唐中 历史学学士,hope51网站职业生涯咨询师、成都大九咨询事务服务中心顾问团成员、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成都慧森公司副总经理、本土心理学会成员、中国自杀干预队成员、中国贫困山区援教队成员、丹麦国际援助非洲自愿队成员。 陆续接受心理学界资深专家:马渝根、孙学礼、杨彦春、杨凤池、朱建军、李子勋、唐登华、贾晓明等老帅的培训与指导,现仍保持参加与北京、广州心理学界的学术交流。师从多位国学大师:南怀瑾、王财贵、星云等老师研究传统经典哲学。12年来潜心于本土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本土心理学应用领域有独到见地。 擅长咨询:职业生涯、婚恋家庭、子女求学、儿童教育、心情调理、压力管理、社会适应、身心疲惫、困惑应对、信仰与生活及部分非器质性疑难杂症。 熊 伟 心理咨询师 1979-1983 湖南大学工学学士 1999-2002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2002-2004 四川大学应用心理学研修班毕业 2003年4月 四川省性学会会员 2003年10月 在北京参加台湾著名心理专家举办的"亲子关系团体咨询领导者培训" 2003-2004 在西南咨询师培训中心接受心理咨询师培训 2005年1月 获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执业资格证书 擅长领域:职业生涯、亲子关系、婚姻家庭及网络成瘾行为等方面的心理咨询 刘善明 主治医师 心理咨询师 擅长:焦虑性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等治疗,心理咨询。 宗焱,女,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讲师),95年毕业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系。 多年从事心理学教学工作,主讲《犯罪心理学》、《警察心理学》。2004年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目前担任学院心理咨询室负责人。咨询方向:警察心理问题、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吴薇莉,[我要预约]女,副教授,硕士导师,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专业认知心理方向,获硕士学位,师从著名心理学家、“中华百名名教”之一的黄希庭教授; 2001年考入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医学心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精神病学家刘协和教授。200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受培训经历:接受德-中国际心理创伤治疗师连续培训(三年),获EMDR创伤治疗师资格证;接受过中港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接受美国临床催眠师连续培训(二年),获美国临床催眠师资格证。 擅长领域:学校心理咨询、家庭心理治疗、社交焦虑障碍心理治疗 曾瑛 心理咨询师 2003-2004 华西心理询师培训中心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 2004---至今 西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专业 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方向 研究生 2005 成都第二十中学特聘心理咨询老师 擅长: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学习等问题咨询;亲子关系;家庭与婚姻问题心理咨询 周敏 1996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精神病学及精神卫生专业 1996--2004年 心身疾病临床医疗工作 擅长领域:女性情感问题,婚姻家庭问题,青少年成长问题以及心身疾病,神经症相关 齐放曙 二级心理咨询师 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 本科 2003~2004受训于四川西南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 2003年取得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三级) 2005年取得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二级) 曾参加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组织的NLP 培训 现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所属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现为中华预防医学会所属四川省行为医学协会会员 现为四川心理危机干预自愿队队员 擅长领域:青少年心理,儿童健康心理咨询,家庭婚姻心理咨询 周军 二级心理咨询师 199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专业。 从事销售,人力资源,心理健康培训等工作多年。 2004年获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2005年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擅长:青少年心理、亲子沟通及婚恋问题咨询。

217 评论(9)

伟哥是老顽童

于野心理学,快手心理学于野,是国家最高级心理咨询师吗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心理学硕士

223 评论(9)

相关问答